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平和、微笑、坦然,当你始终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么你就真正悟到了处世的真谛,也将开始自己成功的人生。做人处世,是一种内心的自我修炼,它包含了诸多好的素质及品性。

踢开优柔寡断这块绊脚石

兵家常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实际上,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祸害,不仅仅表现于战场上,做人做事也是如此。

优柔寡断说白了其实是浪费做事的机会,它会让你与成功擦肩而过。可以说优柔寡断是一种心灵腐蚀剂,它会一点点腐蚀掉你做事的决心和干劲,让你最终一事无成。

可以说一个能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的人,比那些犹豫不决、模棱两可之人的发展机会要多出许多。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说当机会来临时要把握住,一旦错过便是永远。尽管有些机会来临时会是那样不起眼,但对于一个有“心计”的人来说就足够了。

做事有“心计”的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办事果断,多谋且有魄力。

打个比方,一个车轮,以无限的速度旋转,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转了,抑或看到的是倒转。因此,做事要有“心计”要快速决断,不要犹豫、踟蹰,当断则断是做事成功的大智慧。

决策果断是一种优良品质,它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决定你的成败。缺乏这种品质的人,做事没有“心计”,遇事优柔寡断,在做决定时,往往犹豫不决,而在做出决定之后,又不能坚决执行。缺乏迅速果敢和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只能坐待机会白白流失。

因此,斩钉截铁、坚决果断是做事有“心计”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当然,这里说的当机立断,指的是认准行情、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而不是心血**或凭意气用事的有勇无谋。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当机立断并非仅指进攻和发展。有时,按兵不动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种果敢的行为,该等待观望时就应按兵不动。撤退时就应该撤退,这也是一种当机立断的行为。

刘女士是一位品德高尚、令人尊敬的女士。然而,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犹豫不决。如果要买一件东西,刘女士恨不得事先把全城出售那东西的店铺跑遍,她走进一个商店,便从这个柜台跑到那个柜台,从柜台上拿起要买的货物,更要仔仔细细地打量,她看到这个颜色有些不同,那个式样有些差异,也不知道究竟买哪一种好。结果,常常是转了半天空手而归。

有时,即使刘女士买下某样东西,她心中也老是嘀咕,所买的东西是否真划算,是否需要问一下别人的意见,不合适再调换。结果,她买什么东西,往往总得要调换两三次,而内心还是感到不满意。

犹豫不决对一个人的伤害是不容小觑的,它会影响到你人格的建立。不仅使你勇气消失,意志削弱,还会破坏你的自信力和判断力,破坏你理智的效能,以及你一生的机遇。

也许你具有不凡的才干、远大的报复、高尚的品德,但由于被犹豫不决所束缚,就很难为他人所信赖,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使别人对你失去信心,最终常一事无成。

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这是做事之大忌。在很多方面,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完全可以当机立断,做出取舍,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有人上街要买台电冰箱,由于价钱较高,又都不是名牌,往往反复比较,反复动摇。结果跑了许多家商店,去了许多次,就是决定不下来。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做事时所表现的这种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心理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现在是经济社会,人才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只有那些有巨大创造力与非凡经营能力的人才最受社会的欢迎,也只有那些有独创性、肯研究问题、善经营管理、有准确判断力的人才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一个希望能成大事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在工作之前,必须要确信自己的主意,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也不退缩不犹豫,不彷徨,能够迅速作出自己的决定。

想要消除生活中犹豫不决的毛病,摆脱犹豫不决这一阴险的仇敌,把它置于死地,那就永远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就开始吧。强迫自己去练习坚定的决断,切勿犹豫。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你的迅速决断不免要发生些许错误,可是,这无疑要比那些犹豫者做事迅速,犹豫者根本就不敢“开始”工作。而且,就你由此所得到的自信力、可被他人所依赖的信赖感等种种所得来说,要比因怕犯错误而丧失决断力要有价值的多。

当你面临一个新的机会,在斟酌得失之间,犹豫便会在你的内心里悄然出现,阻挠你制胜的决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变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将慢慢累积扩大,当它爬满你的心,侵蚀你的骨髓时,就难以救治。为阻止病菌继续蔓延,将残留在体内的病源完全根除,那就从现在开始摆脱犹豫的习惯吧。

消除犹豫的方法,要从正面迎击,而没有任何诀窍可行。犹豫一旦被姑息,便会常留在你的身边,把机会从你身旁逼走。为能获得机会,就必须先消除犹豫。完成这个步骤,接下来忙不完的工作会迎面而来,多得使你不得不从中选择机会,会让你没有时间去考虑害怕的问题。

犹豫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心理学认为,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是使人做事拿不定主意,并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优柔寡断多发生在青年人身上,这是因为青年人涉世未深,对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产生消极的条件反射,踌躇不已。

一般说来,优柔寡断者具有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体中随大流,过分小心谨慎等性格特征。

这种人从小就在备受溺爱的家庭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兄弟姐妹是其依靠,而一旦独自走上社会,做事就易优柔寡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庭从小管束太严,这种教育方式教出来的人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就担心不合要求,在动机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要克服这种做事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毛病,首先,应培养自信、自主、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自己性格、意志独立的良好品质。

其次,心理学认为,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

再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经常开动脑筋、勤学多思是关键时刻有主见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排除外界干扰和暗示,稳定情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仔细分析,将有助于培养果断的意志。

战胜自己怯弱的一面

大多数人都过于夸大了面临的困难,总认为这是阻挡自己成功的障碍。但事实上,许多时候并不是困难过大,而是我们心中胆怯,不敢正视困难。只要我们敢于正视困难,就会发现许多困难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麻烦。用一代伟人**的话说,这些让我们恐惧不已的所谓困难,其实也不过是只纸老虎而已。

你能否在强大的困难面前站直身体,是你坚强还是怯弱的最好证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性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缺少两样东西:勇气和创造。成大事者也有怯弱的时候,但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坚强的,并把征服怯弱视为一大性格塑造。

怯弱的性格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的体现,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怯弱感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怯弱性格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怯弱性格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怯弱的性格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她就这一发现作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怯弱,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生性怯弱,而是坚信自己的假说,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她的名字载入史册。

