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对经国称,其对余个人之研究,比研究其他任何一国之领袖为彻底;认识余之性格,亦比任何人为真切。此可知其对余注意为何如矣。

蒋自称“以正制邪,以拙制巧”,何以其性格尚如是不可捉摸,竟值得克里姆林宫之孜孜研究?因其环境背景有如许之矛盾复杂也。因不论其出自主动或被动,蒋曾先后容共、剿共、抚共、**也。

今**仍在各省积极向我**侵犯,反诬**向彼进攻。余唯有逆來顺受与乘机应变以处之。

从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美国海空军运送国民党军到达内战前线者,已达14个军共41个师,外加8个交通警察总队,共计约54万余人”。从而使国民党军队抢占了大量的重要城市和战备要地。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打着“受降”、“遣俘”的旗号,直接在中国港口登陆,替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铁路交通线。仅驻在华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到1946年2月就有45000人。同时,美军还直接帮助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指挥国民党打内战。

1945年11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继续以租借物资援助国民党政府。据美国陆军部的记录,到1945年年底,供给国民党地面部队所需的军用物资“已经足以供给完成39个师计划的需要,其他的租借物资中,包括大量的车辆及军需用品”。给蒋介石的武器、物资和借款,在马歇尔“调处”期间已达40亿美元。1946年6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国会提出了《军事援华法案》,它赋予美国总统以广泛权力,为国民党编练军队,供给武器和设备。

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在下达停战令的同时,即密令他的军队迅速“抢占战备要点”。

谁在诬谁,事实胜于雄辩!

(一)

经国访俄归來,详报斯大林之意见与态度,彼对余所提门户开放与中、美、苏三国合作问題,口头虽不能拒绝,而勉强应之,但其内心定不欲也。

斯大林邀请蒋经国特派员前往莫斯科访问。斯大林在当时盖深恐美国将会介入业已形成困难局面的东北问題,是故中国方面也料想得到:斯大林之邀蒋经国前往访问,乃为意图离间中、美关系的一种谋略;不过为了要和苏联的交涉能够顺利进行,蒋经国遂于12月25日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份奉派前往莫斯科,和斯大林直接交谈。

关于访苏的情况,蒋经国特派员留有记述如下:

“当时斯大林曾经对我说:

“‘你们中国人要明白,美国人想要利用中国作为满足他的利益的工具,他必要的时候,是会牺牲你们的!苏联愿意把本国的生产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沒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能把自己出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我再三声明,也是我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來;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來,东北问題就很难解决了。’”

从蒋经国的报告中,显示日益尖锐化的美、苏对立,已在中国的东北投射下浓厚的阴影。

(二)

**自13日停战令以后,反在华北发动攻势,而马歇尔尚不觉悟**之失信背约也。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代表达成停止国内冲突的协议,并成立了国民党代表张群(后为张治中)、**代表周恩來、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参加的三人小组(亦称三人军事小组)。经过多次谈判,于1月10日,双方正式达成《停战协定》,规定在1月13日晚12时以前,一律停战。

马歇尔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美军参谋长而声望甚高,这次來华又衔美国总统使命,蒋介石对马歇尔相当殷勤。

蒋介石对马歇尔的殷勤态度中更多的却是小心谨慎,并参有疑惑。因为在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事件中,马歇尔支持了史迪威。也曾骂过蒋介石无能和其政府**。因此,马歇尔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是属于“受了**宣传之所蒙骗而对国民政府不无偏见”之类的美国人。马歇尔又往往对蒋介石伉俪的微笑摆出一副严峻的面孔,蒋介石怕这位美国调停人“亲共”。可是,以后的事实证明蒋介石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周恩來对马歇尔的评语是:“马歇尔在1945年12月开始來华时,我觉得他直率、朴素、冷静,与史迪威相似。我们在三个月内相处得甚好。但在1946年3月东北问題起來之后,双方意见常有距离。他对苏联有猜疑,往往把苏联牵涉到各种问題上去,加上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使我们和马歇尔无法取得协议。但是,我与马歇尔个人关系很好,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近日心神痛悔交集。乃知往日对**宽容之误事也。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在名义上达成了一项停火协定。蒋介石和**命令各自的武装于13日停止一切军事敌对活动。但蒋于14日午夜便派兵去东北、鲁南、苏北、豫南、豫北等解放区。

