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序
- 推荐序
- 当自由的大门打开时,人们朝哪个方向奔跑?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明代的文化与思想明代精神文化的嬗变
- 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分化
- 明末流行的三教合一论
- 第二节 明学的源流全体大用的思想
- 朱子的全体大用思想之展开
- 元朝的儒者
- 明初的大儒
- 朱陆同异论的源流
- 草庐到篁墩的朱陆同异论
- 第二章 王阳明与湛甘泉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王阳明
- 阳明心学的先驱
- 以科举为目的的书院教学
-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
- “学三变”与“教三变”
- “知行合一”论
- “事上磨炼”说
- 为学之头脑
- “致良知”论
- “格物”论
- 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的“致良知”
- 本体工夫论
- “万物一体”论
- 第三节 湛甘泉
- 以天理为学之头脑
- 浑一之学
- 心性合于一
- 工夫即本体
- 中正即道
- “知行并进”
- “体认天理”
- “求放心”
- 以自然为宗与“两勿”论
- “格物”论
- 第三章 王门三派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现成派(左派)
- 直下悟入
- “四无说”与“四有说”
- “无中生有”说
- “生几”说
- 浑然即一
- “范围三教”
- 王心斋的思想
- 第三节 归寂派(右派)
- “归寂”说
- “研几”说
- “虚寂”之体
- “致中”与“致和”
- “夜气”之存养
- “戒惧”与“恐惧”
- “格物”说
- “万物一体”
- 第四节 修证派(正统派)
- “知觉即性”
- “真诚恻怛”
- “慎独”与“戒惧”
- 主工夫而言本体
- “循其良知”
- “实地用功”
- 第四章 现成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 平实派
- 容禅派
- 气节派
- 旷达任诞派
- 现成派之展开
- 第二节 罗近溪
- “从无入有”
- “悟”与“信”
- “赤子之心”
- “孝、悌、慈”三德说
- “仁”之生机
- 第三节 周海门
- 当下之信
- 浑一之体
- 贵自得
- “悟得真己”
- 《九谛》与《九解》
- 《圣学宗传》
- 第四节 耿天台
- 初心之生机
- 庸德庸行
- “四句教”解
- 实修实事
- 异端之辨
- 第五节 何心隐
- 心隐之气节
- 贵“意气”
- 实事实用
- 设“聚和堂”
- 第六节 李卓吾
- 以实用为宗
- 道为虚空
- 童心说
- 晚年好《易》
- 附录 论《李氏说书》关于《李氏说书》
- 关于《说书》之思想
- 第五章 归寂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王塘南
- “虚寂”说
- “研几”说
- 性命论
- “透悟”说
- 第六章 修证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李见罗
- 心性之辨
- 摄知归止
- 直达性命
- 修身为本
- 止修并举
- 性体工夫
- 第七章 湛门派系统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许敬庵
- “克己”之学
- 评王门现成派
- 先工夫后本体
- 第三节 冯少墟
- 异端之辨
- 驳“无善无恶”
- “一体”之旨
- 第八章 批判派与复古派 第一节 总论
- 第二节 冯贞白
- 圣学致用
- 定理实存
- 循礼穷理
- 朱王之辨
- 王学批判论
- 陆王之别
- 第三节 陈清澜
- 陈清澜的影响力
- “心性相随”论
- 陆学归禅
- 主敬穷理
- 异端之辨
- 第四节 吴苏原
- 理气浑一
- “中”为性体
- 心性之辨
- 物实理虚
- 工夫次第
- 第五节 郝楚望
- 事外无理
- 先行后知
- 性习不离
- 实用之道
- 自然之动
- 习而成圣
- 养气为要
- 第九章 东林学和刘蕺山 第一节 总论 东林学之发端
- 蕺山之学
- 第二节 东林学
- 东林学的本旨
- 性善说的复兴
- 心理一体论
- 反身而诚
- 中庸之道
- 主静未发
- 太虚思想
- 工夫之修
- 第三节 刘蕺山
- 主宰即流行
- 性非定体
- 意念之别
- 喜怒哀乐之“中和”
- 好恶之意
- “慎独”说
- 以意为根
- 诚即思、思即诚
- 译后记
- 校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