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民国十六年(1927)一月底,马连良辞了朱琴心的协合社以后,又去了一次上海。回来稍事休息准备,就自己挑班了。

在这里,先把搭班、挑班、组班作一个说明:过去有清一代梨园行的组织严密,界限分明,有"七行"、"七科"之分。凡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人归"行",分"生"、"旦"、"净"、"末"、"丑"、"流"、"上下手"七行。前五行不必解释,大家都明白。"流"行,就是跑龙套的,即俗称"打旗儿"的。"流"字读如"六"。"上下手"即是翻跟头的,俗称"跟头虫儿"。凡是在正面人物这一方面的,如官将、神仙的部下,称为"上手";在反面人物这一方面的,如盗贼、众魔的部下,称为"下手"。

凡是从事舞台工作,而并非表演的人归"科",分"音乐"、"盔箱"、"剧装"、"容妆"、"剧通"、"经励"、"交通"七科。

"音乐科":就是担任伴奏的文武场面人员。

"盔箱科":就是在后台管理一般行头、盔头、把子、大衣箱的人员,俗称"箱官儿"。

"剧装科":就是管理铠靠、打衣裤、武戏行头的二衣箱人员,并且还要为演员扎靠,帮同穿戴。

"容妆科":就是给旦角化妆、梳头、擦粉、贴片子的人员,俗称"包头的"。

"剧通科":就是在场上搬放桌椅、安置砌末、施放火彩的人员,俗称"检场的"。

"经励科":就是对外接洽演出事务、对内组织演员、支配戏码的人员,有如现代的"经纪人"。俗称"管事的",在后台权威很大。

"交通科":就是对演员送信、催场的人员,俗称"催戏的"。

这七行七科,都是专门人才,每个人都要拜师学习知识、经验与技术,才能吃这碗戏饭。换言之,没有师父,就不能在梨园行混。所以《樊江关》里,薛金莲与樊梨花口角时的插科对白,才有"我是有师傅嗒!""我也不是票友哇!"即指此而言。

各行各科的人,各执所业,不能随便改行,如果改行,一定要重新再拜师傅。这里且举两个例子:高庆奎有一次反串《连环套》,让马富禄也反串朱光祖,马富禄没有细加思索就答应了。岂不知,高班中有开口跳傅小山,应该他扮朱光祖,马富禄是文丑,虽然能演朱光祖,也算犯了行规。结果,戏完以后,傅小山在后台把马富禄的鬃帽摘了去,加以责问,马无词以对。第二天请客赔罪,才把鬃帽取回,按梨园行例,用现代语来解释,马富禄算"捞过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