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教出的孩子更优秀。喜欢粗暴对待孩子的父母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试试放下家长的架子,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孩子犯错误时,要学习更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赏识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这样就能使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多方面了解孩子

有些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做出让自己难以理解的行为,感到一直在身边的孩子居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其实,只要做父母的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难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与问题,也就知道该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用一句更为贴切的话来说就是,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此,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全面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认真体会孩子的各种心态,就有助于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从而更好地成就孩子。

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出生在英国什鲁斯伯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和医学家,父亲是知名学府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是当地著名的医学博士,很有名望。

父亲希望达尔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因此对他的学习要求得非常严格。可是达尔从小就是一个调皮捣蛋、人人见了都脑袋发胀的小家伙。他整天在外面撒野,要么跑到森林深处观察活蹦乱跳的小猴子,要么坐在小河边望着里面的鱼儿发呆。诸如此类的事情令达尔的父亲非常恼火,他多次训斥达尔说:“瞧瞧你整天干了些什么,你除了跟这些动物打交道,什么也不会干,你指望它们帮你过一辈子吗!”“你成天游手好闲,不好好学习,我根本没法指望你继承我的事业!”

父子俩的矛盾越闹越大,不是冷战就是吵架。但父亲知道这样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爱子如命又恨铁不成钢的老达尔向多年的好友、纺织商人赫德先生求教。

望着老达尔满脸恼怒的模样,赫德开导说:“我是做生意的,我们这一行的规矩是,只有倒霉的人,没有倒霉的货。教孩子也一样啊!喂一只小猫都得有长期的耐心呢,何况是培养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所以为人父母之道,一是有耐心,二是有灵感。你好好想一想吧,凭你的爱心找到孩子的兴趣,然后你才可能激发灵感。”

老达尔茅塞顿开,他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兼职工作,腾出大量时间,同孩子呆在一起。孩子喜欢动物,老达尔就带孩子上爱丁堡动物园游览;孩子喜欢野外生活,老达尔就带着孩子到森林里野营,到河里捕鱼,甚至还同孩子一起兴致勃勃地养起了小动物。这种努力显然没有白费,达尔对父亲的抗拒心理和逆反心理逐渐被淡化、消融了,他开始把父亲当成最可信赖的朋友。孩子的心情一天一天开朗起来,成绩也一天一天好了起来。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孩子的同学及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

那么,怎样了解孩子呢?

1.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状况

包括孩子的食谱、身高、体重、身体健康状况。要定时到医院做检查。一些孩子在应该调皮时过于安静和老实,也应引起注意。父母需要科学地了解孩子不健康的具体原因,并科学地解决问题。

2.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

孩子的智力水平包括理解力、记忆力、判断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均衡的。有的孩子即使是智商不高,却可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过一般儿童,而即使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也许某些能力却不如一般儿童。因而,父母应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状况。孩子的智力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敏感期:4岁、8岁和14岁,要及时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时机。

3.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少年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超过了成年人。我国有40%以上的孩子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做调整、矫正,孩子的个性就不能健康地发展,并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因为心理健康是人的内环境,当其受到扰乱而发生故障的时候,就会损坏人的自然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的机能,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所以联合国卫生组织有个口号:“人类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有一些症状,如胆小、自私、忧愁、孤僻、任性、嫉妒、撒谎、暴力等。

4.了解孩子的爱好

培养孩子的爱好并不是硬塞给孩子一种技能,而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天赋和性格,观察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的爱好要讲究科学性,否则会误导和伤害孩子。要遵从一个原则,即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多支持少打击。

通过对孩子更深层次的了解,你们不但会成为朋友,也许你会发现一个跟以前迥然不同的他。

冷静。冷静,再冷静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父母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在学会如何冷静之前,父母必须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应该看到孩子稚嫩的思维中有不理解、不能接受的事物存在。他们因为要明白事物的真相的心理我们应该理解。让他在平等的争辩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对孩子极好的刺激思维的训练,敢于据理力争是有主见、爱动脑筋的表现,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父母及大人们也要尊重孩子,容许孩子向自己的权威挑战。跟大人沟通时能讲究策略的孩子,是会大有作为的,常有令人惊叹的极佳表现,如果好好加以培养,将成为思维敏捷、前程远大的人才。爱因斯坦就是从现有的科学定论中发现疑问,力排众议,并取得了惊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

