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

讲解:太阳篇第176条言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为表里俱热。此处脉浮而迟,实为表热里寒,此表指少阴而言,少阴亦为表,下利清谷说明里虚寒,不化水谷,故舍表救里,以四逆汤,但不若白通汤更为合拍,方中以附子、干姜温里,葱白性温发汗而解表,两解其表里。故下利兼有表证,可分两法,兼表阳证以葛根汤,兼表阴证以白通汤。本条及以下几条均非阳明病,乃是不可下之证,放于本篇中,以资鉴别与重视。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讲解:胃中虚冷则不能食,名中寒,胃虚指胃气虚,冷指胃有寒饮,胃虚有饮,再饮难化故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讲解:脉浮发热为表热,口干鼻燥,为热伤津液之象,或可见于少阳热证,能食为里热,表里内外俱热,极易伤人体津液、血液,故易发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讲解:阳明病,里尚未实当以白虎汤清肃表里,若下之过早,热不除则外有热而手足温,所余虚热郁于胸膈,则心中懊,因结胸证亦可发为心中懊,故特别指出“不结胸”三字,以资鉴别。有热则善饥,但此热为客气邪热,不能消谷,而不能食,郁热上攻则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讲解:阳明病,潮热、下利、而小便自可,则除外小便不利,水走肠间所致之便溏,此病多见于热性痢疾。痢疾一病,小便不利,可利小便而实大便。若小便自可,则不可再利小便,若再通利,津伤而热盛,为误也。若胸胁满而现少阳证,则可以小柴胡汤既治胸胁满,又可解热治痢。临床小柴胡汤有治痢疾的机会,甚至“噤口痢”都可使用,若有热而无实,可加石膏。本条说明,小柴胡汤可治热痢而现柴胡证者。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讲解:胁下硬满,即胸胁苦满,胸胁苦满而呕为少阳证,不大便为阳明证,苔白,主热而未实,结实则苔色转黄,不大便而现柴胡汤证,可与小柴胡汤。柴胡汤证正邪交争,结于胁下,影响津液上下交通,故而大便干,服小柴胡汤,胁下结消,三焦通畅,津液输布,胃气回复调和,汗出而病解。

231、232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讲解:少阳脉弦,太阳脉浮,阳明脉大。腹都满,即上下腹俱满的意思。短气而腹都满,为里有水气。胁下及心痛,指胁下和心下俱痛,为少阳证。久按之气不通,谓按其胁下和心下稍久,则觉呼吸困难的意思。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属阳明证。时时哕、耳前后肿,属少阳证。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合病而又发黄疸证。刺之小差者,谓耳前后肿,经过针刺后而小差也。外不解者,谓仍不得汗出,其他外证不解也。病过十日,脉续浮者,则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无余症者,则可与麻黄汤。至于黄疸,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终不得尿,腹内水气不消,腹满有增无减,又见哕逆者,属胃气已败,故称不治。

此两条所述,很近似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交错互见的重证。临床观察,肝硬化腹水而发黄疸者,或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预后多凶,谓为不治,并非虚言。而治用小柴胡汤,可以理解,但麻黄汤之用,实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根导】

用鲜土瓜根,削如指状,再蘸猪胆汁,纳入肛门。

【猪胆汁导】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讲解:阳明病汗出,若再发汗,小便频数,津液亡失太过,组织枯燥而大便硬,此大便硬非热邪所致,故不可攻,可使其大便自行通下即可。用蜜、土瓜根、猪胆汁都可以通导,此种方法类似于现代西医灌肠疗法。

蜜煎方:将蜜入铜器中微火熬,黏稠至可以和丸的程度,趁热用手搓成挺,一头稍尖,如小指大小粗细,做好后晾凉备用。用时以稍尖一头向里,放入肛门中,用手捂住,等待大便即可。方后言“疑非仲景意”无根据,用之多验。

猪胆汁法:取大猪胆汁1枚,剪一小口,倒出少许胆汁,再于猪胆内加入少许食醋,用毛笔(竹制)插入小孔一部分,封住,笔管另一端抹少许蜂蜜或蜡,纳入谷道,挤压猪胆,胆汁即可流入谷道。土瓜根即苦瓜根,根中含有黏液,亦可用之。

本条说明大便硬亦当详审情形,不可一见便硬,便用承气,没有大满、大实、大痛、大热不可妄用大承气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讲解:脉迟,主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汗出多,津更虚,但表未解,仍微恶寒,本病是里实不显,阳明外证已现,故冠以“阳明病”,实际是太阳病表证未解,里实不著,法当解表,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讲解:上条言太阳中风转属阳明,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转属阳明,两者均是太阳阳明证。脉浮、无汗而喘,为伤寒表实证,虽已现阳明外证,但仍当发汗解表,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讲解:阳明里热,发热汗出,热越于外,有所出路,则不能发黄。若仅仅头部出汗,剂颈而止,颈下无汗,为热不能外越,小便不利,湿不得下泄,渴引水浆一则为热盛之象,二则又为内湿之助,此为热与水湿瘀结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方中茵陈,为利尿药,其性苦寒又可解热。栀子、大黄亦是苦寒解热药,三药相合,正是治疗瘀热在里,小便不利之法。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讲解:阳明证,说明只具有某些阳明症状,未计入阳明病中,其人好忘,与前文桃核承气汤之“如狂”同为脑系症状,其中必有蓄积之瘀血,体内原有之瘀血,不足发病,此时与阳明之热一起,热瘀互结,影响脑系,故令喜忘。大便虽然硬,但血性濡润,血与便合,解大便时反倒容易,但便中有血色故黑,即便有潜血之意,可以抵当汤去热下血。