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怯弱性格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怯弱感呢?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怯弱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怯弱感”以及对于“怯弱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怯弱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怯弱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怯弱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怯弱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

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对自己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怯弱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样,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有个名为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说道:“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官的秘书讲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琼斯在旁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他听对方答话,然后说:“谢谢你,一点十五分,我按时到。”他把电话放下,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琼斯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来不易,却很管用。一次克服了心中的畏怯,下次就比较容易一点。”

如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怯弱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怯弱意识。

一代球王贝利通过补偿心理克服怯弱的经历,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具有怯弱性格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以前,那时的贝利可一点儿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吧?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这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做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的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分明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怯弱,却使他不敢真正面对渴求已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称雄数年,以锐不可当的勇气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差的怯弱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地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像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的身边,他都好像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训练快要结束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呢。

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相反,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就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至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怯弱,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怯弱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人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怯弱性格的法宝。

成功者不是天生的,他们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成功者之所以成为成功者,正是在于他们善于战胜自己的怯弱性格。

别让自己的情绪之水泛滥

我们不能控制星移斗转,不能控制股市走向,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唯一能够成就的也只有自己。

人的情绪像水,会产生波动,有时波动会显示在脸上,悲则哭,喜则笑,让人一眼便知心灵的动态。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社交中,要学会控制情绪,宠辱不惊,喜怒内敛,才能防止因为一时的激动情绪而做出失礼的事情来,并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沉稳、可信赖”的形象。

一般而言,女人最容易情绪激动。高兴起来,忘乎所以,以致失去长远的考虑,而男人往往在高兴之余会考虑到下一步计划实施的困难,因此,女人遇到挫折和打击,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哭一场,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因此,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而要是被激怒了呢,更是一下子失去理智,又哭又闹,不去弄清事情的真相,也不容人解释,因此造成亲朋爱侣间难解的误会,像结一样,越纠缠越紧,以致“心有千千结”。

人只有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你自己的命运。无数的实例证明了这一点。

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面对汉军设置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没有控制住思乡之情,被汉军瓦解了战斗力,最后乌江自刎;淝水之战的苻坚,发动80万大军进攻东晋,军队多得可以“投鞭断江”,骄狂得不可一世,结果被对方几千人马打得丢盔弃甲,四散而逃;中了举人的范进,没有控制住自己狂喜的情绪,结果发了疯。因此,调节情绪,不仅对我们的事业,而且对我们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能够把情绪控制得收放自如的人。这时,情绪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情绪控制得好,则可以帮你化险为夷。

有这样一篇寓言:

一头驴子和一头野牛十分要好,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吃草。一天,它们发现一个农夫的果园,果园里有绿油油的青草,还有成熟的果子。于是它们偷偷地进入果园,在里面悠闲地吃着青草和树上的果子。而农夫一点也没有察觉。驴子吃饱之后,很想引吭高歌一曲,野牛就对驴子说:“亲爱的朋友,你忍耐一下吧,等我们出了果园,你再唱歌吧!”

驴子说:“我现在真的很想唱歌,作为朋友,你应当支持我才行!”

“可是,只要你一唱歌,农夫就会发觉,我们就跑不掉了!”

驴子觉得野牛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心想:“你真是无趣,怎么一点情趣都没有,我怎么找了你做朋友呀?”

驴子终于没有接受野牛的建议,开始高歌起来,这样,农夫马上发现了驴子和野牛,就把它们全给逮住了。

驴子不听野牛的劝告,结果既出卖了朋友,又出卖了自己。想一想,你是否也曾因不听朋友的劝告而做过既损人又害己的事?驴子想唱首歌表达一番自己兴奋的心情,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那样的处境下一意孤行,却是十分愚蠢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是这样。一旦侥幸得逞,就盲目乐观。不顾自己的真实处境,看不到自己面临的潜在威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性妄为,结果引火烧身,给自己和朋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审时度势,千万不能放纵自己。否则一点细小的疏忽,可能贻害无穷。

我们童年时,天真无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仿佛玻璃一般透明,童言无忌。可是,我们总会长大,会知道大人都不是透明的,也不能像孩子一样透明。我们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和义务:亲人痛苦时,我们不能和他们一起抱头痛哭,而要强颜欢笑,给亲人以安慰和支持;事业成功时,在欢庆的同时,我们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不能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止步不前。而且,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在怜爱他们的透明时,我们要给他们撑起一片不下雨的蓝天,一块可依靠的大地。

《孙子兵法》上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喜怒哀乐的情绪交替变换,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每天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情。面对这些不同的人和事件,必须不急不火,保持一颗“平常心”。

成功的人,往往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无论受到什么刺激,他们都能保持沉着、冷静。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愤怒与悲伤,忍受身心的苦痛与不幸,克制自己各种不利于大局的情绪,表现出高度的自律和自制,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克己忍让。

在平常生活中,善于控制情绪的人会更受人欢迎,更受人尊重。有些人易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遇到刺激,就兴奋激动;处理问题冒失、轻率,意气用事,不顾后果。这种人,你会喜欢他吗?你会把自己的心事与他分享吗?你会信任他帮你解决难题吗?

作为法官,如果因为受害者的悲惨遭遇而在庭审时痛哭流涕,如果因为罪犯的恶劣行径眼冒怒火,不顾法条规定而私自加刑,还怎么成为一个威严的法官,只怕要被人讥笑,甚至因执法不公而渎职。

作为企业家,如果因家庭琐事而迁怒于公司员工,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发雷霆;如果因为在谈判场上暂时占了对方上风而喜不自禁,不趁机乘胜追击,那么公司倒闭也指日可待了。

保持温和情绪,使许多商人获得了成功。无论客户怎样的粗暴无礼,商人都不会暴跳如雷,却始终保持温和的态度,不愠不火,长期如此,最终就会获得客户的赞扬和认可,使自己的业务获得了发展。

作为顾客也是如此,如果一位顾客在购买货物时,即使商场的销售人员对他很冷淡,他也不动气。店员对于这样谦和的顾客,是不大容易拒绝的,非但不会草率对待,甚至会对他的人格产生敬仰的心理,并愧疚于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

