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上行走,要懂得为人处世的技巧,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与智慧成就自己,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推波助澜,也要懂得成全别人,从而为自己的成功铺就一条宽阔的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上最大的借,即为借势。“借势成事”是聪明人的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别人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力量,从而加大自己成事的速度和力度。

借人、借势和借钱,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不足。

关于成事之借,有许多经典说法,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舶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关系网中,“借”是核心。关系网又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这一核心,就把握了关系网的精髓,就有可能通过借力,完成从没钱、没背景、没经验,向成功的转化。

借,其实也是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的一种形式,是成就事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养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之道,那么这样的人定将会大有作为。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朋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日益重要,善于利用朋友往往使你的生活自在快乐,而且会有很多机遇。培养一种利用朋友的习惯,实际上就等于你的成功有了希望。

有个很成功的商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说自己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并且因人而异,加以利用。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都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要因人而用!”

诚然,自己交朋友都是真心的,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心中,他把朋友分了“等级”,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吃喝级”、“嘻嘻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和对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开心扉的程度往往由这些等级来决定。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借他们各自的能力和特点,成就自己的事情。

古之借风腾云,沽名钓誉,借力打力,借鸡生蛋,无不是讲究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发展。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就是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和外国原材料,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从事加工制造,从事转口贸易。凭借“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使香港走向了繁荣。

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青年人更需要朋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香港著名的圣安娜饼店的创始人现年40岁的霍世昌靠朋友得以发迹,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屈指一算,圣安娜饼店成立至今已有整整18年的历史了,霍志昌当时只是一个22岁的毛头小伙子,当人们向他提出此一疑问时,霍世昌憨厚地笑道:“我是靠借钱开饼店,靠朋友发财的。”从如此爽脆的答案中你应该明白他当时的情形。

当时霍世昌在电灯公司工作,是有关技术维修方面的。那时还未结婚,他的女朋友很喜欢弄些点心、蛋糕之类食品,味道非常不错。女朋友是从一位师傅那儿学习来的。霍世昌便想,徒弟已经有此成绩,师傅当然更好,因此便萌发开饼店的念头。然而那时的西饼业在香港并没有呈现出现在这种蓬勃势头。霍世昌想这是一项有作为的生意,便跟她的师傅商量研究。两人都赞成这个计划。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缺乏,于是,便决定找朋友支持。霍世昌先是做出一份包含预算、地点、资金、经营方针等详细内容的可行性计划书。然后,便找一朋友商量。当这位朋友看过后,他很顺利地接受了计划书,于是他们三个人便成为合伙人,直至现在。

当初靠借钱开饼店,现今每年都增设一间分店,1997年香港回归后,霍记饼店的生意更红火了。

远亲不如近邻,借身边的朋友之力,将会对你的事业大有帮助。

假如你是一个善借高手,朋友会为你的成功“添砖加瓦”。

一个人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为之利用,能够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三国中的刘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多一样才华,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你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变成朋友。能集合众人才智的公司,才有茁壮成长、迈向成功之路的可能。

生命的成长,依靠心灵从四处汲取营养。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人士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

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他们知道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圣经》中的摩西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导者之一。他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子孙们前往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领地时,他的岳父杰塞罗发现摩西的工作实在过度,这样下去绝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杰塞罗要摩西将这群人分成几组。每组1000人,然后再将每组分成10个小组,每组100人,再将100人分成两组,每组50人。最后,再将50人分成五组,每组各10人。然后从每一组中选出一位首领,而且这位首领必须负责解决本组成员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摩西接受了建议,并吩咐那些负责1000人的首领,分别找到知己胜任的伙伴。

任何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预先为自己写下这样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部分美国人都有一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美国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任何人如果想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就需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借而用之。

借人之力为我所用

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成功的。因此,必须借用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和创造灿烂的人生。

200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50位中国富豪中,其中第24名的张果喜,就是善于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高手。

张果喜素有“巧手大亨”之称,他看准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潜力。就招聚公司员王进行分析、达成共识,使产品在日本市场一炮走红,成为日本佛龛市场的老大哥。

公司为了经营的需要,在日本委托了代理销售商,但一些富有眼光的日本商人看到经营这种佛龛有大利可图,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就想绕过代理商这一关,直接从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进货。

张果喜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

从眼前利益来讲,从厂方直接订货,就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有利于厂方的销售,然而却破坏了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同时佛龛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也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代理商如果背向自己,与韩国或中国台湾地区生产厂家挂钩,岂不影响本公司的利益吗?

张果喜果断地回绝了那些要求直接订货的日本朋友,并且把情况转告给代理商,向代理商表示,公司在日本的业务全部由代理商处理,公司不通过其他渠道向日本出口佛龛。

代理商听后,很受感动,在佛龛的推销和宣传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并且在日本市场打出了“天下木雕第一家”的金字招牌,从而使张果喜公司的佛龛在日本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是全能的。尼采鼓吹自己万能,结果发疯而死。所以一个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事业,就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才智,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才干。这就要求在事业的征途中,恰当地选择人才。

王石是万科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一位善借他人之力的智者。他在经营万科的过程中,多次向社会招聘贤才。

l君原是万科公司的一名职员,可不知什么原因,忽然不辞而别,被聘到一家酒店做业务经理。

王石在公司与l君一起工作的时候,发觉l君很有才干,且上下左右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融洽,这样挥手而去,很是可惜。而且自己在有些方面的不足,l君又恰恰有这些方面的长处,两下取长补短,不是更好吗?