本条说明两点:一为脑系神经状态之异常,多由于瘀血证而起;二为凡出血证,有很多是由于瘀血而成,不可一见出血便止其血,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证即是此意,临**实证出血多应考虑祛瘀法。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讲解:阳明病,本应下,下后心中懊而烦。心中懊而烦是承气汤与栀子豉汤共有的症状,此时必须细辨,若内有燥屎、腹大满、按之痛,则为承气汤证,可以大承气汤攻之。仅是腹微满,虽有里实,但初头硬而后溏,非大承气汤可攻之证,当为虚烦,与栀子豉汤。

若没有“潮热、谵语、手足漐漐汗出”这些提示内有燥屎症状时,当以腹诊辨别,《金匮要略》言:“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另本条大满与微满,均可资鉴别。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讲解: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燥屎内结,阻于肠中而生热,热起则烦躁,肠蠕动欲将燥屎向下推动,而燥屎结于肠壁,二者用力相较,则围绕肚脐而作痛,肠道不蠕动时,燥屎安于肠中,则不痛,故曰“发作有时”,当以大承气汤攻之。

燥屎、大便硬、宿食三者稍有不同:大便硬为大便干,欲排出而难以排出;燥屎为大便久结肠中,不向下行,未有排出之意;而宿食所居位置更上。但三者均宜以大承气汤攻下。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讲解:“又如疟状”《玉函经》中作“复如疟状”,“复”作“反”意。病人烦热,结合“汗出则解”,可断定此烦热乃是大青龙汤证,汗出病虽解,反而像发疟疾一样,日将暮则定时发热,此病转属阳明。若脉沉实而有力,为由表传里,应以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为表不解,前文亦提到桂枝汤可治“时发热,自汗出”,故与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讲解:大下之后,除非特殊情形,一般不会再不大便。大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且烦始终不解,大下之后理应腹中畅快,而反而满痛,为实,有燥屎,因其人饮食不节,本有宿食,六七日后,胃中宿食移于肠腑,而为新的燥屎,去病务尽,仍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讲解:病人小便不利,水走肠间,多为下利便溏,而大便不稀反时难时易,有燥屎则大便可硬,水在肠中则大便可稀,为有燥屎之明证,虽然偶尔发微热,但喘冒不能卧,说明内热不现于外而上攻特甚,不可轻视,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食谷欲呕,为胃虚有寒,不能消谷,与胃家实之阳明病不符,故应将“属阳明也”,改为“属胃也”,以吴茱萸汤温胃止呕。若服吴茱萸汤呕吐反剧者,病在少阳,此处上焦即指胸腹腔间少阳而言,少阳邪热激动里饮,亦可作呕。本条论述吴茱萸汤与小柴胡汤的鉴别。

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人参、大枣健胃,大量生姜以去饮,不仅可治食谷欲呕,还可以治疗胃虚有寒饮,向上攻冲头脑,而见头晕、头疼,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偏头痛,都可应用吴茱萸汤,且本方温胃去饮可治胃疼。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讲解:本为太阳病,脉“寸缓关浮尺弱”,缓,与紧相对,弱,与弦相对,理论上虽有差别,但指下实难分辨,均为不充实、松缓之感,在论中常为互词,故此脉即是脉浮缓,为中风证之脉,为何采取这种写法,因关以候胃,脉浮除主以表证之外,胃中有热而作热痞时关脉亦可浮。发热、汗出、恶寒为中风证,不呕为未传少阳,此时又见心下痞,多为误下所致,表邪未解,误下虚其里,表邪内陷,而为心下痞。治法如前所述先以桂枝汤解外,再以泻心汤攻痞。若出现心下痞不是由于医者误下,而不恶寒、口渴,说明内热已现,发为太阳阳明并病。小便频数,津液外流,大便必硬,虽不大便,而不发生谵语等症,说明热尚未盛,不可攻里,若有热则可用麻子仁丸,热不著则可以蜜煎导之法导便而出。若口渴欲饮水,可少少与之,不可过多,多饮则喘,令胃气回复,津液复还则可。“渴者,宜五苓散”是承接上两段而言:下之后表热未解而作心下痞,小便不利,微热而渴,可服五苓散;未下,病人微热不恶寒而渴,非是转属阳明证,而是水饮停聚而为心下痞,常见小便频数,亦可服用五苓散。

245脉阳微而汗出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讲解:浮为太过属阳,沉为不及属阴。脉阳微,指脉浮按之微,即太阳中风之脉浮弱。阳脉实,指脉浮按之不微而实,即太阳伤寒之脉浮紧。中风则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无大损伤,故谓为自和。若汗出多者,则津液大量亡失,故谓为太过。太阳伤寒当发汗,但发汗宜取微似汗出者佳。若大发其汗,使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无论自汗或发汗,若汗出太过,则亡津液,其结果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因而成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