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事业开始到发展到稳定时,但是走向下一个成功的关键。要敢于创新,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多创造机会,无畏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敢于突破常规,就会有新收获

故事发生于宋朝沧州。有一年沧州下大雨,冲塌了南面的一座古庙,庙前的两只石兽也顺势滚人了河底。很多年后,庙里的和尚们四处云游,化缘筹款,准备重造庙宇。

几经筹建,庙终于落成了,可庙门的石兽一时却请不到高明的石匠打制。和尚们便请人下河打捞那两只落水的石兽,忙碌了好几天却无劳而返。有人猜测说:“这两只石兽一定给河水冲到下游去了。”

于是,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便又去下游打捞了十几里,然而,还是一无所获。大家渐渐灰心了,但又觉得奇怪:如此沉重的石兽,明明掉进河底了,怎么会捞不着呢?难道它飞出水面不成?正当人们对打捞石兽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指点迷津了:“你们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如此重大的石兽,怎么会冲到下游去呢?石头坚硬沉重,而河底的沙土松浮不实,石兽沉陷河沙里,一定越陷越深,在河底深层了!”

众人听罢,顿时明白过来,于是便划船到庙旧址附近的河里去打捞。有人还在长竹竿上绑住铁器,伸到河底去寻探。大家昼夜奋战,半个多月过去了,可还是徒劳!

这时,有个过路的老船工,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后笑说道:“你们总是按常理去想事,怎么不全面考虑一下河底沙土的运动规律呢?河底的石兽没有在下游,也没有在原地。现在,这两只石兽正在河上游的某处睡大觉哩!听我说完其中的道理你们便明白了。因为石头坚实沉重,河沙松浮不实,石兽沉入河底,激流无法冲走它。可激流的不断冲击,却能把石兽下面的泥沙渐渐掏空。激流越冲空穴越大,有一天大到石兽重心失去时,就会跟翻筋斗似地倒在空穴里。在时间的长河里,石兽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着,就跑去上游。不信,你们去上游找找看?”众人按照老船工的指点,划船到几里外的上游去打捞,果真一举捞出了那两只大石兽!

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才能有进步。落入水中之物,往往会顺流而下,但也有例外。若一味被想当然的观念所束缚,就不免会做出一些徒劳之事。倘若我们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突破常规去解决,也许你会有新的收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永远都是对的。《船工河底捞石兽》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换一个方式去思考

宋仁宗时,雷简夫被派去州(今四川安)平定异族叛乱。凭借他的谋略,很快智平叛乱,立刻被任为州太守。雷简夫发展生产,开发河道,使川西偏僻的州慢慢富强。

这一年夏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巨雷劈山,把无数块大石头冲进河道。倾刻间,河道堵塞,河水上涨,漫过堤坎,严重危胁到农田和村庄。雷简夫接到地方的报告,赶到现场时,人们已在那里清理河道中落石。小石块易清理,手扒人传,送到岸上。中等的石块就用大绳拴住,岸上的人用力拖拉,把它拉到岸边,再弄上岸去。最终,河道中只剩下十数块大石块了,小的有半间房大,大的还如房屋、院子一般。这些大石块,任凭人怎么推拉,就像生了根一样,在河道中一动不动。

这些大石块对河道威胁很大,它们立在河道中,水流便左冲右突,有的石块直把水流逼得横冲向堤岸,不排除它们,河道的险情就排除不了,如何是好?众人商量了半天,有的说把它们凿小了,搬上岸去;的说拴上大绳用几十头牛拉……但最后都觉得不合适。

这时,雷简夫沉思了半天,开口说:“我们换一种方法。在大石块下流处挖一大坑,坑大得足以容下石头,然后把大石块顺流推动,让它落在坑中,怎样?”大家一听,觉得是好办法,忙组织人在大石块下流处挖坑。挖够一个坑,就系上大绳,将大石顺水拖去,石块一动,刚好跌进坑中。这样一来,不消半天功夫,那些大石块都被拉进坑中,疏通了河道,排除了险情。

雷简夫打破常规想办法,变向岸上“搬”石块为向水下“埋”石块,不消力气就解决了按常理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个问题,按常规做不行时,换一个方式去思考,常常会柳暗花明获得转机。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有胆有识,解救自己

明朝某官宦人家,有个五岁的小孩,聪颖过人,活泼机灵,人见人爱。元宵佳节,老家人背着他上街观灯。今年的灯会特别热闹,街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个个兴高采烈,人人流连忘返,老家人正出神观灯,回头一看,不见了五岁的孩子,忙四处查看,却始终不见小主人的踪影!再说那五岁龄童也在出神看灯,刚好人潮一涌动,忽觉身子一掀,两手脱离了老家人的肩膀,等再抓到老家人肩膀时,眼前的灯队又变了花样,便专神看表演去了。但稍过片刻,五龄童就觉得情况有异,背他的人往人少的地方跑。再细一确认,那人衣着、身影都不似家中老仆,他才知道自己被骗子拐跑了。