当你生气的时候,记得照照镜子,那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看的脸了。要记得笑一笑,好让别人喜欢你,不要保持怒发冲冠的样子。狂喜的时候,别得意忘形。要知道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当你悲哀难过时,看看比你还悲惨的人吧,或许他们能激起你的同情心,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忘却自己的痛苦;当你遭遇人生难以避免的苦难时,那就坦然地面对它,最坏不过如此了,要知道否极泰来,或许好运就在前面等着你呢。

人人都停下来欢庆的时候,只有善于控制情绪、保持冷静的人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更久;人人都因感到绝望而放弃的时候,只有善于控制情绪的人才会从绝望中发现希望,并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沉稳、冷静、理智的人总是有更好的人缘,被更多的人信任,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慈祥、和蔼、诚恳和乐观的人,再加上温和的情绪,一定会令人喜爱和信任的。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同时向许多优秀的品质靠近:坚强、理智、沉稳、乐观、有远见,才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你只有先成为自己的主人,并已具备这些能给人力量、支持和喜悦的品质,才能成为别人的朋友和所爱、所敬、所信任的人。

二战时期美国著名将领巴顿就是因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吃了大亏。巴顿是个性格暴躁的人,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暴躁的性格还可以视为勇猛无畏的表现,对待敌人“就像冬天般严酷”。从这一点上来说,巴顿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将。

但是对待下属,他却做不到“像春天般温暖”。

1943年,巴顿去战地医院探访,发现一名士兵蹲在帐篷附近的一个箱子上,显然没有受伤,巴顿问他为什么住院,他回答说:“我觉得受不了了。”

医生解释说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这是第三次住院了,巴顿听罢大怒,他痛骂了那个士兵,用手套打他的脸,并大吼道:“我绝不允许这样的胆小鬼躲藏在这里,他的行为已经损坏了我们的声誉!”巴顿气愤地离开了。

巴顿第二次来,又见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脸,劈头盖脸地问:“什么病?”士兵哆嗦着答道:“我有炸弹休克症,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炸弹休克症,就是听到炮弹飞来就会昏厥)。”

“你个胆小鬼!”巴顿勃然大怒,随即打了他一个耳光,并抽出手枪在他眼前晃动,“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

很快,巴顿的行为被人报告给了长官艾森豪威尔,虽然艾森豪威尔与巴顿的私交非常好,但是也不敢公然袒护这位手下爱将。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有前途的巴顿无法再进一步,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士兵,巴顿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加以鼓励,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风度修养,也因此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必须相信,只有弱者才会失去斗志和创造力,困难只能磨炼我们,使我们更加成熟和智慧。不良的情绪则随时可能将我们摧毁。自高自大时,要以失败敲响警钟;纵情享受时,要记得囤积备荒;洋洋得意时,要想想虎视眈眈的对手;沾沾自喜时,不要忘了从前的苦难;腰缠万贯时,想想那些三餐不继的人;骄傲自满时,要想到自己被打倒的时候;不可一世时,应该仰首崇拜雄伟的高峰。

能够完全掌握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当你在人生的大海中驾驭自如的时候,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完全不去理会它,自然会变得随和。我们从此领悟人类情绪变化的奥妙。对于自己变化多端的情绪,我们不要听之任之,因为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摆脱多疑敏感的心理桎梏

信任是一杯美酒,芳香四溢,既让别人闻起来美好,自己品尝的也会是香醇。因此,做人要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走出神经质和绝对化的阴影,这样你才会拥有轻松快乐的心情,才会拥有和谐完美的人生。

古时候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的小儿子偷的,因此,他特别注意观察邻居小儿子的一举一动,从走路的姿势,到言谈话语、面部表情和神色,怎么看都有偷了斧子的嫌疑。可是后来,他在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子,再见到邻居的小儿子时,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全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这则小故事把“丢斧人”的多疑心理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在生活工作中,无论是谁,一旦被多疑心理控制,便常常会自我孤立,敏感度骤升,情绪紧张。整日提心吊胆,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害怕走近别人,也拒绝别人走近自己,更怕被别人拒绝。以至于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偶然的手势,一句无心的话,都足以让你猜测不已、惴惴不安。

一个多疑的人,随时随地都会觉得别人正在注视着他,凡是别人所谈的话、所做的举动,都是针对他的。他以为任何人都在干涉、监视或耻笑他的言语动作和一切习气,但事实上呢?他所注意的那些人,也许从来就没有注意过他。

比如,两个同事背着你窃窃私语,你一走近,他们便立刻终止了谈话,沉默不语或是各自走开。这时,你就会在心里犯嘀咕:他们会不会在说我的坏话?如果某人不赞同你的观点,你就会怀疑这个人对你怀有成见;与朋友相遇,他却没和你打招呼,你可能立刻会怀疑他对你有意见,这种心理都是需要努力克服的。

多疑不但有害于愉快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并且更有损于自尊心。凡是聪明人,都应该革除这种毛病,必须身心健全,头脑清晰,并努力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自信心。

多疑,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瘫痪。它好像是人身上的一颗毒瘤,稍不注意,它就会流出毒液。一旦腐蚀你的思想,你就会丧失理智,以主观、片面、刻板的思维逻辑来主导自己的推理,毫无根据地进行判断。

一般说来,那些神经过敏的多疑者,常常都有良好的品格及远大的志向、广博的见识,如果他们能够改掉这个毛病,一定可以成为精干而正直的成功者。

神经过敏对于人类是一种严重的缺憾。它能使你养成种种卑劣的恶习,如妄自夸大、做人处世喜欢虚伪做作,自我欺骗,遇到任何小事,都把它看得非常重要,因而自寻苦恼。

多疑是一个人交往中最大的障碍,是成功途中的大敌。

才华横溢的秦京无论在工作态度上还是能力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可是,毕业4年来,秦京却频频跳槽。

现在,就职于某大公司的秦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从销售员做到了市场总监,然而时间不长,秦京就再一次想要辞职。朋友不解地问他原因,秦京义愤填膺地说道:“当我的职位升迁到老总直接管辖范围时,我就隐约觉得与老总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老总对我越来越不信任,甚至有些猜忌,还时常给我穿‘小鞋’,同事们也纷纷排斥我,我现在是‘四面楚歌’。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老总为我招聘了一位总助,美其名曰是协助我管理市场,其实是派来监督我工作的。这是对我极大的不信任!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要辞职!”

