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子,曾经为自己独特的个性而骄傲。张扬自我是你一贯的作风和追求,但是,你是否想过你的棱角会被社会的浪潮所磨平?当你被生活打造成一块圆润的鹅卵石时,你就成熟了,也超越了自我。敢于突破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处世智慧。

敢于冲破世俗观念

每一个人做事,不仅要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事业,而且需要独具慧眼,敢于冲破世俗观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更有利于发展自己的长处,更有益于使自己走向成功的事业。

麦克与迪克两兄弟是快餐业的开创者,可以说是麦氏兄弟家族开创了快餐的事业,而克罗克使它发扬光大。

麦氏兄弟的父亲是位制鞋工人。当兄弟俩高中毕业的时候,正赶上美国经济大萧条。当时不少小型企业都面临倒闭的困境。自然,他父亲所在的工厂也难逃厄运。兄弟俩毕业后不能继承父业,只好离家外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后来他们选择了经营汽车餐厅。当时,美国的餐饮业都是一家一户小本经营的。特点是家庭传统经营,一代代往下传,没有什么突破。麦氏家族上一代人中没有人经营过餐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开创快餐业的背景。可能正因为如此,他们脑子里没有什么框框。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在传统的餐饮服务业中进行开创性革命的原因之一。

1937年,在美国洛杉矶东部巴沙地那,一间小小的汽车餐厅开张了。这是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餐厅了。兄弟俩自己煎着热狗,调着牛奶,准备了十几把带有伞顶的椅子,还雇了三个年轻人,让他们到停车场招揽客人。

当时美国汽车已经比较普及。开车路过的人,到汽车餐馆买个热狗再要点饮料,急匆匆地吃一点儿就忙着赶路。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快餐业的生存和发展。麦氏兄弟俩的餐馆生意做得不错,1940年他们又开了一间更大的汽车餐馆。

这是一间与当地汽车餐馆在经营特色上有一些不同的餐馆。餐馆里没有桌子,只有几只凳子。这座造型十分奇特的建筑和开放式的厨房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在开张后的几年,这里成了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

正是这间餐厅,使兄弟俩成为当地的新贵。他们俩每人年平均5万美元的收入,这足可以使他们进入当地的上流社会了。

不久,城里同样的汽车餐馆也逐渐多起来了,而且,雇用服务员也变得比较困难起来。由于餐馆越来越多,相互竞争也越来越厉害,那些服务员自认为自己是奇货可居,所以索要的报酬很高,而且很不听使唤。如果不是麦氏兄弟在汽车餐饮业里积累了一些经验,或许也是因为对餐饮业还很有一点感情,他们早就打退堂鼓了。

兄弟俩发现,汽车餐厅在经营上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让人一听到汽车餐厅就会想到这是一种出售廉价食品的地方。另外,食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不断地上涨,生意实际上很难做下去。

这时候,他们哥俩想进行一项别的经营者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他们通过对几年来经营收入的分析研究,发现有60(百分号)的收入来自汉堡包,而不是排骨。尽管他们在排骨上做的广告比汉堡包多得多。于是,他们把汉堡包制作改为现场制作,并将肉馅一类的熟食加入到汉堡包中。就是这么一个谁都没想到的改革,推动了世界快餐业的一场巨大的革命!

所以,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性格是一个人身上突破各种条条框框、找到创新之路的基点。许多人正是因为不具备这种个性,所以永远都是抱着佛脚!

完美主义不可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绝对完美是不存在的。过分追求完美,只会使自己害怕失败,从而偏离当初所定的目标。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为那种“完美”的追求而苦恼,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非常强盛。他的王妃美如天仙,倾城倾国,国王对她宠爱有加,整天醉心于爱情的世界里无力自拔。可是不久国王的宠妃得了急病,全国最好的医生也没能挽留住她的生命。国王悲痛欲绝,为示爱心,他为爱妃举行盛大葬礼,并把她的尸体装入水晶制的大棺材里,停放在距王宫不远的大殿里,日日拜祭。然而,国王认为这里环境不佳,就在灵殿周围建了精美的花园,以供香魂欢娱。后来又觉得这样还不能表示自己的爱意,为喻美人如水,就又建立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人工湖,让香魂泛舟碧波。湖建好后,又觉得缺少点缀,于是又叫人各处建亭台楼阁。后来又请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师来建造绝世的雕塑安放各处,把世上最美好的诗篇铭刻在石头上,但是国王总是不满意这个绝世园林,想进一步完善它。就这样一直不断地扩充和完善,使之成为集天下大成的无与伦比的园林。一直扩建完善了四十年,国王老了,他还在苦苦思索,以求园林更完美。最后他把目光停在爱妃的棺材上,注视沉思良久,挥了挥手说:“还是把它搬出这个园林吧。”

这个国王的做法似乎很矛盾,他建造花园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宠妃有栖身之地,而最后却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让宠妃搬出了花园。可见,追求绝对的完美,会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产生更多的遗憾,反而会偏离做事的本意。其实,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没有必要过分计较表面上的缺憾。而且,绝对完美的事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犯下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

比如断臂的维纳斯,如果我们强行为她安上一只假肢,却破坏了她的艺术美感,因此缺憾也是一种美,而过分追求完美却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绝境。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其实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这种完美,根本不存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历史记载,西施的脚大,要用曳地长裙来掩饰;王昭君双肩仄削,要用披肩做装饰;貂蝉的耳垂太小,只得悬挂长长的耳链作陪衬;杨贵妃患有狐臭,必须用香草作遮掩。道理虽然浅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

其实,完美的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因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不同,今天以肥为美,明天就可以以瘦为美。古人以脚小为美,如果今天有“三寸金莲”走在大街上,路人肯定会笑掉大牙。

