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阁改组,外相松冈引咎去职,是敌国外交方针有转变之趋向。但其投机取巧阴谋欺诈之心决无变更之理也。

这是对7月17日日记的补充。

7月18日,第三次近卫内阁成立,命前任商工大臣、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转任日本外相。

近卫文?说:“奏荐丰田海军大将担任外相,此乃表示余对日美交涉务期成立之热忱。”

此时,日本陆海军统帅部对于新内阁提出三点束缚其行动的要求事项:

(一)依据7月2日御前会议中所决定的帝国国策要纲,对法属印度支那实行军事行动。

(二)促进南方、北方两面战备。

(三)在日美交涉方面不得违背三国同盟精神。

关于越南方面,日本已于7月14日片面通知法国维琪政府“无论是否同意,日军都得进驻越南南部”。

可以看出,日本方针的转变,一方面为迎合德意,牵制苏联,期望能够一举攻破日本多年“假想敌国”的苏联;一方面又不能不被东南亚的丰富资源所诱惑,使国策重点进一步转为“南进”,决定侵占越南。

倭寇悍然占据越南南部陆海空军根据地,德国并声明赞助其举动,此乃表示轴心同盟密约已付诸实施矣。

美英两国封存倭之资金,英且废除英倭通商条约,此事之影响,政治重于经济,以后美英与倭妥协之公算更少矣;而倭则唯有追随德意之绝途而前进矣!

7月23日,日本帝国主义迫使越南当局接受了进驻细则。

7月24日,日本军队悍然进驻了越南南部,完成了对印度支那的占领。

希特勒见日本“南进”牵制英美,甚为高兴,当即声明表示“赞助其举动”。

7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出日军从越南撤退的劝告,并提议越南中立化。但日本政府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7月25日,罗斯福总统发布命令,冻结日本资产并停止和日本的贸易。英国和印度、缅甸、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政府也宣布冻结日本资产并废除和日本的贸易协定。

7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郭泰祺奉蒋介石之命发表国民政府声明如下:

“日本此项行动,乃对于越南征服之扩大,及其南进政策之推进。自今以往,越南全境实应视为日本之军事占领地区。此种发展,不仅继续威胁中国西南边境,而且危及西太平洋其他诸国之权益与领土。

中国政府必以全力尽其本责,厉行反抗侵略之国策,以促日本冒险行动之失败。中国政府与人民并深信其他有关各国亦必不至纵容日本扩大其侵略,而使整个太平洋局势益趋恶化,甚或陷于不可收拾之境地。”

蒋介石认定:“日寇已面临四面楚歌,唯有追随德意之绝途而前进矣!”

英除封存倭之资金以外,并宣告废除英倭商约,荷、印与英各属地亦相继宣告废约,此乃出于倭意料之所不及也。故自17日以后,英美对倭经济压迫开始,而倭所谓北进攻俄与南进胁美这计划,皆完全粉碎。

此若非由余告美以倭与德意订立秘密条约之阴谋,则美国不致下此决心;而若非余之诚信以孚,则罗斯福总统亦未必余言之真也。故欲期外交运用有效,全在平时以诚信为其基础。

在以美国为首的各国相继宣布冻结日本资产和废除对日通商条约后,日本顿时孤立。

7月28日,日本政府冻结了美国和英国的资本作为报复。但实际上,美日之间的贸易还在秘密进行。美国主要用外交手段继续对日本施加压力。

蒋介石认为由于他对罗斯福的影响才促成诸国一同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局势。

美国将菲律宾陆军15万人正式编入于其统辖范围之内,并特派麦克阿瑟为美远东军总司令以指挥之。此可证美有逐渐加强远东防务之决心也。

7月26日,美国在军事方面采取了措施,编组远东陆军,成立远东军司令部,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将菲律宾部队列入远东军司令部指挥之下。同时,在重庆召开了中美两**事合作会议。英、中、荷一些国家也相应采取了措施。在日本强制向越南南部进军不到一周的时间,已经形成封锁日本的“abcd包围圈”。

但此时的美国还不想马上与日本开战,仍在企图通过外交手段对日本施加压力。

这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担心远东权益遭到损失,所以极力怂恿美、英、荷联合共同向日本提出警告,如果日本仍继续向南推进,英、美、荷即可向日宣战。罗斯福沒有接受丘吉尔的建议,他只答应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再作一次认真的谈话后再定。

罗斯福对美国的参议员解释说:

“丘吉尔积习难改。他希望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和别的战争一样,大英帝国得到新的扩张。现在他最担心东方--香港、马來西亚、印度和缅甸的命运。我不得不一再拒绝他那种对日本采取危险的手段的请求,因为我力图避免对我们的进攻。”

由此可见,美国并沒有与日本开战的打算,也仅仅是“逐步加强远东防务”而已。

美国禁于汽油赴日,至今方得实现。敌国受英美之经济压迫,而其国内舆论并不激愤,其政府犹望有妥协之可能;然敌内之烦躁与苦闷亦可推知矣!

