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经常觉得孩子的很多行为离经叛道,以致忍无可忍,最终不得不“大打出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需要冷静和宽容,因为孩子没有成人的价值观念,他们大多天真而顽皮,尝试犯错更是他们的日常功课。父母应摒弃成人的思维定势,从多元价值观来看待孩子的有些行为,这些行为也许是一些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闪光点。

“实在太生气了,忍无可忍”

“人都是有脾气的,虽然是我的亲生骨肉,但是有时候这小子真是叫人生气啊!你说说,在学校平白无故揪人家小女生的辫子,还不认错。学校把我这个当家长的找过去,这小子居然还当着我的面揪了两下人家辫子。我真是忍无可忍了,抡起巴掌就揍过去了!”皮皮爸爸刚狠狠揍了皮皮一顿,他喝了一口茶,跟皮皮奶奶诉苦。

这时的皮皮正在卧室里号啕大哭。

皮皮奶奶埋怨道:“可你是大人啊,总得让着点孩子,他还小呢,什么都不懂。你还真下得去手,你小时候我也没这么打过你啊!”

皮皮爸爸后悔地说:“把孩子打疼了我也不想,但是您没看他气人的样子,一点点地引发我的火气,当时就感觉非常生气,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忍不住也得给我忍着!”皮皮爷爷发话了,“你要是把我孙子给打出个好歹来,我就扒了你的皮!”

皮皮爸爸噤若寒蝉,但是心里想着:您不让我打儿子,但是您自己忍不住了不也是要打儿子么?

相信很多父母对皮皮爸爸的矛盾心里都会感同身受,当孩子一次次挑战你忍耐的极限时,经常有父母因为“忍无可忍”而出手打孩子。这看上去似乎无可厚非,顺理成章,并且家长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如上面例子里皮皮爸爸所说“人都是有脾气的”。可是“打”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其实天下没有一个为人父母者愿意打自己的孩子,更别说喜欢打孩子。打,是因为忍无可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没办法了。

那么处于“忍无可忍”状态中的你,难道真的认为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替代棍棒,还是有解决方法,但是你却没找到呢?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比如,皮皮爸爸在学校里被皮皮气得火冒三丈时,可以让老师看好孩子,然后自己出去冷静一下,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本书第四章“冷静,冷静,再冷静”小节中,具体指导了家长如何更巧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如何冷静对待孩子的错误。

“折腾得我实在没耐心了”

小王是一个年轻的80后母亲,面对眼前手舞足蹈的宝宝,一筹莫展。一到宝宝吃饭的时间,她就变成“小丑”了,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吃饭时,宝宝手上还必须得有个玩具,而且不能重复玩一种玩具,每个玩一会儿就不玩了。吃饭时如果没有新鲜的东西,他就不吃了,还常常来抢他的小碗和勺子。一不留神,就把小手塞进碗里面,一不愿意吃,就把小脸往妈妈怀里一躲,蹭得妈妈衣服上到处是饭……喂饭和喂奶成了小王每天最难的事情。

但还有更难的事。小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饭喂完了,但在喂饭过程中,宝宝又尿湿了裤子。小王抱着他去卧室换裤子,刚把宝宝放在膝盖上,他就开始手舞足蹈,又踢又打,抱他、哄他都无济于事。由于天气凉了,小王害怕宝宝着凉,于是就强行按着宝宝给他脱裤子。可宝宝反抗得更厉害了,用头使劲顶,脚丫子蹬得更用劲了,怎么样也不能给他换上干净的裤子。小王只好用毯子裹着他,抱起来哄了好一会儿,见他高兴了,就又放下宝宝,准备给他换裤子。可谁知小屁屁刚一挨着床,宝宝就又开始哭闹起来,又抡胳膊又蹬腿。