追求完美没有错,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后的自卑与堕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闪光点,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样可以赢得精彩人生。正如清朝诗人顾嗣协所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完美主义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才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结果却使自己在无尽的等待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在印度佛教的《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婉,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嘴、鹅蛋脸,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次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市场上,四周人声沸腾,竞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清瘦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着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带着她日夜兼程赶回家门,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拿刀割下了女孩子漂亮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喏!你看!是一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丈夫如何努力,那个端正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这是一则可笑而发人深思的故事。完美主义者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走向了极端。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没有什么好朋友,总也找不着对象,和谁都合不来,经常换单位,为什么?那是因为他谁也看不上,甚至会因为别人微不足道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别人主要的优点。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更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不自然的表情,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孰不知这样做只会使自己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身体有丝毫不舒服,经常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经常去医院检查。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有紧张、不适的体验,这是正常的表现,必须学会接受它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当然就会有苦恼了,痛苦也就会随之而来,周围的人受他情绪感染也一样不快乐。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是好事。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

有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想写一篇论,首先在尝试几种,乃至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写。因为他想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而他却非得要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来。于是,他将这种方案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尽善尽美的新方案。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的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一种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将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在各方面比他们差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他们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个在无止境中寻找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懂得作战的人,连织田信长也相当怕他,所以在信玄有生之年里,他们几乎不曾交过战。而信玄对于胜败的看法更是与众不同,认为“作战的胜利,胜之五分是为上,胜之七分是为中,胜之十分是为下”。这和完美主义者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他的家臣问他为什么,他说:“胜之五分可以激励自己再接再历,胜之七分将会懈怠,而胜之十分就会生出骄气。”连信玄终生的死敌上杉彬也赞同他这种说法。上杉彬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之所以不及信玄,就在这一点上。”

信玄一直实行着胜敌六七分的方针。所以他从16岁开始,打了38年的仗,从来没有败过一次。而自己所攻下的领地与城池,也从未被夺回去过。德川家康一直将信玄的这个想法奉为圭臬。如果没有信玄这个非完美主义者的话,德川家族300年的历史也许会改写。要记住,不能容忍不完美,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痛苦。

有些人不愿做弱者,只愿逞强,努力做许多别人期待、自己却不愿做的事,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弱者。其他人一对你抱期望,就怕辜负了别人,硬是要实现承诺,到头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太软弱。

人生确实有许多的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当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

有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在工作中,是否有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篇章的构思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还没有写;这只现价50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10元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10元钱,所以就一直未买等等。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可能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你又会因此而烦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你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把手头的某项工作交给你的两位属下,一位是完美主义者,一位是现实主义者,看看他们面对同一工作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等他们的方案提交上来,你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可以一下子给你提供十多种可能的方案,并分门别类,说明其可行性与利弊得失。但是他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最好。而现实主义者则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他要实施的那套方案。在聪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够制订一套很实在、并且马上就可实施的方案。

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也许会一事无成,而妥协者却能踏踏实实做出一些业绩来。

因此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如果坚持要等到万事俱备,你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同时,对待自己也要宽大些,不必追求永远绝对完美。这样,你不但少了许多烦恼,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事业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不要为金钱所累

我们拥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金钱也是。如果执著于自己的钱袋,想方设法让钱的数目增加,那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守财奴,到时会发现自己除了拥有钱之外一无所有,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

总听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更方便。所以钱不是神,而是仆。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否认金钱在生活中的重要。但是我们要明白,富有并不能决定一切。我们快乐与否,由我们的心境来决定。有谚语说:十个善良的人挤在一条毯子上睡觉,也会友好相处、睡得很香,而两个富人住十间大房,也会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得到一大片面包,他也会把其中的一部分让给饿着肚子的人。皇帝占有江山,他也决不容许别人占有一毫,更别说分给别人,而且也不会高枕无忧。因此,快乐与否,全在于我们的心。

钱财是身外之物,没有它自然不能生活,但过多又成为自己的累赘,这就像一个人的十个指头,缺一个不可,超过了十个就成了负担。财多必害己,多藏必厚亡。因此不要把钱看得太重。

只有那些钱少但却知道如何使用的人,才会从金钱上得到真正的快乐。而那些只会一味地聚敛财富,不会运用的人,往往会被金钱所累。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他总不放心,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睡觉时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富老头隔壁住着一对小两口,靠做豆腐为生,生活清贫乐观,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自在。”

富老头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看吧,我一定要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这对夫妻正一边唱歌一边做豆腐,忽然听到院子里的响声,提灯一照,眼都亮了,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夫妻二人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才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怎么不笑了,也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这虽然是一则幽默故事,让人在忍俊不禁之时又不免轻轻叹息:钱为何物,让人又爱又悲!

钱不在多少,而在于我们怎么支配它,在于如何买了快乐。有些人专门拿钱去买乐子,最后东西买了一大堆,心情却怎么也好不起来,反而觉得更加空虚。有些人把钱用于公益事业,捐给养老院、福利院,虽然自己什么也没得到,但是觉得自己做了善事,帮助了人,所以觉得很快乐。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知足常乐的人,你会为他们花钱的态度而吃惊。他们买不起高档家具,但可以到全国各地去度假;住陋室,却打扮得像个时装模特儿。有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快乐,带着四个孩子在宫殿般的豪华饭店里吃了一次饭。“他们以后会忘记贫穷不快乐的生活,但一定能记得这一顿饭。”那位父亲说。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篇章中说,小时候她的父亲失业了,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过活。一天,她在一个商店的橱窗内看到了一只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便发疯般地迷上了它。她赶紧跑回家去央求妈妈给一毛钱。母亲叹了一口气,要知道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二斤鱼杂碎呢,但父亲说:“给她钱吧,要知道这么便宜的价格就能为孩子买到的快乐,今后是不会再碰上的。”一毛钱所能买到的是永远闪光的金子啊。

钱在生活中并非是决定一切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梦想本身就具有了使其得以实现的力量。如果我们想学习某种技艺,就应该去你能找到的最好的地方学,哪怕那儿的学费很高。相反,如果怕花钱,只图便宜,找个二三流教师,我们也就很难在这个行当里有很大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金钱是第二位的。只要有眼光,看准了那些能使你幸福的东西,就应不惜金钱去得到它。用你辛勤劳动挣来的一点钱,去接受高级艺术训练或给自己买一件心爱的东西,也许与我们的低收入不那么相称,但却提高了我们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平常人总是把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虽然事事顾全了,但最终觉得毫无收获。而有时候把钱花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觉得很快乐。