明眼人一看,这一项协议形同虚设。谈判这里还在进行,双方的军队便在河北、山西、绥远、苏北及山东等地发生了战斗。

蒋介石大调兵,**也不能干等着挨打。

周恩來坚持内蒙古的赤峰和另外一个要塞在停火期间,应由**控制。为表示诚意,蒋介石勉强答应了这一点,这样**便掌握了控制热河的关键。随后,**加强了在东北的兵力。46000军队从山西调往东北,以加强**的部队。2月份,又从河北和山东分别调來了10000和40000军队,另有80000军队从山东坐船,登上了苏联人控制的港口。

蒋介石闻听,大吃一惊,后悔莫及。

周恩來自延安返渝,态度大变,并高唱军、党分离与国、共长期合作之口号;且对马歇尔表示――**有亲美疏俄之意。此中必另有阴谋也。唯马歇尔与**商谈已有月余,其对**欺人之手法,或已逐渐了解乎?

1月31日晚,政治协商会议闭幕。政协决议公布后,全国人民,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欢欣鼓舞,不少的人都以为从此即将走上和平民主的新阶段。会上,蒋介石致辞,热情洋溢,满意大会成就,希望贯彻普遍。各代表亦均表示拥护。

作为**代表周恩來当然在此时候,要与会议精神一致,这也是**真诚的心愿。当然,周恩來也清楚,其实蒋并不准备实施这些协议,只不过是利用政协來进行和平欺骗,玩弄政治阴谋,以掩盖他这时正在那里进行的全国规模的内战准备。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从來不抱任何幻想。但对于和平与民主、国共合作,有一分希望,也是要积极争取的。周恩來沒有错,而是蒋介石心虚了,如此而已。

本周心情抑郁。既受政协会中**及其外围之压迫,复受俄军之威胁,而在东北延不撤兵,最足使人焦虑也。

日记所言“受政协会中**及其外围之压迫”一节,情况如是:1946年1月31日,政协会议通过了**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五项提案。

但各党派的国府委员数目的分配,未能达成协议,蒋介石欲将各党派委员压在14名以下,从而使各党派绝对控制于国民党之下。对此**不能同意,要求**与民盟之名额共为14名,仅次于国民党,据有三分之一以上名额,从而具有否决权,以制约国民党一党专政。对此,蒋介石绝对不予让步,并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压迫”。

至于所说“受俄军之威胁”,是这样:苏联本來约定在日寇投降后3星期后开始撤军,至迟不得超过3个月。但因美国陆战队于9月下旬在青岛、天津登陆,而延缓其撤军日期,至12日仍未撤军。后经中苏双方协议,延至1946年2月1日撤军。1月22日,宋美龄赴东北宣慰。蒋和美国对苏联迟迟不撤军是很忧虑的,故而蒋写了今之日记。

(一)

马歇尔对余之认识虽渐增加,然其受**之麻醉日甚;美国民族之易受人欺诳,其老练如马氏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不禁为世界前途忧也。

与**商定统编其所部为18个师之方案,业已签字,此为政府最大之损失。

2月25日,三人小组又通过整军方案,共两项:

“一、国民政府主席为中国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最高统帅有任免所属军官之权,但在整编军队过程中,撤免**军队之高级军官,应由派在政府中之**代表所提名之军官替补。

“二、陆军之编制,在一年之后,全**队编为108个师,其**军占18个师;一年半之后,缩编为60个师,其**军占10个师。”

军队配置(一年后)东北6个军,中央军5个,**军1个,每军辖3师;华北方面11个军,中央军7个,**军4个;华东方面10个军,中央军9个,**军1个;其他地区,西北5个军,华南4个军,均为中央军。

对此种整军方案,蒋介石意在应付马歇尔和**,实则口是心非,毫无诚意。他对马歇尔就深有疑虑,认为他在帮**的忙,受**蒙骗。蒋在2月28日反省录中写道:“马歇尔对余之认识虽渐增加,然其受**之麻醉日甚。美国民族之易受人欺诳,甚老练如马氏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矣。不禁为世界前途忧也。”同篇中他又认为给**统编其所属部队18个师,是他最大的损失。可见蒋是多么不情愿,只是因为马氏的影响才被迫签字的。(二)

东北俄军逾期未撤,并发表声明藉词与驻华美军同时撤退,乃已不惜与美国公开为敌矣!

苏联对于2月1日的撤退期限,根本就沒有当作有这么回事。它以“中、苏经济合作任务尚未完成”、“美国如自中国撤退,苏联也撤退”等等借口延宕下去。

其用意是:一是以“战利品”为借口,抢运东北的工矿设备;二是见到美国日益加紧运送蒋介石的军队、物资支援,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于是也改变了过去不支持**的方针,帮助**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为其撤军创造方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