小王和宝宝“搏斗”了五六分钟,还是没给他穿上裤子,看着他又哭又闹,情急之下,小王打了他屁屁一下,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闹人,是不是以为我不敢打你!”虽然这一巴掌打得很轻,但宝宝哭得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往妈妈身上爬,还边哭边叫着“妈妈”。那一刻,小王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赶紧把宝宝抱起来,紧紧地搂在怀里。不是她想打宝宝,是宝宝太能折腾了啊。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有父母的难处,但殊不知孩子也有孩子的难处。越小的孩子越不明白如何察言观色,不懂得什么时候该撒娇,什么时候不该撒娇;更不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幼小的孩子像一张白纸,仅凭本能去行动。这个时候发生的矛盾,如果让孩子退一步是不可能的,那么能去缓解并且有能力去缓解的只有父母。

小王的宝宝并不懂得自己的行为给妈妈带来多大的麻烦,而打了孩子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时候,父母抬起的手掌,真的能打下去吗?或者说,是为什么而打呢?

很显然,年轻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还是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有科学的认知和足够的耐心。如果父母多了解孩子在具体年龄阶段会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通常都代表什么含义,也就不会因为“无知”而丧失耐心,继而打骂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有的孩子天性平和,即使很小的时候也不一定会折腾父母;而有的孩子则比较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为此他们会去“折腾”父母,而完全想象不到会带给父母多少麻烦。

作为父母,就需要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自已去权衡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行为,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孩子的行为。

“当众无理取闹,不打一下收不了场”

如果我们在公共场所里看到有父母当众责打孩子,一定不会觉得惊讶。父母和孩子一起出入的地方,经常会伴随着孩子的哭闹和家长的打骂,此类事情很容易发生。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在北京某住宅小区随机采访的几位父母的心里话,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李先生职业:工人“上个月,我家孩子到了商店看到奥特曼,跟中邪了似的,非让我买不可。那玩具也不便宜,我就说以后再买。他就不乐意了,在商店跟我较劲,撒泼。周围好多家长都带孩子买玩具,看着我们爷俩都捂嘴笑话,连营业员都笑话。我立刻揪起他的脖领给了他两巴掌,孩子被我打愣了,也就不哭了。我赶紧把他带回家,要不我这脸面往哪放?当时都想找地缝钻进去!”

马女士职业:员

“孩子不能惯着,他敢跟你当众闹一次,就肯定还会有下一次!我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孩子吃点苦头。第一,让他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第二,让他下次不敢再这么做。”

刘女士职业:公务员

“太没面子了!单位同事组团出去旅游,结果在机场就跟我闹起来了,那么多同事都看着,说什么孩子都不听话,不打根本没法解决!”

孟先生职业:自由撰稿人

“我会选择回家跟他讲道理。在公共场合,孩子通常会用‘面子问题’来威胁我们,这个时候妥协是肯定不行的,讲道理通常没用。打也是没办法,回家好好哄哄他就行了。”

其实这几种情况可以总结成一点:为了面子而打。

孩子当众哭闹的时候,作为成人,会感觉在其他人面前抬不起头,在这种场合通常包含了几个信息:

1.害怕被人看笑话;

2.担心被人认为自己教子无方;

3.不能先向孩子低头;

4.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把柄而看轻了父母。

不用打骂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比起“棍棒教育”要更费时、费心,受“面子问题”困扰的父母往往在事情发生时,无力顾及教育问题,而只能期望“速战速决”,不仅能挽回面子,而且也能制服孩子。

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问题,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鼓起勇气向父母提出要求时,他们更希望被父母认同,而不是粗暴地拒绝。一旦父母把孩子的要求当成无理取闹时,孩子的自尊心就受到了伤害,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也许他们还觉得“不闹一下收不了场”呢。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孩子当众哭闹的问题呢?这需要父母提前预防:

1.在出门前规定好今天要做的事项,与孩子达成共识。

2.不要去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的地方。比如,今天没有带足够的钱,就不要去商店等消费场所,防止孩子突发的“兴致”。

3.对孩子的要求采用商谈的语气,切忌用粗暴拒绝的方式激怒孩子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更具体地解决此类问题,父母可以在本书第五章的“发脾气”一节中找到理想答案。

“怎么说都不听,不打管不了”