看看四周的人们,每天可以看到许多男男女女,他们常常处在考验、失望和贫穷之中。可是看看他们的脸,却显得快乐而自足。他们不仅能勇敢面对生活,而且还能从生活中获得喜乐。这样的人会改善世界的气氛。他们激励他人,使他人也能勇敢地肩负起伟大的追求快乐的使命。

所以,我们如果能鼓舞他人的精神,同时也使自己悲愁的时刻很容易打发过去。我们就不要错过夕阳西下,以及开门迎接朋友时的欢乐。

凡事适可而止,节省的习惯,做得过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一个商人要想在正常的业务开支上讲究节约,他的不智就和一个农夫想在种植谷物时讲究节约相等。“播种不多,收获也不多。”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结果会是更大的损失。

有一个老板,就因为他在衣饰及别的地方太讲求节约,而失掉了许多进取的机会,也使得营业大打折扣。他的一套衣服,一条领带,不到十分破旧的程度,决不肯换掉。他的这种举止必然很受他人的轻视。他从来不肯请他的客户或潜在的客户吃一顿饭,也从来不替他们付一次车钱。他这样的吝啬得一毛不拔,以致人家都不愿意和他做交易。错误的节约,使这个人吃了大亏。

有些人甚至为要节省点小钱,连适当的食物都不肯供给自己,而损害了健康。你假使有志做些事业,就必须避免这种不经济的节约。因为要节省,供给自己不良的食物,好比一个厂主因为好煤的价格高昂而去烧些劣等的煤以转动机器一样。不管你怎样穷,总不可在食物方面节省,亏待自己的身体与头脑。

所谓节约,从广义来说,它含有远大的眼光和健全的评判两种元素。因此,真能懂得节约的人,不是吝啬,而是知道该把大量的钱花在何处,该如何用百元之数,换来千元之数的报酬。

把钱大量花在足以帮助我们获得成功的地方,花在足以使我们得到他人良好的印象,足以帮助我们提升、上进的地方,比把金钱存入储蓄银行更为值得。立志要做些事业的人,必须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不要锱铢必究,斤斤计较,着眼于小的地方,这样会损失更大的利益,牺牲更大的机会。

人们有许多宝贵的生命力与精力,就是因为存了似是而非的节约观念而消耗掉的。人们在患了虽似轻微、总需就医的疾病时,往往因为舍不得钱,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拖延下去,不去就医。其结果是因小失大。

凡是阻碍我们生命前进的因素,我们都应该不惜任何代价设法将它除去。应该将“力量”、“效率”作为我们的目标和准则。凡是足以增加我们力量和效率的,足以增强我们脑力、体力的投资,不管代价有多高,都是值得去投资的。在足以助你成功,足以使你成为更伟大、更能干的人的方面,你都应当不惜大量地使用金钱!

真正的节约,聪明的节约,与那种吝啬的节约,那种花去价值一元的时间节省一角钱式的节约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位注重小利、小气吝啬的人最终能够成就大业的。

有一个人,他在年轻时就养成了过分讲求节约的习惯,到后来,竟不能将这种习惯改掉。他会为了节省一角钱而往往花去价值一元钱的时间。

他常常要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以节省一些小费,殊不知他所花去的时间的价值与他所节省的利益相比,完全不相称。他在业务上也带有这种吝啬的节约精神。他要求他的雇员在包捆货物时无论如何都要节省一些绳索,但实际上所花的时间的价值,远远超过绳索价值的两倍。在他平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他还会做出种种类似的愚不可及的节约事情来。

能够对“节约”的真正意义有充分认识的人很少。节约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吝啬和一毛不拔。相反,节约的真正意义,有时是指大量的用钱,只要用得适当。

小来小往的时代已成过去,吝啬的节约已不适于这个时代了。时至今日,需要的是大来大往。做大事,要有大手笔。只有气量大、眼光远、评判力健全的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总之,做大事是要用大手笔的。

隐忍有度,不要逆来顺受

我们提倡处世要学会忍让,但这种忍是有限度的,并非对一切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在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上提倡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性的问题面前,决不能做“缩头乌龟”。要辩证地看待忍,要有所忍,有所不忍。

在现实中,并非一切都可以忍,也不是一切“忍”都可以无止境地接受,它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要看这种“忍”是否对自己本身所追求的目标有好处。如果的确是有好处的,则应该“忍”,如果它会损害自己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则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不该忍的忍,那是懦弱的表现;该忍的不忍,那是鲁莽的作为。做人懂方圆之道,自然处忍与不忍于胸腹之中。

有的人确实是性格上天生温和、善良,但要注意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出发。心里要清楚,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却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带了“讨好”的味道,那就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往往适得其反。除非你遇到一个非常善良的智者或者和你一样喜欢一味忍让的人。

一忍再忍,就会让人觉得你比较软弱,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总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马善受人骑,人善受人欺。”过于软弱和老实的人常常会成为别人拿捏和欺负的对象,所以在必要时必须给对方以痛击,让别人知道你并不是好欺负的。

吃柿子捡软的捏,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得意一时,就因为社会上老实人太多。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

一个人的软弱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

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蛮横霸道的恶人感到无从下手,得不偿失。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处世技巧。这一形象时刻提醒那些恶人,招惹我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代价的。

在社会中生存,事实上,只要你显示出你是一个不受欺侮的人,你就能够做到不受气。也许你不必处处睚眦必报,只要你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章,让冒犯者品尝到你的厉害,你就立刻能收到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

首先,可以树立一个泼辣的形象。所谓的泼辣,便是敢说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敢为别人不好意思表现的举动。谁敢让他受气,谁当面就会下不来台。他敢哭敢闹、敢拼敢骂,口才好,又敢揭老底儿,所以,很少有人敢引火烧身,自讨没趣。

