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是一场以孩子为中心的不平等的家庭武力战争,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在频频施暴之后,父母会发现教育效果一次比一次差,直至为零,而亲子关系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棍棒教育是一场以孩子为中心的不平等的家庭暴力战争,可以比喻为强国统治下的弱国,父母自然就是最强势的一方,而孩子则是弱势群体。年龄、体力、情绪、心态都不如成人的孩子,在这场战争中,永远都是受伤害最深的一方。无论父母怎样表达自己的痛心和“恨铁不成钢”的难过,都无法弥补孩子的**和心灵所承受的灾难。

每一次打骂都是一场灾难,赢的一方永远会是父母,但赢者并不光荣,因为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失望和担忧而对孩子进行了打骂,往往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实施“制裁”,这又有什么光荣可言呢?输的一方永远会是孩子,但输得并不心服口服,因为孩子认为父母只是用武力或暴力来使得自己屈服,在他的内心深处,早早被种下了弱肉强食的种子。

阿金和爸爸的战争开始于他6岁的时候,那是爸爸第一次打他,起因是他因为不爱吃饭而顶撞了奶奶。那一次爸爸打得非常狠,并且还叫嚣着:“让你知道什么叫孝顺!”

打完之后,阿金屈服了,但仅仅是看似屈服而已。阿金从心里开始讨厌奶奶和爸爸,认为他们是“不疼爱自己的坏人”。从此阿金对爸爸产生了距离感,就连吃饭的时候都离他远远的。爸爸发现了儿子的疏远,气得火冒三丈,劈头就给阿金一巴掌,说:“我把你养这么大,你居然把我当外人?”

阿金默默地把自己的椅子往爸爸身边靠了靠,闷声不响地继续吃饭。但是细心的妈妈发现,阿金的饭碗里滴着泪水。从此开始了阿金与爸爸的战争,他既跟爸爸保持合适的距离,却又总对他冷嘲热讽,甚至爸爸生病也漠不关心,除非爸爸用巴掌揍他,这时的阿金总是低声下气地服从,但眼角却难掩轻蔑之意。就这样,父子俩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对抗战,他们再也没和好过,曾经一起游泳、一起打球、一起欢乐都成为了回忆。

父母与孩子的战争,没有硝烟、没有战火,有的仅仅是失望和悲伤。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它的后果大多是惨痛的、失落的。在下面的内容中,父母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深层理解棍棒教育的可悲之处,不会重蹈覆辙。

打骂孩子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和逆反心理

几天前,被父母严重打骂的累累带着遍体伤痕从家里逃了出来,流浪在街头。终于,有市民发现后当即报了警。民警找到男孩,把他带回所里。无论民警问什么问题,累累就是闭口不答。所长检查累累的身体,发现孩子从背上到臀部,都有重重的淤青,脚部还有地方溃烂,手上全是肿起的鸟青。于是所长问他:“小朋友,告诉叔叔是谁把你打成这个样子啊,叔叔去抓他。”累累说:“我不想回那个家,回去他们就打我,我再也不要回去。”“父母经常打我,又不讲道理,我不愿回去。你们问我什么,我都不会说的。”所长通过电脑查询到累累家住址,马上派民警找到了累累的家里。累累哭叫着说:“叔叔你不要去叫我爸爸妈妈来,我怕,他们要打死我。”所长一边安慰说:“没事的,有叔叔在。”一边让民警去累累家看看。

原来,前几天他们累累母亲下班回家,发现500元生活费不翼而飞。累累的父母吃惊不小,他们找到儿子,可是,儿子已经将500元钱挥霍光了。原来,累累偷了钱后跑到街上去买了一件价值480多元的玩具,其余的钱全部买了零食。一怒之下,父亲将累累狠狠地打了一顿,累累一边躲闪一边哭嚎:“你们从来都不关心我,就知道打我,小明他们都有新玩具,就我什么也没有,你们就打死我算了。”父亲也不管他,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狠狠地发泄了一顿。累累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边跑边喊:“你们不要我,我也不要你们。”累累走时脚上穿了一双拖鞋,身上只穿了一件毛衣。他一连两天没有吃一口饭,又冻又饿,正要偷小饭店的包子的时候被店主发现了,店主报了警。累累到了派出所后狼吞虎咽地吃下一个面包,才愿意和人说话。

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尤其当孩子处于“逆反心理”的时期。

父母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父母“对着干”。你要向东,他偏朝西;你要向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从小学进入中学时代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也许在你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但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孩子也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完全、恰当地理解自主的含义,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期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如果这时父母还把他们当作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哕哕嗦嗦地“叮咛”,他就会感到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也就是这个时期,许多父母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于是就盲目地打孩子。而许多被打的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他们是不是到更年期了”……显然,子女和父母在“对着干”。