再次,即使孩子不听话耍无赖,父母及大人们也不应该用粗话、打击性过头的话训斥孩子,更不能耍“威风”毒打孩子,这样孩子是难以接受的,会引起孩子的极大反感。我们要理解孩子成长进程中的稚嫩心理,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平等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孩子一定会心服口服的。

那么,冷静有什么好处呢?有的父母会认为:我也是有情感发泄需要的,我也是一个正常人。

诚然,人难以摆脱情感的困扰。但是当你面对你的孩子,这个小生命目前的一切,他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掌握在你手上时,无论是对孩子下决断还是发脾气,都需要三思再三思。

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稣会中学,曾经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对问题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厂去吧,以后就当个工人。”此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厂里成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刀而忙得团团转,最终却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你做得怎么样了?”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艺理论方面的成就大大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引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

狄德罗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没有强迫儿子到学校去,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事实使狄德罗明白了其实学习才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让每个人通过受教育获得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完成自己最适宜、最喜欢、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当你想对着孩子发脾气、指手画脚的时候,先把这个决定思考三次以上,以确定究竟值不值得发脾气。

调整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

1940年10月30日,贝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家庭,他父亲何奥是个职业足球运动员。但是贝利的父亲却叫他“爱迪生”,希望他长大当个科学家,搞科学发明,光宗耀祖,没想到的是他却阴差阳错成了一代球王。其实,贝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球王,与他父亲的指导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贝利父亲的收入很微薄,全家人难得温饱。后来父亲又在一次足球赛中和对方的一个队员猛烈相撞,右膝负伤,不能继续踢球,家中的生活就更为拮据。

但小贝利的童年却生活得很愉快,贝利的爸爸踢球,小贝利也爱踢球。他们买不起球,就找来一只大袜子,里面塞满了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弄成球形,外面再用绳子扎紧,这就是他们的足球。球场是他家住的那条街,球门在街的两头。贫穷的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爸爸希望儿子能尽早多学一些化知识。可小贝利不喜欢读书,学习成绩非常糟,越糟他越不想学。

狭小的教室容不下玩性十足的贝利,他的天地在教室外边。他和那群小伙伴成立了一个足球组织,叫“九·七”俱乐部。因为他家门前不远处有条“九·七”街,而9月7日又是巴西的独立纪念日。

贝利的父亲不仅是个足球健将,而且对待子女和蔼可亲,教子有方。他认为,孩子爱玩未必不好,如果引导得好,玩也可能成为创造奇迹的基础。

果然如此,孩子的才华是惊人的。他们虽然没有固定的组织领导,但贝利的球踢得好,自然成了球队的队长。“九·七”足球队成立后,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在包鲁地区很快就威名大振,称雄一方。

14岁时,贝利加入著名的桑托斯海湾俱乐部足球队,从此开始了职业球员的生涯。之后,他更加刻苦地磨炼,在绿茵场上所向披靡。在世界杯足球赛中,他曾3次帮巴西队荣获冠军。贝利为巴西人捧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冲突就发生了。父母通过打骂发泄自己的失望之情,但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

与其如此,不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选择前进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性格,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有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使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汀合适的奋斗目标。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梅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凶为我是小猫,所以请别让我去啃骨头。”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7岁的落落坐在靠近门边的书桌前写作业,外面风很大,作业本被风吹得“啪啪”直响。落落不得不一次次跑去关门,每次关上没多久,一阵猛烈的风就又把门吹开了。

这时,邻居叔叔来找落落爸爸,他没有进门,和落落爸爸俩人就站在大门外闲聊起来。

没多久,风又把门吹开了,落落于是跑去关门。他猛地把门合上,然而大门却因为碰到障碍物反弹了回来,与此同时,落落爸爸痛苦的叫喊声响起。

落落惊恐地看到,门外的爸爸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而他的五根手指则怪异地缠来拧去……看到落落出来,爸爸暴怒地冲他扬起了手。原来,刚才爸爸的手放在门框上,落落突如其来的关门,差点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落落吓坏了,以为这次一定免不了一顿暴打。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没有落下来,落落的睑颊,感受到的也仅仅是一阵掌风而已。