其次,树立一个实力派形象。塑造实力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时就要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可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印象,能量巨大,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挡。所以,人们一般不敢招惹这类人物,持有这种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气。

总而言之,树立一个不好惹、不受气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形象,就好比是种下了一棵大树,从此,你便可以在树荫下纳凉了。

如果面对恃强凌弱者,放弃反抗,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只会使对方得寸进尺。只有勇于反抗,敢于斗争,才能使自己成为强者。

人类社会跟动物界相似,时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发生,一类人总爱处处占别人的便宜,凌驾于弱者之上;而另一类人就是所谓的“受气包”,很自然地成了被人欺侮的对象。

须知,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受气包”。那些经常成为众人发泄对象的人之所以在不受气的道路上迈不开步子,往往是因为他们首先用自己的左脚踩住了右脚。他们从未做过一件自己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他们在第一次受气时就放弃了反抗,这一行为的反复便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和社会交往模式,而逐渐地把这种逆来顺受的生活当做了正常现象,而别人则认为你就应该逆来顺受。因此,你所受过的气越多,你就越可能受更多的气。

如何突破这种恶性循环呢?那就是要勇敢打破第一次,真正地进行一次反抗,让施气者认识到你并不是天生就该受别人气的。许多人选择忍气吞声,他们往往患得患失,怕这怕那,自己在主观上吓倒了自己。而无数的事实证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跨过这道门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进行第一次反抗,你就永远不知道新世界的滋味有多么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尝到了其中的美妙,你自然就有动力去进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会修正你的心理定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由一个甘心受气、只能受气的人,变成了一个不愿受气也不会受气的人。有这样一则故事,对我们就很有启发意义。

一名大学生由于天生比较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因此,虽然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他当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电影时他的票被别人拿走,春游时他被分配给看包的任务……但在实际上,他心里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和欢乐。

由于他的软弱和极度忍耐,这种事情一直持续了很久。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一向木讷的他来了个总爆发,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雷霆万钧,激动的声音使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那场演出的票很少,但是这位同学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了两张票,摔门而去。大家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

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似乎好多了,再没有人敢未经他的同意便轻易地拿走他的什么东西了。

由于他突破了第一次,他也由受气者变成了一个不再受气的人。

在一些事情上,忍久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压抑。很少有人能非常轻松地、愉快地一再忍让别人。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要作一番斗争。忍让的次数越多,越是痛苦。这种压抑的心情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损害健康,同时也放纵了别人。一般来说,别人是不会把一再忍让当做适可而止的信号,相反却容易得寸进尺。妻子对丈夫越轨行为的一再忍让,只会使丈夫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甚至他会某一天突然认为这是正常的。母亲对儿子不良行为的一再忍让,会使不懂事的孩子误入歧途。

试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正在扮演忍让者的角色呢,就清醒吧,你应该告诉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警醒一下别人,或在关键时候予以回击,不要让自己的原则受到侵犯。对于一些善意的玩笑,一时过火的行为,忍让一下可以显示你的涵养,但对于那些一贯性的、污辱性的甚至无赖性的侵犯,忍让就等于绵羊投降于恶狼面前。这时候需要的是反抗。即使知道反抗的结果可能断绝来往,甚至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你也得奋力去做。即使你力不从心,或者可能遭来更大的侵犯,你也得坚强地去做,因为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不管结果如何,你要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给予迎头痛击,让他知道,该如何尊重人。

而一味的忍让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性格的软弱人,那样的结果我想是每一个人都不想要的。因此,需要改变自我,突破自我,就从今天开始吧。坚定起来,不要去做一味忍让的人。

当机立断,临难不慌

成功人士必须要具备这样一种性格:当机立断,临难不慌,以此来解决眼前难题。机勇者,临危不惧,临难不惊,机勇沉着,镇定自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即显示出战略家的胆略和个性。

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统率水、陆两军数十万,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吴。东吴与刘备联军,共同抗击曹操。周瑜和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患,并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大战胜利后,诸葛亮便乘机占领了荆益两州,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他自己也官拜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他便辅佐刘禅,主持军国大事。

马谡是蜀国的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迁任为参军。公元229年,诸葛亮兴兵攻魏,命令马谡督诸军为前锋,与魏将张郃大战于街亭。马谡因为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指挥失宜,最后为张郃所败。诸葛亮的兴兵计划遭到破坏,被迫退兵汉中,将马谡下狱,死于狱中。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很恼火。但魏兵在大将军司马懿的率领下,却穷追不舍。诸葛亮毕竟是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方面将马谡抓捕入狱,以振军威,以严军纪,同时他又冷静地思考对策。

他想,以自己的兵力直接迎战司马懿,毫无胜利的希望,如果仓皇逃跑,司马懿肯定继续追杀,可能要当俘虏。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左思右想,诸葛亮迅速做出军事布署:急唤关兴、张苞,吩咐他俩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并鼓噪呐喊,虚张声势。命令张翼引兵修剑阁,以备退路,命令马岱、姜维断后,伏于山谷之间,以防不测。并命令将所有旌旗隐匿起来,诸军各守城铺。命令将城门大开,不要关闭,每一城门用20军士,脱去军装,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洒扫街道。其他行人进进出出,没有一点紧张的表现。

吩咐完毕,诸葛亮自己身披鹤氅,头戴纶巾,手拿鹅毛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来到城楼上凭栏而坐,然后命人焚香操琴,显得若无其事,安然自得。司马懿前锋部队追到城下,却不见城内一点动静,只见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赏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贸然前进,便暂停下来,急速报与司马懿。大将军司马懿以为这是谎报,便命令三军原地休息,自己则骑马飞驰而来,要看个究竟。果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闲自在,根本没有什么恐惧和惊慌的表情。所以,怕中诸葛亮之计,不敢攻城,只好收兵回营。

可见,一个人具备当机立断的个性,才能谋大事、成大事,否则犹豫不决就会一事无成。有些人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最后耽误的还是自己。