中国的孩子从小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育用语就是: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不听话,你会感到愤怒、生气或沮丧。经常是好言好语相劝不成,于是怒从心头起,只能用武力解决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难道所有的事情寻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时你都可以用武力去解决吗?历史课本上曾学到了一件震撼世人的英雄行为一——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即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和平赢得了印度的自治权。当然父母并不是英雄,也不是“圣人”,面对不服管教的孩子,仅凭一时意气的棍棒,究竟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还需要斟酌思量。

路先生是一位出色的律师,他可以在法庭上让无数犯人俯首认罪,也可以帮无辜的人洗脱冤情,这全都靠他雄辩的才能和理性的思维。但是当他对着自己8岁的女儿,尽管有再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也无法让这个小姑娘乖乖听话。终于有一次,他打了女儿,而女儿也乖乖地听了他的话。路先生困惑了:为什么我好言相劝的时候她不听话,非要打了才肯听?

但是被打以后女儿不再跟他亲近,看到爸爸走过来反而害怕地躲进卧室。路先生后悔莫及,他不得不去请教早期儿童教育专家:孩子不听话,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想让孩子听话,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不要对孩子滥发指示,否则孩子会被你指使得晕头转向;其次,父母对孩子讲话时口气要温和,分配的任务要合情合理。尽管有些孩子不听话纯粹是故意捣乱,但有时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一次提出的要求太多或没有把要求解释清楚。

如果孩子听懂了父母的要求就是不肯去做,可以试用以下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很有效。

1.改用简明、具体的指示

我们总是忙着向孩子发号示令,但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了这些话。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你说的话的具体含意,他对一些话的理解可能与我们大不一样。有时孩子不服从命令是因为父母一次让他们做的事情太多,而他们记不住。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说明一件事情,但他们却表述为要求孩子做这件事情。

2.改用明确、易懂、具体的指示

每次只提一两个要求,等孩子完成后再提新要求。向孩子下达命令也要讲究策略,如果你并不想听到孩子说“不”字的话,就不要对孩子说询问的话,你完全可以用果断但并不专横的口吻做指示。你还可以使用激将法,比如,你可以说,“我不信你可以自己去买酱油”。

3.让孩子注意听你讲话

孩子玩得高兴时根本注意不到周围的事情,他很可能并没有听清你的话。父母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保证孩子确实听见了你的交代。让孩子注视你,并把你的话重复一遍。如果你的孩子容易走神,这个办法也很有用。

4.说到做到

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后,往往以为孩子一定会照办,以后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父母每次做出指示后,一定要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孩子就不会把你的话当作耳旁风了。同时也要避免对孩子提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5.使任务有趣

通常,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所需的时间要比和孩子争辩的时间少得多。如果你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帮助大人干活的习惯,他们就会把这当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可以用计算时间的办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个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帮助大人做事实际上用不了多少时间。

孩子不听话的因素还有很多,父母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特征,在本书第五章“教你应对孩子的‘欠揍’行为”中,对号入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打不长记性”

小龙的妈妈最近总是犯愁,8岁的小龙不但调皮而且不长记性。每次调皮过后都受到训斥或惩罚,可没过几天,他又重新犯同样的错。前天,小龙一家正在吃饭,突然邻居气冲冲地进屋来,说小龙把他家的自行车气门芯给拔了。小龙的爸爸妈妈连连道歉,并叫小龙也道歉。可是没过几天,又有别的邻居告上门来,小龙又把人家的自行车气门芯给拔了。这一下可把小龙的爸爸气坏了,当着邻居的面就把小龙打了一顿,看着小龙被打得哇哇大哭,邻居反而不好意思,好说歹说劝住了父亲,小龙才没继续受皮肉之苦。这一次挨打以后小龙安分多了,似乎是不敢再随便给别人捣乱了。可是好景不长,这还不到一个月,又有邻居告上门来,这次小龙玩出新花样,不但把人家气门芯拔了,还把人家车胎给扎破了。这次小龙妈妈打得更狠了,但是她打完之后依旧担心:小龙下次还会折腾出什么花样来?

