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起源于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一位十分擅长雕塑的国王,他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少女雕像,并爱上了“她”。于是,他向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求助,阿佛洛狄忒被感动,就赐予雕塑生命,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和这个少女结了婚。
情绪低落时要对自己进行自我赞美和肯定,通过正面暗示重塑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很多时候,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进而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需要征召一批军人。美国政府决定将关在监狱里的犯人训练之后,当作正规军使用,并且承诺,如果他们可以建立军功,战后就可以免除牢狱之苦。
进行训练的三个月中,美国政府派了几位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动员。心理学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说教,只是要求他们每周给家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统一:在狱中表现良好,认真接受教育改造。
三个月后,这群犯人兵开赴前线,专家要求他们在给家人的信中写明自己在军队中服从指挥、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结果,当这批犯人真和敌军正面对战时,他们的表现毫不逊色于正规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自己在信中说的那样。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比如工作中经常被领导批评“无能”“猪头”的员工,即使本身很有天赋,但是这种长期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们在心中给自己定义为:“懦弱自卑的无能之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如果任务开始之前就对自己进行消极暗示,“我不行”“我做不到”,潜意识中也会很自然地认为任务根本完不成,即使硬着头皮去做,过程会很艰辛,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心理学家马尔兹曾经说过:“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我们能够满怀自信地为自己所想而奋斗,最后一定能顺利完成目标。
白晗是一个胖胖的女孩,她非常羡慕“女神身材”,每一次的减肥计划却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次,她看了场T台秀,模特们那“魔鬼”身材配上那时尚潮流的衣服,美得不像话。就在那时,一个想法在心中滋生:“我也要好身材,我也要穿好看的衣服,我也要美丽,我还要男朋友。”
她再次下定决心减肥。说着容易做着难,有好几次,她都差点没忍住就破了“吃戒、懒戒”,但是心中的目标始终没有动摇。除此之外,她每次吃饭、运动的时候,还总是暗示自己:“少吃一点儿,再多跑两步。”有时候甚至会念叨出声。
坚持一段时间后,她完全变了一个人,用朋友的话说:“原来的你能把现在的你装进去。”而减肥成功后的她总是笑笑说:“我的减肥方法就是不断地暗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呢?首先,心中要有积极的期待。如果没有积极的期待,就很难获得积极的结果。这个“积极的期待”还必须要简洁、直接、明了,以便进行自我暗示时,能简明扼要、直接有效。
其次,心中的暗示应该是合理的,可以完成的。如果心理考量与现实情况完全不搭边,比如“我先挣他一个亿”,这样不切实际的暗示不仅无助于目标的达成,反而会因最后达不到目标而产生心理落差,给自己徒增伤悲,打击自信心。
最后,积极行动。再多的暗示,没有行动就成了空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肯定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候,一定要在暗示的力量下坚持下去,不停想象自己成功时的情景。另外,要有意识地去丰富暗示功能,有情感的暗示往往效果更好。还要给自己定好小目标,规划好进度,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慢慢走向成功。
当处于不利境地时,积极的暗示就是走出阴霾的动力;如果处于顺境,积极的暗示则是锦上添花。通过积极暗示取得进步之后,自信感就会牢牢扎根于心中,属于我们自己的“皮格马利翁”愿望也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