固执己见要不得

做事圆通就是要灵活,不能固执己见。一个人做事如果不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而是偏执顽固缺乏通融,就会使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事情受影响,产生令双方不满意的结果。经商者不懂得圆通的道理,手段僵化固执,结果与送到手的买卖失之交臂。

从自己的内心看世界应该圆满,在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圆通,圆满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圆通是高超的处世技巧,两者互为表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可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辩论,任何独立的、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应该冷静处世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下来,等到双方较理智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各自的失态呢。

固执己见似乎让人感到有个性,但更多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顽固不化。

太固执的人总会自以为是,得出一个结论后,就认定是最终真理。固执的人容易轻视别人,否定别人。太固执的人常常刚愎自用,三国名将关羽之所以最后败走麦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固执偏激,刚愎自用。

太固执的人很容易对人产生偏见。在他们眼里,爷爷是小偷,孙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人从监牢里出来,他这一辈子肯定不会干好事。让一个太固执的人去当老师,班里的“差生”永远得不到翻身;让一个太固执的人去做老板,他的职员永远不能犯错误。世界“牛仔大王”李维的公司有38(百分号)的职员是残疾人员、黑人、少数民族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但他们在那里都干得好好的。

太固执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对新事物,他们其实根本不了解,但他们却煞有介事地说出一大堆凭空想象的局限和不足,俨然是专家。他们会坚持认为计算机没有算盘准确,即使他儿子还是个电脑工程师。

刚愎自用者的顽固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伤害朋友之心。

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没有武松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固执的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做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太固执的人肯定没有好人缘。要想改变这种坏脾气,就得试着去理解人,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抱着一个信条:在不了解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之前,别妄下结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等碰得头破血流就悔之晚了。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你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当然,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地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稻草。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对待争辩,我们要以慎重的态度对待。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争辩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

不应该在细节处争论不休,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你最好仍能表示对方意见中你所赞同的部分,以便缓和一下谈话气氛,使对方觉得你并不是抹杀别人的一切,无论你的意见和看法与对方的意见和看法距离多么遥远,冲突得多么厉害,绝对不要表现出一种无可商量的决然态度。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谈话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地使谈话不致陷于僵局,使谈话能维持下去。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

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走向极端。他们顽固地“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走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

固执己见是成就事业的大敌,当你在工作中,面临困难时,一定首先使自己冷静下来,比如,不妨先停下手头的工作,调整好情绪,再重新开始。我们时常钻进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决方法。

成功者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两人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一人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同伴却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此时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这个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樵夫欣喜若狂,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挑着黄金回家。

而背棉花的同伴抱着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不放,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了。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

历史上的永动机,就使很多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见好就收,知难而退才是明智之举。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发挥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哪些构想,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事情,你虽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有一天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别的项目,寻找成功的机会。

牛顿早年就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毅然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并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向通往成功的坦途。

有的人失败,不是没有本事,而是定错了目标,成功者为避免失败,时刻检查目标是否合乎实际,合乎道德。

人生,不只是义无反顾地去拼搏;人生,也包括了以退为进的勇气。贝多芬和鲁迅两人,一个执著,一个放弃,都走出了一条伟大的路。因此,只要我们能冷静在观察事物,适时地放弃执著,还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放弃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懂得让执著和放弃并存,才能让人生变得完美!

当厄运降临到两个孩子身上时,两人都不知所措。想当音乐家的孩子耳聋了,想当画家的孩子眼瞎了。这样再继续努力也是不可能实现愿望了,于是,两人“交换”了梦想。若干年之后,两人在各自的事业上都大有成就,名扬天下。

在现实中,当命运堵塞了前路而努力无果时,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因为在放弃的同时,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把你引向成功。

放弃执著,不是让你对现实投降,而是将自己的境界调整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使心态处于一种少烦恼的状态。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遇到什么样的烦恼,碰上什么样的悲伤,都能以放弃执著的心态,将这些困境、烦恼、悲伤都不放在心上。放弃了执著,其实是一种超越自我和超越现实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无奈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你不懂得放弃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不要开启抱怨的魔盒

诉苦抱怨,犹如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难关闭。如果让自己内心的怨尤之水肆意横流,你将会成为别人避之不及的对象。

怨天尤人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它不仅不能博得同情和安慰,还会招致幸灾乐祸与轻慢,有时候还会怂恿那些聆听的人去仿效所怨的人。一旦将自己所受的屈辱透露于人,就像是容许别人对我们再施以同样的侮辱。抱怨过去所受之辱,结果反倒招致未来之辱。他们本想获得救助和安慰,听的人心中却只有快意,甚至轻蔑。高明的做法是,称道他人给过你的恩惠,从而博取更多益处。述说那些不在场的人如何有助于你,就是在暗示那些在场人见贤思齐,以传美名。精明之士绝对不要张扬所受的耻辱或轻侮,而应该公开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此,会使朋友更多,敌人更少。

不要再为小事斤斤计较,也不要再为小事埋怨,既然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何必再让已逝的事情来烦扰未来的生活呢?

尼采曾说:“失败者没有悲观的权利。”不断抱怨的人或心中充满仇恨的人,只会诅咒过去的失败,而不会积极地向前寻求解决的方法,所以他们离成功越来越遥远。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海格力斯的英雄人物。有一天,他走在崎岖的山路中,不小心踩到一个袋子,由于这个袋子正好在路中间,海格力斯想用力将它踢开。没想到袋子不但没有移动,反而因为他的碰触而膨胀起来。海格力斯以为遇到了鬼,他连忙拿起一根木棒,拼命朝它猛打,但是,这个袋子不仅没有被打破,而且越胀越大,最后更把路口堵住了。

正在这时,一个人走了过来,他阻止海格力斯说:“朋友,快住手,你别再动它了,快离开它吧!这是个仇恨袋,只要你不犯它,它永远都会是个小袋子。但是,如果你一侵犯它,它就会开始膨胀起来,慢慢地挡住你的去路,与你为敌,并且对峙到底!”