背他之人果真是个骗子,外号“雕儿手”,生得精悍,他见五龄童衣着华丽,尤其是一顶帽子镶嵌着一颗硕大的“猫儿眼”宝石,就使出绝技,准备将其背到僻静处再取他的衣帽,因而远离灯市,专拣小路僻巷行走。五龄童年纪虽小,却很有心计,他不出声音,佯装不知受骗,想着脱身之计,他先想到帽子值钱,所以将帽子取下,藏在袍袖之中。“雕儿手”是个骗子行家,虽然后脑看不见,但已发觉了五龄童的举动,心里不免暗暗得意:毕竟是小孩子家,你人在我手里,把帽子藏起又有何用,也默不作声,继续向偏僻处快跑。脚步交错,他觉得背上的孩子竟伏在他肩上睡着了,便更觉得意。这下省事了,即使在路上遇到人也不会碍事。

正当他转入一条小巷,迎面过来一乘轿子,“雕儿手”便向路边稍候,让那轿子过去。正当轿子擦肩而过时,五龄童向轿内大声喊道:“叔叔快来救我!”这一喊声,吓得“雕儿手”连忙将他扔下,折回原路,混到人群中。

原来,五龄童刚才是假装睡着,以麻痹骗子,轿中之人也不是他的“叔叔”与熟人,却是一个突发急病要去求诊的老妇人,那病妇问明了原委,将五龄童交给了巡街的官员。那巡街的官员认识五龄童,自己身为巡街官员,职责攸关,便想抓到骗子,将功赎罪,也好交待。他问五龄童:“那骗子长得如何相貌?”

五龄童眼珠一转,回答道:“我趴在他的背上,如何看得见骗子的面容?”巡街官员自觉问得可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的时候,五龄童又笑着说:“不过我已在那骗子身上留下记号。”原来,五龄童所戴之帽上,有母亲插上的一枚避邪金针。五龄童在藏帽的时候,偷偷地将金针穿在那“雕儿手”的衣服上。巡街官员便封锁路口,一会儿就在人群中找到了“雕儿手”。

且说,那老家人因找不到小主人,回家报告了这一切。全家一片慌乱的时候,五龄童却笑嘻嘻地回来了,合家上下转忧为喜,都夸他聪敏乖巧。

再看一则关于一个男孩智斗强盗的故事吧。

唐朝时候,郴州经常有强盗出没。有一个叫区寄的孩子,以打柴放牛为生。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牛。忽然,从树林里窜出两个凶恶的强盗。区寄没有回过神来,就被强盗用布堵上了嘴,两只手反绑着,把他带走了。大约走了几十里地的样子,区寄明白了:原来他们是想把我弄到前面集市上卖掉。有何办法能得救呢?区寄佯出一副害怕的样子,全身颤抖,“呜呜”地哭着。两个强盗见他怕得直哭,便放松警惕,大口地喝起酒来。一会儿,就喝得醉醺醺的。其中一个强盗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到集市上去找买主。另一个强盗见区寄还在哭,顺手把刀往地上一插,依着大树打起鼾来。区寄见强盗睡得如死猪一样,就悄悄地挪到刀旁,把绑在手上的绳,对准锋利的刀刃,割断了被捆梆的双手。他拔起刀,紧紧握在手中,看准强盗的喉,猛地砍下去。强盗还没来得及吭一声,就去见阎王爷了。区寄扔下刀,转身就跑。他没跑多远,就撞上了那个从集市回来的强盗。强盗非常吃惊,急忙拦住他,又见大树下的同伴被杀,就举起刀,要把区寄杀掉。

区寄看着凶神恶煞的强盗,装出死而无憾的样子。强盗吼叫道:“小东西,死到临头,难道不害怕吗?”区寄机智地说:“我给你们俩人当仆人,哪有给你一从当仆人好啊!他对我不好,我没办法,只好杀掉他。你若对我好,让我干什么都行。”强盗听了他的话,心里盘算着:“对,同伴死得正好。我若杀了这孩子,还不如卖掉他,自己得钱呢。”想到这里,强盗忙把同伴的尸体藏起来,绑着区寄,到了买主的住处。强盗这次不敢大意,便把他捆了起来。

