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袁明

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进,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有20多年了,而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则是近几年的事。2001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后他又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这一点,我们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就能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明确这一点,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直至每一个立志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人,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在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国人民自觉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丰硕成果。中共十六大报告总结的10条基本经验,提出的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策措施,既是20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继续全面推进这一伟大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努力完成的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伟大目标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深刻含义。在政治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研究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判断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要看到它的发展会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又要看到它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不仅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这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证的作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不仅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证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顺利发展提供保证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势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标志着政治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的政治文明,同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政治文明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鲜明的特征。

我国人民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必须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必须同本国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实现和发展的具体形式需要适合本国国情。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历经磨炼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些制度是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两种改革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程度。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实现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治体制改革则不是要用另一种政治体制来取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而是要通过改革使之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牢牢把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坚持社会主义政治道路,要正确理解和加强中国政党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加强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健康发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只有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合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加强中国政党制度。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但也要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一说到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有些人就想到西方的多党制,并话里话外地影射攻击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一党专政”。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成立的,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人群的利益。它们一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就处在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革命阶级和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两大力量的激烈斗争中。各民主党派由于其自身条件和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需要寻求支持和帮助。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也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在自己的长期政治实践中,特别是在关系到中国向何处去的两种历史命运的决战中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与共产党并肩战斗,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成为领导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机关和人民政协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已经转变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这种变化使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结成了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友党关系。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创造。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它确定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共产党是执政党,不是各党派轮流执政;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而不是一党专政。这一点,每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出台前,总要召开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倾听和采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酝酿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人选时,中共中央也都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座谈,征求意见。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大问题与民主党派协商已形成制度。这一制度,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维护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西方的“多党制”表面上看,轮流执政,相互制约,似乎很民主、很科学,但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这种在民主外衣包裹下的“多党制”并不那么理想。从其实质上讲,西

方的多党制并无异于一党制,因为当一个党如果其选票占绝对优势、能独揽大权时,它就决不会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即使在选票不占绝对优势,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的时候,它也要把政府的要害部门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西方,各个政党的关系纯粹是一种竞争关系,基本上是没有合作、协商的,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各个政党都平起平坐,那样民主、公平。“美国之父”乔治·华盛顿,1796年在他的《告别词》中,就曾对这种两党竞争的现象进行过尖锐的批评,他说:“一个派别对另一派别的交替统治,由于党派纷争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中,这种交替统治干下了最令人厌恶的罪行,它本身就是一种可怕的专制主义。”

这种你争我夺的“多党制”,不可能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竞选,实现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权的控制。在竞选阶段,资产阶级政党往往迎合民众的要求和心理,作出各种许诺,但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捞取选票,一旦其代表人物当选,就会背弃诺言,转向为支持其当选的大公司、大财团等效力。对于这一点,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曾经深刻地指出过,他说:“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种情况,就其本质而言,至今依然未变。

(四)西方多党制的是非好坏我们暂且不说,即使是好,我们有搞多党制的社会基础吗?首先,资产阶级多党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多党制的实质,是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各劳动阶级和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其次,在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再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党进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盘散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还怎么谈得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呢?在中国,实行多党制根本不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也违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而是根本行不通的。诚然,在我国,宪法规定并保障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在人民内部出现了与过去有所不同的阶层。非公有制经济要求有自己的利益和利益表达,这些都是正常的。然而如何表达和实现多元化的利益要求,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则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方式来完成,绝不允许借机鼓吹多党制。

(五)没有搞多党制的社会条件,非要搞,结果会怎么样呢?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是很给我们启示的。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极力鼓吹“多党制是世界最佳政党制度”神话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了多党制,结果给民族、国家或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灾难。这种因盲目移植西方民主制度而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情况,我们从肯尼亚的例子中可见一斑。非洲老资格的政治家肯尼亚总统莫伊在答记者问时痛心地说:“肯尼亚曾多年致力于消除部族隔阂,而且卓有成效,但自从实行‘多党制’以后,这种隔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蔓延到全国每个角落。人们当初以为‘多党制’会有助于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我很遗憾地看到,曾给肯尼亚带来安定和发展的一党制被某些国家定性为‘独裁专制’。坦率地说,‘多党制’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功,当初‘国际社会’应提供更适当的模式帮助非洲,而不是‘多党制’”。

总之,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但要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只有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合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廖继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