如果一个人能善待别人的过失,给予他人理解和尊重,帮助他人恢复自信与坚强,那么,他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公司要裁员,名单公布,有内勤部办公室的孙静和刘萍。规定一个月之后离岗。那天,大伙儿看她俩都小心翼翼,更不敢和她们多说一句话。因为,她俩的眼圈都红红的。这事摊到谁身上都难受。

第二天上班,孙静的情绪仍很激动,谁跟她说话,她都“冲冲”的,像灌了一肚子火药,逮着谁就向谁开火。裁员名单是老总定的,跟其他人没关系,孙静也知道,可心里憋气得很,就找杯子、件夹、抽屉撒气。“砰砰”、“咚咚”,大伙儿的心被她提上来又掉下去,空气都快凝固了。人之将走,其行也衰,谁忍心去责备她呢?

孙静仍旧不能出气,她去找主任诉冤,找同事哭诉。“凭什么把我裁掉?我干得好好的……”眼珠一转,滚下泪来。旁边的人心里酸酸的,恨不得一时冲动让自己替下孙静。自然,办公室订盒饭、传送件、收发信件,原来属于孙静做的,现在都无人过问。

不久听说,孙静找了一些好像还是重量级的人物到老总那说情,孙静着实高兴了好几天。不久又听说,这次是“一刀切”,谁也通融不了。孙静再次受到打击,气愤愤的,异样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刮来刮去,仿佛有谁在背后捣她的鬼,她要把那个人用眼钩子勾出来。许多人开始怕她,都躲着她。

孙静原来很讨人喜欢,但后来,人还未走,大家却有点讨厌她了。

刘萍也很讨人喜欢。同事们早已习惯了这样对她:“刘萍,把这个打一下,快点儿!”“刘萍,快把这个传出去!”刘萍总是连声答应,手指像她的舌头一样灵巧。

裁员名单公布后,刘萍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上班也无精打采,可打开电脑,拉开键盘,她就和以往一样地干开了。刘萍见大伙不好意思再吩咐她做什么,便特地跟大家打招呼,主动揽活。她说:“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了,反正这样了,不如干好最后一个月,以后想干恐怕都没机会了。”刘萍心里渐渐平静了,仍然勤劳地打字复印,随叫随到,坚守在她的岗位上。

一个月满,孙静如期下岗,而刘萍却被从裁员名单中删除,留了下来。主任当众传达了老总的话:“刘萍的岗位,谁也不可替代;刘萍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不会嫌多!”

在社会中,谁都会遇到挫折、不平或委屈之事。面对困难,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从容应对,坦然处之。而牢骚抱怨不仅于事无补,也会显得自己肚量窄小,小家子气。

俗话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与其苦恼怨尤,不如平静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让抱怨也随昨天的黑夜一起消失吧。

拒绝需要一种勇气

在不利的环境下勇于说“不”,是对自我的尊重。而且一个人首先只有懂得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做人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主见,而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更不能随波逐流或囿于某种内、外因素的控制,否则,人生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困局。这样,一方面会让你的精力在无端的纠缠和烦恼中耗尽;再者,会让自己日益成为“鸵鸟人”和“鹦鹉人”。在别人的心中失去应有的分量和尊重。很多时候,我们常被人们支配。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是:“你应当……”、“你不应该……”一般人碰到这类要求,通常都不好意思一口回绝,尤其是提出要求的人是你最亲密的伙伴,“不”字就更难开口了。日子一久,这种互动关系定型后,就形成了一种默契或是彼此的承诺。

万一哪一天对方又要你做这个做那个,而你却坚持己见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对方会单一地认为你违背了双方的承诺;另一方面,如果你坚持不做这些“应该”做的事,你会心生愧疚。

这种愧疚感是由于双方过度的情感乞求所致。你之所以会顺从对方的要求,就是想通过这种顺从的表现来得到对方赞许、关爱的眼神,甚至取悦对方。

当这种取悦方法成为你行事的模式以后,拒绝对方的要求一定会让他很不高兴,而你也会觉得很对不起他。愧疚的感觉很像忧惧,而忧惧就好像是坐在一张摇摇椅上,你就只能这么晃荡着,看起来好像能将你摇向什么地方,但却只是在原地摆荡,让你什么地方也去不了。

在生活中我们有权利决定该做什么事,不用由别人代做决定,更不能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意志,让自己成为傀儡。况且,他人并不见得比我们更了解情况,也不会比我们聪明到哪里去,所以,他们所提出的这类“理所当然”的事很可能不是我们的最佳抉择。你的最佳抉择还是应该经由自己深入分析、思考之后,所做的独立判断来取舍。

李桐参加工作不久,姑妈来到这个城市看他。李桐陪着姑妈把小城转了转,就到了吃饭的时间。

当时李桐身上只有50元钱,这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姑妈的全部资金,他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却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李桐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随她走了进去。

两人坐下来后,姑妈开始点菜,当她征询李桐意见时,李桐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他的心中七上八下,衣袋中仅有的50元钱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

可是姑妈一点也没注意到李桐的不安,她不停地夸赞着可口的饭菜,李桐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李桐走来,李桐张开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盯着李桐说:“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我来这里,就是想让你知道这个道理。”

这一课对所有的年轻人都很重要:在你该说“不”的时候要勇敢地说出来,否则你将陷入被动的境地。

老板都喜欢卖命工作的员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讲求牺牲奉献,处处想讨好别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员工,最后你可能会丧失自我。

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你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满的情绪,你也强忍去做。你认为别人把这些事情交给你做,是对你的重视与信任。如果你一旦拒绝,别人就会怪罪你,使你心生愧疚。总而言之,你不希望自己的拒绝坏了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前程。但不知这种做法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特别是在职场中,学会说“不”是办公室政治中的重要策略。这关系到你是否做得顺心如意。然而有些人几乎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主管交给他的任务,他从来不敢含糊,要求他额外超时加班,他也毫无怨言,同事拜托他的事,尽管不是他分内的职责,他也来者不拒。其实,他早已忙得分身乏术,焦头烂额,但他还是强打精神说:“没事!没事!”没有人知道他累得半死,但是,他就是不愿开口对人说“不”。大多数时候,我们碍于情面而不敢说“不”,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不”,结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事,统统落在自己头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负荷,而自己有苦难言。

一家外企门前,停着一辆豪华轿车。一位小伙子(大约是秘书)恭敬地侧身一旁,一手拉开车门,另一只手护在车门楣上,一位身形高大的外国人在钻到车门楣下时,猛地起身用脑瓜往上一顶,秘书的手背上立即流出鲜血。这显然是蓄意的,但是秘书却诚惶诚恐地问道:“总经理,您没事吧?”

