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1.思想顾虑
首先是教师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客观上讲,组织一堂活动教学要比组织一节常规课堂教学复杂得多,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有一部分教师知难而退,不愿操心费神。
其次是教师行动上的瞻前顾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专题教学,特别是校外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的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如何争取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家长是否放心,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教师周密思考,科学安排,而这往往也使部分教师顾虑重重,行动上瞻前顾后。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机制上还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活动安全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活动的风险自然比其他在校内的课程大得多。最大的安全隐患存在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分散活动、个体活动时间。而且很多小学班额偏大,也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带来了管理上的空白。
3.内容整合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的原则之一是整合性。我们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但是,怎样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课程资源把内容系统地组织起来,还需要更多的人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索。
4.评价难度
评价是本课程较为薄弱的环节,短时间内转变观念、拿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确有难度。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要是关注过程的学习活动,评价量规难以制定;再者很多学校班额偏大,如何既保证评价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实效性,不因为学生过多带来评价操作困难减弱评价的功效,又不致使教师负担过重。另外,由于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还不够,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缺乏评价的导向,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够,存在许多顾虑:担心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的推行与制度支持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常态”进行和深层次开展,也影响着教师尝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的积极性。
5.社会配合
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涉及调查、采访、实地拍摄等活动,有关部门或人员不支持甚至阻挠,使调查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如在课题“我身边的‘白色污染’”中,学生到社区餐馆调查一次性塑料餐具每天的使用数量时,就遭到老板的拒绝和“白眼”。
(二)对策
1.推进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持续开展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其在学业评价中相对“软性”;另一方面,学校师资等条件相对“疲弱”,现实的功利文化会“侵蚀”国家课程政策的执行力。所以,必须尽早重视课程持续推进的机制问题。具体来说,要重视在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中体现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导向,尽快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落实;加强教学督导,规范课程教学计划的切实执行,以保证课程的持续推进;教研督导部门应切实、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引领水平,充分、有效发挥教研和督导的作用,及时给予一线教师专业化的指导,推进新课程迅速发展;建立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和谐、轻松的新课改环境;督促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座谈会,加大新课程宣传的力度,消除家长的顾虑,营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常态”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2.建设基地,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学习环境
基地建设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软硬件建设的综合条件,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如果有较为完善的实践活动基地,诸如活动安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的“常态”实施等问题就会相应得到解决。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充分发挥社区、企业、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等的教育功能,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3.根据学校、教师和各年级段的实际,灵活组织实践活动
一是把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迎新会、夏令营、军训等常规性大型活动,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的主题性实践活动统筹起来,使传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形成校科(学校整体教育与学科单项教育)互动、科科互动的态势。
二是把不同年级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统筹起来,使教师形成教学上的合力;把不同年级段类似的教学主题统筹起来,使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同一主题研究中有侧重点地进行实践活动,形成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
三是利用和依靠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实践活动,扩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的内涵,形成家校互动、区(社区)校互动的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大环境。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可使学校的大型活动更富有特色。
人的成长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和“沉淀”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与生活直接对话,与资源贴近交流,建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实践的舞台、体验的空间。没有任何的教育比学生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更直接、更有效;没有任何的情感体验比学生最真实走过的更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