-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上册 新版序言
- 编者序言:20世纪西方伦理学知识镜像
- [英]摩尔(George E.Moore,1873—1958)
- [英]普里查德(Harold A.Prichard,1871—1947)
- 《义务与利益》(1928)
- [英]罗斯(Sir.William D.Ross,1877—1947)
- 二、“善”的意义
- 二、“善”的意义02
- 三、权利
- [英]罗素(Bertrand A.W.Russell,1872—1970)
- 二、正当与不当
-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1954)(节选)
- [奥]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 《维特根斯坦日记》(1916.6.11—1917.1.10)1916.6.11
-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1954)(节选)02
- 《文化和价值》(1977)(节选)
- 《逻辑哲学论》(1922)(节选)
- 《哲学研究》(1951)(节选)
- [德]石里克(Friderick Albert Moritz Schlich,1882—1936)
- (甲)关于善的定义
- (乙)善是不可定义的吗?
- (丙)善的形式上的特点
- (丁)善的实质的特点
- (戊)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
- (己)作为“规范科学”的伦理学
- (庚)作为事实科学的伦理学
- 二、人在什么情况下是有责任的?
- (乙)法则一词的两种含义
- (丙)强制和必然
- (丁)自由和非决定论
- (戊)责任的本质
- (己)对于责任的意识
- (庚)因果联系是责任的前提
- [英]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1910—1990)
- 二、自我与共同世界
- [美]斯蒂文森(Charles Leslie Stevenson,1908—1978)
- 二、工作模型[2]
- (乙)使伦理学成为可推理和探究之科学的因素
- 三、分析的第一模式
- (乙)语言的灵活性和依赖的情感意义
- 四、分析的第二模式:劝导性定义
- 《事实与价值》(1963)(节选)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下册 [英]黑尔(Richard Mervyn Hare,1919—2001)
- (乙)祈使句与逻辑
- 二、“应当”
- 《自由与理性》(1963)(节选)
- 《道德思维——及其层次、方法和出发点》(1981)(节选)
- [澳]斯马特(J.J.C.Smart,1920—2012)
- 二、行动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
- 三、准则在行动功利主义中的地位
- 四、游戏理论技术的简单运用
- 五、功利主义与正义
- 鸣谢
- 《伦理学,劝说与真理》(1984)(节选)
- (乙)信念与地图
- (丙)其他的意欲
- 二、“应该”“能够”、自由意志和责任
- (乙)决定论
- (丙)因果链
- (丁)一种两难
- (戊)对分论据(1)的讨论
- (己)分论据(2)的讨论
- (庚)关于似真性的几个问题
- (辛)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结论
- [美]弗兰肯纳(William K.Frankena,1908—1994)
- (乙)善行原则
- (丙)公正原则:平等
- (丁)我的义务论总结
- (戊)关于原则的冲突问题
- (己)关于应用的问题
- (庚)对自己的义务
- (辛)是否有绝对的规则呢?
- [美]布兰特(Richard B.Brandt,1910—1997)
- (甲)问题:“互相冲突的伦理意见同样有效吗?”
- (乙)方法论的相对主义
- (丙)非方法论的相对主义:“地道”的相对主义
- 《善与正当的理论》(1979)(节选)
- (甲)社会道德体系的本性
- (乙)道德法典与制度期望
- (丙)普遍化的道德法典能够有效吗?