到了半夜,区寄偷偷一瞧,强盗睡着了。可是刀在强盗身旁,没法割断绳子,如何是好?他见到屋子中的火盆,喷着蓝蓝的火苗,便有了主意。他转过身,悄悄地挨近火盆,让火苗烧烤手上的绳子。火把他的手烧起了泡,钻心的疼,他咬紧牙关坚持着,一声也不吭。绳子终于被烧断了。

区寄蹑手蹑脚地来到强盗身旁,举起刀,用尽全身力气向强盗砍去。区寄杀了这个强盗之后,站在院子里大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睡梦中的人们听到喊声,不知何事,都跑出来看。谁料区寄大声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应该给别人当奴隶。两个强盗抓住我,要把我卖掉,我杀了他们。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们带我报告官府吧,我不连累大家。”

毕竟是人命关天。区寄最后被送到一个叫颜正的大官那儿。大官问清楚情况,不但没判他的罪,还说他机智勇敢,要留之当差。区寄宁愿回家去放牛,也不愿给这些大官当差人。他唱着歌儿,回家去了。家乡一带的强盗听说了这件事,都吓得胆战心惊,谁都不敢从他家门口儿过。老百姓却夸奖说:“区寄智除两强盗,真是个了不起的小勇士啊!”

如今,这种拐卖儿童的事件很多,所以,小朋友们更应学习区寄这种处事不惊的有胆有识的精神。

在困境中时,一定要有胆识与勇气和处乱不惊的本领,这样遇到突发的任何变故才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静若泰山,能够把握时机给予反击,来解救自己。

做事情,要不拘一格

清朝时,江宁县陈家的女儿许给了李家的儿子。陈父嫁女索要彩礼,而李家贫寒拿不出这重礼,致使这对青年男女迟迟不能完婚。当地一**和尚得知后,奸污了这个陈女。这秃驴很有钱,收买了一班流氓地痞、衙吏乡坤做帮凶,陈女在他的逼威下,做了这和尚的情妇。乡中有些无赖知道后,想办法诈取钱财。

一天晚上,他们夜潜陈家院外,果然将他们当场抓获并押赴县衙。当时的县太爷是袁子才,他问明原委后,把奸夫**妇分别拘押,又进行了单独审问。陈女向袁子才哭诉了自己被逼通奸的经过。未了,又表明了她对未婚夫的眷恋之情。袁子才据情分析,若判此案为通奸,又觉冤了陈女,判和尚强奸又说不过去,他们毕竟同居了一个月。既然陈女还眷恋着未婚夫,就成全她。于是,袁子才把和尚秘密提到县衙,训斥一顿后让他写了一张200两银子的借据。随后脱下他的和尚服,叫他滚蛋了。袁子才使来家里一位女仆,细说了计划后,叫她穿上和尚服,走进了拘留所。

袁子才升堂,审问陈女时她只闷头不语,审问奸夫答曰同陈女同居一月有余。袁子才怒道:“可恶秃奴!出家人竟霸占民女,真是有辱佛门净地!来呀,重打40板!”衙役们不容分说,当堂脱下奸夫的裤子,都傻了眼:原来这奸夫是女的!有衙役禀道:“大老爷,这个人是尼姑,不是和尚!”

袁子才忍住笑,也惊讶得半天无语。忽然指着那帮捉奸的无赖们,喝斥道:“你们竟敢捉个女奸夫戏弄本官!真是活烦了,来人呀!乱棒打出。”那帮无赖还未回过神,就遭到了棍棒的袭击。一个个抱头鼠窜了。

袁子才令人将李家之子找来谈话,试探他对陈女的感情,李某也闻知了“尼姑”之事,便原谅了未婚妻。袁子才问:“若有人帮你出彩礼,你会与陈女结婚吗?”李某说:“会的。不过帮助我的人钱要来得正当。”袁子才一指案面:“好!听此言,便知你是有志之士!”他又和言道:“我可以帮你,这钱是给你结婚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不义之财。总之它光明正大,你不会认为本官居心叵测吧?”

“多谢大老爷恩赐,您为官清廉,人人皆知。”李某诚恳地给袁子才叩了一个头。袁子才说:“你明天在家静候,自然有人送钱来。你只要把钱收下就行了。”

第二天,李某收到了200两银子,他马上向陈家送了彩礼,这对有情人,在袁子才的巧计撮合下,终于成了眷属。

案子如此了结,袁子才保住了这位姑娘的名声,还为这对苦命鸳鸯解决了婚嫁,若袁子才按照条规来办,那么案子的结局就是一场悲剧。

做事情,要不拘一格,不断突破各式各样的陈规束缚,根据事情的发展、所处的环境来提出新办法,只有这样,处理事情才能得心应手。

思路的突破决定事业的突破

春秋时期,鲁定公为了捉拿阳虎,让人将所有城门都严守起来,然后在城里四处搜捕。阳虎被追赶至一个城门口。守门的人见他如此落魄,动了怜悯之心,便对阳虎说:“天下的事情谁也猜不透,这次我就放你逃出去吧。”阳虎听了感激万分,没来得及说什么就慌忙逃出了城门。

刚走出不远,阳虎又折回来,守门兵士以为阳虎有什么话要说,就迎上前去。但他万万没想到,阳虎突然用剑将他刺伤。守门兵士捂着伤口,忿忿不平地对阳虎说:“我本来同你没有什么交情,私放已经犯了杀头之罪,你为何要恩将仇报,反来伤害我?”