试想,是什么造成了秦京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是什么使他在职场频频受挫,不断跳槽,职业生涯“坠入负面轮回”?是秦京那颗敏感多疑的心,构成了秦京职业发展的障碍。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许多人都遭遇过与秦京相类似的问题,有过相近的感觉:当你工作做的好了,或者升到较高职位时,你的内心便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而这双“眼睛”可能是你的上司,也可能是你身边的同事。

于是,关系莫名其妙地变紧张了,冲突也时不时出现了。而冲突的结局,是让你感受到莫大的伤害和压抑,认为整个环境是不信任、不安全的,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和愤怒感,继而升起强烈的排斥感逃!

另外,我们常见不少人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和行为。他们一看见生人就想赶快躲开。这种心理障碍若不改掉,就永无成功的希望。现实生活中这种因神经过敏而无法进步的人比比皆是。

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体面职业的青年,只因神经过敏,受不了别人一句批评、一句劝告,致使自己竟不能很好地发挥潜力。这种人往往因在办公室或其他地方遇到一点点小事,便神经大受刺激,从而感到异常悲愤。他们无时无地不在疑心别人,因此他们不但心中常常闷闷不乐,就连工作效率也大为降低。

多疑的人不信任他人,总对他们作出过低或不切实际的评估,究其根源就在于其内心深处缺乏足够的自信。

如果你在生活工作中,总以不信任的态度与他人交往,长此以往,别人就会逐渐疏远你,因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你的这种无谓的“敏感”,被你长时间的怀疑着。

所以说,多疑只会徒增你的烦恼和痛苦,使你众叛亲离,最后落得个自怜自艾的悲惨下场。可见,多疑心理损害极大,它会阻碍你走向成功的脚步。

当疑心在你心中初露端倪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考虑一下自己的“多疑”有无确凿的根据。多从自身想想,“是不是我太多心了?”“也许别人并不是针对我,而只是就事论事”,“他也许只是一时心情不好,心不在焉,所以迁怒于我或者冷落了我,与我并无关系”,如果长期这样想,时日一久,你的多疑也就慢慢地克服掉了。

另外,多与人交往。尊重对方的才干和学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你一定能克服多疑的毛病。

同时要坚信自己是一个说得出做得到的人,将来一旦成为习惯之后,就不难把怯懦和呆笨的毛病清除。美国的大主教华特里从前也是一个神经过敏和怯懦症的患者,当时他每天都觉得有人在注视他,因而苦恼异常。后来他忽然领悟过来,以坦然的心情面对周边的人和事,时日久了,竟然感觉世间原本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根本没有人过多地注意他。

克服多疑,克服神经过敏的缺陷,就得从走出自我中心开始。把自己从内向的趋势拉转到外向的趋势,面向外部世界,面向他人,多去交往,多去了解,以获得对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

尝试着用“信任”代替“多疑”,用“理智”遏制多疑心理的升级,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曾经的“多疑”,实际上完全是你自己无中生有的想象,只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

而只要你能坚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始终不放弃“信任”的立场,那么,你对他人的敏感、多疑,也就会慢慢地不治而愈。伴之而来的,将是增强了的自信,失而复得的友情,“止跌回升”的职业生涯。

在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气质,形成乐观通达的开朗个性。

勇于放弃是明智之举

放弃是一门艺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但需要你做出选择,而更多的是放弃。与其说是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更多,就得学会放弃更多。那些什么都不肯放弃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更多的。结果必定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放弃,使自己的一生永远处在碌碌无为中。

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的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抛开坏的情绪,放弃偏见和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得到很多东西,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东西!商场上,当你的一个决策失误时,你的大部分流动资金快要流失时,你,舍得吗?情场上,当你爱的人也是曾经很爱你的人铁了心要离你而去时,你,舍得吗?在生命当中,当疾病、灾难让你的亲人、朋友不得不离去时,你,舍得吗?

要想人生有所得,就不能让诱惑自己的东西太多,各种**太过于强烈,努力的方向过于分叉。我们应该努力简化自己的人生,应在适当的时候有所舍弃,割舍去心中的杂念,轻快地踏上征程。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话虽然是这么说,但做起来就非常困难了。生命难舍,亲人难舍,事业难舍,财物难舍,感情难舍,但是该舍的还是要舍,因为没有舍就没有得。如果让你在两个事物之间一定要做出选择,一定要舍弃一头时,这才是考验一个人的关键时刻。

舍己救人的英雄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赴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可以舍弃自己的亲人,他们的行动让我们敬佩;在感情的旋涡里,能够舍弃不该有的感情,也是难能可贵的。

一天,一位牧民外出放牧,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沙尘暴,羊群受到惊吓,拼命地跑了起来。

牧民骑着马追赶羊群,不知不觉追了几十里,荒郊野外,牧人饥渴难当,正当快撑不住时,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

小屋密不通风,里面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几近绝望地走进屋角,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抽水机。

牧民兴奋的上前汲水,但任凭他怎么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来。他颓然坐地,却看见抽水机旁,有一个用软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子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饮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将水装满!

他拔开瓶塞,发现瓶子里,果然装满了水!

他的内心,此时开始矛盾交织。如果自私点,只要将瓶子里的水喝掉,他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如果照纸条做,把瓶子里唯一的水,倒入抽水机内,万一水一去不回,他就会渴死在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险?

最后,他决定把瓶子里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

牧人以颤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涌了出来!

