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典《哈达瑜伽之光》认为,“过度”妨碍瑜伽练习,或许使之变得无效。度的把握,其实是最难的,甚至比好与坏、高与低、多与少、有与无、静与动、是与非都难。难在哪呢?难在“之间”,难在“正好”,难在“不偏不倚”。禅者的风范,历来被传颂着八个字:“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到底怎么吃才不过度,吃得没烦恼,吃出禅味呢?我们便来说说饮食。

瑜伽经典《薄伽梵歌》说,不吃或吃得太饱,都没有任何益处。我们要么见到好吃的控制不住暴饮暴食,由于吃得太多而后悔,下一顿甚至第二天都不吃了。很多厌食症或胃部疾病也都是这么折腾出来的。

吃得太饱是什么感受呢?昏昏沉沉,只想睡觉,这是因为胃里装满了食物,能量汇集到胃部去消化食物,使体内气血不稳定,身体疲惫,睡不踏实。相反地,减肥人士常使用“饿”的办法,饿得晕头转向、血糖低,没有精力做事情,由于气血亏虚也很难专注,还严重地影响身体健康。吃了太多惰性属性的肉类食物和变性属性的咖啡、茶及刺激性食物,自然也会减少身心的清明状态,做什么事都不得投入全然的精力,以上都是“饮食过度”的表现。

《哈达瑜伽之光》中说:“均衡饮食就是:食物可口,甜的,(给胃)留出四分之一的空间,为取悦内在之神希瓦而饮食。”留出空间,才会让气血流动不受阻碍,才会体验到内在精气神的祥和。我们都有体会,吃得太饱后,练习瑜伽体式,要么打嗝胀气,要么恶心,要么昏昏沉沉练不动,便是因为吃得太饱而没有空间让气息流动起来,也就减慢了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减缓了新陈代谢的速度,使身体出现随之而来的昏沉疲惫,这种感觉甚至会持续好几天,还有可能导致身体其他病灶的出现。所以,很多老人长寿的秘诀便是,饭吃七分饱,给内在留有空间,感受清清朗朗的。

对于如何选择食物,《哈达瑜伽之光》谈道:“下列食物应被认为是没有益处的:反复加热的、干的、太咸的、太酸的,没有益处的绿色蔬菜,这些都是被禁止的食物。瑜伽士应该食用有益健康的食物,如甜的、润滑的、牛奶做的、对身体的基本元素有营养的、适合个人口味和心意的,以及有益的和满足(瑜伽食物之)所有条件的食物。”

瑜伽哲学认为,万事万物均有三种品质,也就是“三德”,它们是悦性、变性和惰性。饮食也分为三个属性:悦性、惰性、变性。悦性的食物(蔬菜、瓜果、谷物等)会给身心带来更多的轻盈、清净和喜悦;惰性的食物(主要指肉类)吃多了会让人感觉身体疲乏,而且因为不好消化使体内毒素堆积,让身体感觉沉重,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变性食物(咖啡、浓茶、调味品等)食用多了会让人的情绪不稳定,很难平和。

所以瑜伽饮食哲学建议大家:为了保证身体的纯净和情绪的相对平和,多吃悦性食物,少吃或不吃惰性食物,减少变性食物的饮用。也有很多人吃素,为了环保,为了减少对生命的杀害,或是出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并不是说练瑜伽就一定要吃素,但一段时间后,我们会自然喜欢吃清淡的,也就是悦性属性的食物。因为身体的毒素少了,身体的惰性成分也会减少,所以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喜欢吃相应属性的食物。

以素食为主,或者有意识地减少肉类的摄取,或提倡自己或家人在一周的某一天吃素。另外,早餐、午餐营养配比丰富,晚餐少吃或者不吃,这都是一些健康塑形的方式。但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大,如果做不好饮食的补给和调配,相应的瑜伽、冥想等身心调养练习又跟不上,很容易导致精神不集中、体力不支等等,所以建议大家饮食尽量清淡,但不一定非要吃全素,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家庭成员需求平衡情况和瑜伽练习的状态,来安排每个阶段的饮食配比。

当然我会和大家建议:即使吃肉,也尽量不杀生,不吃活物。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掘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善性和清净,对每个生命的怜爱,也会给自己积累更多的福报,给身边人带来好的影响。前些日子看到一本瑜伽书籍里关于“不杀生”“不伤害”的主张:必须记住,不论何时我们运用身体或心智的力量,只能对事不对人。不要忘记,我们都是宇宙本体的化现,对任何事物永远不要怀恨在心,而是永远慈爱。

生活无处不瑜伽。在饮食里,也可习得智慧,而智慧在于度的把握,更在于随顺。既不因为不吃或吃得太饱,导致瑜伽练习的失效和身心的失衡;也不因为“吃素才对”或“吃肉营养才够”的执念,影响营养均衡,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善随缘;当然更不因为仅仅满足自己的口腹之快,而伤害了另外一个生命。自己能做主的时候,便不那样做。自己不能做主的时候,便随顺因缘不起烦恼,但你可以决定自己吃或不吃。用自己去感染别人,而不是强行改变别人。吃饭,也是这样。

听自己身体的需要,饿了就吃。再合理的饮食,不饿的时候吃,也是过度。饿了,就是身体需要吃,而不是欲望想要吃。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怀着什么心情吃。再悦性的食物,我们挑三拣四地吃,骂骂咧咧地吃,吃到肚子里,也就变成变性食物和惰性食物了。

饮食也需要禅心。吃得刚刚好,不多也不少。心满意足地吃,平平淡淡地吃。随缘吃,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