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盖棺论定”。无论生前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多少争议,在他死后的评价才真正能概括他一生的成败得失。对屈原的评价也是如此。后人谈到屈原的投江自尽,往往从殉国的角度去理解他、歌颂他。但屈原的自沉,其实远远比“殉国”的意义更为丰富。无论如何,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从容赴水,最终成就了他人格的完整与伟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能用“伟大”来形容的文学家,人们毫不犹豫地将这一殊荣敬献给了屈原。

例如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不仅专门在长沙东北的汨罗江畔凭吊过屈原,他还在《史记》中引用淮南王刘安的话评价屈原的品行与才华是“与日月争光可也”。从此以后,屈原的形象几乎成了中国文人最崇高的一个象征符号,是文人才情、人品的完美象征。对这一个形象的崇拜,影响到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伟大文人,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人都是屈原忠实的追随者。

两千多年后,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17]。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北京举行了楚文物展览,展出了屈子祠和屈原墓的照片,并于同年举行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年的活动;苏联也在莫斯科举行了隆重纪念屈原逝世2230年的集会,费德林院士做了《屈原及其创作》的报告……在屈原去世2230年之后,中国与世界的人民还在以各自的方式深刻怀念着这位伟大的人物。

20世纪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旷世而不一遇”的天才文学家,此四人“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18]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人格与文学成就都堪称伟大的人物首推屈原,其后继之以陶渊明、杜甫和苏轼。更重要的是,这四个人,即便不是文学天才,也能以其高尚伟大的人格流芳万代。反过来说,没有高尚伟大的人格,绝不可能成就高尚伟大的文学家。

当然,在人们毫不吝惜对屈原的各种推崇与赞誉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屈原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另一方面,也从来不乏对他批评的声音。

例如,东汉撰写过《汉书》的史学家班固就批评他“露才扬己”,说他个性太张扬,喜欢炫耀、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不容于世人,因此愤愤不平,最终“沉江而死”。[19]连鲁迅都批评过屈原的个性,说屈原不过是《红楼梦》中贾府里的奴才焦大,看不惯主子奴才们的所作所为,只知道呼天抢地地怒骂,但骨子里还是为了主子们好。因此这焦大也就是“贾府的屈原”。

在20世纪40年代,甚至还有人直截了当地批评屈原根本就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而只是楚怀王的一个“文学弄臣”,只是一个“富有娘儿们气息的文人”。所以,屈原留下来那么多美丽而忧伤的诗篇,不过是“充满了富有脂粉气息的美男子的失恋泪痕”。说白了,屈原就是楚怀王的一个“男宠”而已,成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以色事人,“陪着楚王玩耍或歌舞”。[20]目的就是为了取悦君王,与其他“男宠”争宠。后来一旦失宠被逐,又看不到被召回的希望,才愤然自杀。

更有甚者,还有人索性提出:这世界上,根本从来就没有过屈原这么一个人。[21]屈原,压根儿就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伟人形象。否则,为什么先秦时候那么多的典籍就没有一部提到“屈原”的大名,而直到西汉的司马迁才在《史记》中专门为屈原立传呢?

……

然而,历史上有没有屈原这样一个人,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经过两千多年来学者们极其严谨的考证研究,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楚怀王、顷襄王时代是没有疑问的,也就是说他主要生活在公元前3、4世纪之交的楚国,是楚国王室的后裔,与楚王同姓,在楚怀王时期还一度做过朝廷高官。在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凭空推翻《史记》以来关于屈原的种种文献记载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屈原,无论是赞颂还是批评,都必须承认,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替代。那么,对于屈原这个人到底该怎么评价?他到底是顶天立地的“伟人”,还是一个卑躬屈膝的“文学弄臣”?2230年前的一位诗人,他究竟凭借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赢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当然,屈原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原因有很多。综合前贤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妨选择这样四句话来评价屈原,概括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

其中“浪漫文学始祖”和“香草美人情意”是概括他对中国文学史开创性的影响,“正道直行精神”是形容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情怀,“爱国思想先驱”则是评价他对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的贡献。

浪漫文学始祖

作为文学家的屈原,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在文学上的贡献时,评价标准主要有两个:要么是他在某一文学领域有首创之功;要么是他在某一文学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具有经典的意义。

屈原恰好符合了这两大标准——他既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体裁——楚辞体,而且代表这一文学体裁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他创作的《离骚》。因此,人们往往又将楚辞体称为“骚体”,到后来,“骚人”或者“骚客”甚至还成为文人的代名词。“骚”由此成为中国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文学评价的最高标准莫过于“风”“骚”二字。“风”代指《诗经》,因为在《诗经》“风”“雅”“颂”三个部分中,风诗不仅数量最多,也被公认为文学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

从整体的艺术风格来看,主要产生并成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呈现出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审美风貌,以描写现实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为主,被视为中国现实文学的源头;而主要产生并成熟于长江流域的楚辞,则浪漫华美,**澎湃,上天入地,有神仙世界,也有人间情感,被公认为是中国浪漫文学的源头。