鲁定公听说阳虎逃走了,大怒,便要拿守城门的人问罪。于是,凡是把守这个城门的人,都被抓起来送到国君这里。凡是没有受伤的人都被判罪,而被阳虎刺伤的那个人却受到了国君的重赏。

守门兵士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阳虎的一条性命,这对阳虎而言,是再造之恩。可阳虎却刺伤了他,看似恩将仇报,实则是报恩。因为阳虎站在士兵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想到他可能面临的麻烦。要犯从城门逃走了,门卫若不受伤,就难以交待。

任何事情都要多方面考虑。若你是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你要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你要站在对手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叫双向思考。

1983年圣诞节前夕,一架波音747飞机由香港飞至美国。飞机上运载的不是客人,而是10万个布制的洋娃娃。这些布娃娃是一个美国商人订做的,他想到在现代美国家庭中,单亲家庭多,父母同孩子沟通少,孩子们常常有寂寞感,布娃娃是他们最好的寄托。

同时,玩具制造商还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把布娃娃塑造成一种有生命的东西,称它为“椰菜田里的孩子”。人们只能用“领养”的方式来获得,购买者要签署“领养证”,保证好好照顾它。通过办理领养手续,布娃娃与买者建立了“养子和养父母”的关系,使买者对布娃娃产生亲切感。在每个布娃娃身上,都附有“出生证明”。布娃娃一岁生日那天,经销商会给它寄上生日贺卡。美国还设立了“娃娃总医院”,那里的职员都扮成医生与护土,玩具娃娃放在摇篮里或育婴箱里,等待收养。

同样一个世界,你换位思考,会发现它呈现不同的景象。思路的突破决定你事业的突破。

开明心胸,能者即可上

读书可以通过科考来做官,庄稼种好了为什么不能做官?其实种好庄稼也是一门学问。让有经验的老农当官,这可以说是雍正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这也许是独创。而创新精神是任何一位有进取心又勇于开拓的帝王的一大特点。

雍正二年,雍正指出:“农人辛苦劳作以供租赋,不仅工商不及,不肖士大夫亦不及也!”在这里,他把农民捧高了,认为农民靠辛勤劳动的成果供给政府租赋,支援国家,这样巨大的贡献非但工商业者无法比拟,就是连那些不肖的官僚也无法与农民的贡献相比雍正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能关注到农民的不易已是难能可贵了。同时,他重视农业与推崇农民的做法也很值得人借鉴。

在雍正看来,农民有这么大的贡献,那就应该论功行赏,给个官儿做。因此雍正下令各州县官员,每年必在各乡中选择一两个勤劳俭朴又无有过失的老年农民,授给他们八品顶戴,来嘉奖他们。

自然,老农这官儿还是难当,雍正之所以授予他们顶戴,就是要在农民中树立楷模,以便众人仿效,提高垦田耕种的积极性。同时,农官还有另外的任务,那就是他们有责任用他们的先进经验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共同致富。

雍正这个办法,非常值得后世深思。试想,一个封建帝王,久居深宫,又怎么会有如此超前的意识呢?其实不足为奇,奥秘在于雍正的亲民意识、民本思想与从实际出发,以及注重社会现实探索。话虽这样说,但真正能做到老百姓心坎上非常困难。无可否认,雍正的这一举措的确是非常超前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十八世纪初期,距今大概有二百七八十年的历史。

没有无源之水,不存在无根之树。如前所说,雍正的这一举措,也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那个时候,清朝地方政府,只有管税收的官吏,却没有指导生产的政府机构。也就是说,当时的各级地方政府只管向老百姓要钱要粮,却从未从投入方面着眼,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只管索取,并不过问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这就引起当时的农业生产乏力的局面,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所以,雍正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农官一职,以督促与指导农业生产。

