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或无”是对立认知人群最常使用的公式,用一句格言来描述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这种想法在这个世界根本行不通,但很多人还是按照这个想法去生活。要么全部拥有,要么一无所有——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许多层次和等级。我们发现,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特别是儿童,他们一方面非常自卑,一方面又野心勃勃。历史上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例如在谋取王位时被朋友杀害的恺撒。

儿童的很多古怪性格特征,如固执、偏激等,都根源于这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认知方式。在儿童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儿童形成了自己的个体哲学,或者养成了与常识相左的思维模式。一个非常任性的4岁女孩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天,这个小女孩的母亲给她一个橙子,她接过来之后转手就把它摔到地上,并说:“你给我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喜欢什么,会自己去拿!”

那些懒惰的儿童无法拥有全部,就会沉溺于一无所有的梦幻世界中,但我们不能立刻判断这些孩子无可救药。我们知道,特别敏感的孩子很容易逃避现实,躲到自己构建的梦幻世界中,因为那里可以给他提供保护,使他免受伤害。但这种逃避不一定说明他们完全无法适应现实,不能融入社会。

很多人都需要与现实保持一段距离,比如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也需要,因为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想象能力。但不切实际的幻想只可以帮助人们绕过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可能遭遇的失败。我们要记住,正是那些拥有超凡想象力,并且能把想象和现实相结合的人才能够成为人类的领袖。

他们能够成为领袖,不仅因为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因为他们勇敢面对并成功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许多伟人的事迹告诉我们,尽管他们在小时候不够重视现实,学习也不怎么出色,但他们养成了深刻的洞察力。一旦条件成熟,他们能够鼓足勇气,直面现实,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伟业。

当然,如何将儿童培养成为伟人并无章法可循,但我们需铭记:对待儿童千万不能粗暴、鲁莽,而应该一直鼓励他们,不断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缩小他们的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