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最佳平衡点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黄明成

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是昨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延续,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又是世界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在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普世与民族之间寻找和把握最佳的平衡点,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民主政治的优良传统,努力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寻求和把握最佳的平衡点是由我国政治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所决定,是由我们党和政府所处的历史方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其中也蕴涵着国内外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一、把握普世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把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走实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就不再是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国的政治家改革派开始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些进步成果,从观念到制度再到实践。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探索,取得了惊世的成就,也积累和丰富了经验和教训。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主政治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国际政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不仅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向世界各地的渗透力空前加强,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推动着民主政治的全球化。可以肯定地说,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内部政治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会越来越高,责任也会越来越明确,如果把中国的民主政治放到整个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上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种种国际因素。

第一,西方代议制多党制民主政治的影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以西方代议制民主,实行多党竞争选举为仿效模式的民主化浪潮。这股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然后移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最后导致东欧和苏联的解体,在这股浪潮的打击下,按西方人的民主标准,世界民主国家数,1974年为39个,占世界国家数的27.5%;2001年上升为121个,占世界国家数的63%,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已经普遍成为人类政府的最高形式,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也是历史发展的终结。无论持何种民主立场,人们都会认同,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民主一元化的强力冲击确实改变着世界民主政治的格局,这种强势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世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对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将产生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第二,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国际公约的影响。联合国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组织,针对目前人类发生的一些共同问题,经常开会讨论发表评论,做出决定甚至采取行动。联合国的各种会议,决定和行为势必会对国际政治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其中发挥作用是责无旁贷的,受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国际性组织也会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世界经贸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法庭等。仅国际卫生组织对中国“非典”事件的干预和指责,就直接冲击了一些政府部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权力运行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机关人员的观念和行政习惯,增强了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透明度。联合国关于民主与人权问题的各种协议和公约,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和处理国际经济活动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一些规则以及其它国际组织所制定的一些共同规则,对中国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都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

要把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走实,就要把国际因素与中国的民族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努力寻找和把握普世性与民族性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首先,不能忽略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当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将同各国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谐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为全面的民主政治,我们要走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层次的政治文明,要把这条道路走扎实、走长远,一刻也不能忽略对他国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其次,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是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任何一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都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只能借鉴别人的经验,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了对来自西方的政治图谋,既要抵制又不能隔绝;对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既要吸收,又不能照搬;对国际一体化、全球化的浪潮既要融入,又不能合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是既定的,不会改变的,我们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是既定的,不会改变的,我们决不能存有幻想。党和政府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实行西方多党制,造成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的沉痛教训,牢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非洲国家照搬西方多党制造成政党斗争、民族分裂、种族仇杀的沉

痛教训,严防苏东剧变,南联盟改朝换代,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橙色革命”,吉尔吉斯“郁金香革命”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使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破浪前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寻求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走顺

我们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并渗透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必须立足并反映这种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此,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积极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当前,我国社会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矛盾多发期”。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成份,社会的组织结构,人们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均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日益深刻;一方面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发展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形势下,出现了“深度依存期”与“摩擦高发期”并存的局面。我国现阶段的民主政治发展既要体现一致性的特点,更要体现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社会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候必须坚持并完善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本的政治制度。首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权力配置的根本制度,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突出的强调,党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要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要做的事还很多,关键是提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加强民主监督的力度,经过努力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权力机关。其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代议制而形成的竞争型的政党制度,也不同前苏联的一党制。它的最大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相互之间不存在政治基础的不同和围绕执政而展开竞争,它们之间是一种风雨同舟、紧密合作、友好协商、相互监督的亲密友党关系。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挥多政党的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能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既能保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又能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设,增进党和国家的活力。

我国社会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关系与矛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团结和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激发创造活力,注重公平正义,鼓励先富帮后富,形成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总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加突出,既有工农、城乡和地区的差别,又有民族、宗教和党派的差别;还有新出现的建设者与劳动者、爱国者的差别,还有“一国两制”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别。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寻找有效的途径,实现我国社会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达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三、寻求精英政治与大众政治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把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走宽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精英与大众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民主政治离开精英的引导,大众的行为只能是盲目的,离开人民大众的拥戴和参与,社会精英又可能犯历史性的错误。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行为方式是造成民主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缩短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差距是政治家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

任。要分析知识精英的民主政治理论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科学,要考虑大众对知识精英政治理论观点的反映,还要顾及大众对现行政策和制度的认可程度。执政党及其政府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提出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政治理念,制定反映这些政治理念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诉求,这是对知识精英政治理论的回应。历史经验证明,政治家在对知识精英的政治理论观点做出回应的同时,往往会寻求多数人的支持。问题在于知识精英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而大众的政治认知却往往滞后于知识精英的政治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在知识精英与大众的政治认知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政治风险直接取决于政治家的执政能力,取决于他们在知识精英和大众之间的政治平衡能力。由于种种原因,传统体制下的执政主体不是维护自身统治,就是倒向大众一边,从而导致知识精英的政治诉求得不到支持甚至可能遭至政治家的打击。社会政治变革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滞后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新兴的政治主体则相反,他们往往倒向知识精英一边,并用知识精英的政治观念去引导大众的政治行为,试图以推动政治发展的名义改变现有的政治格局。结果,不是制度虚设,就是大众适应不了新制度的要求。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一些知识精英对党和政府在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方面很不满意,持批评立场的较多。在他们看来,邓小平1980年指出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弊端,根本没有改变,在某些方面,政治改革的目标不仅没有前进,而且有所后退;另外,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心腹之患和最大的社会污染。在他们眼里,与经济发展相比,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与对外开放相比,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在党内、政府、人大等权力机构引入或建立起来。总之,现行的政治体已严重制约了经济转轨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成为最大的制度瓶颈,等等。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看来,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担心政策变。对此,作为党和政府就应在理论与实践,精英和大众之间找出平衡点,协调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政治诉求,为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寻找政策和制度的合理定位。

协调知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政治诉求关系,关键在于摆正上层民主政治与基层民主政治的位置。过去在国家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受精英治国论的影响,奉行了一种上层政府主导的模式,基层公民的民主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尊重和实现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一个亮点。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凡是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的意见作出决定。全体村民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会议的议事规则及财务管理制度。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日趋完善,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普遍得到了保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基层民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委员会候选人由组织提名到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产生;外来务工人员也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选举中,实行秘密投票,选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实现;由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直接选举的范围逐渐扩大,比例不断提高。社区内的公共事物通过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由居民民主决策,通过居民事务公开形式实行民主监督。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四、寻求民主政治建设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把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走稳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是党和政府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乱不得,也乱不起,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把维护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掉,并要求各级领导要有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面对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消极因素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所构成的较多的不稳定因素,面对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尚未成熟的民主化条件,我们只能而且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去积极稳妥地推进渐进性的民主化进程。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仍然不顾保持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一味去追求和推进激进的民主化改革,其结果就会因此而招至灾难性的社会震荡,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会被打乱,进而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变革就会因此而中断,那样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是向前发展,只能是向后倒退。

总之,能否寻求和把握最佳平衡点是对我们党和政府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强弱的实际检验,也是衡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能否走得通、走得远、走得好的试金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和政府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既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很强的识别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判断标准,又要有高超的协调艺术和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坚定不移而又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张俊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