于是王石左思右想,花了很大力气,终于说服了l君重新加入了万科公司,而且当年在l君的配合下,齐心协力,为公司赚了几百万元,使得公司营业额超过两亿多元,在深圳五家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二。

万科成功的奥秘当然不只是借用人才之力一个原因,但是善于借用人才之力,显然是其第一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掌握了主动。信息的闭塞,就可能使人贻误战机、遗憾终生。

广泛地结交朋友,借助他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陕西省某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意每月举行一次厂长经理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各厂长经理相互探讨交流企业的管理经验,研究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相互学习企业的经营之道,同类企业慢慢形成集团式公司,在集团公司内又相互交流信息,帮助打开市场,结果在一年内,全市工业生产猛增,工业利税是往年的两倍多。

在现代社会,借力这种手段已被政治、经济、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被社会承认,是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积极意义,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方式之一。

名记者吴小莉之所以成名的原因,与她善于走在领袖身边有直接的关系。

许多人都记得,1998年3月19日,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基总理首开先河地点到了吴小莉的名字:“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两会”期间的轶事,使吴小莉顿时成为传媒界引人注目的明星,也是她的提问,使朱总理留下了激昂的宣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吴小莉知名度的提高,吴小莉主持的节目《小莉看时事》也成为凤凰卫视台的名牌节目。内地的传媒朋友对小莉说:“在中国电视圈里,只有艺类主持人容易成名,很少新闻类主持人成为明星,你算是特例。”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朋友也笑着说:“小莉,你不知道你对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冲击有多大,许多人加快了语速,剪短了头发。”

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最好方法是感情投资与真诚合作。

其实当我们面对纷至而来的各种压力时,就要学习一下雪松的精神。当大雪来临时,不一会儿,树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条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为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只有雪松因为特殊的本领,才度过了大雪纷飞的寒冬。所以,当我们面对外界的压力时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确实,弯曲不是倒下,也不是毁灭。它不仅只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人生的一门艺术。

拐弯抹角巧办事

峰回路转的竞争谋略,是个体者在实战中较为容易把握的又一重要谋略,这一谋略的要旨在于遇事之时,不要直来直去,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曲线”艺术,正所谓曲径通幽处。

有一则寓言说得好。

小马到河边喝水的时候,正好碰见了捕鱼的水鸟,便好奇地问水鸟:“大姐,我一直很奇怪你是怎么一口把鱼吞进肚子里的,你从来都没有被鱼翅卡到过吗?”水鸟笑了笑,说:“马兄弟,你还真是个直肠子,想办法转个弯子,避开鱼翅不就没事了吗?”说完水鸟就把刚捕到的大鱼朝空中一抛,让鱼头朝下,鱼翅向后倒着落进嘴里,然后心满意足地走开了。

人际交往中,你常会碰到各种难办的事,这个时候就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那条“刺儿”,这是社交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有位编辑向著名学者钱钟书组稿,便是绕着圈子,成功地“吃到了鱼”。

传播媒介把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的脾性渲染得孤傲怪僻。有一次,一位编辑参与编撰地方名人词典。钱老的材料不易到手,写信发公函都杳如黄鹤。主编为此大伤脑筋。这位编辑想碰碰运气,鉴于前车之覆,他对此事不加张扬。

这位编辑对钱老的著作及学术成就甚为了解。自1961年钱老力作《通感》问世以来,钱先生之名即铭刻脑际,追慕迄今。并且,钱老的叔父钱孙卿先生是这位编辑所在学校的前任老校长。由此两条,编辑信心大增。于是决定投石问路,迂回约稿。

钱老伉俪情趣高,每常调侃,幽默诙谐,相与为乐。杨绛女士呼夫君钱老为“黑犬才子”。此系钱老之字“默存”分拆而成的离合体字谜。于是他冒昧为他们姓名编了两条灯谜。“化著作”射“钱钟书”;“柳絮飞来片片红”射“杨绛”。信中先呈上拙作,然后陈述其叔父举学之业绩。很快收到回信,并内附联贺卡,蓝底金字,庄重致。特别是钱老签名的明信片,三字合写,神旺气足,独具风采。编辑自然喜不自胜。

既得陇,又望蜀。于是编辑又写信委婉地陈述乡情,说母校为得其资料四处奔波,众人渴望有钱老资料做地方史籍支柱等言。不久收到钱钟书回信,说:“我们对国内外名人的传记请求供给材料,一概敬谢,偶有关于我们的条目,都出于他们自编,未便为你破例。”好事多磨,果然吃了闭门羹。

设身处地想想,若来者不拒,频繁应酬,哪还有时间著书立作。老人自有他们厘定的处世原则,故乡情虽深,也未可贸然破“法”。初看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然全般供给材料不成,何不另辟蹊径。“自编”草稿,由钱老审核不是同样可以完成组稿的任务吗?于是将有关钱老的传记材料,草成小传,另附若干疑题,一并发函请教。在忐忑不安中接读复函:“遵命将来稿删一下,奉还。”对小传中的名号大都删除,批曰:“不合体例。”又订正了兰田(蓝田)之讹误。这真是喜外之喜,大家都夸赞不已。钱老为人赤诚单纯,用此“曲线”之道,既不让老人为难,又得到了资料,真是妙法。

可见,与人交往、求人办事最好能绕个弯子,直来直去就会遭人拒绝。这位编辑正是聪明地绕了个大弯子,先是写信联系感情,加深钱老对自己的印象,接着再提出请求,终于获得了成功。

还有一位编辑,也利用这种方法达到了邀稿的目的。某编辑准备向一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编辑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今天随便聊聊天就结束这次拜访。

突然间编辑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章,他灵机一动,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过身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本,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气氛热烈起来,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题逐渐变得轻松而愉快。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正是编辑引起作家兴趣的一席话,让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改变了初衷,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而且又读过他的章,对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占优势。

人际交往中,脑筋要灵活一点,直来直去容易碰钉子,那就绕个弯,避开钉子,事儿也许就办成了。

常言道,水帮鱼,云帮雨,霞帮日头浪帮波。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朝中无人不做官。这一系列的“常言”,都是在说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好是有几位可以帮得上自己的真诚朋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拐弯抹角找个人情,对自己是大有帮助的。

