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有害怕、畏惧的心理,而且,相比奖赏来说,惩罚往往对人们的心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战国时期,一到冬天,鲁国都城南门附近的人们就会到城门附近的芦苇**里打猎。由于那里湿度适宜,生长着肥美的野草,所以有数不清的鱼虾和许许多多的飞禽猛兽。因此,来这里打猎的人络绎不绝。
一天,不知谁为了一时之利,竟然放了一把火来捕杀猎物。火借风势,很快蔓延开来,马上要烧到都城了,但却没有一个人去救火。大家都在兴奋地追逐着四处逃窜的猎物。
鲁哀公在宫中听到火灾的消息,大吃一惊,赶忙派人去救火。但是被派去的人也跟着众人去追逐火海中逃出来的猎物。看到这乱糟糟的情形,鲁哀公不知所措,担心再耽误下去都城就要化为灰烬了。
这时,宫中一位大臣说:“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没有设置任何奖赏和惩罚,他们当然不愿意冒险去灭火。更何况趁机捕杀猎物不仅有利可图,也有趣味,他们自然趋之若鹜。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鲁哀公心中正焦急,听到这句话后说:“这好办,传令下去,凡是救火的人就是为挽救都城立下功劳的人,一定会得到重重的赏赐!”
那位大臣赶忙说:“这样也不太好。现在一团糟,不清楚谁在救火,谁在追逐猎物。至于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也没有办法评定。况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人这么多,用这么多的财富去赏赐实在是不划算啊!”
鲁哀公想想觉得也对,又开始发愁,说:“那该怎么办呢?”
大臣回答道:“既然奖赏不行,那为什么不惩罚呢?可以规定,捕杀猎物者视同玩忽职守,不救火的人等同于战场上的逃兵。如果被发现,不管是谁,都要按军纪处罚,不留半点情面!这样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达到目的。您觉得怎么样?”
鲁哀公一听赞不绝口,立即传令下去。在场的人听到命令后都害怕了,纷纷救火。有的脱下自己的衣服扑灭火苗;有的拿工具切断火路,防止火势向四周蔓延;有的铲土掩盖即将复燃的灰烬。不一会儿,大火就被扑灭了。
宫中这位大臣正是利用“赏罚分明,奖惩有度”这一点,抓住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以法治事,终于团结人心,扑灭大火。
唐宪宗时期,令狐楚严厉惩处奸商,稳定粮价,用的也是人们担心惩罚、害怕损失的心理。
令狐楚镇守兖州的时候,兖州正遭受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到处都是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干枯的禾苗,乞讨的百姓。整个兖州没有一丝生机。令狐楚看到这种状况,心情十分沉重。
到了兖州城中,令狐楚看到街市上的粮店照样挂着招牌,仍有粮食出售,只不过粮食的价格奇高。这样高的粮价,穷人根本买不起!令狐楚不禁恼怒,心想原来是这帮粮商趁机发不义之财,抬高物价啊!难怪当地百姓背井离乡,乞讨逃荒。于是,他下决心要打压粮价,让百姓能够有粮食吃,同时严厉惩处奸商。
令狐楚召来衙门的官吏,不慌不忙地问:“现在兖州城内有多少粮库?大约存了多少粮食?”
一旁的官吏大献殷勤,为了表明自己对州内事务的熟悉,他们毕恭毕敬地回答:“粮仓一共有二十个,平均一个存粮五万担,应该没有后顾之忧。”
“那粮价多少?”
这下大家都不敢开口说话了,一片沉默。令狐楚看到这已经明白了几分,其中肯定有鬼,一定是官吏和奸商勾结起来,从中作梗,谋取暴利。
于是,令狐楚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旱灾把百姓害苦了,这些粮食本来就是取之于民,现在也应该用之于民。明天就把粮仓打开以最低价出售粮食,救济百姓,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众官吏都附和着点头,说:“大人仁慈,这样不仅可以救灾,还能树立朝廷爱民的形象。好主意!好主意啊!”
令狐楚随即命令随从张贴告示,安抚民心。这个消息一传出,百姓都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那帮趁火打劫的奸商却开始愁肠百结了。如果兖州的粮食价格低廉,自己囤积的粮食就无人问津,时间一长,粮食受潮霉烂,那岂不是要赔钱?于是粮商们索性清仓处理自己的粮食,而且价格比官府定的还低。百姓看到粮价降低,拍手称快。
其实,令狐楚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手段。他故意放出消息说要开仓放粮,那些粮商害怕赔得太多,只好出售一点算一点,争相降价抛售。令狐楚只几句话,一个告示,就轻而易举地安定了民心,稳定了形势,手段可谓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