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旧金山短暂停留的3个月内,我发现有一个学员特别喜欢反向思考,并且把反向思考当作得出正确结论的常胜法宝,并且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他说:“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未必。试想一下,有几千万的身家却婚姻不幸,孤独终老,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还是别有太多钱的好!”我听了以后,就把他请过来,就这一问题与他展开了讨论。
我说:“世俗观念都认为有钱是好的,人们也喜欢有钱人。因此你的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反推出自己的结论,是吧?”
“是的,先生。”他说,“越是这样的事情,越需要反向思考,才能理性地看待金钱。”
我点点头,鼓励他的这个看法:“这样想很好,的确如此。我们在金钱的问题上确实需要理性,不能成为守财奴,也不能成为拜金主义者。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这样想:既让自己变得有钱,又可以避免犯下有钱人的那些过错呢?有钱人的婚姻未必就是不幸的,他们也可能是婚姻幸福的。”
他的大脑这时就像被敲了一棍子:“呀,是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呢?”
从一种极端的思想,走向另一种极端的思想,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人们在反对某种“绝对正确”的思维时,往往也会让自己萌生出新的想法,变成了另一种不容批判的思想。换句话说,人们习惯于把原先的神打下神坛,再放一座神上去。
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人的行为与思想演变而来的。不过,充其量是通过对比得出的,举一个例子你就会明白的,因为甜的东西吃了以后让人感到舒服,而苦的东西吃了以后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人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对比:甜的东西好,苦的东西不好。然后就形成了思维与行为的倾向:喜欢吃甜的,不喜欢吃苦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生活中你吃了甜的东西—吃得太多,又会觉得有的东西的味道很淡;甜的东西吃习惯了,就觉得别的东西索然无味。但如果你平时吃苦的东西多,偶尔喝水也都觉得很甜。这时人们又怎么想呢?仍然是一个对比的概念,而不是反向推论。不能因为甜的东西好,就觉得苦的东西是坏的。因为两者是对比存在的,并非是相互对立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实例的演绎,来分析一下思维的不同层次,看看反向思考是如何走进误区的。
比如有人总结道:“男人都很花心,女人都很现实。”他的意思是男人好色,女人爱钱。这句话当然很有迷惑性,假如你不去思考,可能一下子就被击中了,茅塞顿开,就好像读到了一条真理,频频点头,认为确实如此。
认为自己稍微聪明一点的人(这类人往往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世间真理),这时就开始了反向思考。他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他说:“那些认为男人都很花心的女人,其实是因为她自己没有吸引力;那些认为女人都很现实的男人,则是由于他自己没有本事。”你看,反向推论出来的结果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和上一个人相比,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在完全否定一种或多种现象,并没有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
重新跳回思维的模式中,你会发现什么?那就是很多东西是不可反向思考的。正向的推论是错误的,并不代表反向的思维就一定正确,比如有个人去抢劫的时候,因为受害人的反抗就把他杀死了,从单纯的抢劫财物,变成了抢劫兼杀人。这是一个悲剧,不是吗?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如果反向思考,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为了避免被杀,受害人就不应该反抗。只要不反抗,罪犯就只会拿走财物,不会动手杀人。
你仔细想一想,这个推论是不是无比荒诞呢?思维可以向前思考,也可以换位思考,但在多数情况下,却不可以反向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