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世,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做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德待人。

与人交往,要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与人相处,德行为先。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委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而是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

老子也提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燥。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对于如此的道理普天之下的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山为刚,沉郁稳重,而四季变换的景色却是某种意义上的柔;水为柔,灵活而又多变,而那不变的本色却是某种意义上的刚。我们要谨记的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你别晕”,时代洪流滚滚而来,将那些想有所作为的杰出人才,纷纷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做人处世应该做到刚柔相济,刚硬与柔顺相互弥补,做到两者兼施。过去通常指施政手段、公关手法、对敌策略、做人风格,这里只指做人风格,可谓人生难题。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阐明的观点是,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明确地点明了刚柔相济不是一般人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指人通过刚柔并用的手段来驾驭他人的思想行为的本领,对于那些能够驾驭他人思想的人可认为是将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只能成为兵卒。

我们通常会看到社会上的许多人有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又“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一切都与下边的这个寓言不谋而合:

在山顶上生长的橡树由于阳光雨露充足,没过几年的工夫便长得粗壮而又高大挺拔,亭亭如盖的树冠遮天蔽日,昂首苍穹。有一日,忽然吹来一阵狂风,将耸立山顶的橡树连根拔起,一直抛到了山下的芦苇丛中。平白遭受灭顶之灾的橡树看着狂风中完好无损的芦苇,感到颇为不解,芦苇告诉它说:“因为没有你高大挺拔的身躯,所以我们在多年的风雨中练就出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身子。”

对于生长在现代社会里的每个人来说,也必须练就出像芦苇般刚柔相济。因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一个人常立不败的是人才成长的抗风险能力。

所以,做人处世应该要灵活,不能固执己见。一件事情可能包括方方面面的矛盾,每一个矛盾都会影响到整个事情的发展。如果不采取灵活圆通的态度,而是偏执顽固缺乏通融,不仅化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反而会使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事情发展受影响,产生令双方不满意的结果。

从自己的内心看世界应该圆满,在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圆通。圆满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圆通是高超的处世技巧,两者互为表里,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也是一个聪明人应该具备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本书从圆通处世是一种大智慧、藏而不露真聪明、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敢于突破自我、轻松赢得好人缘、圆通处世成就自己等六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精彩的点评,向读者诠释了做人处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及如何掌握相关的处世技巧,使自己能够得到不断完善,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希望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人生的启迪。

编者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