成人之美是一种风度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相反。”“毁人的善以为善,狡奸怀诈以为智,希望他人出过错,耻于学习又羞于无能,这就是小人。”称赞人的长处,成就人的美德,都能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

掠人之美,作为自己的美;贪人之功,作为自己的功;窃人之善,作为自己的善,这都是应该严格警戒的。颜之推说:“凡是有一个字可取于人的人,都要显示他称赞他,不能偷窃他人之美作为自己的美。”李翱说:“古代的君子,对于他人的善,害怕不能知道;既知道了,又耻于不能称赞他;能称赞他,又耻于不能成就他。”

要想做到这样,就得依靠大功力、大涵养,并深深地体会到我称赞人们,人们也会称赞我;我成就他人,他人也会成就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哲理。要成人之美,就要善于推举人,善于成就人。

鲍叔牙推举管仲,致使齐桓公称霸天下。管仲病时,桓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他,因平常没有留心接班人,而无言回答。桓公以易牙、开方、竖刁来问,管仲说:“易牙为了适应君主而杀子,没有人情,不能用;开方背亲而事君,也没有人情,不能用。竖刁自宫以事君,同样没有人情,也不能用。”

桓公就得到身死不葬的下场,齐国的霸业也就坠落了。管仲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风度。举手之劳能解别人的燃眉之急,宽容之心成全别人的一个心愿,何乐而不为呢?因为于你并没有损失什么,而对别人来说却收获了极大的快乐。这是一种君子所为。

当我们成全了别人的时候,不但给了别人机会,同时也取得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同时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这时一个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他赶上那个打灯笼的人,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没有区别。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盲人说:“我听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僧人感叹道:“原来你是为了别人啊!”盲人说:“不,我为的是自己!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差点撞倒。”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同时别人看到了我,就不会碰我了。”僧人顿悟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俗语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人之美,其实也是成己之美。你为别人所做的,人家会记在心里,有机会也一定会报答,因为人总是不喜欢对别人有所亏欠,总会感恩的。即使没有报答,相信你自己也一定会感到快乐,因为你完善了自己,成就了别人。

人们关注“成人之美”,往往都在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这时候,有些人喜欢夺人之美。当然,正常的竞争是无处不在,也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总有一些人愿意使用远离阳光的手段。他们乐此不疲地在暗地里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即使这种果实对他们并无好处,他们也要争相掠夺,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让别人拿走之后的失落痛苦。长此以往,道德就会逐渐丧失,信任也会成为一种空洞的话题。

鼓励别人的同时也是发展自己的过程。与人相处,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没有成人之美的度量与胸襟,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真正懂得、善于发现、也乐于称道别人的优点、长处,看到别人的成就真心为之喜欢,看到别人的过失,也诚恳地为之难过、惋惜,能推己及人,有“大同”的精神,能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能促进人往好处走,向上进步,这是为人忠厚,懂得成人之美。人与人各自为一个个体,不能彼此相连相通,那些不悦人之过,不矜人之能,能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砌在哪里,都能使整个建筑物稳固平实。

日常生活中的善举,并非一定都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面对他人的困难和求助,只需要一点点的爱心、一点点的热情和一点点的付出,只需要一个举手之劳,就能帮人解难,成人之美。

一点点善意的帮助,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损害,别人真诚的感激,又会让人拥有更多的快乐,一点点付出,换来别人的羡慕与快乐,何乐而不为?

化敌为友,重修旧好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有些友谊维系一生,有的则缘尽而散,有些友谊的褪色主要由于志趣各异或关山阻隔;但有些关系的逆转则是由于分歧没有处理好,产生误会闹出矛盾便彼此不再往来,甚至视为怨敌。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意味着你要喜欢所有的人,也不意味着你要和所有相识的人都成为知心朋友,那就应当细心照料这种友情。

我们每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好比一座大谷仓。本来坚固牢靠,但如果长年累月无人照料整理,那么风雨的侵袭,裂缝的扩大,就会造成隐患和危机。一旦遇到大风暴雨,它就会突然坍塌,变成一堆废墟。当你捡起旧椽木察看,你会发现,就某一根木头来看很可能还很结实,但联结榫头的木钉腐烂了,就无法把巨梁连接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不论多么坚强、能干、有成就,仍要靠自己与别人的良好关系,才能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细心呵护的,就像谷仓需要照料一样。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打而没有打的电话,想参加而又终于没去参加的聚会:辜负过别人的信任,争执后没有和解,为一桩误会或一点分歧而心存芥蒂这些犹如渗进谷仓的雨水,腐蚀、削弱了木梁之间的联系。好的谷仓,本来只须花很少工夫稍加照料,就可修整完好,如若不加重视修缮,到头来也许只有重建了。

总之,我们重视和善于交际,也包括重视和善于重修旧好和化敌为友。做到这些当然需要抓住时机,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主动争取,运用心理策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掌握时机和技巧。

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敌人可以关怀释之,而不必耿耿于怀,必当回报而后快。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结”,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互不忍让,必将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加重双方的对抗心理。即使一方凭借权力或武力去压倒对方,那也只能造成压而不服,或面服心不服的状况。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对对方礼让三分,让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你这样做,你的高风亮节必然会使对方羞愧不已,令他从心底去佩服你的度量。这样做,常常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你不仅不会失去名望,而且还能获得真诚的拥护。

1754年,华盛顿作为一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那里正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华盛顿与佩思就选举问题上发生了剧烈的争论,彼此针锋相对,华盛顿盛怒之下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佩思收到华盛顿的一张便条,便条上要求佩思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佩思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站起来迎接佩思,并笑着伸过手去。

“佩思先生,”他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成为了华盛顿的一名忠诚拥护者。

对于闹了别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敌,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那么就应当在自由主动的前提下,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无关紧要的敌意,宽容大度,不予理睬,可以装聋作哑,或是转移话题,让对方无趣而退,绝不可斤斤计较,发生无谓的冲突。

