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既反对儒学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

第一节 当代的文化“失语”现象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20世纪初的文化运动以及其后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否定,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犹如潮水一般涌入。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于在许多场合下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在场”或声音微弱,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的肌体,并占据了上风。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殖民。先是“他者殖民”——西方文化对中国强行殖民,此时的中国尚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尚有反殖民之举;而后是“自我殖民”——中国文化在无意识之中已接受了西方文化,并自觉维护后者的利益,在言语、思维、理论方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两种殖民方式一起对中国文化形成了打击。由于少了传统文化这个抗体,中国文化肌体正遭受西方文化的严重侵蚀;中国文化正在被西方文化遮蔽,正在被国人自己漠视,并最终患上严重的“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实质,是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人错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浓重的自卑情结,并最终放弃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守,转而追随甚至依附西方文化。众所周知,民族文化认同对一个民族而言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它事关民族独立、文化自主与主权的完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文化如果被异质文化所占领,失去了其成员的文化认同,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文化上的存在意义,以及其完整意义上的独立。如果我们的人文文化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的概念,而非民族的概念。因此,民族文化认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是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重大问题。这样,对于国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醒,必须对之进行及时的解决,否则将危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怎样培养和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呢?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教育是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杰出的守护神。民族性国家教育创造公民认同和民族自觉,而这种公民认同和民族自觉会将每一个人与国家联结在一起,并相互保持协调。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在绝大多数国家,形成公民群体和民族认同,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

但是,近年来,国内教育方面的某些偏误导致和加重了国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以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为例。

首先,我国现行英语教育制度对英语的普及程度过高,不仅在大中小学全面普及英语教育,连对学

龄前儿童的教育都在幼儿园设置了英语教学课程。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很多孩子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在家庭中营造英语的学习环境。这种英语教育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的母语水平下降。在南方许多城市中,普通话还没有英语说得好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即便在北方,大学生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 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通字顺。例如,吉林某大学对其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测试,问题颇多:错字俯拾皆是,病句连篇累牍, 词语搭配混乱, 文章结构松散。在看拼音写汉字的测试中“kuí wǔ”(魁梧)这一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愧悟”、“槐梧”、“魁武”、“可恶”等等。在给汉字注音的测试中,“莘莘学子”的“莘”字注音有shān、shéng、zén等。在作文测试中,错字现象表现更为突出,“意志”写成“毅志”、“匆匆”写成“勿勿”等等,不胜枚举。

其次,忽略本国文化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一大弊端。英语学习者要么对本国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要么对本国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要么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描述、解释本国文化,从而不能有效地向异质文化成员介绍本国文化,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据一项调查,深受全国广大师生欢迎和认可的大学英语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其文化内容安排以反映西方文化为主,全书1—4册共计96篇课文,共180处涉及文化的话题,其中165处有关西方文化,绝大多数是英美文化,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全部四册教材,只有15处涉及东方文化,其中包括8处涉及中国文化。没有一篇课文专门讲述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材对本国文化的忽略已经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山东某医学院曾经对该校大二学生做过一个抽样测试,测试内容要求学生在不借助词典的情况下翻译20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和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现象。结果翻译正确率最高的中国文化词汇竟为“下岗”,其正确率为23.9%,而那些与悠久历史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对联”、“相声”、“四十而不惑”、“风水”、“儒家文化”等内容的翻译正确率都是零;而作为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医药词汇“草药”和“针灸”的翻译正确率却分别只有5.9%和1.7%。事实还不仅如此,长期学习和使用重视西方文化的英语教材,还会使大学生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发生根本变化。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倾心和迷恋西方文化,而且很可能被西方文化俘虏,这种精神上的被俘虏“将导致一种与狭隘民族主义反向,但却相似的偏激、固执和忘本”。

最后,当前我们国家对于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未来国家的精英)在英语入学考

试中,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试难度越来越大,甚至在考研、考博的大军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考研、考博主要是拼英语,英语过关了,专业课准备准备,跟报考老师沟通沟通也就万事大吉了。”而作为硕士生、博士生预备役的大学生不但要准备难度加大的英语入学考试,上学期间还必须通过国家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才能在毕业分配中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这种考试制度导致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求学生涯中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为了准备难度加大的英语考试,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原著、收听收看英文原版视听作品,而这些作品中大多宣扬西方主流文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其对这些未来的国家精英的腐蚀作用不容忽视。虽然目前这些国家的未来精英中,不乏既精通英语,又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分子。但当前值得忧虑的是,正有越来越多的学子由于强化了英语学习,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政治制度。这种现象在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中更是非常普遍。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是名牌大学,这一现象越发严重。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一方面要求这些未来的精英精通英语,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袭,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并不想忽视精通英语的外语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贡献,以中国之大、人才之众,培养一批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应该不是难事,主要问题是是否有必要在精英教育阶段搞一刀切的英语水平考试。一个国家有一批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对国家是好事,但如果所有的未来精英都精通英语恐怕就不是如此了。

由是观之,教育偏误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民族文化认同感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失语”,才能实现民族认同,才能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而这又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中国教育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略的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应该站在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为重。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挤压和遮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和消解西方文化建立的文化霸权及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在大力加强经济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加强文化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物质、精神并重、和谐发展的经济文化强国,并以此确保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安全和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