- 二、正当理由和道德正当的概念
- (甲)道德法典的正当理由
- [英]图尔闵(Stephen Edelston Toulmin,1922—2009)
- (甲)行动正当性问题
- (乙)行为正当性推理
- (丙)各种义务之间的冲突
- (丁)社会实践正义推理
- (戊)道德推理的两种类型
- 二、伦理学与社会
- (甲)伦理学和语言
- (乙)道德推理中的公平性
- (丙)伦理中的自我控制
- (丁)伦理学与社会制度
- (戊)伦理学与工程学
- (己)伦理学与心理学
- (庚)道德家的任务
- [美]拜尔(Kurt Baier,1917—2010)
- (甲)自利与道德
- (乙)道德意味着按原则行动
- (丙)道德规则是针对每一个人的
- (丁)道德规则必须是为每个人的善的
- (戊)打破与重建道德平衡
- (己)社会伦理
- [芬]冯·赖特(Georg Henrik von Wright,1916—2003)
- (己)社会伦理02
- 《决定论和人的研究》[1](1971)(节选)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美]塞尔(John R.Searle,1932— )
- 二
- 三
- [美]霍斯泊斯(John Hospers,1918—2011)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上册新版序言
- 编者序言:20世纪西方伦理学知识镜像
- [德]尼采(Friederick Wilhelm Nietzche,1844—1900)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二、“负罪”“良心谴责”及其他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超善恶》(1886)(节选)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29]
- 二、我们的美德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 二、伦理经验主义的反伦理的后果
- 三、作为形式逻辑学类似物的形式实践学与价值论
- B伦理原则的传统意义:与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一致的形式正确性对逻辑—形式正确性
- C论形式实践原则、形式价值原则的可能性
- D在实践和价值领域中行为和内容之间的区分:实践的规则和价值规则的规范转向
- 四
- [法]柏格森(Henri Bergerson,1859—1941)
- [法]柏格森(Henri Bergerson,1859—1941)02
- [德]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
- 第一节 善和价值
- 第二节 价值善和恶与其他价值和善之间的联系
- 第三节 目的和价值
- 《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914)(节选)
- 二、现代道德中的怨恨及其价值位移
- (a)有用的和惬意的
- (b)有用价值与特殊的生命价值
- 《同情的本质和诸形式》(1923)(节选)
- (一)所谓同情伦理学
- (二)同感现象中的差异
- (二)同感现象中的差异02
- 《爱的秩序》(1938)(节选)
- 一、周遭,命运,“个体使命”和爱的秩序
- 二、爱的秩序之形式
- 三、爱的种类及其实现的要求
- [德]哈特曼(Nicola Hartmann,1882—1950)
- 2.流行的道德与纯粹的伦理学
- 3.多样性的更深层维度
- 4.统一性的寻求与价值探究
- 二、善与恶的知识
- 2.智慧之树的神话
- 3.尼采的发现与发现者的错误
- 三、发现价值的途径
- 2.理念的倡导者与普通大众
- 3.向后看的伦理学与向前看的伦理学
- 4.原则的理论探究和伦理学探究
- 5.范畴与价值,法则与命令
- 6.伦理现实性与原初价值意识的事实
- 7.幻觉与虚假之道德意识的可能性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下册[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98—1976)
- 第五十五节 良知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
- 第五十六节 良知的呼声性质
- 第五十七节 良知之为操心的呼声
- 第五十八节 召唤之领会,罪责
- 第五十九节 生存论的良知阐释与流俗的良知解释
- 第六十节 在良知中得以见证的本真能在的生存论结构
-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1946)
-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1946)02
- [法]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 《伦理学笔记》(1992)(节选)
- [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 二、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
- 三、自我和本我
- 四、自我和超我(自我典范)
- 五、两类本能
- 六、自我的从属关系
-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节选)
- [美]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 一、权力主义的良心
- 二、人道主义的良心
- [美]马斯洛(Abrabam H.Maslow,1908—1970)
- (一)研究对象[1]和研究方法
- (二)材料的收集和描述
- (三)自我实现者的缺陷
- (四)价值与自我实现
- (五)自我实现中二分的消失
- [美]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
- 一
- 二
- 三
- 四
- 《道德哲学家与道德生活》[1](1891)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美]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 二、论道德的社会性
- 《新旧个人主义》(1930)(节选)
- 《自由与文化》(1939)(节选)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II):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上册 新版序言
- 编者序言:20世纪西方伦理学知识镜像
-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
- A.加尔文宗[8]
- 二、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 [美]鲍恩(Borden Parker Bowne,1847—1910)
- [美]鲍恩(Borden Parker Bowne,1847—1910)
- [美]鲍恩(Borden Parker Bowne,1847—1910)02
- [美]弗留耶林(Ralph Tyler Flewelling,1871—1960)
- (一)历史概况
- (二)苏格拉底的原则
- (三)斯多葛学派的贡献
- (四)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推动
- (五)西方的道德意识
- 二、为个人所建立的法律
- (一)法律作为普遍信念的表达
- (二)法律作为普遍能力的表达
- (三)法律作为普遍权利的表达
- (四)法律的基础——共同利益
- 三、国家中的个人主义——作为社会契约的政府
- (一)自由城市的产生
- (二)封建制度与个人
- (三)民族主义的成长
- (四)教会作为民主的代言人
- (五)启蒙运动与革命
- [美]霍金(William Ernest Hocking,1873—1966)
- 二、什么是善的道德?