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某些方面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就会遭到父母的反对,孩子也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于是就在同龄人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父母管教孩子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对孩子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孩子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孩子不与父母交谈;有的孩子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父母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父母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对处于逆反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还会产生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消极状态,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主要靠其内在的自信心和外在的正确的培养。自信源于自尊。自尊心是一种个人的要求得到合理的、正当的、尊重的情感,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正当的尊重的情感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育这个外因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内凶而起作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会受到损害,并引发自卑心理,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而出走者有之,而自杀者有之,因此造成的家庭悲剧是难以言状的。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而父母的粗暴态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其智能的开发。比如,因为考试不好就骂孩子是“饭桶”、“笨蛋”,埋怨“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当孩子在自己最信赖的父母面前,受到如此数落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进而厌倦学习、灰心丧气、失去上进的勇气和信心。

小磊本来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曾得过全班考试第一名,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逢人便夸奖。父子都觉得脸上有光,邻居也都很羡慕。谁曾想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小磊在期末考试发挥失常,才考了第十六名。父亲以为小磊贪玩不好好学习,也没听小磊的解释,把小磊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而这以后,每次小磊玩耍的时候都被父亲训斥。小磊升上三年级以后成绩越来越差,每次家长会结束,小磊都难免一场皮肉之苦。父亲很纳闷,为什么这么打他还不好好学习呢,成绩怎么还上不去呢?小磊却越来越没有信心,每次考试时,把本来会做的题也做错了,回家又遭到更严厉的责罚。几年下来,小磊已经不记得自己被打的次数了。每次考试时想到父亲的毒打,就吓得脑中一片空白。

五年级的长假结束了,很多孩子要返校。小磊却怎么也不愿意去上学。一天下午4时许,小磊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询问,小磊为什么还没有到学校。正在干活的父亲接完电话后,回到家里看到小磊,问他怎么不去上学。小磊说自己不想上学了。父亲听后大怒,对小磊又是一顿打。打完以后,父亲准备带他去上学。没想到,小磊却找来敌敌畏,趁父亲还来不及反应,他就一口气喝下半瓶。

父亲急忙把小磊送到医院,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小磊终于睁开了眼睛。看到泪流满面的父亲,他开口就是一段让人肝肠寸断的自白:“爸爸,我没死吗?你是不是又要打我了?等我好了你再打行不行,你可以打死我,我也不记恨你,我学不好习,真是不想活了。”父亲这时才痛哭失声,看到孩子小小的胳膊上还有青紫的痕迹,想到自己一向对他恶语相待拳脚相加,甚至还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孩子,不禁悔恨万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这种精神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姿态,发自内心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否则,就会心情压抑,消极以待。试想,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信任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么孩子努力进取的力量从何而来?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好言相劝并不能让孩子听进去,只有打骂才能刺激孩子的上进心,这恰好证明了你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因为在明社会中,讲究沟通的技巧最重要。而父母凶狠的打骂却让孩子伤透了心,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悲观厌世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父母只有正面鼓励孩子,才能引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其形成自强的个性。打骂孩子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导致更多问题的滋生。

经常挨打可导致智商降低

明明和盼盼是当地的两个小神童。他们两人5岁的时候双双测试智商都有120多。他们都是全家的希望和骄傲,还一起代表幼儿园参加了全市的智力竞赛,并获得了名次。本来这两个孩子都该顺利地成长,但生于不同家教理念的家庭或许就是他们未来的分水岭。明明的妈妈离婚后变得有些神经质,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骂明明,人们总是可以看到明明脸上带着各种抓伤的痕迹,泪迹斑斑地去上学。由于在家与妈妈得不到交流,同龄孩子该掌握的技能他一点也不会。当盼盼在父母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围棋时,明明在家里辛苦地洗着床单;当盼盼跟父母去逛公园并在纸上画下童稚的涂鸦时,明明正在因为没洗好碗筷而被妈妈关禁闭;当盼盼在爸爸的指导下自学了微积分时,明明因为正在被妈妈训斥而来不及做晚上的家庭作业;当盼盼甜蜜地吃着妈妈做的营养早餐时,明明因为早晨挨了顿打而被罚不准吃饭……