牧人喝足水后,把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然后在原来那张纸条后面再加上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在取得之前,要先学会舍,因为有舍才有得。

人生之途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有时,放弃就是获得。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被**和诱惑支配,想要获得所有的权钱职位,什么风头都要出,什么利益都要沾,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尝试,什么熟识的朋友都不愿得罪,一切都将疲于应付,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谓的纷争和无穷的耗费上。不仅使自己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甚至会迷失真正应该前行的方向。

在人生的一些关口,我们的生命中会长出一些**的杂草,侵蚀我们美丽丰富的人生,假如让这些杂草不加节制地成长,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一团糟,最后使得我们一事无成,抱憾终生。只有那些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够轻松地生活,愉快地生活。

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太多的东西来消耗我们的光阴和智慧,我们要用放弃来保护自己,成就自己,磨砺自己。虽然放弃需要背水一战,让人感到痛苦,感到难以割舍。

我们要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那些束缚自己的世故人情,放弃那些让自己感到虚荣的功名利禄,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赢取自己真正应该拥有的东西,充分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由自在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主题明确地直奔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弃了人生土地上的杂草害虫,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种,致力于有价值的耕种,最终在人生的花园里采摘到新鲜的果实。

放弃那些束缚自己的包袱,放弃不值得你带走的东西。当你抛掉拖累你的行李物件,轻装上阵,你就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历程才会更加愉快,你方才可以登高望远,看到更多更美的人生风景。

放弃,需要智慧和远见,也更需要勇气,因为放弃意味着我们和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永远错过。放弃钻营权力和沽名钓誉,你将布衣终生;放弃金钱职位,你将没有了享乐和特权的机会;放弃社交和朋友,你要承受孤独和寂寞;放弃失败的婚姻,你要像鸟儿单飞,饱尝孤独的滋味。

放弃是一种明智之举,明知是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是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该失时你便得之,该失时你就要大胆地让它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某些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不要为得到而欢喜,也不要为失去而悲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尽有自我的风度与归宿,人生苦短,你又何必患得患失呢?

放弃,需要的是果敢与决断,进行周密无悔的判断,下定一往无前的决心,然后破釜沉舟,果敢行事。

生活,需要我们学会争取,也要求我们学会放弃。如果你感到太苦太累,如果你有太多的心事和烦恼,如果你失去了表现真我的机会,如果你的生活被众多的迷雾遮住了眼,不妨简化你的生活,放弃不必要的或者是本就不属于你的东西。

机敏灵活,以变应变

精明练达,浑厚温和,是讲为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待人接物既要有正派严格、宽厚平和的涵养,又要有精明练达、灵活圆通的智慧。这就是古人说的“方其中,圆其外”、方圆结合的处世原则。一个人只有持身方正,又能灵活圆通地对待他人,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只有方正的原则性,没有圆通的灵活性,就不能团结、影响多数人,甚至会使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复杂化。

石涛《画语》中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经和法是行事应该遵循的原则、法则,执行原则、法则的时候,要根据情况灵活变通和变化。

社会纷繁复杂,我们接触的人形形色色,性格各异。只有冷静的思考,机敏的警觉,洞察世态人情的智慧,随机应变,才能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

《吕氏春秋》中也说过为政治国家要因时而变的道理,治理国家要有法度,又不能死守法度,时代变了,法度也要变化。就像医生治病一样,病者万变,药方也应该万变。

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人生也变化多端,如果一味固守常规,不懂应变之道,只会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我们要学会变通,学会以变应变,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人生要寻求不断的创新与变革。而不能安于现状,要冒一定风险去挑战新事物,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就意味着落后。

求同存异,把握机遇。在逆境中既要有斗志,又要懂得退下或放弃,然后当遇机会,将逆境转化为希望。事在人为,好风凭借力,建立人和。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变化的时代中,以变应变,寻找出路。

有时候语言上的以变应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不应该出席这次会议,为了说明理由,他说:“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她说:‘当然,你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

在交谈中,当对方有意无意触犯了你,把你置于尴尬境地时,借助语言以变应变的力量摆脱窘境,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起以变应变、创新求变的观念,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从而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以变应变,奋力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始终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社会资讯爆炸、瞬息万变,过去成功的经验,并非就是现在的成功指导案例。凡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做到以变应变。

刘佳在公司的最后一场考试中,凭借其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成功赢得综合部经理助理一职。某日,毕业于外语系的刘佳与另外3名应聘者一起,入围公司最后一轮考试,试题是翻译一份技术性资料,但资料中的专业术语让几名应聘者颇感棘手。刘佳卡了几次壳后,环视房间,发现办公桌上有几本英语辞典,她立即大方地对面试官说,有几处单词不大明白,想查阅一下辞典。经面试官许可后,刘佳借用辞典,在规定时间翻译完资料,而且准确率最高,终被录取。一位落选者说,他也看到了英语辞典,但因为怕被低估水平,就未提出要求,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做。

公司人事主管说,他并没有因刘佳借用辞典而小看她,反而觉得她思维灵活,具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他认为能巧妙运用现有条件、优质快速完成工作者,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有时候,当发生令人难堪的事时,运用语言以变应变的力量能使人的自尊心受到保护,并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的大度胸怀。这是一种智慧。

一次,一家英国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一个老练机智的英国记者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请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录音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面前。记者问:“没有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化大革命在你们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梁晓声一怔,提问竟如此之“刁”,他灵机一动,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巧妙的应答使英国记者顿时一愣,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

在面对一些私人化的问题时,很多被问者的心里是相当矛盾的。这时,我们大可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日本演员中野良子一次在中国,被记者问及何时结婚时,刚刚失恋的她确实很难问答,但中野良子想了想后巧妙地答道:“如果我结婚了,一定来中国度蜜月。”这样的回答既摆脱了自己的难堪,同时又令记者只能一笑了之。

有一个笑话,显示了不知变通的结果。

从前,一个卖帽人,每一天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便停在一棵大树下,把帽子放在树下打起盹来。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很多猴子,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顶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后来他把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多年之后他的孙子继承祖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时候,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他脱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直瞪着他,看个不停。这时猴王出现了,捡起地上的帽子,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打破常规的思维,学会以变应变。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些结论以及思考方法,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要敢于怀疑自己,不能一成不变,死钻牛角尖,思想上要常变常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机会。

机智并不容易获得,却是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唯有勇气与机智配合,才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有一天,露丝打开房门时,迎着她的是一个面露凶相的持刀男子。

露丝吓了一大跳,她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但她很快镇静了下来,她微笑着对男子说:“朋友,您是来推销菜刀的吧?让我看一看这把刀,嗯,看起来挺不错的,我就买下这把刀了。”

接着,她邀请男子进屋,微笑着说:“你很像我以前一位热心的邻居。见到你,我感到非常愉悦。对了,你要喝咖啡,还是红茶呢?”

这个原本满脸杀气的男子,此刻有点手足无措了起来,他结巴着说:“不必了,谢谢,谢谢!”