用打来使孩子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其实这是一种从训练动物中得来的教育经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马戏团里驯老虎时,当老虎钻过了危险的火圈,驯兽师就奖励一块肉给老虎吃;当老虎不愿意钻火圈时,驯兽师就举起鞭子。久而久之,老虎就懂得,听指令、钻火圈则有肉吃,不钻则挨鞭子。这种训练完全是靠动物的本能反应来控制动物的,是驯兽师让这些老虎成为听话的“大猫”的制胜法宝。可我们要也靠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吗?难道我们只是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用本能反应来听大人指挥的不牵线的木偶吗?

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即使打骂也不长记性呢?因为打骂之后,孩子的心理反应多为畏惧、怨恨、委屈或者后悔,而不是对错误的认识,不能促使孩子进行实质的反思和真正的自我判断。而且有个很俗的道理:孩子越打越“皮实”,意思是孩子挨的打越多,就越不害怕挨打。当孩子不再惧怕打骂时,自然就把父母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所以打骂所产生的行为约束力极其有限。而且,在错误行为发生后,孩子对错误的严重性又没有具体认识,但他们会立刻回忆起犯错后受到打骂时的情形,感到事态后果严重,会想尽办法极力遮掩或者逃避,一旦被父母追究并责打,甚至还会产生报复心态,他们开始不停地闯祸,以看到父母生气为乐。

另外,父母用打骂的手段迫使孩子守规矩的方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为有害。打骂产生约束力的同时,也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限制孩子正常智力的发挥,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了。

“犯了错误就要打,不打没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过去的大家族都有严厉的家法,现在这种家法虽然很少见,但是有些父母还是会无意识地给孩子立规矩,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有些父母却习惯用武力来捍卫自己制定的规矩,甚至认为“不打没规矩”。这些父母忘了一件事,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无论什么样的规矩,都需要人们用品行去爱护、去遵守,而不是武力。

晓远爸爸跟晓远达成很多项协议,比如,周二之前还不收拾卧室,就去学校操场跑20圈再回家;晚上10点之前不做完作业,就要打10下手心;上学不准迟到,迟到一次就不准吃晚饭;期末考不进班级前10名就要换20下巴掌……

晓远爸爸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儿子,总是很自豪地说:“我家孩子之所以这么听话,都是因为我规矩立得好,他不得不遵守,哈哈!”

但是晓远爸爸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背负着多么大的精神压力。他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想一遍自己今天有没有违反“规矩”,想起上次没做完作业被打了手心,他的右手掌仿佛还在火辣辣地痛。

其实,不打不骂,也能让孩子做到守规矩,只要父母这样做:

1.为孩子做示范

不要只在旁边说,要示范给孩子看。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由父母本身来充当榜样,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懂得什么是规矩,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减少孩子犯错误的几率。

2.规矩要切合实际

父母给孩子提要求、定规矩不能不切实际,得照顾孩子的感受和能力。要求提得太高,规矩定得太严,孩子做不到,他们会有种挫败感,几次下来,他们就会放弃,反正做不到,不如干脆对自己没有要求。比如上述例子中,晓远的爸爸要求他必须考进班级前10名,如果晓远本身只能考进前15名,那么这个要求就会对晓远产生比较大的压力,甚至会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反而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所以开始的时候应该把要求和规矩的门槛定得低一些,让孩子从完成任务中得到快乐感和成就感。如果一开始只要求晓远考进前15名,然后再慢慢地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和适应。

3.给孩子一个定规矩的理由

在给小孩定规矩的时候,不妨做些必要的解释,以减轻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可以告诉他这些规定不仅针对小孩,大人也要遵守,每个人都要对自已的行为负责,不能为所欲为。比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就像小偷因为偷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他在哪里,他是谁,都会被警察抓起来一样,等等。

4.惩罚不是好办法

这里要反复重申的是:不要给规矩加上惩罚。孩子违反了规矩,犯了错误就要挨打,会让孩子对规矩本身产生逆反或者怨恨心理。这样一来,就更难让孩子把遵守规矩变成习惯,从而也为教育孩子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