农官的设立,史无前例,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甚至可以叫做滑稽老农当官,头顶着顶戴花翎,却要冒着严寒酷暑,出入于田间地垅,禾锄挥汗。这不但滑稽可笑,同时也有违伦理。此外,更有甚者,则是地方上某些乡坤无赖,往往靠贿赂的方式就能得到这个顶戴,并借此大耍**威,有意思的是,有些无赖乡坤,竟借此自称某县“左堂”,(所谓左堂,亦即县太爷为右堂,自己则为左堂,意即同县太爷平起平坐的意思。)私设牢狱、建立衙门,以朝廷八品大员自命,竟公然要朝廷九品检服从他的命令。至此,这非农非官的农官就背离了雍正刚开始设此一职的本意。

问题发现后,雍正立即命令把那些冒充的农官革退,另选合适人选补缺,并同意那些不法的农官和其举荐官员自首,对拒不自首的则严惩不贷。在他的命令下,那些劣坤无赖只好乖乖就范。

从这件事,让人看出雍正的心智过人,既能大力推行改革,又能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弊端。这不但需要改革者有坚韧不拔的决心与心智,同时还要求改革者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与度量。而雍正,刚好是这样的一位改革者。从中也可以看出雍正敢做天下人都不敢做的事的胆略。

有些人只知己,而不知人,其弊端是自以为是。雍正对这种人深恶痛绝,警告他们应当知人知己。雍正眼界开阔,做到以农为官,可以说吏治开明。

瞒天过海,借光攀升

在清朝政府的官场中,盛行走后门,让人写推荐信来谋取官位。但是军机大臣左宗棠从不写推荐信,他说:“有用之材必有可用之处。”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推荐,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非常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老朋友的儿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立刻翻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非常气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的字体,非常相像,心中一动,便有了一条计策。

“给我写柄扇子,落个款。”黄兰阶对店主说。店主拿过扇子,落上左宗棠的款。黄兰阶手摇扇子,得意地返回福州。

这天,是例行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便去见总督,总督很奇怪,问道:“外面很热吗?都立秋时节,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因为是左大人所赠,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听了大吃一惊,心想:我原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给他放实缺,没想到他却有这么一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都和皇上打交道,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消受不起。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非常不开心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讨此事。

师爷一听笑道:“大帅放心,左宗棠眼下不会害你,他向来不替人写荐书,这柄扇子其实就等于是推荐信了。赏他一个小官做就行了,左宗棠就会高兴了。否则……”

总督笑了:“好!明天就给他挂牌放任知县好了。”

如此一来,黄兰阶巧妙地“借”左大人的“光”弄了个七品知县,并且在左大人的“光罩”下,不几年又升到四品道台。总督每次进京,见到左宗棠,讨好地说:“中堂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若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求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总督出了左宗棠的相府,自言自语道:“看来我重用黄兰阶还真是对的。”

借光攀升一向是被人看不起的,但那些求权“若渴”者,只顾红顶加冠,官至极品,可不管别人说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哪怕人前大人,人后小人,他们都觉得风光无限!黄兰阶借一柄摇扇获取官位,其中“玄机”不外乎权力的“魔力”效应。

黄兰阶凭着一柄摇扇,采用瞒天过海之计,官至四品道台,真是“欺世盗名”,“借光”有途。虽然成功了却为君子所不齿。

不断充实自己

东吴名将吕蒙,少贫,没有条件读书。但是他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孙权继位后,就提升吕蒙为平北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派吕蒙为先锋,亲自攻打黄祖,以报杀父之仇。吕蒙不负望,他斩了黄祖,胜利回师,被封为横野中郎将。

但吕蒙有个缺陷,带兵镇守一方,每向孙权报告军情时,只能口传,不能书写,非常不方便。

一天,孙权对吕蒙与蒋钦说:“你们从十五六岁开始,一年到头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做了将军,就得多读些书呀。”吕蒙说:“忙啊!”孙权说:“再忙也没有我忙!我不是要你做个寻章摘句的老夫子,只要你粗略地多看看书,多知道一些以前的事情。”说着给他列出详细的书单:包含《孙子兵法》、《左传》、《六韬》、《史记》、《国语》、《汉书》等。

在孙权的启发与鼓励下,吕蒙开始努力学习,后来竟到了博览群书的地步。

鲁肃任都督的时候,常以老眼光来看待吕蒙,以为吕蒙只是一个武夫。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的驻防地区与他言谈,吕蒙问鲁肃:“您肩负重任,于相邻的守将关羽而言,您做了哪些防止突然袭击的部署?”鲁肃说:“这个,我还没考虑过。”吕蒙就向鲁肃说出了吴蜀的形势,提了五点建议。鲁肃听了大为赞叹,赞扬吕蒙见识非凡,以为吕蒙已是一个武双全的全才。鲁肃走到吕蒙跟前,拍拍吕蒙的后背说:“真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吕兄进展如斯,把我蒙在鼓里,先前总以为你只有勇武,不想,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原来吕兄也是有学识之人,可笑愚弟走了眼。”