当他们都面临中考时,尽管明明已经很努力地去学习,但他仍然赶不上盼盼前进的脚步。他们俩一个进了全市重点中学,另一个则只是勉强考过了最一般中学的底线。

一项研究指出,常挨打、挨骂的孩子不但身心受创,智商也会比其他儿童低。

美国布什尔海大学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史特劳斯和帕斯查尔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从小常挨打、挨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为98分;不常挨打或几乎不曾挨骂的小孩平均得分为102分。这4分之差可能来自于不打小孩的父母花较多的时间给孩子讲道理,做解释。研究显示,语言上的亲子互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时常在暴力、威胁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要么“拼命”要么“逃跑”的反应,这种好斗或逃避心理会冲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创造力、想象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商。明明就是因为在妈妈的打骂中,丧失了去学习的机会。我们所说的环境因素有时候比遗传因素更重要,就是因为人类是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去学习的生物。天才儿童尚且能被打成平凡孩子,那么经常遭受打骂的平凡孩子就会出现更多的思维障碍,他的心里只有恐惧、自卑、孤独——这样的孩子如何能成才呢?

据研究人员说,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不打孩子的父母通常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谈,给他们讲道理。参加这项研究的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斯特劳斯在一份报告中说:“一些父母认为,这样做浪费时间。不过,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与孩子之间多进行这种语言上的交流能够增强孩子的认识能力。”

上述例子中,盼盼的父母就表现得非常好,由于孩子刚刚开始学习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合理搭配时间,那么就更需要家长用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孩子、关心孩子,当你对孩子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他才会像一棵茁壮的小树,在辛勤园丁的照顾下健康成长。

不仅仅是皮肉之苦

张华是一个下肢残疾的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下肢就失去知觉,不得不靠拐杖和轮椅生活。然而谁曾想到这一切都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造成的呢?小学四年级刚刚结束,张华带着满面飘红的成绩单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这一次学年考试他不但没有一门功课及格,而且是全年级的倒数。从小受尽恨铁不成钢的父母的打骂,张华心里惶惶不安,这次回家又是一场暴风骤雨了吧。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自己期末考试时生病而考了倒数第一名,父亲不但把自己打得三天下不来床,还两天没给饭吃,母亲逢人还说:“我家孩子皮实,耐打,他爸怎么打都打不坏,都被他爸磨炼出来了。”

果不其然,回到家中,爸爸一看到成绩单就火冒三丈,一把把张华按倒,然后抓起皮带就狠狠抽在张华屁股上。可怜张华就这样被父亲打了半个小时,屁股皮开肉绽,血珠子争着向外涌,疼得张华满地乱滚,又嚷又叫。张华突然大叫几声后就不叫了,他感觉屁股下面凉凉的没什么知觉,腿上的肉也不疼了,腿软软地耷拉下去。张华反应过来以后觉得不对劲,大叫:“爸爸别打啦,我的腿……”父亲打了几下后,自己也发现不对劲了,感觉好像抽在死鱼上,这才用手去按腿,发现腿部没有正常的反应,这下才着急了,赶快把张华带到医院。

一检查,大事不好,孩子的坐骨神经受损,两条腿已经再也站不起来了。不仅如此,张华的耳膜受到冲击也破裂了,医生难过地说:“有你这么打孩子的吗,你看都把孩子打成啥样了,仇人也没有这么打的啊。”爸爸这才发现自己酿成大错,搂着昏昏沉沉的儿子号啕不已。可是事到如今,什么都来不及了,张华的后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艰难地度过。一个健康少年的未来就这么被父亲的打骂无情地断送了。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有被父母“打屁股”的经历。通常认为小孩的屁股肉厚不怕打,殊不知,打屁股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精神上处于紧张和压抑的状态。同时,还会使孩子智力发育迟缓、身高受到影响。若经常打孩子屁股,会使孩子产生不良性格,如孤独、胆怯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打屁股是导致性暴力及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一项以32个国家14000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最新调查发现,29%的男生和21%的女生发生过强迫性行为。该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小时候受到的体罚每加重一级(根据轻重将体罚分成四个级别),男性发生言语性强迫行为的比率提高10%,女性强迫性行为比率增加12%。体罚与暴力性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更大,体罚每加重一级,暴力性行为的几率就会猛增:男性为33%,女性为27%。

此外,小时候受体罚最轻的人长大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率为12.5%,而小时候受体罚最重的人长大后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率则高达25%。与从来没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学生相比,童年遭受过体罚的学生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率更高。研究说明,打屁股等体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正是造成不安全性问题的关键。

像上述事例中描写的,可怜的孩子因为长期挨打,而导致下半身神经系统受损,一辈子都被家长的错误管教给毁了,不禁更让人扼腕叹息。

还有人习惯拧孩子的脸蛋和耳朵,脸部有敏感的三叉神经,一旦受了伤害,会造成五官变形。孩子耳朵神经末梢反应非常敏锐,拧耳朵用力过大过猛,而造成耳膜损伤或耳神经受伤致聋,打耳光容易造成孩子鼓膜穿孔而失聪。而且,从人体科学角度讲,打孩子身上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引发不测。仅仅是“打屁股”就有可能引起以下后果:

1.肾出血或肾功能衰竭

孩子与成人相比,肾脏位置比较低,如果打孩子屁股的位置稍稍偏上,很容易造成孩子肾周围血肿、肾出血,更有严重的将导致死亡。儿童的身体组织比较柔软娇嫩,如果臀部遭受重力打击,造成臀部血管破裂,出现皮下淤血。皮下淤血和坏死的血液经机体吸收代谢后,必须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这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而且受伤的肌肉还会分解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不仅可以引起微循环障碍,而且还会影响肾小管的吸收和排泄作用,有的还会出现肾功能异常,甚至发生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继发性外伤性休克。

2.打屁股可能导致孩子脑干损伤人的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这种带有暴力性的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谁能想到打屁股会影响到大脑呢?

3.坏死性炎症父母一般都把孩子按住再打,由于孩子挣扎、摆动,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父母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4.某些神经受损有的父母喜欢用巴掌拍孩子的后背。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后背的脊椎骨中,孩子的后脑或后背都会因为猛击、强压、震动,造成其中的某些神经受损。有时这些神经受损又不易被及时发现,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打孩子屁股不但令他们皮肉受苦,还会给其心灵留下阴影。父母在打孩子时一般会考虑别打伤了孩子,却很少考虑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父母的教训也有个心理承受的度。小孩子是脆弱、敏感,极易受到伤害的。父母一时的怒斥和粗暴行为,往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严重的还会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

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

乐乐是全班最孤僻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背地里叫他阴森鬼。其实乐乐并不是生来如此,乐乐小时候也是开朗活泼的,每天和小朋友们在外面玩耍打闹。渐渐地,小朋友们发现乐乐变得阴沉了,会连续好几天看不到他的笑容,久而久之也没有人和他一起玩了。乐乐到底是怎么了?

有一次乐乐和爸爸去动物园,乐乐想跟一个小女孩玩游戏,就在猴山面前做各种逗小女孩开心的事,一会儿在地上打滚,一会儿学猴子跳跳舞舞,小女孩开心地哈哈大笑。谁知乐乐的爸爸买吃的回来看到儿子像个泥猴一样满地乱滚,还把衣服弄破了,二话不说给孩子就是两个耳光。这一下把乐乐打傻了,乐乐爸爸抓着儿子就走,乐乐还转头看了看小女孩,小女孩眼里满是震惊和同情。

从那天起,积极活泼的乐乐就失去了笑容,开始不理家人,每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用被蒙住头躺在**,不吃不喝直到被父母揪起来。乐乐越来越自闭,也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出门也是躲躲闪闪,因为他总是觉得那个小姑娘还在看着他。

他有一个日记本,里面就记满了每天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还不断地责备自己,嫌弃自己,讨厌自己,一度萌生过轻生的念头。在班上乐乐也不和同学说话,男生都骂他神经病,女生骂他爱哭鬼。乐乐成了班上被欺负的对象,孩子们捉弄他,扔他的东西他都不作声。经常被坏孩子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回家也不对父母说,默默地忍受着痛苦。没想到那一次挨打的经历就给孩子留下了这么大的阴影,孩子居然陷入了自闭的深渊。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孩子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同伴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一些父母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态度粗暴,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只有一些孤独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好,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拳脚相加,使孩子的孤独倾向演变成真正的孤独症。

父母教育不当,过分限制儿童参加正常的集体活动,或对孩子经常打骂、恐吓,父母不和,家人远离,遭遇各种意外,严重精神创伤等都是造成儿童孤独症的重要因素。孩子性格内向孤僻,通常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与自然、与社会作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后或为预防伤害而产生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犹如罩在孩子身上的一层壳,这层壳里有自卑、恐惧、羞涩、自闭、抑郁的成分,时间愈久,这层壳就愈厚。当厚到使孩子沉默寡言,不与同龄人群交往时,就代表孩子已经陷入孤独的深渊,与此同时,这层越来越厚的壳也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上有“童年阴影”的理论,这是指孩子在童年时期因为遇到一些问题事件而在成人后依旧怀有心理焦虑或恐惧,并对今后的生活发生一定的影响。通常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家庭。一个在童年时期孤独的孩子,即便今后成为一名社会人,那么他的心灵也不会得到解脱,这经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才12岁的欢欢进了少管所,说起来真是骇人听闻,小小年纪他就把自己的老师打成重伤,为什么一个未成年的少年会有这么严重的暴力倾向呢?