露丝笑着送来一杯热咖啡,拿出钱,买下男子那把刀。这个男子完全乱了方寸,他看着手中的钱迟疑了一下,接着便走了出去,当男子走到门口时,他忽然又转过身来。

就在这令人屏息的一刹那,男子对露丝说:“小姐,谢谢您改变了我的一生。”

真正的勇敢一定伴随着沉着与智慧,因为只有具备机智的勇气,才会有处理问题的睿智,也才会有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并避免流于“匹夫之勇”所造成的伤害。

因此,我们要懂得人性心理,才能准确捕捉对方的心思,要训练自己的胆识,让勇敢与机智相辅相成,把每一次危机化解为转机。

战胜自卑,肯定自我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是因为你跪着。”

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造成这种体验的原因很多,比如,对自己的能力、知识、品质等自身素质的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不该有的猜疑;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也许有人德才平平,生命很少有“辉煌”与“亮丽”,他们有时就会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整日嗟叹不已;有的人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心里却害怕“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有人则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甚至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这些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精神枷锁。它消磨人的意志,淡化人的追求,软化人的信念,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埋没、自我消沉,结果往往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而告别人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我怀疑和否定。它的产生,往往并非知识上的浅薄,而是感觉上的错误所致。究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自己,而导致自己对自己的误解。对不现实的理想过分地向往也导致自卑,这种向往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消沉。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生活中,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而又有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

激励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时,你就能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

没有自信的人始终会活在自卑的阴影里。自卑,是一种唯恐被轻视和排斥的恐惧心理,它压抑了人们亲近他人的**,使人不能轻松自如地与他人交往,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

生活似一面镜子,自信的人看到的永远是笑脸,自卑的人看到的永远是愁容。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自卑感的产生是后天形成的。从客观上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阶层差异以及财产悬殊等观念的影响,有时会形成一种社会地位的差异;或者由于某种心理特点和生理缺陷,使得人们不能自主地按个人意愿去选择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心理负担。从主观上看,则是由于个人的心理偏差。

红梅是个害羞的女孩,总觉得自己不讨男孩子喜欢,因此有一点自卑。一天,她在商店里看到一支漂亮的发卡,当她戴起它的时候,店里的顾客都说漂亮。于是她非常高兴地买下发卡,并戴着它去学校。接着奇妙的事发生了,许多平日不太跟她打招呼的同学,纷纷来跟她接近,男孩子也约她出去玩,更有不少人向她表示好感,原本死板的她,似乎一下子变得开朗、活泼了许多。

红梅心想,都是因为我戴了奇妙的发卡。随即她想到店里似乎还有很多其他样式的发卡,都应当买来试试。于是放学后,红梅立刻跑到那个商店。岂知她才进店门,老板就笑嘻嘻地对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拿你的发卡。早上你付完款,忘了戴了。”红梅这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头上根本就没有戴什么神奇的发卡。自信和自尊并非源于有形的东西,而是建筑于我们的内心。

自卑感有时是由于在自我表现过程中的挫败感造成的。所以,要学会适当表现自己,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适时展现自己的长处。这样你的自信就会一点点地树立起来。

你的内心充满着自信,你的整个人也都会显得容光焕发,开朗自信了。

自卑自贱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许多人正是因为战胜了它,才取得了成功。

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自己能做的事,那么,毫无疑问我们会使自己大吃一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干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是表现自我才能的最好途径。你甚至会惊奇地发现拿破仑、林肯未必能做好的事情,但“我”却能漂亮地完成。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把全部能力发挥出来。

请记住,这个世界就是属于“你”的,不管是英姿勃发的年轻人还是老当益壮的老年人,只要确信自己能行,并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你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要摒弃自卑,不仅要如实看待自己的短处,更要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不应该因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缺陷就轻易地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也有过人之处。不要因一次失败和挫折就否定自己,要全面分析、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它像一座金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任何成功者都是由于激发出了自己的身体内潜伏的才能才获得成功的。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抱着消极的心态,不去有意识地努力开发自己的能力,那就只能无奈地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来越消极颓废。

自卑感长期盘踞在人们的心中,理想与抱负就会消失,从而就会产生自弃、自欺,不知不觉替自己造了许多假面具。在与人沟通时显示的,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局促畏缩;不是故作目中无人,就是过分阿谀他人。

从某个层面上讲,自卑感主要产生于不当的比较。有的人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同时忽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作用于心理,则会引起自卑。比如:

我什么都做不好,显得太无能了,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我的相貌丑陋,肯定没有人会喜欢我。

和别人比起来,我简直一无是处。

我命运不好,做什么都很难成功。

这些自我否定,往往造成心理误差,自卑就变成难免的了。

战胜自卑,首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就写着这样一句话:“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愉快地接纳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想象,它常伴有情感,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比如对自己是否满意等。要肯定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对待,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能排斥自己、更不能怨恨自己。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另一些人则不能接纳自己,经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乃至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没有太大联系。

一个士兵骑马给拿破仑送信。走得太快,在他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马猛跌一跤死掉了,士兵只得快步跑着去送信。拿破仑接到信后便立即写了封回信,交给那位士兵,并指着自己的高头大马说:“你骑我的马,火速把回信送去。”士兵望着那匹装饰华美的雄壮的骏马,退缩道:“不,将军,我是一个平庸的士兵,实在不配骑这么华美雄伟的骏马。”

拿破仑严肃地说:“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法国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现实中有很多像法国士兵那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所有华美精致的物品都不配享有。这种自卑自贱的观念正是阻碍他们成为强者的最大障碍。

许多人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至于声望和名誉,自己也不可能得到。他们认为自己注定要贫穷、卑微地生活,而尊贵、富有、荣誉以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与自己无关。

如果你也有这种卑微的想法,连想一想“我也是一个强者,也可能会成功”都会脸红,那你怎么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呢?如果你把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认为是痴心妄想,那你怎么可能有勇气去实现它呢?所以,你应以拿破仑为榜样,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是我不配享有的。当你这样告诉自己时,你就会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去争取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自卑自贱的心态只会阻碍你的前进,而只有自信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使你最终成为一个强者。不管你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卑微的小职员,或者你还没有工作,你同样可以依靠自信和努力成为一个强者,享受幸福的生活。