吕蒙一笑说:“士别三日,应该另眼相看,况且你我之别,远非三日,哪里知道我的变化,今日一叙,不可同日而语了。”

打那以后,鲁肃同吕蒙成了好朋友。不久他又接替鲁肃统率东吴的军队,成为一代名将。吕蒙转型很快,从一介武夫,脱胎换骨为将才,靠的就是读书,不断地充电。

也有人埋怨,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很爱读书,一参加工作就没有时间了。这是不对的。平时再忙,也要读一些好书,像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书,对为人处事、修养有益的书,开阔自己眼界的书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同工作有关的课程与培训也得留意,若有机会就抓紧向上司申请,即使自费也值。

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天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时间一长便成了朋友。

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一天左边那座山和尚的没有下山,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没放在心上。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看看能帮他什么。”等他看到老友之后,非常惊讶,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你就不喝水了?”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挖一点是一点。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就省了挑的功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在工作中,就算你的薪水、股票拿得再多,那也只是挑水。别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实力,为明天放飞希望,今天的努力就是未来的希望。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挑不动水时,你还会有水喝吗?

要做大事,必冒大险

至正三年五月,黄河在白茅堤决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多天,黄河水暴涨,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平地水深二尺,方圆一带都被淹没,伤者无数,惨不忍睹。”在元朝,除富饶的江南外,不论中原一带还是粮仓,这就是说,元朝各级政府在税收等方面将要遭受很大的损失。

当权者发誓要同灾害作斗争,当时的元丞相脱脱是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他坚决要堵口,首先派人到现场做了很长时间的勘察工作。工程人员非常认真,所以他们呈到脱脱丞相手里的报告是否定他的伟大方案,最大理由是工程量过大,在时间方面是难以估量的;另外,更关键的因素还是,起义军在河南一带正在积极地活动,工程如此巨大,没有庞大的民工队伍是不行的。这是问题的根源,如果本身就满怀怨恨的民工万一与疯狂的起义军结集在一起,那么,事情会更麻烦了。当时负责这项工程的工部尚书兼河防使贾鲁对面临的形势分析后,对丞相脱脱说:“根据面临的形势,如果处理不当,我看就不好收场了……”

一心要堵口的丞相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他执意要动工。他任命水利专家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唤取各地民工十五万,戍军二万人,治理黄河。十几万民工从黄陵冈(今河南兰考东)开挖,南到白茅堤,西到阳青村,全长二百八十里有余。主要是疏通河床,使河水东流,回归故道。整个工程耗费资金数亿。

黄河一再决口,多次泛滥,河两岸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原本的百姓就很少,可这些人还要遭受瘟疫的折磨。现在官府又要让他们去挖河,监工与官吏对他们不仅克扣口粮,还时常鞭打他们,让他们身处绝境,受着沉重的欺压。河南、河北的广大民工怨声载道,整个修河的工地上,堆满了仇恨的干柴,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变钞”与“开河”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那个时候民间到处传诵着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军万千。官法滥,黎民怨,刑法重。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混贤愚,官做贼,哀哉可怜!”百姓们抒发了积压的怨气,全国到处怨声不断,暴风雨就要来临。

明教教主韩山童与他的徒弟刘福通以及韩咬儿、杜遵道看到时机已到,便巧妙策划、准备发动起义。刚开始编了一句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让人大为流传,然后又刻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石人,并在石人的背上也刻上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样,随后将石人埋在施工必经之地黄陵岗附近。

刚开始,怨愤的民工们半信半疑,可当他们在施工中把那个独眼石人挖掘出来时全信了,人心大为震动。工程做完以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跑到韩山童的红军之列去了。韩山童的队伍很快壮大。

从那以后,韩山童就宣称他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子孙,本应成为为中国皇帝,而刘福通则是宋朝大将刘世光的后人,推翻元朝、辅佐旧主起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于是,手下们都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大干一场。在起义的前一天,他们杀白马黑牛,来向上天启誓,说要起义了,以红巾为号。不慎泄露风声,官兵包围了起义军所在地,刘福通率众苦战冲出重围。韩山童不幸被捕牺牲,他家人乘乱逃出重围。刘福通得以脱身之后,马上号召起义军,提前起义了。