“我没事,你呢?”

“您没事就好!您没事就好!”那位小伙子如释重负,十分优地将受伤的手背到身后,另一只手再次护在车门楣上,微笑着说:“请!”

“慢!”

就在总经理正想启动车时,一位小姐从公司的玻璃门后冲了出来。她的一只高跟鞋在冲下台阶时甩掉了,于是她极快地踢掉另一只,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车前,一下子拽开车门,以不容商议的口气说:“总经理先生,请您下车!”

她光着脚在车门前静静地站着,僵持了几秒钟后,那位外国人只好顺从地钻出了汽车。

这时,小姐转过身来,抓住那位秘书的手,从衣兜里抽出一条手绢,迅速地包扎着。鲜血迅速浸透了手绢。

秘书羞愧地垂下头。

小姐又转过身面对那位高大而卑鄙的总经理,义正词严地说:“您有责任送他到医院医治!”

“是的,是的。”外籍总经理只得连声说道。

在人们心目中,外资企业的工作环境优越,收入优厚。许多高学历者为了竞争一介员甚至服务员的位置而精心准备、全力以赴。一旦被外资企业的老板从千百人里挑中时,在怕炒鱿鱼的心理压力下,他们就表现得高度谦和、忍让。那位小姐不知是否有类似委曲求全的经历,但她在同事遇到故意伤害时却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勇气和人格力量。所以,说“不”不但能让你摆脱别人的控制,而且能让你的人格力量得到彰显。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

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这无异于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道德意识的认同。

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我。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你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无可厚非的。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替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反而会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请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乔伟在一家公司任职,从事冷气维修的工作。

公司里一共有6位同事,每个人各司其职,独立作业,即使订单忽然增多,上司也会平均分配,让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分配得很公平。

但是,每个公司里就是会有一些像乔伟这样的老好人,有同事要去约会,或家里临时有事,或是谁的身体不适,于是老好人乔伟,接下了所有的工作,不仅每天工作超时,而且常常为了赶其他同事的急件,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

老板发现后,训了他一顿。但是说归说,乔伟的好脾气,仍然使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直到有一天,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我知道你的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你再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恐怕得请你另谋高就了。”

乔伟忙解释说:“我可以把事情做好,只是,别人的请求我不好意思拒绝。”

“你想给其他同事帮忙,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对我而言只有一个重点,那便是你一直无法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不是吗?”接着,老板拍了拍他肩膀说:“乔伟,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如果你连自己的事都做不好,又怎么还有余力去帮别人呢?”

在我们的周遭,总是有人说自己的事情忙不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是不是因为琐事太多,没有把时间分配合理?

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些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有些则是来自别人的请求,而那让你忙得团团转的事情,究竟是属于哪一类?孰轻孰重,你一定知道,只是你肯不肯说个“不”字。

如果你是那种对别人的请求老是回答“好”的人,身上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更会让自己手上最重要的事情,不断被耽误。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说过:“人们正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或是没有及时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态度,才会让自己总是为了帮别人处理事情而苦恼不堪,自己想做的事反倒一事无成。”

不敢鼓起勇气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人性的一大弱点。

不想再做个老好人,那就得先学会说“不”,认清自己的责任和能力。不要因为人情而加重自己的负担。唯有培养说“不”的勇气和技巧,你才能拥有自己的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显示其思维的多面性,比如11等于2,可现代人却给出无数种答案。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只会徒增烦恼。因此,别总把问题想得太复杂。

如果有人问你11等于几,你能理直气壮地当即回答等于2吗?相信大部分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要思考半天,因为他们想得太多,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去问小学生,他们肯定会立即回答出来,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头脑比我们简单,也正是因为简单,才使他们不受常规的约束。

现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除了竞争还是竞争,除了压力还是压力,除了诱惑还是诱惑,人们被物质所累,被事业所累,被名誉所累,被地位所累,被希望所累。

凡事要学会简单。一位哲人说:“简单往往有效,简单是一种智慧。”把复杂变为简单,常常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冰心说过:“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简单了。”

简单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经历复杂之后的更上一层楼的顿悟。

简单是一种美,是一种智者所具有的高品位的境界。更是一种大彻大悟之后的升华。

简单做人,洒脱自在。简单是一种平淡,一种平凡,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美。

睿智的园丁用花钳剪去沉重枝头上的繁叶累丫,植株才在以后的岁月里,轻松地绽放花朵、收获果实。

精明的导演果断地删去戏剧中的琐碎情节,由此,才让观众感到它的精彩绝伦。

做人要心绪简单,不要被繁芜的小事拖垮身心。人生之路并非平坦的康庄大道,一个人在步入生命幽谷的过程中,难免会被重重艰险与挫折羁绊了前行的脚步,使原本豪情满怀的人生之旅变得怨声载道。让心绪简单,心便如无缰之马、不系之舟,心中始终装着生命幽谷的终点,激流勇进,而不会在意坎坷航程里的磕磕绊绊。

对己要志向简单,不要被过多的目标迷乱了视线。“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一个真正胸怀远大的人,人生的目标一旦确定,志向的劲弓一朝拉满,定会像义无反顾的箭矢一样,向着确定的靶心迅速飞去,而不会因任何纷扰耽搁了生命精彩的“十环”。

对朋友要情谊简单,我们就不会被纷纭的世态削减了心灵的真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蜜。”真正深厚的友谊,并不是诗来歌往的吹捧,也不是觥筹交错的聚宴。真正稳固的爱情,不必时刻把山盟海誓挂在嘴边,“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形影不离固然是情深的表现,但是有时候距离也会让爱情更加美满,真情若水,大爱无言。