其次,对于有辱人格、有伤大体的讥讽攻击,应当予以还击,但这种还击不是争吵,而要采取委婉暗示、幽默等等巧妙的方式,做到有理有力有节。还击是为了自卫,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出气。

再次,发现并抓住时机,向对方表示关怀体贴,给予帮助,促成和解,从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做得相当到位,对于薛宝钗能说会道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和她善于见风使舵使得王夫人对她刮目相看,对此,人们评价不一,但她在处理与林黛玉的关系上所表现的交际术,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众所周知,黛玉、宝玉和宝钗是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对于宝钗与宝玉的亲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酸嫉妒,把宝钗视为“心腹之患”,因而每有机会,黛玉总要不失时机地对宝钗贬损一番。而宝钗总是采用恰当而巧妙的办法予以化解,对于黛玉无关紧要的敌意,她不予理睬;对于某种有辱人格的讽刺挖苦,予以适当的回敬;一旦发现了转机便紧紧抓住,努力争取和解。

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之中说出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几句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么能读**,说艳词?在众人眼中,这是人之忌讳,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好在那些腹中墨不多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痛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绝不宣之于众,她敏锐地发觉这是她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这也正是薛宝钗的高明之处。

于是,背地里宝钗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她先给黛玉来个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她满脸羞红,便适可而止,不再往下追问。这种宽容的态度让黛玉甚为感激。宝钗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这是宝钗出自真心实意地关心,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的份了。

此事之后,宝钗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点黛玉失言之事。她的信守诺言,使黛玉改变了对她的成见。黛玉诚恳地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至此,宝钗和黛玉已达成和解。宝钗的最大优点就是善解人意,珍重友情。她并不以和解为止,而是和解之后对黛玉关怀体贴,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她深知黛玉心中的苦楚。黛玉生病,她来探望,当得知黛玉怕别人说三道四而不愿熬什么燕窝时,立刻将家中的燕窝送给黛玉吃。当黛玉悲叹自己孤苦伶仃时,她便安慰道:“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便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替你解一日。”如此劝慰体贴,便使黛玉把她引为谈心知己,心中烦忧自是不加掩留地对之倾诉。宝钗又说:“我虽有个哥哥,但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是同病相怜!”一个同病相怜,一下子使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宝钗如此善解人意,又很会说话,怎能不使原先对她抱有敌意的黛玉视她为可靠的知己呢?

运用心理策略表达分歧,化解矛盾,需要调动一切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但其根本的因素还是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贯彻双方皆赢的原则。

搭个台阶让人下

触人隐痛,是待人处世的大忌。常言讲得好:“人要脸,树要皮,麻雀依靠三道眉。”我们在与人打交道共事时,不去揭人的短,才是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

许多人总是希望别人不要伤害自己的面子,总希望别人给自己留面子,但却忘了给别人留面子。所以,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揭别人的短,让别人下不来台,而因此怨恨你。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不妨学点给人台阶下、留面子的技巧,这不仅能使我们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有人在社交场合随意打断别人兴致勃勃的谈话而去当众纠正他话语中的小错误;有人为显示自己“消息灵通”,当众揭出别人的**;有人喜欢“抬扛”,总要把别人批驳得狼狈不堪才感到过瘾;有人看到别人受窘,便趁机嘲笑奚落,这都是不够明智的做法,是社交禁忌。

几年前,通用电器公司面临一个需慎重处理的问题:免除查尔斯史坦恩梅兹担任的计算机部门主管的职务。此人是电器方面一流的专家,却不能胜任计算机部门主管的工作。在处理这件事上,公司真是左右为难,解除他的职务吧?不能,公司不能没有他,而且他又特别敏感,容易激动。最后,公司给了他一个新的头衔:通用电器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个头衔。与此同时,他们巧妙地让另一个合适的人担任了计算机部门的主管。

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使公司达到了目的。同时也令史坦恩梅兹非常满意。

在做事中,我们常常无情地剥掉别人的面子,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抹杀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我们在他人面前呵斥一个孩子或下属,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去考虑人家的自尊心。事实上,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两分钟,说一两句体谅的话,对别人的态度宽容一些,就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事情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了。

李惠是一个行业的行销专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项新产品的市场测试。但她却犯了一个大错,使整个测试都必须重来一遍。当李惠开会向老板报告时,她非常害怕老板会狠狠训她一顿。但是老板却只是说相信她第二次一定会把测试做好。老板保留了李惠的面子,使她深为感动。果然第二次测试,李惠做得十分成功。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心,太伤自尊、太没面子的事,千万不要去做。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同事面子难保,以致撕破脸皮,因小失大。纵使别人犯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没有为别人保留面子就会毁了一个人。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面子的事,历来如此,平民俗子重视,皇帝更是如此。

据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有个从前的小伙伴来到皇宫,想让朱元璋给他封个官或者赏赐点什么。为了让朱元璋勾起儿时的回忆,此人跪在朱元璋面前说道:“万岁,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都替别人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偷来豆子放在瓦罐里煮,大家争抢着吃,结果罐子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都泼在地上。你只顾从地上抢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你憋得脸都红了,吓得大哭起来。我出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起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吞下肚里的……”当着武百官的面,朱元璋怒不可遏,大喝一声:“哪里来的疯子,打出去!”

