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康娜和一些学者都认为—包括我的咨询机构的咨询顾问们,互联网的迅捷和内容丰富带来的一大副产品就是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人无法专注于某个事物。注意力不再专注地为大脑服务,而是成了信息的奴仆。
比如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同时写邮件和打电话。本来大脑无法如此迅速地转移注意力,应该先写完邮件再拨出一个电话,但长期在互联网世界养成的“一心二意”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我可以一边上网,一边工作,一边还能煲电话粥!”这是诸多白领的体验,也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后果呢?可能和吸烟一样危险。麦康娜一直是我们的传播学顾问,她警告说:“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越发分散,沉溺于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认知,你可能更容易沦为介于人和机器之间的半成品。这种半成品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无思维动物。不是从来不思考,而是由互联网代为思考。”
两个关键点:
1.海量信息的出现,反而让人变蠢了。
2.注意力丧失后,思维能力也就逐渐退化了。
人们总在讨论互联网的优势,比如父母们觉得教育变得容易了,过去需要在图书馆苦苦搜寻才能得到的信息,现在的孩子只需要轻轻点一两下鼠标就能得到了。一位家长说:“以前总是跑书店,给孩子买一大堆书。现在根本不用了,上网查资料就行了,动漫、童话故事、学前教育,应有尽有,还有视频教学。”他认为这是优点。
但现实并非这么简单,研究数据显示,孩子们并没有如家长期望的那样定时访问教育网站—他们大多去了社交类网站,去交朋友,聊一些废话,讨论游戏的主人公谁的本领更大。每天的信息很多,到了庞杂和巨量的地步,相比起在知识海洋里畅游,孩子们更喜欢的是沉溺于这些没有助益的信息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来读完一本书。甚至于,他们可能无法用心领会一首诗的含义。你问他惠特曼是谁时,他的反应是茫然无知的。在信息海洋中培养出来的一代人,是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更愚蠢了呢?
更可怕的是,在如此多的信息之中,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地被抽丝剥茧,而且丧失殆尽。在成人的世界里,这一点当然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上班族在工作时忙于微信,下班后又着急加班,把白天欠下的工作做完。每时每刻都在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完全陷于一种肤浅和无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