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定义

所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小学阶段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5]。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都是课程要素的来源。它的特点是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作为课程要素而存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将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所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时间、场所、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则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不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础,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

1.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2.课程资源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3.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为一体的新型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它需要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环境,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各种课程资源。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征

1.开放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面向小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他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也应该是开放的。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来说,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小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也必须是开放的,不能只做单一的选择,要根据活动的场所、主题、参与主体和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分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开发主体的开放性和开发方式的开放性三个方面[17]。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指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书本知识呈现的局限性,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出发,课程内容涉及自然现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的吃饭穿衣;远到国际的焦点事件,近到家乡的一草一木;既可以是实地的参观考察,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里探究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完全是开放的,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开发主体的开放性主要指面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级的开放。国家旨在通过课程标准和相关规定宏观指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地方特点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具体活动内容和方案。学校层面上,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际参与者,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开发方式的开放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提出活动主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课题的选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得出课题,也可以征求家长和社会其他人的意见形成方向;还可以把研究主题延伸到学科教学的范围,选择某一知识点作为主题。由于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师资力量和学生经验的差异,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方式和时机也有各自的特点。

2.生成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任何细致的计划也无法预测时间和空间两个变量带来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变动性和复杂性。由于没有传统教学文本(教材)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是任何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无法囊括的,生活空间的开放性和变化性也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囿于课堂教学,转而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同时,生活世界的开放性也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变得弹性化,甚至有的课题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来完成。因此,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课程开发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客观情境发生变化,课程计划也要做出相应的修改;学生兴趣的转移也会导致主题的重新确定;或者探究过程上发现的新问题也可能提出新的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活动中关注的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而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生成新主题,课程开发本身就成为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如果抛开活动过程,采用简约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所获得的体验将是肤浅的、空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体验性的、灵活性的,生成本身就是目标,学生通过解决活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全面的成长。

3.地域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群体中开展的,课程开发有特定的区域背景,课程实施具有生动的情境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文化传统和学校自身特点是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反映社区特点,实践活动就越有生命力,越能体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18]。

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课程资源的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因此,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就具有了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分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体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例如,东北的学校可以选择“冰雕”为主题,沿海的学校则可以选择“大海”为主题等。

我国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方面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量力而行,扬长避短,不要相互攀比。课程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化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尊重不同区域的多元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的多样性,把课程资源的差异性转变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性。

另外,学校性质、规模、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也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我们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

4.动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传授系统知识的课程。也就是说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活动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中开展实际的活动。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动态性就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几个方面无论是侧重某一方面,还是整合实施,都需要面向现实的社会场景和自然场景,需要学生动手,需要动态性的课程资源。比如“校园浪费现象调查”“河水的污染问题”“家乡的特产介绍”等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开展和实施。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具有多元性,要想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就需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这将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扩大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9]

1.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农场、工厂;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校内活动资源,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同样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20]

3.按照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自然和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的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与显性课程不同,其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影响。因此,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21]

4.按照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文本课程资源和非文本课程资源

文本课程资源是指利用文字、纸张和印刷术记录人类思想、智慧和文化的资源,包括教科书、课外书籍、图书资料、报纸杂志等。非文本资源是指文本资源以外的资源。非文本资源又可以分为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

5.按照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划分,可以分为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课程资源,如校内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学校的各种基地;校外资源中的家庭环境、社区设施和自然资源,如社区博物馆、少年宫、自然景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人力资源是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源。学校内的包括:全体教师、校内管理人员、校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格;学生的学习风气、班风、校风等;校外的包括家长、社会人员、社区所有人员及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是多元的,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注意课程资源不仅仅是物质形态或教材,也不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利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总体目标的各种课程资源,所以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时候,要从不同角度全面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