其实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欢欢接受的家庭教育给了他暴力解决一切的思想概念。欢欢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主要是以打骂为主,每次欢欢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作业没完成请家长来,回来以后都要对欢欢进行严厉的打骂。欢欢一边哭叫:“你们大人凭什么打我。”一边用东西还击父母,父亲吼道:“不打你能听话?打的就是你!”久而久之,欢欢就认为不打人就不能服众,就会被欺负。在学校里,欢欢成了小霸王,看见同学好的东西就夺走,看见静的同学就欺负,动辄打人,重还伤人。为此欢欢的父亲没少被老师叫去,但是父亲总是不以为然:“男孩子就是要能打一点嘛。”老师只得摇头叹息。欢欢12岁的时候,体育老师叫大家跑步,欢欢不愿跑就打算溜走,体育老师就拽住他的胳膊把他拉过来,老师用力太大把他拽疼了,欢欢于是跳起来就给了老师一拳,趁老师惊愕的时候拾起地上的砖头就把老师打得头破血流。最后的结果就是欢欢进了少教所。警察告诉欢欢的父母,这小孩这么发展下去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父母好好管教一下。直到这时,欢欢的父母才发现自己的打骂把孩子教育上了邪路,真是无比悔恨。

打孩子绝对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个性,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倾向。

在家里父母打孩子,到外面孩子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用武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来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我们的目的并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得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就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但并非真的改正了,而是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判断。

孩子犯了错误,都会伴有一定后果,一般这些后果本身都会对孩子有所作用,但父母此时的言行和引导很关键。如果是积极的、非惩罚性的,将最大程度地促使孩子自主反省并从错误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但更多的父母仅仅采用了惩罚手段,却没有教育孩子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导致孩子以后还会犯类似的错误。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为犯过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养育的真谛应是在宽容和鼓励的氛围中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父母处理问题时应尊重孩子,着眼于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从小鼓励他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只让他为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

造成孩子说谎、报复等人格畸形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徐力因为学习问题与他的母亲发生了冲突。处在激情状态下的徐力,在门口拿起榔头将母亲活活打死了。

徐力的母亲在平时经常打徐力,她对徐力的生活行为多方监督,多方干涉。徐力的电话要经过他母亲的判定才能决定是否接听;他母亲经常到学校的操场上查看徐力是否在打球,如果发现他在打球就责骂他;一旦徐力考试成绩达不到她的理想,就会用皮带抽他……正是这种**型的、暴力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徐力人格的畸形,引发了上述悲剧。

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虽然小的时候会记恨自己,但是当孩子被“打成才”之后就一定会感激自己。但是父母们也要明白,孩子也是人,或者可以说在他幼小的时候,像一只还未经世事的小动物,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你对他坏,他也会对你坏。也许他会因为自己的弱小而暂时性地放弃报复,但是当他有了足够的力量之后,这股恨意会跟随着怨气爆发出来,让父母品尝到自酿的苦果。

不能打骂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父母在孩子养成不良人格后所产生的不愉快。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因此我们无法保证你的孩子是否能接受你的打骂,或是忍耐你的打骂。

也许孩子的表现不会如徐力那么极端,毕竟这只是个案,但打骂所带来的逃避心理会使孩子自发学会说谎,用谎言来保护自己不被打骂。而说谎所带来的恶果比其他结果更甚。

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严厉。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万女士平生最厌恶的就是被欺骗,当她发觉这个世界上欺骗她最多的人竟然是她深爱的孩子时,她觉得自己仿佛吃下了一整只刺猬般的难受。

万女士从小就对孩子严加管教,她尽可能地用严格的惩罚使孩子以后不再犯错误。但是孩子却不领情,他认为只要犯了错误就会被打骂,然而人是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的,为了避免妈妈的责打,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妈妈不知道。

于是每当犯错误后,他就想方设法不让妈妈知道,考试考不好的话就自己修改卷子,或者根本不让妈妈知道有考试这回事;钱丢了就再从别人那里借一点或偷一点应付;碗打破了就诬赖家里养的猫咪……到后来,孩子已经不满足于为躲避挨打而说谎,他已经把说谎的本事练得炉火纯青,开始骗万女士的钱、首饰、家中的电器,用来满足自己的挥霍。直到他因为诈骗罪被抓进劳教所才后悔莫及,他泪流满面地对万女士说:“妈妈,都是你逼我说谎的啊。”

发现孩子说谎,父母总是很气愤、很失望。不过,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想过孩子有时也是“迫不得已”呢?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骂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