- 三、道德的基础——本能和感情
- 四、道德的基础——知识与信仰
- 《人的本性及其再造》(1923)(节选)
- 二、心灵与身体:最后的分析
- 三、正义中的利益
- 四、良知和公众意志
- [美]布莱特曼(Edgar Sheffield Brightman,1884—1953)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二、价值的世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三、一个世界:人格主义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人格与实在》(1958)(节选)
- (二)从自然到价值
- (三)价值世界定义
- (四)价值论
- (五)价值标准
- (六)规范的客观性
- (七)规范、人、自然与上帝
- (八)价值理论中绝对主义的唯心主义与人格主义的唯心主义之对比
- [德]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
- 《人与人之间》(1947)(节选)
- 第二节 限度
- 《人的知识》(1965)(节选)
- 是与似乎
- 强制与展示
- 真实的对话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II):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下册 [美]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
- 个人与社会
- 共同利益
- 极权主义与人格主义
- 人生本身的内在进步
- 自然法
- 自然法与人权
- 《个人与共同善》(1947)(节选)
- 二、个人和社会
- [瑞士]巴特(Karl Barthe,1886—1968)
- 二、上帝之语和牧师的职责[2]
- 一
- 二
- 三
- 四
- [美]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
- 二、维护政治中的道德价值
- 《基督教伦理解释》(1935)(节选)
- 二、耶稣的伦理
- 《人的本性与命运》(1941—1942)(节选)
- (二)古典人性观
- (三)基督教人性观
- (四)现代人性观
- 二、现代文化中的个体性
- (二)基督教的个体性意义
- 三、现代人轻慢的良心
- 四、近代文化中关于人的命运的争论:宗教改革
- (一)路德宗教改革[3]
-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6]
-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综合[10]
- [美]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 (一)作为存在的勇气的源泉的存在之力
- (二)作为理解存在—本身的钥匙的存在的勇气
- 《爱、力量与正义》(1954)(节选)
- (二)人格交往中的正义
- (三)正义与爱在人格交往中的统一
- (四)正义与力量在人格交往中的统一
- 二、爱、力量与正义在终极关系中的统一
- (一)作为爱、力量与正义之源泉的上帝
- (二)神圣共同体中的爱、力量与正义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Ⅳ):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上册新版序言
- 编者序言:20世纪西方伦理学知识镜像
- [美]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
- 二、原初状态和证明
- 三、正义的两个原则
- 四、正义的环境
- 五、无知之幕
- 六、两个正义原则的主要根据
- 七、法治
- 八、自由优先性的规定
- 《政治自由主义》(1993)(节选)
- 《万民法》(1999)(节选)
- [美]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1929— )
- 二、今日道德分歧的性质与情感主义的主张
- 三、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为什么必定失败
- 《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1988)(节选)
- 二、传统的合理性
- 《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节选)
- [美]德沃金(Ronald Dworkin,1931—2013)
- (二)哲学伦理学
- (二)哲学伦理学02
- (三)从伦理到政治
- (四)结束语
- [美]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
- 二、道德约束与国家
- 国家
- 三、分配的正义
- (一)权利理论
- (二)合作条件与差别原则
- 四、一种用于乌托邦的结构
- 乌托邦的手段与目的
- 乌托邦产生什么结果
- 乌托邦与最弱意义上的国家
- [美]内格尔(Thomas Nagel,1937— )
- 《必朽的问题》(1979)(节选)