事后,爸爸对落落说:“当时我实在痛得厉害,原想狠狠地打你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门框上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你。”

父亲的这句极为普通的话,却给了落落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无论你是一个父亲、老板,还是领袖。这件发生在落落童年的小事,对落落的一生或多或少地都有了影响。

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来管教孩子。

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找到排解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

1.工作上受了气,让自己冷静了再进家门

打个电话回去,说不回家吃饭,然后找个公园或者冷饮店,让自己放松下来。或给好朋友挂个电话,直到自己心平气和了再进家门。

2.夫妻之间注意交流方法

夫妻之间的战争很多都是由误会开始的,从而也就引发了怒火,部分父母非常容易将对爱人的怒火迁怒到孩子上。因此在夫妻关系上也要尽量避免吵架,在交流上注意细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要想得到对方的关注,跟他讲话的时候注意多用“我”开头,少用“你”开头,重点放在“我的需要”、“我的感受”上面,避免把话说成指责的意思。例如,我需要你关注我,你很久没跟我聊天了,我觉得受到了冷落。而不要指责对方,你一点都不关心我,等等。

3.在心里对自己喊“停”

发现自己的火气就要冲着孩子去的时候,在心里对自己大声喊“停”!然后找点别的事情做做。如果孩子非要缠着你,那就对他说抱歉:“我不想对你发脾气,让我安静一会就好了!”

4.转换话题

如果和孩子聊得不投机,眼看要“怒发冲冠”,可以暂时打住,或者暂时离开谈话的地方。如果不能走开,也可以试着转换一下话题,强迫自己想想其他事情。诸如,明天要买什么东西,房间是不是要重新布置一下,等等,使自己暂时忘掉眼前不愉快的话题。停止对不愉快话题的思考,可以暂时避免产生愤怒、处罚孩子的不合理反应。

和孩子说话时,请先蹲下来

我国当代著名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叶老对待孩子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经常一起探讨问题。

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眼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章。至善、至关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章不像老师那样在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至善、至美他们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在做写作训练时,叶圣陶从来不给孩子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父亲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多少还有点新意。父亲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

父亲和孩子站在相同立场讨论问题,孩子们自食其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萼》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教育孩子,是一种智力活动,要讲究策略。常言道,理解与沟通从交流开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非常重要。这应该是心平气和的朋友式的平等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交流。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看待,了解他的需要,关心他的成长,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们,用父母之爱去温暖他们,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地感受到爱与温暖,从而以爱心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当然,孩子做错事时,父母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但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父母的态度,如果总是颐指气使,懦弱的孩子就会变得更懦弱,强硬的孩子则会变得更叛逆。因为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错误的行为,过多地指责与打骂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他们的心理防线崩溃,造成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与孩子的沟通,实际上是两个生命的碰撞。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比如,孩子向你诉说时,你应该表示共鸣,即使不想听,也应该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2.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3.要让孩子发表意见

不能永远只是你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你讲什么,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他的话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4.尊重孩子。保护他的**

可能很多父母在和老师或者亲朋好友谈论孩子的优缺点时,都是肆元忌惮的。从“不好好吃饭”到“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把孩子的缺点像空气一样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孩子也许就是从那天起,开始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有抵触的行为。因此,作为父母需要牢记:不要到处宣扬孩子的**,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当成可以讲知心话的朋友。

而掌握平等对话的最重要秘诀就是一——

蹲下来,你的身体和你的心。

与孩子和平共处的10项原则

疼爱他,就对他微笑

微笑应该说谁都会,特别是孩子们的微笑,总是那么的纯真和可爱。可是如今孩子们脸上动人的微笑也逐渐少了许多,特别是在拍照时,大多一定要多提醒一声“茄子”,孩子们才能想起来微笑。在一次大型儿童征画活动中,大家惊奇地发现,孩子笔下的父母们,脸上的表情大多都绷得紧紧的,微笑更是少得可怜。是否我们现在缺失的,不是孩子们脸上的微笑,而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脸上的微笑呢?有一位睿智的老人这样说:“日出东海人西山,愁也一天,乐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特别是当孩子们如果能经常感受到父母们给予的微笑,他们便会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反之,则会让孩子整天生活在紧张、恐惧和愤怒的情绪中,他们的心灵也会越来越感觉孤独。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们,需要时常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而等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将会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健康的人,这也是父母带给孩子的一笔最大的财富。