结果,那个人被赶了出去。另一个当年的小伙伴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来面见朱元璋:“万岁,还记得我吗?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域,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话句句属实却又不失体面,朱元璋龙颜大悦,想起了当年自己和小伙伴们同甘共苦,当即给此人封了个御林军总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不管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都会顾及自己的面子,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痛处就不会招惹灾祸。所谓的“痛处”,也就是一个人的自卑感、错误及缺点。在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必须事先研究一番。避开别人内心的痛处,以免触犯别人。

然而,世间的性格千姿百态。有人故意唱反调,也有人总是固执己见,从不接受别人的任何意见,而顽固地认定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才是天底下最正确的。当然也有掩藏自己心底的企图而试探对方的心意,不惜唯唯诺诺,阿谀逢迎。

伤疤不能随便揭,无意揭人伤疤,会使人感觉到更加痛苦。触人痛处,就会触犯待人处世的潜规则,将朋友得罪,而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自己。恰当地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可以使双方的交往更为融洽。

有的人不懂得面子的问题,他们随意地攻击他人,丝毫不给他人留面子。在攻击他人的时候,孰不知自己的颜面也丢尽了。刘墉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学术界的朋友,以写政论闻名,成为各大报社约稿的对象。可是那些约稿人白天不停地打电话,晚上又不断地请他吃饭、喝酒,偏偏在喝得已经东倒西歪的时候向他约稿。不但要实事评论章,还是急如星火,明日就要交稿件。人往往就是这样,他们希望你写最深入的作品,却可能整天整夜地干扰你;他们希望球员的精神饱满,场场奏捷,却可能晚上请球员痛饮至半夜;他们希望老人长寿,却可能在寿宴上灌酒,强迫老人吃过量的食物。他们一方面要表现自己尽了全力,使收益者盛情难却,背负着情感的包袱;另一方面,却因为对你有了狂热的招待,而跟着有了狂热的要求。如果你失败了,他们就会离你而去。

这是一个很委婉说面子的故事。说得深刻含蓄,却反映了实情,当然这比那些自己丢面子的人要好很多了。

帮助别人时要给人留面子。首先,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再者,要做得自自然然,也许对方当时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帮忙时要心甘情愿,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自己辛苦帮助,而对方不知感激,太不知好歹了。

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千万不要表露出来。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互助帮忙是很平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裸的,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要故意“打埋伏”,以免别人会想:“这种人太阴险,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批评别人时更要给人留面子。聪明人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笨,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某某一样缺心眼儿,没一点成见。”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保留他人的面子,是万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有些人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他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凡事都需三思而后行。

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人人都爱惜自己的面子,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面对失败者或弱势群体,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一点。缘于自己的优越,我们常常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抹杀了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扪心自问,这种心理是多么浅薄,心胸是多么狭窄啊!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事缘起于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为人高傲,内心瞧不起东吴,致使吴蜀关系紧张。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然而,关羽却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出口伤人?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于是,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关羽也在这场兵战中被杀身亡。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有很多事情本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无法下台时为他创造一个台阶,帮助对方下台。这也是需要技巧的,善于交往的人往往会不露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这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同时还要注意用幽默语言作为下台阶,这样既可达到目的,又显得风趣。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这样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

总之,一句话: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关爱别人,温暖自己

韦唯在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多给别人一点关爱,就会温暖一个寂寞的心灵,就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的快乐,而自己也会从中感受到别人的快乐。

爱,编织了我们这个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表现。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懂得关照别人,不仅是要懂得照顾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还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其他方面。

还记得戴安娜王妃的风采吗?她的美貌、迷人的风度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在对于女性的美丽记忆里,戴安娜王妃无疑是20世纪末最动人的一个。人们形容她:“眼睛像玛莉莲梦露一样,充满魅力,这魅力吸引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整个世界。她的举止就像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处女圣女玛丽亚。”

难道征服整个世界的仅仅是戴安娜王妃的美貌吗?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比戴安娜更美丽、更性感的女人大有人在,在任何一个时装发布会上,都可以看到足够与戴安娜王妃相媲美的女人。但戴安娜王妃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的爱心。

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之前,曾不止一次到非洲,去看望那些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不止一次担任联合国爱心大使,到世界各地的贫困地区探视。记得有一次,她来到一个落后的部落,看到人们缺衣少药,任凭寒冷袭击,茫然等待死亡的降临,戴安娜王妃不禁流下眼泪。她四处呼吁,亲自筹款,通过设立基金会来援助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

正因为如此,戴安娜的突然死去,牵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她的美丽形象也长久地萦绕在人们心头。

关爱,是生命里的阳光。它让我们拥有的每一个日子都变得缤纷多彩,每一个历程都变得温暖明亮。关爱自己,学会脚踏实地地走向明天;关爱他人,让需要帮助的人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学会去关爱他人,同时也给自己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一个寒冬的早晨,马克吐温正在空旷的大街上走着,路旁一位乞丐走过来,把脏兮兮的、冻得发红的手伸向马克吐温:“先生,行行好吧。”马克吐温摸遍全身也没摸到一分钱,他困窘地伸开双手握着乞丐的红手说:“兄弟,真的很对不起,我没带一分钱。”

此时,乞丐的眼角噙满了泪水,用手紧握着马克吐温的手说:“谢谢您,先生,您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礼物。”

在这里,马克吐温的善良和仁爱给了乞丐心灵的温暖,使乞丐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再寒冷。

让我们用美丽的心灵,传递人间的真情,把关爱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把关爱放到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成为我们思想道德中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真心关爱他人,用自己的诚心温暖社会。“在寒冷中最先死去的不是没有衣服的人,而是自私的人;只有相互拥抱才能带来温暖。”是的,关爱是何等重要,它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桥梁。关爱他人并不一定要牺牲自己,小小的关爱也是最大的善行。

