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反思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一、反思性学习的含义

“反思”同“反省”的含义相近。《现代汉语词典》将“反省” 解释为“旧指自我省察,今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而“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形式,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Hegel)从唯心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反思。他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是事后对既有的经验和现实对象的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透视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1]后来,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阐述反思,他认为反思虽然从形式上表现为纯粹的思维活动,但它根源于实践并由实践决定。

从历史上看,较早研究反思的有洛克(J.Loke)、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受的观念”。较系统地对反思进行论述的学者杜威以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2]美国学者伯莱克(J.Berlak)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3]在教育界,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进而视反思为行动改进的途径之一的是萧恩(Donald Schon)提出的“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反思”。

对于“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一般学者认为“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4]或者认为是对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来进行学习。有学者指出,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5]虽然这一概念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肯定,但笔者认为它还存在许多缺陷。比如没有指出反思性学习发生的条件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等。我们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反思性学习作如下定义:

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地对学习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以及学习结果进行批判的、持续的审视,不断地调节与改进,力求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学习实践的合理性,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目的的学习方式。

二、反思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辨析

反思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都是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达到“自我实现者”的目的。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反思性学习与常规学习

常规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它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以“学会知识”为目的;而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理性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探究行为,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着眼于未来。

1.两者的根本动力不同

反思性学习的根本动力是追求学习实践的合理性,达到学会学习。学生自觉地要让自己的学习行为合乎“学习实践的合理性”的心理需求——“求知意愿”。而常规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外界的压力”,包括未完成任务受到教师、父母批评的压力以及升学的压力等。

2.两者在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上有所不同

在反思性学习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主体的存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享受着主体性,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主体性。从课标教材和被动地满足教师父母的要求中解放出来,实现其主体的合理性。而常规学习实际上没有真正考虑和解决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习者只是各种压力和课标课本的驯服工具。

3.两者对学习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素质不外乎五个方面:身体(生理)的、心理的、道德(品德)的、知识的和技能的。反思性学习和常规学习同样在这五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心理素质上,反思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努力成为“自我实现者”,有自主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而常规学习只要学习者能达到“成熟者”的水平即可。在道德水平上,柯尔伯格(L.Kohiberg)划分了三种层次,常规学习充其量只处于“道德发展的习俗水平”,而反思性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处于“道德发展的后习俗水平”上。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反思性学习比常规学习要求更高,并且在抽象思维上的要求也更高。

(二)反思性学习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齐莫曼(Zimmenman)归纳出自主学习三个特征。“①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②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式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③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6]笔者认为,从自主学习的特征来看,反思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的反馈只有借助反思才能完成。“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元认知调节水平,包括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控、管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自我调整。策略训练,尤其是元认知策略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7]。学会了反思就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换句话说,掌握了反思的学生,基本上是个学有方向,并有能力评估自己的进步、成绩,并且有能力确定自己未来学习的学习者。

(三)反思性学习与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资料、建构证据,然后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进行争论的一种学习方法”[8]。杜威认为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显的探究行为。由此可见,反思性学习离不开探究,探究是反思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经过探究的反思是无用的反思,它根本改变不了现状,只有经过探究活动,反思才进入了实践领域。经过反思所发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只有经过探究才能解决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对学习活动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时,思维都在不断地审视或反思自己的所思与所做,不断地监控和调节着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9]可见,探究活动不可缺少反思,探究活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反思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式”的反思。比如,“我正在做什么?有没有哪些更好的方法?现在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等等。

(四)反思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小组的形式来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虽然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但它也离不开合作学习,与同伴或老师对话、交流、合作是进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有的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合作,能够集思广益,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丰富对自我的认识。同时,合作学习也离不开反思,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瑞德(Reid)等人认为,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参与、探讨、转化、呈现和反思”。在反思阶段,“学生分析他们所学的知识,反思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缺点,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设性意见,它包括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10]。

[1] 杨子均.论反思思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方法.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3] 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

[4]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

[5] 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0(4)

[6]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7] 王显明. 元认知与学生自主学习.双语学习,2007(12)

[8]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9] 董海萍.在数学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

[10]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