- 《无从之见》(1986)(节选)
- 2.当事人和受害者
- 3.道德进步
- 《平等与偏袒》(1991)(节选)
- 二、平等主义
- [美]沃尔泽(Michael Walzer,1935— )
- (二)物品的理论
- (三)支配与垄断
- (四)简单平等
- (五)专制与复合平等
- (六)三个分配原则
- 《厚与薄——道德论证的内与外》(1994)(节选)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英]巴里(Brain Barry,1936— )
- (二)公正的常识理念
- (三)公正的善概念
- [美]斯坎伦(Thomas Scanlon,1940— )
- (二)目的论
- (三)价值:一些范例
- (四)对价值的一种抽象解释
- (五)快乐主义的阴影
- (六)人的生命(或理性的生命)的价值
- 《宽容之难》(2003)(节选)
- 宽容要求什么
- 宽容的价值
- 宽容之难
- 结论
- [美]桑德尔(Michael Sandel,1953— )
- (一)道义论的自由谋划
- (二)品格,自我认识和友谊
- 第二版前言:共同体主义的局限
- (一)共同体主义错在哪里
- (二)宗教自由的权利
- (三)言论自由的权利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Ⅳ):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下册 [英]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07)
- [英]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
- (二)积极自由的概念
- (三)退隐于内心的碉堡中
- (四)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
- (五)萨拉斯特罗(Sarasstro)的殿堂
- (六)地位之追求
- (七)自由与主权
- (八)“一元”与“多元”
- [英]翰普歇尔(Stuart Hampshire,1914—2004)
- 《天真与经验》(1989)(节选)
- [英]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
- [英]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
- [英]帕菲特(Derek Parfit,1942—2017)
- [英]帕菲特(Derek Parfit,1942—2017)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德]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
- [德]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二、商谈伦理学诠释
- (二)真理有效性与应当有效性的殊同
- [加拿大]泰勒(Charles Taylor,1931— )
- 《商谈伦理学的诠释》(1992)(节选)
- 《自我的根源》(1989)(节选)
- 《自我的根源》(1989)(节选)02
- 《现代性之隐忧》(1991)(节选)
- 二、不可逃避的视野
- 三、对承认的需求
- [法]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
- (二)存在是外在性
- (三)有限与无限
- (四)创造
- (五)外在性与语言
- (六)表达与形象
- (七)反对中立哲学
- (八)主体性
- (九)主体性的持在、内心生活的现实和国家的现实、主体性的意义
- (十)别于存在
- (十一)被赋予的自由
- (十二)存在作为善,我,多元主义,和平
- 《他人的人道主义》(1972)(节选)
- (二)先于文化
- (三)痕迹
- [法]利科(Paul Ric?ur,1913—2005)
- 《如同他人的自我》(2002)(节选)
- (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二)与他人并为他人
- [法]利奥塔(Jean-Fran?ois Lyotard,1924—1998)
- 《后现代道德》(1993)(节选)
- (二)后现代传说
- [法]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 《关于伦理学的谱系学——工作进展访谈录》[1](1983)
- 二、为什么说古代社会虽然不是黄金时代,然而仍然还是我们可以从之汲取一些教益的时代
- 三、作为伦理问题之欲望的谱系学(谱系学解释的结构)
- 四、从古典自我到现代主体
- 《作为自由实践的自我关怀的伦理学》(1984)
- [法]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 [法]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 )
- (一)生命、真理和善
- (二)论恶的存在
- (三)回归事件、忠诚和真理
- (四)恶理论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