所谓平凡之中见真情,有许多事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古代有两位农夫兄弟,共同耕种一块土地,粮食丰收后各自分取一半。当时,哥哥已成婚有子,弟弟还没有成家。一天晚上,弟弟想:哥哥结婚有了孩子,家庭负担重,应该把粮食多给哥哥一些。于是他起身把自己的一些粮食挪到哥哥的仓库里。哥哥也在想:我已经有家,现在有媳妇关心我,将来有孩子照顾我,而弟弟还是单身,应该为今后多存一些粮食。为此他起床把许多粮食挪到了弟弟的仓库里。第二天,他们发现自己的粮食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到了第二天晚上,他们也同样这样做了;第三天晚上也是如此;第四天,他们碰面了,这时才发现,他们都很需要对方,关爱之情是多么的深沉。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上不可预测的困难而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帮助别人搬走脚下的绊脚石,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搬走了绊脚石。接过别人的包袱,减轻别人的负重,有时正好能平衡自己肩头负担的分量。由此,关爱他人,如同关爱自己。

关爱别人是一种美德。如果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应该本能地伸出援助之手,当自己有难时,肯定也会得到他人的援助。这是一个最强劲的连锁反应之一。

一个阴雨密布的午后,大雨倾盆而下,行人纷纷逃入就近的店铺躲雨。这时,一位浑身**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不理不睬。

只有一个年轻人热情地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但是,她的脸上明显露出痛苦的神色,因为雨水不断地从她的脚边淌到门口的地毯上。

正当她无所适从时,走来一个年轻人:“夫人,您一定有点累,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一会儿。”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地向他要了张名片,颤巍巍地走了。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指名要求这位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让他负责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当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才知道这封信就是几个月前曾在自己商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所写,而这位老太太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毫无疑问,当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不久,菲利应邀加盟到卡耐基的麾下。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左膀右臂,在事业上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耐基的灵魂人物。

事实上,一个人的善行像这个故事所说的一样,有戏剧性的报答或是获得社会赞赏,毕竟是很少的。真正的、无私的善是在帮助别人之后且不图回报的。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每一个心存善良的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心中怀有善良的人,他们的善良不仅表现在行动上,在他们的言语中也充满了关爱。

关爱是一缕春风,它吹开了人们心头的阴霾,也温暖了自己。

礼尚往来好办事

礼尚往来是一种进退之道、处世之方。善此道者,可在人生奋斗的旅途上减少失败,在开创美好人生时得到较多的帮助。所以说,礼虽不大,用途可大。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讲“礼”简直就寸步难行。送礼还要讲“心机”,如果送礼的功夫不到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要成大事,不得不学习和把握送礼的技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章。”在复杂的社会里,要求有立足之地,就必须通晓人情世故。而要懂得人情世故,首先就要学礼知“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在交往礼节的范畴里,送礼就是最能表现人情的方式。逢年过节送给长辈、老师、上司一份礼物,恭贺他们节日愉快,对方必定欣然接受,并会在内心称赞你的有“礼”;朋友结婚、生子,备上一份礼,并附上几句祝贺之词,必给对方带来无比的温馨,在感念你的体贴周到之余,彼此友谊也会因而增进;夫妻之间,妻子的生日或属于你俩的纪念日,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尤其能使爱情加深。

做事有“心计”的人知道送人情不仅要懂得分寸,更要懂得艺术。

送得恰到好处是人情,送得不当是尴尬。不管是无意中送的人情,还是有意送的人情,都有一个让对方如何感受,如何认识的问题。而送人情最重要的不在于你送的情分是否轻,而在于对方感受是否重。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接待人是nhk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收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打算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女王,可是他绞尽脑汁,也没有寻到适当的礼物。

偶然间,野村中夫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看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他所送的礼物就是让女王对他所打的领带感到认同。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却非常艺术贴切,“礼”轻得非同寻常,但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并欣然接受,可谓是地道的“礼轻情意重”了。

西欧人送礼,往往是一束野花、一本书、一小篓水果均成敬意。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外国人。

送礼,本身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它本来要求是“礼轻情意重”。礼物应是小巧玲珑,不必价值过分,又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制茶很有名的伊藤园社长本庄正则,时常送乌龙茶给朋友,据说此茶对降血压有很大的功效,很受中年以上的人喜爱,如果送的是日本茶,就不会受到如此的欢迎了。日本茶到处都买得到,乌龙茶就不容易买了。

中国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主人情意重。

多数人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货真价实的大礼。要送水果就称它10斤,要送香烟就送上两条进口的(更有甚者,黄金首饰、家用电器都敢送),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一下子提了那么多礼物,依常人的惯性思维定会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最后,难下台的还是你。

人对金钱的标准,往往因状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心机”的人更懂得“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担任自民党干事长时,一面忙着主持自民党选举事务,一面却不忘派人将慰问金送到落选的议员家中,并且勉励他们不要气馁,下次重新再来。

对落选的议员来说,田中角荣的勉励是难能可贵的雪中之炭。在此之后,拥戴田中的人越来越多,竟形成了一个“田中派”。

如果田中在此时将相同的金额或礼品送至当选的议员家中,那些礼品、礼金无疑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一点也不特殊,更不能取得效果。只有在别人困顿中伸出援手,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田中角荣毕竟是真正吃过苦头的人,非常了解人们奥妙的心理。

在别人的婚礼上或荣升宴会上大肆破费,不如在人病痛或朋友有难时,伸出援手。雪中送炭的作用远远大于锦上添花。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袁术部下做一名小小的居巢长,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令。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兵乱使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有的人甚至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一番寒暄后,周瑜直奔主题:“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饿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感动,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别小看这“一炭之热”、“滴水之恩”,这样的人情可得倾林相送,涌泉相报。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的急有的缓。而我们急需时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也迥然不同。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昧。

送礼虽然表面上是“施”,实际上却是“受”。因为亲朋好友都接受了你的情意,你在他们的心目中已投下了“富有人情味”的印象。有人情味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有位画家,年轻时过了一段非常困苦的生活,经常三餐不继。有一次,他把一幅连自己都没信心的画拿到画商那儿,画商看了半天,付给他一笔当时他认为很多的钱。