五月初三,刘福通出其不意地率众攻占了罗山、颍州、正阳、上蔡、霍山等地。黄陵冈的民工们得到消息,杀了监工,头上包了红巾,与刘福通领导的主力集合在一起。

在刘福通的鼓舞下,各地的起义队伍也风起云涌,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邳州(今江苏邳县)人李二与赵都用、彭大等八人伪装成河工,采取里应外合的方式,智取徐州城。天亮后树旗募兵,众至十余万,接连攻取宿州(今安徽宿县)、五河、虹县、灵壁,乃至安丰(今安徽寿县)等县。十二月,邓州(今河南邓县)布贩王权也共同张椿起兵,攻占了河南不少州县,被称为“北琐红军”。到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人也发动起义,占领了襄阳等地,被称为“南琐红军”。

这些起义的红巾军,都由刘福通指挥,他们全都信奉白莲教,被统称为“北方红巾军”。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天,彭莹玉于江淮率众起义,响应刘福通。同年八月,邹普胜与徐寿辉于蕲州起兵,十月在蕲水建农民政权,国号“宋”,后改天完(取压倒“大元”之意)。很快,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占领武昌、江陵,另一路夺取长江中、下游及浙、闽地区。这个部队同样头裹红巾,又叫做红巾军。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严守军纪,不烧杀抢夺,不**掳掠,因而深受百姓拥护。这支军队士气高涨,所到之处,都节节胜利。他们救济百姓,开仓放粮,因为他们都在南方一带活动,所以被称为“南方红巾军”。那个时候大江南北流传着一首民谣:“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公平的人),不平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杀不平人(不公平的人),不平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杀不平者(不公平的人),杀尽不平(不公平的人)方太平。”农民起义波及到了朱元璋的家乡,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濠洲的郭子兴宣布起义,也组织了一支红巾军。

郭子兴是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出身豪强,原籍曹州(今山东曹县)。他父亲于定远卖卦相命时,娶了当地大地主的瞎女儿为妻,便得以有了一份财产,定居定远,成为当地有名的地主。郭子兴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郭子兴亲眼看了元朝的**,感觉元朝大势已去,天下将会有变,于是,他把自己家的财产分给贫苦的老百姓与囊中羞涩的侠士,结交了不少的英雄豪杰,带领大家烧香,加入白莲教。刘福通起义后,他决定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响应,没多久,召集了数万人。二月二十七日,他带兵趁夜里应外合,攻下濠州。

郭子兴攻克濠州的时候,元朝也派来了一支军队,然而这支军队却腐化不堪,整天里沉湎于酒色,也不训练,面对汹涌的农民起义浪潮,非常害怕。他们不敢贸然进攻,为了向上级邀功领赏,每天派人去抓年轻的壮丁,抓来后给他们裹上红布冒充红巾军,算是俘虏,以便交差。老百姓受不了元军的欺压,呼朋唤友,到濠州投奔起义军去了。

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并不是在事不通晓的阁楼中,外边发生的轰轰烈烈的一切事情他都有所耳闻,他的心早已飞出了皇觉寺。各处红军的行动让他非常高兴,特别是彭莹玉说的那句“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话更让他心潮澎湃,说到他心窝里去了。

想想可不是吗?自己一家人以前种庄稼,一年到头劳碌辛苦,收了粮食,却吃草根树皮!什么好东西,珍宝财富,粮食布帛,都给刮空了运到北边!种庄稼的为什么苦?为什么穷?一辈一辈受熬煎呢?因为以前穷人命苦,但这两句话却表明出农民穷、苦,辈辈受熬煎的理由。如要活命,就得改变这个局面,推翻吃人的朝廷。

我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就算有通天的本领,若不被人发现,不给以引荐、使用,并且不是放心大胆地去任用,那么日久天长,你的那点才华就会埋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枉有一身本领,而苦于无用武之地”的道理。

尽管在皇觉寺的朱元璋觉得现在是走出寺门,一显身手之时,但是却苦于没人引荐,没有投靠与出走的准确方向。干这种同政府对抗的事,比不了当游方和尚那样走到哪儿算到哪儿。因为本身身处濠州,对濠州的消息听得格外多些、格外敏感的原因,起初朱元璋原本打算投到郭子兴的手下去,后来又听说,濠州城里的那五个元帅,各自发令,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谁也不服谁,一句话,无法合在一起。“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内部团结这样的糟糕,就敢跟元兵对仗?就能打败元兵?如果我去了,弄不好在内部自相残杀中还会把自家性命丢掉呢。”朱元璋如此忧虑着,立刻打消了投奔郭子兴的念头。这段时间,他就像一头被困在笼子中的野兽,急得团团转,不知怎样才好。不过紧接着,机会,或者说人生转折从此便开始了。

清晨,有个红巾军打扮的汉子专程从濠州方面给他带来一封信,信是少年同伴汤和写给他的。朱元璋不得不躲在泥佛像后边慢慢看。信中说,汤和带着十来个小伙子,早已投奔到郭子兴的麾下去了,如今做得很不错,心情也非常舒畅,日前汤和已擢升为“千户”了,比当佃农不知强出了多少倍。“很明显,我给你写信的目的,”汤和如此写道,“是让你也到这儿来,参加红军,参加推翻元朝,光复汉朝,像郭元帅所言,建立属于汉人的政权。到时候,说不定咱们兄弟们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做呢。再者,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要在寺庙里当一辈子无所事事的和尚吗?”