《诗经》和屈原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走向成熟的两座高峰。风、骚并称,甚至后来还成了中国文学整体的象征,以至于当有人评论谁的文学作品具备“**之旨”,或者哪位文人有“**精神”的时候,那就是对一个文人或作品的最高评价了。中国的文人也因此拥有了“风人”和“骚人”这两大别称。可见,说屈原在文学领域有首创之功绝非夸大其词。

屈原不但开创了骚体,并且成为骚体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专力从事文学创作的中国文学第一人,是中国文学之鼻祖。

尽管在屈原之前,中原地区已经有《诗经》[22]流传,并且还普及到了主要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但《诗经》中的诗篇绝大多数都是无名氏创作,还没有出现一位专门以文学创作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读者无法从诗篇中探知诗人的个性如何,才华如何,只能通过《诗经》分析那个时代文学的整体特质。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23]而且,《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篇幅短小,至屈原《离骚》一出,洋洋洒洒两千余言,堪称诗歌历史上的鸿篇巨制。且诗人的个性飞扬,辞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浪漫,无论是从篇幅规模上,还是从艺术成就上,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第一人”。

据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明确标为屈原创作的诗篇共有25篇,包括《离骚》1篇,《九歌》11篇,《天问》1篇,《九章》9篇,《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另外,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招魂》的作者也应该是屈原。

在屈原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伟大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已经有了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如商鞅、吴起;已经有了出神入化的军事家,如撰写了《孙子兵法》的孙武……但是,只有等到屈原的出现,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都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

香草美人情意

屈原在文学创作手法上也有很多开创性、奠基性的发明,其中最具魅力之处,就是他开创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屈原经常将心目中最美好的、最崇高的人物形象用“美人”意象来代表。最常见的是他将代表祖国的楚王比作“美人”,他自己则是对“美人”痴心绝恋、愿意为她舍生忘死的那位男子。

例如,在屈原的系列组诗《九章》中有一首诗直接题名为《思美人》,此处的“美人”便是象征楚怀王。在屈原眼里,楚王是楚国的象征,是屈原一直牵挂和眷恋的“爱人”,是他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

屈原在写《思美人》的时候,已经被放逐离开了楚王宫廷,在流浪生涯中,他将自己对楚王的深深思念诉诸文字。在《思美人》中,他深情地写道:“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这几句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意是这样的:我深深地思念着心爱的美人啊,我独自伫立,拭去满脸的泪水,我久久凝视着她所在的方向。那么深厚的情意盘结在心里,要向我的美人表白,可是道路那么遥远,也没有媒人能为我传递消息。我这满腹的忧愁和冤屈又能向谁倾诉、向谁发泄呢?我每日每夜地抒发着内心堆砌得满满的情感,却只能郁积在内心,没法传递给远在他方、高高在上的美人啊![24]

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爱情来象征君臣关系,在屈原之前绝无先例,可以说是屈原的首创。而用爱情来比拟君臣情意,至少具备这样两种意义。

首先,它说明在屈原的心里,爱情是最纯洁不容亵渎、最神圣不容侵犯的感情,因此,他才愿意用这种最美好的感情来比拟他心目中同样圣洁的君臣情意。

此外,由于屈原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以男女比君臣的象征手法一旦从他这里形成,就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国文学史的一种重要创作手法,也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特亮点。后世的很多诗歌,表面是在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其实都是诗人在寄托自己对国君的情意;甚至很多也许真是描写爱情的诗篇,也会被评论家解读为寄托了君臣关系的政治诗篇。最鲜明的例子之一,如杜甫的《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25]等句子,很多评论家都认定杜甫在“佳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情感,诗中“佳人”与其夫君的关系,其实就是杜甫用来象征君臣关系的。只不过在屈原《思美人》那里,君王是美人,臣子是追求美人的男子;而在杜甫这里,君王是“喜新厌旧”的男子,“佳人”则是一片冰心、忠贞不贰的臣子。

除了将君臣情谊用爱情的形式来表达,屈原还在他的诗篇中大量运用各种各样芬芳美丽的花草意象,比如说兰花啊,杜衡啊,芳芷啊,那些芬芳美好的植物有的象征着屈原理想中的贤才,有的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总之,凡是美好的情感,屈原总是会用最美好的意象去比喻。可以说,屈原对美有着极度敏锐的感受能力,对美有着极度的洁癖,而且,对美,他还有着上下求索的执着追求。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种种美好情意,是屈原独特的文学个性,更反映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诗人无不深受其影响,屈原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成为文人仰慕的偶像,甚至后代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明显模仿他的影子。

爱国思想先驱

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屈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屈原的思想可以说得上是兼容百家却又特立独行的。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思想高度开放、文化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以前或同时,在思想界活跃着并且已经形成巨大影响的就有这样一些学派: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创始人的道家,以墨子为创始人的墨家,以商鞅、吴起以及稍后的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等等。这么多学派之间既有激烈的思想论战,也不乏思想的交融,使得战国成为中国思想界最富有挑战性、也最富有**和创造力的时代。