包容他,就不要拿他来跟别人比较

许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并且会不知不觉地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因而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看你的同学亮亮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小茜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这些常常出自父母嘴里的话语,说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使得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不了自信心,而且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非常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

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但是,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的童年时那样,或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学习刻苦,那样聪明。家长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导致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国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虽然说得直白,却有很深的道理,可惜常常不被人们重视。试想,人的个性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事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所以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相比。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也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能学得来的,所以最好别和他们去比。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出自于内心,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用挖苦、嘲讽、埋怨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是完全不对的。孩子尽心了,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的实际基础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就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下些苦功学习;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力了,父母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尊重他,就放下父母架子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接受他,就与他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过:“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所以说,“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分享的回报在很多时候都是生活的惊喜,分享的习惯除了拥有朋友,拥有关怀,还拥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分享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份纯粹的快乐和一种回归的质朴与真减,与这个浮躁的社会相比,分享的过程让人彼此心里充满阳光。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会,当自己有何喜怒哀乐时,总想和人一起分享。我们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孩子也需要人与他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和承担喜怒哀乐。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孩子去独自承受孤独。你不能一味地责备孩子们表现出的叛逆、孤僻,因为此时的他们其实在渴望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尤其是源自于父母的不可替代的爱。在这个分享交流的平台上,父母常常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倾听者,倾听以获得更多信息,倾听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二是指导者,随时随地调整、引导、提醒,对孩子施以正面影响;三是帮助者,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成长。这三种角色并不一定同时进行,有时只需扮演一种角色一一父母只需仔细倾听孩子的谈话就可以了。

总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之间的协调和睦,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并能够或多或少参与进去,无论快乐烦恼,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信任他,就给予他足够的发展空间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七,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关爱孩子,首先得信任孩子,给孩子留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快乐成长。

众所周知,在当今“肥肉”经济社会里,需要的是既有渊博的知识,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那种不会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没有创造性,甚至连为人处事都不懂的“高分生”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

小明上小学时,一直担任班干部。上初中时,父母生怕耽误她的学业,强硬地让她辞去班长之职。上大学后,她已深感到某些能力的:欠缺。至今,她还一直埋怨父母,说各方面能力没得到发展,尤其是胆小怕事。

作为父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不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学习目的,获取学习动力,还要加强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注重帮孩子立身,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经验。

做父母的不能替孩子包办一切,因为孩子的未来把握在他自己手中,人生的路孩子要自己走。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做决定。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经常碰到选择的机会,假如从小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抓住机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体贴他,就多陪伴他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需要父母关心、陪伴的需求被忽视以后,他会非常失望,并导致情绪烦躁,脾气多变,甚至他会通过摔打自己的玩具来发泄内心的不满。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接触,不重视与孩子的交往,就会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产牛攻击性和行为失控。所以,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爸爸妈妈在工作之余,务必要抽出一些时间,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与他做一些游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因为工作忙,无法满足孩子的这点要求,请耐心向孩子做解释,以得到孩子的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逐渐增多。细心的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父母与他一起做游戏,一起看图书,希望父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给他讲故事,解答他的问题,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是他最感快乐的事情。那么,就请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吧,不是要你看着他玩,而是要你多和他一起做游戏,走进他的生活。

不过,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有朝一日必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父母也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也应该有除了孩子之外的其他生活内容。把双方时刻捆绑在一起,对父母是一种身心的疲惫,对孩子也是一种束缚,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心理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注重陪伴的方式,而不必一味追求时间的长短。

欣赏他,就夸他“行”

童话大王郑渊沽在教育孩子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要多夸孩子,要采取广种薄收的方法来夸孩子。比如他画画时,你就夸他画画好;比如他唱歌时,你就夸他唱歌好;比如他折纸时,你就夸他折纸好。总之,你看他无论干什么你都夸,那他总有潜在的某一种天赋被你激发出来。”郑渊洁的儿子,由于从小受父亲激励,现在才二十出头,就成为一家少儿画报的主编。