有些人有生理缺陷,可是他们很乐观。有些人相貌堂堂,却不喜欢自己而整天烦恼。有些人并不富裕,却能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很苦恼。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弱点。问题就在于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做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结果整天生活在阴影之中,自身的潜在能力与智慧被自身的虚弱与拒绝所泯灭,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毁了自己。

我们要战胜自卑,不断地编织梦想,学习新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你无法使时光停止,但是你可以停止消极悲观的思想。立即开始运用自己的能力,你就能得到你所追求的。

当然,积极地看待生活,发挥自己的能力,争取事业的成功需要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你没有勇气向固有的错误观念挑战,你可能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希望,重新回到消极悲观的生活中去。所以,即使外界环境对你不利,你也不能放弃自己。因为你是唯一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态

成功人士善于调控心态。因为他们知道心态是人情绪和意志的控制塔,是心态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与质量。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

在一个大教室里,如果你周围有熟人、朋友,也有你不认识的人。当要求每一个人与四周的人握手致意时,人们将怎样想怎样做呢?有的热情,有的勉强;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就只找认识的人,否则就不愿做……

握手应该人人都会吧,既不需要知识、阅历,更与智商技能无关,而仍然质量参差,因人而异,就因为握手的对象不同时,你的心态不同。

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都是在强调心态的极端重要性。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环境与世界都不同。心态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段的耳机,人们于是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重枷大镣,把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

天祥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小屋,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或时日杲杲,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但这种肌肤之痛,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被囚中吟哦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

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后人赞道:“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这就是天祥的心态,天祥的选择。

而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认为: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衲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无麻醉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深禅师和明和尚云游四方,这天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

一个渔人正在收网,满河的水都被夕阳映红了,那些入了网的鱼儿跳跃着,闪闪发光。

渔人边拉网边说道:“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

明和尚闭目说道:“俗家也要养家活口,阿弥陀佛!”

忽然,有条鱼儿身子一跃过网,仿佛箭一般跳入水中。

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

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罗网里更好。”

深禅师笑了起来,说:“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一直不明了深禅师的话,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

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向前流去是了,是了,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实质性都丝毫没变啊!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心态使人做出超常的行为。战国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长得俊美而深得卫王宠爱,被任命为侍臣,随驾左右。有一次,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卫王的马车回家探视。按当时卫国的法律,私下使用大王车马者,当处以斩断双脚的刑罚。

卫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子瑕真孝顺啊!为了生母的病,竟然忘了刑律。”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子瑕真爱我啊!好吃的桃子不愿独享,献给我吃。”

多年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因小事不慎,卫王就生气地说:“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在数落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罢免了他。

卫王对弥子瑕同一桩事情前后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卫王的心态不同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些不平常的举动,就是心态在起作用。

心境平和,波澜不惊

《菜根谭》中曾这样说:“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泥迹,便落尘世苦海。”待人处世,如果讲究俗套,朋友间的交往不仅没有乐趣,反而成为一种累赘。

老子的《道德经》说:顺着地形高低起伏的趋势流动,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挡得住它的冲击,水是天地之间最“聪明”的事物,它聪明在于靠顺应自然的高低趋势获得无穷的力量。老子从水的特点中悟出做人也要随顺自然,而不能与自然趋势发生抵触,否则只会败得很惨。

在做人的马拉松长跑中,赢得金牌的是被称为“和合”之人向往和平、追求和谐、处世和睦,而又能收敛、沉着的人。和合之人,会享受和平、被人尊重、得到友爱、展现希望。

待人处世虽然有一些规则可以通用,但是具体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来采取适当的交往方式。

明宪宗朱见深画过一幅题目叫《一团和气图》的画。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却会发现,这幅只有一副面孔的人物像,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因而,朱见深借这个典故做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的事情,这就需要一和了之。“和”何以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都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能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其妙也在于此。

与人相处时,有些人总是牢骚满腹,要么抱怨自己久不得志,要么苦诉命运对己不公……心存不满,怨天尤人是他们普遍的心态。世本有炎凉,命运不可能对一个人百依百顺。你只有付诸行动,不要凭空发牢骚,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敬。

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纵览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好处的。以和为贵,宽容一点生活会更快乐。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宇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做人信奉以和为贵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它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安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以和为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应保持适当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生活的和睦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离不开朋友、上下级、人己关系的道义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们都能以和为贵,那么在与人交往时,人人都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

早在西周时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和谐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时至今日此制度已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麻烦自然会不了了之。

人遇到烦心事,发点牢骚是正常现象。对于青年人来说,自制力通常较弱,感情易冲动,要想避免牢骚就要心怀体谅,力求从积极的方面劝阻和诱导发牢骚者。

适当地劝阻和诱导,能缓和发牢骚者的情绪,要将胸怀适当放宽,放开眼界,避免钻进牛角尖,放弃种种偏激观念。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与安于现状相比较,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仅仅是情绪上的不满和埋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思想上进行升华,将不满的“牢骚”转化为激励自己“积极向上的车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客观条件中的诸多不利因素要尽量克服。如果每一个发牢骚者都能这样去做,许多矛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喜欢发牢骚的人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因素,而从来不会从自我分析,这样就不免会走向一个片面,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倔犟。

生活中非理性的因素很多,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理性的因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造成一些不该有的后果。

面临这样的场景,你会发火吗当公共汽车到站时,一个人才从车中间拿起行李,挺费劲地挪到车门口下车,因他行动太慢,大家免不了陪他一会儿工夫。这样,性急的人不免要催促并数落几句,或许还会夹杂一些多少有辱斯的话语。其实,这样的场合多了,可你不能老是这样气急败坏地催促人呀?该调整的是你自己。你不妨想想,这人或许天生的行动迟缓,不知挨了老婆多少骂!老婆骂他都不管用,你还操什么心?

