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好口才不是什么独门秘笈,任何人都可以靠学习和锻炼获得。锻炼自己的口才,应该首先从声音和语调开始。大声说话是一种不礼貌,惹人嫌恶的行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言谈,先从发音开始。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适度的音量,柔和的语调是极为重要的,把这些练到了位,说话的基本功才算修炼好。

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是唇齿之间一门高深的技巧。会说话不在于遣词用句,还有说的时间地点对象,话不在多,恰到好处才是高手。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说出恰当的话往往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一旦说错了话,也会适得其反。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担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曾接到华盛顿的电话,通知他代表新泽西的议员,他的朋友,去世了。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自己当天的一切活动。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一位政客的电话。“州长,”那人支支唔唔地说,“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慢吞吞地说,“要是殡仪馆同意,我本人完全赞同。”

在这样一个低沉悲伤的氛围之下去谈工作晋升,明显是很不恰当的。而威尔逊的幽默语言指出了政客的不合时宜,同时也不至于太伤对方自尊。

叶圣陶先生曾说:“讲究技巧最主要的是选择最适当的形式把真意表达出来。”不注重场合,只顾着表现自己,结果往往是会让自己难堪。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言语之所以被人们用于日常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之一,就是因为有它的直接性和稳定性。在合适的场合下,根据自己的身份使用恰当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能大大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缘关系。

永远比老板快一步

在职场,放眼过去,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人。忙碌,已经成为职场的一大通病。可是当我们真正细心去看待这一切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大多数人的忙碌都是在当救火队员,哪里出事往哪奔;只有少数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忙碌起到了成效。

这年头好员工太难找的问题,早已经困扰了众多老板和hr人士。别看招聘大会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场内的招聘人员收简历还嫌手少,真正投过来有价值的没几分。有时候好不容易选到几个“精英”,一见面立刻就产生了落差,不过是几个久经考验的“面试达人”。

这边老板和hr抱怨着,那边求职者茫然加愤怒,自己怎么就不合格了?有学历,肯吃苦,愿意从底层做起,现在的大学生身份放得比民工还低,工作却还是那么难找,究竟为什么?处处挑拣,到底好员工的标准是什么?

想做好员工,先把事情做好,有实力又肯做事那是再好不过的。但是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最大区别也就在于实力,这个实力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还包括其个人的眼光和谋略,特别是将问题防范于未然的本事。

不要以为你整天忙忙碌碌,功不可没,老板最想看到的不是大家每天在救急,而是和谐没有麻烦的环境。一个有远见能避免麻烦产生的员工,远远强过十个救火队员。把事情做顺了,不再麻烦重重,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老肖在一家生产厂的车间做主任,他在该厂已经工作多年,看着厂子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现代化的全机械制造厂。老肖是从生产线的工人做上来的,论资历他属元老级了,论经验,他也是佼佼者。多年的生产线实操经验,让他把厂里大大小小的机台摸了个透。

虽然自己没读多少书,画不出标准的机械图纸,但对于每个零件他都是那么熟悉。哪台机器出了问题,他一看就能看出个**,对于厂里机台的疑难杂症,他比技术员还厉害,俨然一个自学成才的机台“赤脚医生”。

有一次,老肖所在的车间新来一个大学生小周。小周在大学学的是生产管理,有人就在背后议论,提醒老肖担心这新来的后生把自己管理的位置给抢了。老肖并不把他放在眼里,一个毛头小子,学的管理,一没经验,二没技术,能干个啥事情。

可是这小周也勤快,每天在车间忙里忙外的,而且特别爱提问爱学习,车间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问个明白,碰到技术方面的难题,还会主动谦虚地跟老肖请教。

不久后,工厂出了一起工伤事故,一个新员工因为不熟悉操作被机台碾了手造成伤残。小周当时觉得事情很严重,老肖却不以为然,工作这些年,这种事情对他来说早就见惯不怪了。员工送入医院后,他通知了员工家属,给予了安慰后很快就跟他们谈妥了赔偿的事宜。

事情就算完结了,小周却还揪着不放,一个劲问老肖,员工进厂的时候不是先培训后上岗的吗?老肖告诉他,那些培训都是简单的基本操作,并不详细,培训时间短。培训先是培训员讲解三天,后面的都是跟着老员工实际上机操作,这才是重要部分。但是实际操作都是老员工一对一的教,效果如何除了新人自己的因素,还要看老员工的经验、责任心和教授能力了。正因为这样,同批次进来的新人,往往学习的进度和效果相差很大。

说完这些,老肖自顾自地去做事了,小周若有所思。他开始整理思路,收集资料,他决定要想办法规范生产工人的培训和安全管理。于是他翻出已有的资料,开始加以细化,利用平时在车间学习积累的知识编写详细的培训教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详尽的《生产安全管理手册》和《员工培训手册》,并制定了详细的员工培训方案。方案呈递上去,经公司高层讨论和修改后决定正式采用。经过半年的执行和推广,员工的培训问题大大改善了,工伤事故也比以往减少了很多。此后,小周被调出了生产车间,正式做起了管理人员。

解决麻烦的最高境界是没有麻烦,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员工是优秀的执行者,却不是一个好的预防者。为了表现自己,在短期内获得高度的认可,很多人把眼光放在了已发生的实事上。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留下实实在在的业绩,可以给自己写下可圈可点的优秀事迹,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投资。对于急功近利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向上攀升的捷径。

那些所谓的预防之道,首先就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效果很难显现在表面,而且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不断证明。即使在一段时间后取得了效果,也不见得能有多轰轰烈烈,因为这其中还免不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和改变。说白了,这就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糊里糊涂混日子迟早混无可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历史的经验可以带给我们知识和教训,理性的头脑、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加上经验,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事情的发展。

如果你抱着一心为己的自私态度去工作,我敢担保你一定走不长远。想做优秀员工,就要比老板更早感觉到问题的苗头,把问题扼杀于摇篮。也许一开始你会不被人理解,甚至遭遇种种阻碍,又或者你成功了,只是因为没有实实在在的业绩而不被承认,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成功会为你带来更多的价值。

好的老板就有好的眼光,这关系到他企业的存亡。同样,好的员工也要有长远的打算和独到的眼光。把问题防范于未然,减少麻烦的发生,老板不头疼,员工就不心烦。

把职业当成创业

职业对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赚钱的工具、养家糊口的手段、消磨时间的办法、学习和成长的途径、建立人脉关系的渠道等等。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多数人来说,职业不过就是一份工作,工作有好有坏,可以挑可以换,反正不是自己的长久之计。

于是职场开始动荡,职场人开始不安分。待遇不满意,工作不顺心,不要紧,我们可以换,在现代这个职场,跳槽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工作太久,环境都差不多,随着年纪一天天大起来,看着职场新秀一年年成长起来,总觉得打工不是那么回事。给人家打工,打一辈子还赚不来几个养老钱,喂肥了老板,亏死了自己,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