著名的“知心姐姐”卢群在演讲中也反复强调,要多夸孩子,父母要反复跟孩子说:“你真棒!”对孩子夸得越多,孩子的自信就越多。孩子的喜悦和自信时刻围绕在夸奖声中,他们对这世界的畏惧也就越少,他们成长的天空也就越广阔。他会在父母的赏识中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和小朋友的合作与分享。有许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曾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弱智儿,而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不仅不相信她儿子愚笨,而且坚持时时鼓励他、夸奖他、启发他、教育他,终于使他成为了一代科学家。

日本有一位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相比,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其实,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

夸奖孩子并不难,关键是你有没有这种意识,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见效得多。但夸奖孩子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夸得准,如果夸得不准,孩子就会感到受了欺骗,认为大人别有用意,也就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要注意不能夸错了,否则孩子会把错的当对的,以后你想改过来都很难,因为他心目中的是非标准因你的错夸而混淆了。

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理解他,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当孩子逐渐长大,宛如当年的你时,你也许会突然想起自己在童年或少年时的某些情景:你也许会回忆起自己曾经干过的一次恶作剧,也许会想起自己也曾经因为成绩不好怕被父母责骂时的胆战心惊……这些当年曾经让你刻骨铭心的感受,将会帮助你更深刻地了解现在的孩子,有助于你和孩子更好地沟通。不过父母也必须注意,孩子毕竟跟当年的你并非一模一样,因此小孩子对于同样事情的感受,也不会与你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小孩都有许多共通的习性,因此父母一定要牢记这些孩子的基本思考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

其实理解孩子的最佳手段,莫过于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从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换位思考还是一种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快速拉近与孩子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须能够站到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培养他,就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精典故事。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孩子留有活动的空间

在家庭中,要给孩子留一个活动的空间,家庭装潢、环境布置与陈设等应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活动,不能只为成人服务而忽视儿童的需求。同时,要为孩子在社区内创建活动空间,让孩子与邻里的孩子交往或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避免孩子因高楼林立,远离大自然,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造成走向社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2.为孩子选择吃、穿、用等生活物品要注意科学、合理

例如,食物应该是营养均衡的,衣服应该是舒适大方的。并非价格昂贵的食品、高档名牌的服装就是孩子的成长所真正需要的。

3.提供有利于孩子智力开发的物品,例如玩具、具等

玩具的价值在于促使孩子动手动脑探索,即使是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只要能达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就是有价值的。那些高档名牌产品,如果达不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也是无价值的,并且它极易诱发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4.注意美化家庭环境

美的家庭环境表现在家具的款式和摆设、室内颜色的搭配、光线明暗的处理等符合美的规律。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审美修养的提高。另外,家庭环境的美化要注意让孩子参与,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培养其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时,父母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化、儿童化、审美化,切忌盲目性。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终生难以磨灭,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模仿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为此,父母们应当向孟母学习,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激励他,就从自己做起吧

家庭教育环境的随意性、时间的长期性、内容的全面性、方式的多样性和教育关系的亲密性等特点,决定了父母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成效如何,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发挥榜样作用。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同时又具有模仿力强,自律性弱的特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内容。父母既要注重学习科学育儿教子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科学的家教,更需要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言行影响、教育孩子。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课题组对全国400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研究表明,杰出青少年的父母大多在45—50岁左右。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接受初、中等教育为主,职业以农民和工人居多。他们大多不可能为子女辅导功课,也不可能提供优越的物质享受,但他们的人格,尤其是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了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

杰出青年的父母以自身的人格为孩子的成长树立榜样,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人格。这些杰出青年的成长,无不得益于他们都有一对堪称做人榜样的父母。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警告与示范,也会常常利用机会告诉孩子:要守规矩、懂礼貌。可是您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大多数做父母的都是利用别人犯错时借机教育小孩,对于自己的行为却很少反省与自觉。例如,和朋友约了五点到家里来玩,结果时间到了,朋友还不见人影,做父母的一边抱怨,一边借机教育孩子守时的重要。但是改天自己和别人约会时,明明已经来不及了,却还在磨蹭,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对时间观念的重视。请问孩子看了会作何感想?对孩子来说,无时无刻都是学习的契机。常常大人认为只是无心的一个动作,却可能在孩子的头脑中种下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这种不教之教,无言之教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年轻的父母们要努力学习现代家教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更要以身作则,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做好什么样的人,为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