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孟小冬露了这两出戏以后,因为剧艺精湛,声誉日隆,大家目为余叔岩重现,这是她演戏史上最高峰时代。

后来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杜月笙先生六十大寿时候,孟小冬应邀演了两场《搜孤救孤》,配角仍用裘盛戎、魏莲芳原人,而公孙杵臼由上海名票赵培鑫串演,当时不止轰动上海滩,并且成为全国性的菊坛大事。现在台湾各广播电台,全有这份录音带,这几天恐怕要大播特播了。而这次的演出《搜孤救孤》,也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四、在台生活

民国三十八年(1949),杜月笙先生全家由沪至港,时孟小冬已与杜先生结合,自然同行。一九五一年,笔者为一元献机委员会筹办义演,由焦鸿英在台北中山堂演出五天,与焦鸿英、江一秋夫妇,盘桓有半月之久。那时他们自港来台,在港时,也是杜府座上客。据江一秋兄见告:"唉呀,杜先生和孟小冬的感情交关好,两个人嗲得来。"具见杜孟伉俪情深。杜先生弥留时,孟表示绝不再登台演戏,以谢知音。

杜氏故后,杜夫人姚谷香女士奉柩来台,葬于汐止。孟小冬留港,深居寡出,偶与友朋谈戏为乐。那时候还偶由王瑞芝操琴,吊吊嗓子,现在所遗留的录音,一部分是那时候录的。等到王瑞芝离港回到大陆,孟小冬就连吊嗓的兴趣也没有了。

一九六七年秋,在香港动乱以后,孟小冬到台湾定居,迄今已经十年了。她每天闭门静养,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杜夫人姚谷香女士,时相过从,杜二小姐则经常照顾生活,可以说每天必到。香港恒社弟子和曾从问艺的学生,每次到台湾必往杜府问候。在台也有几位请益的票友和杜府亲友,常在晚上前往探问,陪坐聊天,因此也不寂寞。近几年来,国剧界一些后起之秀如姜竹华等,还有些位电视演员,也都因缘结识,前往请益,所以杜府每天晚上,几乎是座上客常满,倒也热闹得很。 杜府中人,对姚谷香女士称为"娘娘",对孟小冬女士称为"妈咪"。姚女士入杜门很早,主持中馈多年,一般恒社弟子,皆称为"娘娘"。因此,这"娘娘"二字,成了姚女士的官称。 孟女士入杜门较晚,除了家里人以外,偶有至亲女眷,才跟着叫"妈咪",这个称谓并不普遍,而且关系不够的人,也不敢叫。但是因为在港台常指导后进剧艺,一般人都称为"老师",就是不曾向她请益的人,也随着叫"老师"了,因此,这"老师"二字,就成了孟女士的官称儿了。 至于像姜竹华等这般青年的后起之秀,对姚、孟二位都尊称为"婆婆",论年岁上,也是应该如此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