就画家来说,画商并非买了这幅画,而是给了他前途。此后他终于成功地熬出了头。

那笔钱金额是否很高呢?其实不见得,但在那位画家心中,这却是一笔巨富,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那就是给了他最大的面子,可以使人产生长久的感恩之情。对画家来说,画商的钱的确成就了他的前途,因此,这位现在已成名的画家若有满意的作品,一定会交给那位画商,并且以普通价钱成交。

对身处困境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对方却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渡过难关,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发达了,依然不忘这一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特别的关照。

有心之人在赠送他人礼物时,会考虑别人的情形,千篇一律或是委托别人赠送的方式,就显得没有诚意。既然要送,就该送对方喜爱的礼物。凡事谨慎的话,成效自然会高。在成大事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送礼这个环节,把礼送得既实惠又有面子,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达到预期的目的。

平凡出版社会长岩堀喜之助到年末时,一定赠送日历给朋友,而且是本公司出品的,不可思议的是,每年的日历都比以前的漂亮,唯一不便的是不能带回家,所以只好分赠给未结婚的单身汉。

“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礼物了……”单身汉们由衷地感谢着。

礼在某些时候起的作用令人不容忽视。当你有了困难、介入纠纷或工作无着,需要有力人士调解、帮忙时,一份礼往往可化解很多困难。在商场上,懂得送礼的人,公共关系必然极为良好,可想而知,他必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至于一般人想要促成某事,虽然要靠自身的努力,但要是有“礼”来推波,则可助长其成,捷足先登。

“礼”的魅力很难抗拒。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善用方法去发掘开拓的人。”要想与人和谐相处、事业成功,“礼”是最有效的利器之一。如果你能巧于施“礼”,则已经迈向了成功的大道。

送礼要送到恰到好处。

(1)不可过分给予。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所以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有点渴,才能对你产生依赖感。一旦对你失去依赖心,或许就不再对你毕恭毕敬了。

(2)作为一位领导,你手下有一些属员,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你得到一些好处,你应该怎样赐予他们人情呢?一是要经常地赐给他们一点好处,但不可一下子全部满足他们的**,否则,对你倾囊施与的恩惠,他们便不以为贵了。

(3)不要对别人的恩情过重,这会使人感到自卑乃至厌倦,因为他一来感到心理压力过重,无法偿还这份人情,二来觉得自己无能。

(4)不妨对别人施以小恩小惠,不要让对方以为你在故意讨好他们。这样一来,你施与的“人情”也就不值钱了。

(5)对方不需要时,不要“自作多情”,因为这时你送人情会让对方感到多余,对方可能不领你的情。

(6)送人情不能临时抱佛脚。对方知道你有较麻烦的事要托到他,你本着现交现用的原则,临时遇事抱佛脚也定不会被人所看重。至多能把你所托之事办下来,下次有事再托过,还要重新送上情分,就像人情买卖一样,一把一利索。倘若对方办不了此事,或者你送的人情太小气,抵不住对方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方也不会轻易领你这份情。甚至干脆回绝你这份情,让你讨个没趣或尴尬。因此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体谅别人,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顾名思义,也就是换个立场来思考问题,其实在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益处是很大的,商家一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需求,商业利润将源源不断;老师一旦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讲课也将变得很容易。

当你不理解别人时,当你因为社交方面而苦恼时,试着从对的立场思考一下,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在人多的场合,婴儿总是会哭,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其实你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你会发现,原来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

为什么父母子女之间会产生代沟,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有困难,夫妻之间产生问题,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交心呢?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是成人的、理性的、冷静的、逻辑的、自我的,不符合这类标准就会受到冷落、打击及制止。

我们来看一则中学生对家长的抗议书:

(1)不要总是霸占着音响,将跟不上时代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放。不要总是说我们是“小兔崽子”,因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这对家长是不利的。

(2)不要总告诫我们:“多和好学生接触……”拜托,不要以那该死的分数来衡量我们的好坏。

(3)不要看到我们和异性在一起,就以为是“早恋”,不要把你们大人的“八卦”带到我们的世界。

(4)不要总按照你们的思想来“包装”我们,时代不同了,我们的着装有自己的风格,别再逼着我们穿那难看的红毛衣了。

(5)不要总对我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那么,为什么每次买烟都要我去买,我又不抽烟。

(6)不要总说吃糖对牙不好,抽烟不也危害健康吗?可每次好心提醒您,您却不耐烦地说:“小孩子别管!”那我吃糖,能不能对您也说大人别管呢?

大家看了这封信有何感想?是不是觉得自己真的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了呢?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它需要一点好奇心,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这一个要素。他们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别人着想,但是,别人并不喜欢你为他所做的一切。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时,我们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呢?还是其他?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其实只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及感受,这并非真正地为别人着想,因为它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别人的责任,尊重别人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自主权。

换位思考并不难,难的是你不会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只有真正地了解对方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也就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换位思考,要学会沟通,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思维。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常常会为一些矛盾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最后不欢而散,这不仅伤了和气,还于事无补。其中的原因,就是矛盾双方都没有换位思考意识,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

当问题出现,矛盾产生,当事双方或多方首先应该进行沟通。应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位势,用心、专注地倾听对方把话说完,尽量准确地了解问题的所在,便于有的放矢。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虽然我们每个人因为性格、经历、观念、爱好、学识等不同,个人的需要也必然会呈现出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的需要又有其共性。我们可以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色中来考虑自己的需要,从而推断他人的想法。是我们了解洞察别人心理的一个入口。

一个人不管他嘴上怎么说无所谓,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价值的,我们从心底里期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承认、尊重和赞赏。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倘若这种需要总是遭到他人的忽视、否定甚至有意的剥夺时,我们不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还会因缺乏理智而出现攻击性的言行。所以,卡耐基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詹姆斯也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卡耐基写了一本享誉世界的书《人性的弱点》,他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访问和调查,发现人性的弱点在于每个人都希望和喜欢别人肯定、鼓励和赞扬自己,而害怕批评、斥责和抵触他人对自己挑毛病、泼冷水。卡耐基说:“批评、责怪就像家鸽,你放飞后,它们总会回来的。如果你我之间明天要造成一种历经数十年、直到死亡才消失的反感。只要轻轻吐出一句恶毒的评语就行了。”