在诸子百家林立的战国时期,有不少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很可能与屈原有过思想的交集和交锋。例如儒家“亚圣”孟子就与屈原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孟子曾长期居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而屈原也有多次使齐的经历,他们很可能见过面甚至有过深度交流,孟子倡导人格的“浩然正气”与屈原所坚守的正道直行精神也有相似之处。

此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也和屈原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庄子和屈原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他们都是楚国的王室后代,只是庄子后来迁居到了宋国。但庄子的思想携带着鲜明的楚人特色,他那飞扬的文采、浪漫的想象、崇高的精神追求、个性化的人生态度,都和屈原有相通之处。

另外,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也和屈原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张仪曾在秦国为相,在秦楚争霸最为激烈的时代,他曾经与时为楚国重臣的屈原有过直接交锋,各自展现着自己的外交智慧。

不过,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有两大特点,名家辈出、百家争鸣只是其中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则是“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名士们大多习惯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以“推销”自己的学说,借用孔子的话来说,都是“待价而沽”,一旦有人出“高价”,他们就愿意“出售”自己的才华。因此,名士们虽有“故国”和“故乡”的概念,却并没有必须忠于祖国的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定。能够成功地“卖出”自己的思想,其价值远远高过忠于一个并不看重自己的祖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周游列国是那个时期名士们普遍流行的生存方式。

而在屈原的思想中,最为可贵的就是,无论祖国对他如何,他都始终如一地、如热恋般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在他的心目中,楚国和他自己完全是一体的,楚国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楚国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楚国兴,就是他的成功;楚国亡,就是他的失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对楚国的爱就像对热恋情人的爱,因为爱得专一,爱得深沉,因此,他绝不可能三妻四妾,绝不可能像别人那样左顾右盼、朝秦暮楚。哪怕热恋的结果是失恋或者没有希望的单恋,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他会在“爱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为她鞠躬尽瘁,哪怕是死也不愿意离开她半步。换句话说,他愿意为了楚国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屈原看来,动物尚且对故乡依依不舍,何况是对故国心怀强烈“爱情”的人呢?

正道直行精神

因为心怀矢志不渝的热爱,有了爱的信仰支撑,屈原才会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这个既定的方向,“正道直行”,绝不扭曲自己的灵魂,始终坚守身体与精神上的纯洁与忠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才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正直首先表现在外交策略上。他对楚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国际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外交上始终坚持联合齐国、对抗秦国的战略。尽管这一战略遭遇了国内亲秦派的强烈阻挠,屈原甚至还因此被陷害而贬谪出郢都,但无论他本人受到何种恶劣对待,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改变这一主张。

同时,在内政思想上,他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结合,主张变法图强,强调明法审令、举贤授能。因此,无论外交战略还是内政思想,他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让楚国强大起来,成为抵御强秦的重要堡垒,并且进一步完成统一中原的历史使命。

而最能体现他的正直精神的,还是他在精神上的“洁癖”。屈原的内政、外交思想都曾经得到楚怀王的极力支持,君臣之间有过一段知己般彼此信任和依赖的时光,这也给了屈原一个广阔的平台去施展他的才华。但可惜的是,楚怀王是一个左右摇摆、没有什么主见的君王,对屈原的信任最终没有敌过身边一群小人的不断谗害,而且陷害屈原的人当中,还有怀王最偏爱的小儿子。

楚怀王最终抛弃了对屈原的信任,尽管他在遭受劫难之后终于还是意识到了屈原的正确,但已经后悔莫及——楚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如江河日下,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连楚怀王自己都被秦国欺骗,囚禁在秦国,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楚怀王的反复无常及其继位者顷襄王的昏庸,给屈原的命运带来许多坎坷和磨难,给屈原的内心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创伤。但无论面临多大的磨难和困境,屈原都始终坚持了一点:绝不改变自己美好的理想和美好的节操。就像在湘江边他回答渔父的那样:尽管这个世界浑浊不堪,众人都为了各自的私利而蝇营狗苟,但我屈原却没办法跟他们一样同流合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可投身湘江,也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沾染上世俗的一点污垢。

屈原选择的最后归宿再一次证明了他正道直行的信念。在如今中国法定休息的传统节假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之中,唯有端午节是有明确纪念对象的,那就是一直活在中国人心里的屈原。学者已经证明早在屈原生活的时代以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可就因为传说屈原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沉,从此以后,端午节成了人们祭祀、缅怀屈原的专门节日,包括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自沉的汨罗江,也成为所有中国诗人内心虔诚膜拜的圣地。就像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咏叹的那样:“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淡水河边吊屈原》)“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从上游追你到下游,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漂给屈原》)

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也许这四句话还不足以概括屈原的全部,还有很多原因使屈原成为“天下诗人的骄傲”,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信仰,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概还是他对美的一丝不苟的追求和坚持。对他自己而言,“举世皆浊我独清”——最清洁、最干净才是极致的美。

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留下最多谜团的诗人,两千多年来无数学者前仆后继地试图解开这些谜团,无数文人对他顶礼膜拜。那么,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到底经历过哪些传奇的故事?他既然用对待爱情般的热烈来对待他的祖国,那么关于他的爱情到底有哪些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