这样安慰自己,也许就不会为之大动肝火了,仔细想想也划不来呀。

当然,人不可能永远做老好人,该发的火还是要发。比如说,你在午休,可是一群小孩子在你窗外的胡同里大喊大叫地踢球,你理会不理会?虽然他们还很小,但他们的行为妨碍了别人的正当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忍住不发脾气等于在纵容别人做不该做的事。

但有的时候,对于有的不良情绪却是需要注意控制的,尤其是对发牢骚而言,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会祸及别人,影响彼此间的团结、稳定。

控制牢骚的最佳办法,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发牢骚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之痛快而不计后果。牢骚虽然人人都会发,但靠发牢骚最终解决问题却是幼稚可笑的。

其实说白了,为人处世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互助过程,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使其他人与自己相适应。同时,他也必然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正缘于此,随顺自然作为一种处世策略是非常合理的,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的心态也是积极的。

处世待人应心平气和,对任何一种观念都不能太执著。一味坚持自己的看法,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同别人争得不可开交,是一种缺乏道德素养的表现。只要不违反原则,只要没有大是大非,就没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

与人交往,遇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怨气就会涌上心头,这时你就要学会转移和回避,应该多想一些自己高兴的事,避免情绪恶化。

坦然面对挫折

世间之事,并非所有都出于己愿,也并不是你想拒绝就能拒绝掉的。态度决定一切,快乐是生活的一大原则,接受不幸,接受不公,接受平平淡淡的生活,该努力的时候付出,该放弃的时候勇敢地离开,平和应对挫折,从容面对打击,这才是每个人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

空气对老鹰形成阻力,但是,如果没有空气,老鹰就无法飞行。挫折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那种没有烦恼或挫折的生活,根本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罢了。没有挫折的生活就犹如枯井中的一潭死水。

假如挫折已经发生,就去勇敢地面对,寻找解决的方法;假如挫折已经过去,那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记忆里。痛苦的感受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挫折一定会有结束的时候,总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解决。并且,不管你遇到多大的挫折,还得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当挫折到来时,你一定要坦然面对。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们遇到不幸或不公时,我们应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平常心接受它。因为,无论我们抱怨谁,无论我们怎么不满,该来的都要来。与其无谓的苦恼,还不如平静的接受,努力去改变,将不公和不幸减少到最低程度。人生应该是在快乐和愉快中度过。人应当学会使自己快乐。

《列子》上说,有一天孔子游览泰山,看见荣启期在鲁国郊野行走,穿着粗糙的皮裘,腰里系着绳子,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他:“您为什么会如此快乐呢?”他回答道:“我快乐的原因有许多:自然生育各种飞禽走兽、昆虫鱼虾,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做人,这是第一种快乐;人生下来,有的没有看到日月便夭折,有的还没脱离襁褓便短命,我却活到90岁了,这是第二种快乐。贫穷是人的一般情况,死是人的必然结果,安于一般情况,等待必然结果,还有什么忧愁呢?”孔子听了赞叹道:“好啊!这是能够自己宽待自己的人。”

凡事逆来顺受,不作抗争就屈从于命运安排的人是懦弱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该付出百倍的努力去争取,因为一切只有努力争取才能实现。但是,生活中有些目标,是怎样努力也无法达到的;有些苦难,是怎样挣扎也无法逃脱的;有些损失,是怎样追悔也无法挽回的。因此在无法反抗的命运前,顺应自然,保持心情的平稳,自得其乐,就像水之顺应方圆,顺应命运的潮流,随时随俗,抓住幸福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智慧。比起自不量力的挣扎,无谓的怨天尤人,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却一无所得,这是最坚韧也是最聪明的生存方法。

王敏如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化学系,怀着一腔热血与抱负,一心想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然而,走向社会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挫折,让她无所适从:单位试验室的简陋、领导的平庸、人际关系的复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遥远了,王敏如也曾试着去努力改变现实,但换来的却是更加无奈的现实。她的激情一点点地消逝,斗志一点点地被消磨,最终她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草草嫁人,过起了相夫教子的安稳日子。

人生犹如棋局,星罗棋布的挫折纵横交错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遭受的挫折也就越来越多。

芸芸众生中,大多数人是没有太多的机会遭遇大风大浪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大富大贵,大起大落,大多数人在平淡中度过终生。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生。接受没有大喜大悲的生活,感谢上苍让自己平安度过一生,随时随俗,自得其乐,也许更是一种求生存的智慧。这比无谓的愁苦和怨天尤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挫折中奋起,将是成就一番事业的起点之所在。

遇到挫折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沉沦于挫折的痛苦,让挫折扭曲自己的灵魂,就好比自己往伤疤上撒盐,自我折磨。

人遇到挫折时,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不要与人攀比,更不必自惭形秽。

奋斗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暂时的挫折不是最终的结局。没有过不了的坎,许多表面看来要压倒一切的不幸,只要我们不钻牛角尖,总是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

在挫折降临时,不要怨天尤人,满腹牢骚,而应心平气和地去看待它,更不要去寻找别人的过错,纠缠于“这是谁的责任”,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更加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

“磨难是人生的另一颗太阳。”磨难经历得越多,意志力就会越强。它犹如烧红的钢刀在冷水里浸了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就会练就一把锐利无比的宝刀。

有些人在经历过一次挫折后,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解脱自我否定的心理,不妨经常在自己头脑中输入一些积极信息。

首先,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的作用是对自己的潜意识施加影响,常常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可以大声念一些名言警句、激励性章,也可以自创一些激励性的话,比如“我是优秀的”、“我一定能成功”等。

再次,自我肯定。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胜利者,并描绘胜利的情景,这能有效消除挫折感。

我们应该明白,如果恐惧失败而放弃任何尝试机会,就不可能进步。没有勇敢尝试就无从得知事情的深刻内涵,而若尝试过,这种体验将成为你未来发展的铺垫和准备。

消除胆怯心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有渴望成功的动力。考察事业成功者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属于不安于现状、不断进取的人。我们应该对自己原有的成功提出新的挑战,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爬今天的高山,明天我们要爬得比今天高。

其次,走出自我空间。有的人,性格内向,喜欢把自己关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象牙塔中,自我欣赏。这种人不愿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沟通,总是有一种畏首畏尾的思想,常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外部世界。而一旦你突破自己,走出象牙塔,就可以发现原来这世界是如此多彩多姿,趣味无穷。这时,勇气就会油然而生。

再次,借鉴别人的经验。汲取成功者的经验能缩短掌握真知的过程,这比光靠自己摸索要有效得多。

最后,不断尝试。实践出真知,增勇气。实践越少,做事就越畏畏缩缩,碰到重大事情,就越顾虑重重,越没勇气。不断尝试,是提高勇气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