8月1日,美国决定对日本施加强大的压力,全面禁止对日本输出石油。这无疑是对日本的致命打击。

石油是日本的命脉,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采取南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谋求荷属东印度的石油,7月份荷印跟随美国冻结日本资金,同时也断绝了对日石油供给,如今美国又禁止对日输出石油,这样,日本所面临的形势,不仅是战争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題,而是国家能不能生存的问題了。

日本海军的储油量,仅能维持一年,而陆军仅能用9个月。这样下去,作战时,连战车与飞机都将无法发动。

在这种情况下,“敌内心之烦躁与苦闷亦可推知矣”!

英美两领袖联合发表宣言,其对象为全世界的侵略国家,无形中对倭寇与德军已视作同额相济之辈矣,实于远东形势之影响甚大,可断美国对倭往日妥协政策已根本改变矣。

敌国舆论对英美联合宣言之反应,似均抱强硬之敌对态度。此乃必然之势,倭亦决不因此而中止其侵略也。

面临经济制裁的深重打击,日本陆军极力主张对英美开战。他们认为,此刻是难得的好机会,因为欧洲战场,德国正乘胜前进,这样,东南亚敌对力量势必薄弱,可造成一举获胜的把握。

但是,日本海军方面并沒有获胜的信心,因而依然希望继续对美交涉。近卫首相也倾向于海军方面,有意选择与美交涉的途径。

8月5日,日本政府以“不派兵进驻越南以外地区”的让步案,训令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与美交涉。

8月7日,野村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直接会谈的要求。

然而,日本陆军极力反对。

无奈,日本又决定基本态度不变,仍坚持其要求美国让步与妥协的一贯立场。

罗斯福对日本政府出尔反尔的态度极为不满。

8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会谈,安排全球战略部署,会谈后发表了《英美共同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内容有八条:

(1)沒有扩张领土的野心。

(2)对于领土之转移,反乎当地人民自由愿望者,不予赞同。

(3)尊重人民选择其本国政体之权力。

(4)在纳粹暴虐侵略被摧毁之后,希望建立和平状态,并提供全世界人民以无恐怖、无匮乏的保证。

……

这一宣言的主要精神是尊重人民选择本国政体的权力和战后和平状态的保证。这个文件在战后一段时间内重建世界秩序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很大影响。

美国于22日向倭提出抗议,不许其侵略泰国、荷印与马來西亚,远东整个反倭形势已完成矣。

敌机选于我后方各地狂炸,尤其轰炸江上运输,使我对前方接济困难。但我国幅员广大,彼虽到处轰炸,而仍难奏效也;况其飞机与汽油有限,决其不能持久!

《大西洋宪章》发表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连发表警告和谴责日本的声明与讲话,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不许侵略东南亚。

8月17日,罗斯福召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面交两项声明:

(一)日本如为军事支配邻近国家而再有任何措施,则美国将立即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

(二)日本如果进而实行太平洋和平政策,则同意重新举行美日交涉。

从声明看,美国一方面提出近乎于“最后通牒”的警告;一方面仍然留有日美交涉的余地。

日寇并未因《大西洋宪章》和美国的警告而收敛自己的侵略行径,相反,对中国实行了更加猖狂的进攻。

8月间,冈村宁次继任日本侵略华北方面军的总司令,集中13万以上的兵力,分13路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报复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与此同时,对西南、中南各地实行空袭,尤其对长江运输用空军轰炸加以封锁。

正像蒋介石所预料的那样,日寇的狂妄野心已不可遏止,它绝不会因英美的态度“而中止其侵略”!

蒋介石断定,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日寇的“飞机与汽油有限”,因此,“决其不能持久”。

英首相丘吉尔于昨日发表广播演说,誓必制止侵略狂焰,并对倭提出警告。是即此次罗、丘海上会谈着重远东政策之表现。

英国首相丘吉尔于8月24日发表广播演说,强烈谴责日本侵略中国和侵占越南,并强调必须阻止日本侵入新加坡与菲律宾,接着表示:

“我们衷心希望美日交涉成功。但万一无望,当然我们便会毫无踌躇地站在美国的一边。”

美总统罗斯福于26日宣布派遣军事代表团來华之消息,此必(美日)谈判决裂之证也。

自本月14日罗邱联合宣言发表以后,经22日罗斯福总统对倭提出说帖;再由24日丘吉尔首相对倭提出非和则战之警告,以促成美倭之交涉:现美国终于派遣军事代表团援华,至此乃可断言美倭交涉之失败。……

美国总统罗斯福清醒地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牵制和消耗日本军队方面,有它极为特殊的重要性。他一直在想用美国的援助使蒋介石政府拖住日本军队,尤其在日寇日益嚣张,强行南进的时候。

8月25日,美国宣布对日全面禁运石油。

8月26日,罗斯福宣布派遣援华军事代表团來华,并运來一批大炮、机枪等武器。

蒋介石推测美日交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