因此,在开口说话前,先问一下自己:当我犯了过错时,我希望别人批评我吗?不,我希望得到原谅。当我做得不好时,我希望别人嘲笑我吗?不,我希望得到鼓励。当我遭到挫折时,我希望别人幸灾乐祸吗?不,我希望得到帮助。当我情绪低落时,我希望别人冷落我吗?不,我希望得到安慰。当我总是听不懂时,我希望别人觉得我烦吗?不,我希望得到耐心。那么,当人家也处在类似情景时,就做人家希望你做的事吧。

有时候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在别人眼里未必如此。在考虑问题时,有时应该先卸下自己的观点,换个角度来思考,你就会了解看待事物的方式其实不止你这一种。

一个小男孩去食品店买冰激凌。他坐在桌子旁问售货员:“蛋卷冰激凌多少钱一个?”售货员回答说:“75美分。”男孩开始数他手中的硬币,然后又问小碗儿冰激凌要多少钱。售货员极不耐烦地回答道:“65美分。”男孩买了小碗儿冰激凌,吃完后就走了。当售货员来收空盘子时,发现盘子里放着10美分的小费。

想想看,这时售货员心里想些什么?这又会对她今后与人交往带来什么影响?用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小肚鸡肠;用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将心比心;用别人期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善解人意;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朴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

换位思考的结果,就是双赢。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而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不简单。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内圣外王,达者天下

莎士比亚说:“假使我们自己比于泥土,那我们就将真的成为被践踏的泥土了。”又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等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维护对方的尊严。自尊和自大并没有什么关联,只有自卑和自大,才是联在一起的。有人比喻说:“自卑感与自大狂,乃一手的两面,好似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这个锋刃不仅伤人,还能伤自身。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自作聪明,自以为英雄,好为人师。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这是交际中的规矩。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根本就谈不到方圆了。

孟子说过:“规矩,方圆之至也。”人生的方圆就如同终生研究不完的大学问。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与“圆”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它包含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每一个人终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题。

“方”就是做人一定要正气正直;要“圆”就是处世圆通练达;年少时棱角分明可谓为“方”,年长后凝神敛气可谓为“圆”。智谋是方圆的外表,方圆是智谋的内因。方圆无碍者快意人生,方周无度者跋涉艰难,所以,智欲圆而行欲方。

为人贵在正直,立身之道则恰好相反。章须要**,做人须刚正,不趋炎附势,不巧言令色。“胁肩谄,病如夏畦。”金钱美色引诱不得,权贵势力**威不得。方是品德,“圆”是智慧。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已经被古人当做境界极高的一种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智慧;“内方”就是“肃若秋霜”的原则。

古贤说,君子能伸能屈。其实,就是像热胀冷缩一样,能伸能屈也是人的本能,不一定就非君子所能做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该伸什么时候该屈,该怎么伸怎么屈,要伸多长要屈多久,这可就有学问了,而且还很深奥。如果把握得透,运用得好,敢伸能屈,敢伸敢屈,那就是君子了,至少也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于人生。

世间一切生命,几乎都是先屈后伸,你看草本植物在萌芽之前,不是都屈卷着身子?所有动物在胎腹中、在蛋壳里不也都是屈卷着身子?就连人在母腹中也都是屈卷着身体而生长的。可见,如果没屈就不可能会有伸,先屈后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之中不能抗拒的。

现代商业社会,经济亢奋,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心急火燎,浮躁妄图、急功近利,整天只知道“伸”、“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拓、进取、拼搏、争斗,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万物伸则易断,刚则易折,强则易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去求人,俗话说,“求人三分矮”,你想求人首先就一定要委屈自己,放下架子,你如果认为自己脸皮薄不肯“屈”:那你就可能永远也成不了事。脸皮的厚薄只是自己一时心理的感受,能办成事才是目的,何况脸皮也是可以由薄变厚的。李宗吾是个厚黑大师,他说过:“起初的脸皮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还说,“脸皮一厚,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饭,也比别人讨多点。”“人不要脸,鬼都害怕。”

人生在世,就像江河行水,不可能直奔向前,直通大海,一定要弯弯曲曲,七扭八拐的,根据地势形貌而行,才能通畅流动,归入大海。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屈”是为了伸的道理,只想伸的人,是伸不久也是伸不长的,最终只能是一无所有。为人处事,只有先屈后才会有伸,这是千古不变的天道。

“和而不同”是我们自处的一种很高的素质,也是与人相处的一种大境界,而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外圆内方”。唐朝名相李泌七岁时,与唐代宗对对联。上联是“方若棋盘圆若棋子”,李泌对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这或许是对“外圆内方”人格意蕴的最好注释。

外圆内方,和而不同,这种处事的哲理性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虚伪的圆滑,而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的人精粹,是中国最具社会良知的杰出代表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从诸葛亮、鲁迅、周恩来、邓小平的身上,我们都见到了这种伟大人格的光芒。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大事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处事技巧。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方圆合二为一。

主要参考书目

1岳小珍狐道强者的最佳生存手册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2侯清恒方与圆处世术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3安凯莉左右逢源的姿态和心态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4韩彪为人处世三百六十计修身养性的为人准则进退攻守的处世智慧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5汪岩杰出人士为人处世的14种方法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6林一卡耐基成功学全书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7王凯,孙玉凤,李静如何获得好人缘人际关系的协调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8方州好人缘好办事:打造卓越人际关系的处世秘诀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9张永平,赵春平中国应酬学交际技巧与处世智慧全书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10宋小威方与圆全集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