朱元璋看完信后,心里长了个疙瘩。他在大殿上踱过去,踱过来,反复思索,猛然醒悟,把信就着长明灯烧了,难下决心。直到有一天,有个师兄悄悄告诉他,全皇觉寺的人都明白他跟外面的红巾军有密切联系,因为汤与派来的那个信使他们全都看见了。师兄胆战心惊地说:“你若再不出走,他们准会把你捉拿了送给官府请赏的。”

看来不出走是不行了,朱元璋心里非常混乱。即使在这个生命攸关的时候,他仍然有些犹豫。朱元璋没有任何办法,便去找刚从外乡回来的周德兴,商量对策。周德兴出主意让他去占卜,以吉凶决定去留。朱元璋忐忑不安地返回寺里,准备算上一命,不想还没到寺里,就闻到一股烟焰味,跑去一看,大火把寺庙烧了一大半。

原来元朝军队以为僧寺里供着弥勒佛,红巾军念弥勒佛号,怕和尚给红军作间谍,把附近的寺庙都抢光烧光了,今轮到了皇觉寺。朱元璋呆了一阵,知道寺里再也停留不得了,遂下定决心参与红军队伍。向伽蓝神焚香磕头问卜,结果逃与留都不为。再卜一卦是否应参加义军造反,反而大吉。朱元璋下定决心,前去投奔郭子兴。

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回忆当时情景:“好友寄来书信,劝我参加义军,又惊又恐,正在犹豫不定,此事却被别人发觉,声言要告官府。形势非常危急,算上一卦,结果逃亡与留守皆不吉,只有投军方大吉。”这就是朱元璋胜人一筹的地方,他向世人表明,他投奔起义军的决心是神灵的所示,他的行为是受命于天,受菩萨保佑的。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身着袈裟,来到濠州城下。濠州城戒备森严,元军在城外三十里处驻扎着。他们不敢轻易攻城,但也是屯营,同红巾军相对峙,故濠州城上、城下哨兵林立,气氛特别紧张。天刚亮,守城义军见一个和尚站在城下,便问他是干什么的,朱元璋回答说他是来投奔红巾军的。红军兵卒见他穿得非常破烂,又是个和尚,横竖看不出他有参加红军的诚意,就怀疑他是元军派来的奸细,就使人到城下,不说任何理由,押到郭元帅帐前,请令问斩。

不得不承认,郭子兴尽管性直、枭悍,但依然不失沉稳之风,还算是个细心人。他不急于给令,相反这样说:“待吾瞧他一眼再议。”

他走到门外就见一个和尚虽然被五花大绑着,毫不畏惧,依然一副轻松、从容的神情,他身材高大,浑身散发着大无畏的精神。两只耳朵大而有轮,两眼炯炯有神,神情特别威武。郭子兴一见就特别喜欢他,后来才知道,他是皇觉寺的和尚,曾经过教人,是好友汤和邀他来参加义军的。郭元帅听后非常高兴,忙令人给他松绑,让他做了一名步兵,那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这一过程看起来简单,但为朱元璋带来了峰回路转的命运,为他走向成功打开了大门。

一般来说,如果郭子兴不大胆地使用朱元璋,把他杀了,要么赶出濠州城去,以此类推,就不会有朱和尚的以后,更没有来日做明朝的皇帝了。

对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一事,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呢?实事求是地说,朱元璋的投军过程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其投军的决心却非常坚定。在接到朋友的信之后,起初并没有盲从,而是思考了很久,这说明了朱元璋的细心和谨慎,这是一个智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关系到自己平生的重大转折,年轻的朱元璋对人生中这一完全是由个人独立决定的道路小心计划,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很年轻,却经常走南闯北,积累了许多处事经验,他能够明白,参加义军非常重要,在悬赏捉拿的威慑下,选择机会上的任何失误一定会使他付出最惨重的代价,包括自己的性命。

然而情况忽变,在遭遇出卖、面临生命之虞的情况下,他又二次地表现出了无比果断的素质,毅然去投军。

要做大事,必冒大险,果断非常重要,优柔寡断,反复思量,一般会失去重要机遇,同命运的机缘擦肩而过,很难成就大事。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理念,朱元璋踏上了反元的风雨不归路,从而也抓住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出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