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在1966年做了一个验证“登门槛效应”的经典研究。
研究的第一步,派两个大学生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受试者,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后,由原来提出要求的那两个大学生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写有“谨慎驾驶”的大告示牌。
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在顾客选购服装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她就称赞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顾客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售货员劝顾客买下衣服时,很多顾客难以拒绝。
在二手车市场,销售商卖车时往往把价格标得很低,等顾客同意出价购买时,再以种种借口加价。据有关研究发现,二手车销售商的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人更容易接受较高的价格。如果销售商在一开始就开出这种高价格,顾客则很难接受。
还有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例如加拿大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这些人捐款,则愿意捐款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了一倍。
从这许多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下子提出一个大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逐步提出要求,不断地缩小与大要求的差距,人们则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此外,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种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是“喜怒无常”的人。因此,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