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忠绝顶聪明,除了唱老生以外,精娴音律,对于胡琴和西方乐器小提琴,都拉得很好。后来他嗓败打算改行拉胡琴,就重新拜锡子刚为师。锡是南弦子名手,资格很老,在杨小楼、梅兰芳的班儿里都待过。杨宝忠拜他,不是为向他学弹弦子,而是他从"生行"转入"音乐科"了,必须重新拜师,是一个挂号手续而已,否则他在"音乐科"没有师父,就不能吃在台上拉胡琴这碗饭的。

在清代,梨园界有"精忠庙"的组织,由七行七科的资深人物公推一人为"庙首",执掌梨园会务。凡是组班,或有七行七科的人犯了行规事情,由"庙首"裁决,必要时七行七科元老陪议,赏罚分明,公平判断,梨园行全体人员遵行,毫无异议。程长庚(人称"大老板")就当了多年的"精忠庙庙首"。

鼎革以后,改为"正乐育化会",北伐成功后,改为"梨园公会",一直到北平沦陷,没有再改名字。执事人员,仍由七行七科资深人物担任,再公推一人为会长。杨小楼、尚小云、赵砚奎都当过会长。其性质有如现在"影剧协会",但却比"影剧协会"权威多了,是一个名实相符的梨园界工会组织。

单说组织戏班儿,唯有"经励科"的人,方有资格出面,再经"精忠庙"或"梨园公会"审核合格以后,才能着手进行。经励科的人,有的自幼专学这一科,有的是演员半途改行。但是主要条件需要对演员熟悉,了解观众心理,会派戏码,知道什么戏能卖座,对市面上戏院、税警机关、报馆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出头组班,起一个××班的名义(后来改为××社了),由他担任老板,招兵买马,罗致演员演出。营业收入,除了戏院分账和税捐、宣传费用以外,再减去演员酬劳(俗称"戏份儿"),就是他的盈利了。如果遇见天气不好,或其他原因,影响上座,收入不佳,那么,他对演员酬劳可以打折扣支付(俗称"打厘")。总之,他是要多少有点盈余的,组班的人赔累的机会很少。表面上,看经励科的人赚钱好像很容易,但是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可说少之又少,这种钱不是容易赚的。

民国以还,北平有名的经励科有王久善、李绍亭、常少亭、陈椿龄、陈信琴、赵世兴、梁华亭、万子和、赵砚奎等人。以万、赵二位为成功人物,像佟瑞三、刘铁林等,都是后起之秀了。而在这一行里最出名、最有影响力、赚钱最多的人,却是武生俞振庭。

俞振庭是绰号"俞毛包"的老辈武生泰斗俞菊笙之子,与尚和玉、杨小楼是以师兄弟相称的。他最拿手的戏是《金钱豹》,犷野凶悍,真能演出兽性来,为杨、尚所不及。但他就是这么"独沾一味"的一出好戏。其他的戏,会得不多,演得也不精,就不如杨、尚二位了。他因为少年斫丧过甚,武功退化得很快,民国十一年(1922)以后,就不大上台了。但是他却有一样长处,善于组织,头脑灵活,在清末起就组织了一个"双庆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里演出,自谭鑫培起,刘鸿升、杨小楼、余叔岩,四大名旦,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搭过他的班儿。一来他是名父之子,梨园世家,大家都有点渊源,他来邀请,不好意思不参加。二来,他在台下也是"小毛包",颇有点恶势力,又养了一群武行,大家都有点惧怕三分,他来邀请也不敢不答应。因此,"双庆社"便成了名戏班。观众一看"双庆社"的广告,便知道这是俞振庭的班儿,演员不论多有名,都是搭班唱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