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农工党优良传统 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赵荣国 张亚娟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内容包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也是一条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发展道路。新世纪新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各民主党派必须做好政治交接,做老一辈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的传承者,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农工党具有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优良传统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于1930年。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农工党深切认识到,民主党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农工党的宝贵政治经验,也是农工党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首先,农工党早期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渊源。以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为例,北伐战争期间,邓演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时常邀请周恩来、恽代英等人讨论组织和宣传工作。他还筹建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担任所长,并邀请毛泽东为副所长。邓演达许多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与毛泽东同志意见一致,他积极主张摧毁封建势力。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解散革命组织时,邓演达不顾个人安危,联合一些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40人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公开与共产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为此,他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与一些共产党人被列入“通缉”名单,后来惨死在蒋介石反动派的屠刀之下。研究农工党党史,不难发现很多早期领导人都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很深的渊源,或与中共党组织有合作,或直接接受中共领导,或思想上受马列主义影响,许多人还是农工党与中共的交叉党员。

其次,在探索富国兴邦真理的道路上,农工党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创建之初,农工党在其政治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中所提出的“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以及《我们的信条》中所提出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等政治观点,应该说与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政治主张不谋而合。1935年8月,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农工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发表《组织反日阵线提议的宣言》,率先响应中共。随后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心以民族解放为己任,同国民党彻底决裂,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制定了“抗日、联共、反蒋”的总方针。二干会议是农工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农工党从此走上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新里程。解放战争时期,农工党积极参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5月,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次年又庄严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9月,农工党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建国以后,农工党召开了第五次、第六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共同纲领》为行动纲领,从而逐渐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正如中共中央致农工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词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农工民主党具有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自1930年成立以来,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农工民主党同我们党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密切关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农工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同志2007年3月19日《在民主党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蒋正华主席在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75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我们把农工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概括为以下几点: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农工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作为己任,包括邓演达等人在内的百多位革命先烈为国为民英勇捐躯;团结合作的光荣传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农工党几代领导人深

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农工党的今天,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永远是立党之本;自我教育的传统。农工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本身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认同的能力。从创建初期的同情、支持共产党到后来自觉认同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三自”精神的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光荣传统。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是农工党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政治经验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主党派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光荣传统是农工党70多年来,历经艰难曲折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政治经验,也是后来者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这些优良传统,就没有民主党派的今天,就没有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丢掉这些优良传统,民主党派就会失去本色、失去根基。”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如前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好这三项基本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或者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实行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和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自觉地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首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简要回顾近现代史,辛亥革命后中国曾实现过多党制,由于脱离国情半途而废,后来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也由于背离民心而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政治发展的逻辑结果。建国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一起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局要稳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政党制度。

其次,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不是由哪个人哪个党派说了算,而必须要以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为依据。只有适合本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的政党制度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这是其优越性的主要体现之一;二是我国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其中所蕴含的“协商民主”理念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虽然,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论首先由外国人提出,但是现代意义的协商民主实践却首先出现在中国,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一大贡献;三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四是我国政党制度具有极强的社会包容性,有利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五是我国政党制度归根到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根本体现,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是我国人民利益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当前,面对西方国家以政党制度、政治制度为借口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对我国国情的适应性,坚定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再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要与完善这一政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点,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的命题如出一辙。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原则,须臾不可动摇,同时,必须冷静地分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实践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完善我国政党制度。一是坚决按照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强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二是与俱进、不断创新,全面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

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民主党派也面临着搞好政治交接、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参政党建设,当前尤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针对近年来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政治状况发生的新变化,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2、针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和有的基层组织老化、活动不规范等现象,加强引导,提高基层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执政党相比,目前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呈现出数量匮乏、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党派干部缺乏实践锻炼,个人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急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主党派的发展。4、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仍需要加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党派调查研究工作还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这些都需要各民主党派在实践中不断予以探索和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多党合作事业,这是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自觉自愿作出的自主选择,决不是任何外来意志的强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必将成为各民主党派的长期的、郑重的选择而予以坚持下去。以农工党为例,我党先辈从血与火的斗争中,找到了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道路。农工党走上这条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

三、搞好政治交接,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各民主党派普遍面临着新世纪的第二次换届,这也是民主党派新一代领导人主导的第二次换届。与历次换届相比,这次换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从国际上来看,这次换届,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条件下进行的换届;二是就国内形势而言,这次换届,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进行的换届;三是从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次换届也是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同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下进行的换届。这次换届,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人事更替,更重要的是实现政治交接,进一步巩固政治交接的成果。

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从1997年提出至今走过了10年路程,人们对于政治交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政治交接的重点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目的是推动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搞好政治交接,实质上是要求民主党派新一代领导人学习、继承和发扬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通力合作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成员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九十年代前后加入民主党派的新一代成员已经成为民主党派的主体。一方面,他们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主要是年富力强、知识渊博、视野广阔,富有开拓精神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新一代没有像老一辈那样长期与共产党患难与共的亲身经历,对多党合作的历史还缺乏了解。因此,当前强调政治交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各民主党派认真搞好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以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为重点,努力使新一代领导人学习和熟悉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反复实践,最终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其指导思想、制度设计、目标取向等都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各民主党派几十年来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中,取得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

70多年来,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农工党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逐步由同共产党联合到同共产党合作,直到自愿接受共产党领导。农工党走上这条道路并非偶然,而是由中国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搞好新老交替基础上的政治交接,保证新当选的领导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政治信念、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关系到民主党派的发展,关系到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唯有如此,农工党才能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为多党合作的事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孙宝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