处世要**简单,不要被炽烈的欲火而焚烧了生命的庄园。俗谚曰:“**如海水,越喝越渴”,“欲壑难填”。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旦与无节制**的烟枪牵了手,就会完全受“毒品”摆布。但是,拥有一颗寡欲的心,我们的生命自然就会清静如一潭碧水,波澜不惊;拥有一颗寡欲的心灵,我们的人生自然就会轻松如一缕轻风,去留无意。莫让沉重的**之石压弯了你正直的脊梁。

有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让外表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饱满一点;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富足一点;让流程简单一点,质感就会更丰盈一点;让言语简单一点,沟通就会更完美一点;让挫折简单一点,经验就会更丰富一点;让环境简单一点,空间就会更广阔一点;让爱情简单一点,幸福就会更美满一点。”

简单是一种心态,是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怀,也是荡漾在生命里的缕缕激情。

简单美的涵义却很是一种深隧。它的真谛是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感悟人生,绝不是一种利欲的奢望。

简单是智者的洒脱与细致,而不是懒人的固执与拖沓。一位涉世之初的年轻人为生计拼搏得十分辛苦,但却屡次碰壁、无法释然。一天,他路遇一位智者,便恳切地要求智者赐他解脱之计。智者洋洋洒洒写下几个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后大笑而去,年轻人依照此法待人接物、做人处世,果然奏效,他幸福地度过了余生。简单是国画大师的留白艺术,不立片言、不着点墨、一方空白宣纸的衬托,却能留给欣赏者以充分想象的再创造余地。这也就是道家所倡导的“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社会犹如一张大的坐标纸,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点,把这个点看得重些、复杂些,人就容易累些,而把这个点看得轻些、简单些,人就容易快乐些。这何尝不是一种绝妙的处世态度。

凡事学会简单,简单是一种智慧。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一定是懂得在人生之旅的起点就对“包袱”有所抉择,又懂得在途中对这些“包袱”有所放弃的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简单给心灵松绑;才能让生命的自由诗挥洒歌唱。

在生活的历练中成熟起来

成熟昭然于人的容颜之上,更闪烁于举止之间。有才华而且能做到礼仪周全、言行得体,会使人敬重有加。泰然自若是成熟心灵的外在表现。一种沉着、威严的境界,是一种成熟的气质,出语必智慧,行事必成功。你成熟的程度和你人格的完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当你的行动不再幼稚而变得庄重时,自然而然地就能产生一种威严感。

初涉社会,青年人总觉得为人处世难,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来,可往往却又无法分清成熟与世故的界限,反而陷于世故的一面越走越远。在生活中,成熟的人多受敬仰,世故的人多受鄙夷。

一个成熟的人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不被阴暗面所沾染。表面上沉静而内心却有一腔热血。有不平而不悲观,既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又执著于今天的努力。世故者也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却可以容忍、顺从这一切,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因为曾在事业、理想、生活、爱情等方面遭受过打击或挫折便冷眼观世,觉得人生残酷,社会黑暗,自以为看透了社会和人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居。

那种世故之人对社会与人生极度冷漠。他们不再奋斗、不再坚持原则,似乎看破了“红尘”,顿悟了人生,对一些违背原则的问题也是轻轻放过、不以为意,表现出了彻头彻尾的世故嘴脸。

成熟的人不虚伪。他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头脑也应当复杂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轻信,不盲从;与人交往,考虑复杂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同朋友,不可处处介意,事事留心,对不熟悉的人,也不会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因而错误地认为人世间没有真诚可言。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对人外热内冷,处处设防,奉行“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与友相交,虚与委蛇,巧于周旋,别人的事自己探听尤详,自己的事隔墙难闻,说给别人听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

成熟者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坚持互惠互利、互帮互进的态度。交往的热情源于对方的利用价值,且常常会“雨过地皮干”,你刚刚帮过他忙,转脸他就忘却。犹如果戈理小说《死灵魂》中的主人公乞乞可夫一样,在刚当小职员时,百般讨好巴结上司的麻脸女儿,以博得上司的好感;当上了科长,站稳了脚跟之后,便马上翻脸不认人,那个痴情的姑娘便成了他愚弄的对象。

世故的人看风使舵,他们善于观风向,看气候,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人所好,八面玲珑,采取“随风倒”的处世方法。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自己该干什么仍干什么。一个成熟的人,是绝对不会四处讨好他人;更不会去任意滋事造谣,在背后批评别人。

一位西方哲人说得好:“要善于处世,不过,可别成为处世的专家。”一味研究如何讨好别人、在如何使自己不吃亏上下工夫,就会扭曲了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变色龙似的人,还会使自己时常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之中。

有一个小品:领导让他的秘书看一篇报告写得如何。秘书看过后,说:“嗯,写得很好啊。”领导摇了摇头。秘书赶快说:“是有一些问题。”领导又摇头。秘书说:“问题不算大。”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这些问题改改就好了。”领导还是摇头。秘书说:“写得真差劲,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这时领导说:“这新衬衣的领子真不舒服。”这个小品,把世故逢迎的势利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作敢当,有“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世故者玩世不恭,游戏人生,采取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态度,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只是摆现象,不下结论,迫不得已时就巧于应付说一些“大家早已公认”的结论,谁也不得罪。遇有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不问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两可,说些咋说咋有理的话。与人意见不一时,便以“今天天气……哈哈哈”的态度加以回避。如果一个人凡事都采取一种嘻嘻哈哈、无所谓的态度,在体态上总是摇摇晃晃,显得极不稳重,就会让人觉得你十分轻浮。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乖巧行为,虽知其隐秘,却不露声色,做冷眼旁观者,既可明哲保身,又可留条退路。行动上却草率之至,做事极不负责任,这样的人会因世故失去人心。

世故在人际交往中留下的印象是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近,世故的人生态度只会将人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