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注意细节,这就需要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当如何说才能获得更好的说话效果。

神态自若,夸奖合体

与陌生人初次结识,要用主动问候的方式,以尊敬的语气,体现出你的坦诚、真挚和热情,神态自若,夸奖合体,而不要扭捏作态,故弄玄虚。

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流露,要求自然真诚,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

苏联女英雄卓娅就是通过她的热情而结识了苏联儿童学作家盖达尔的。

雪后初晴的一天,作家盖达尔正在公园里兴致勃勃地像个小孩似的在堆雪人。忽然,在他身后响起了“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回头一看,一位年轻姑娘正向他走来。

姑娘彬彬有礼地向他伸出右手说:“我认识你。你是作家盖达尔。我读过你的全部著作。”盖达尔听了微笑着幽默地说:“我也认识你。你或许是7年级或10年级的学生。我也读过你全部的书:代数、物理、三角。”

卓娅笑着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相识并成了好朋友。

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得懂,听得进,入脑入耳。做到心理相容才能激起心理共鸣。如果第一句不慎,那完全有可能“满盘皆输”。

要以赞扬为基调。当然,赞扬不是毫无诚意的恭维。出自肺腑的赞语,才能激起对方的自豪和信任感。

沟通时,语气要肯定

无论与何人交谈,有一个根本点必须坚持,那就是一定要以肯定的语气与人沟通。当你叙述的时候,使用肯定语气,可以使人得到正面的信息。当你回答的时候,语气更要保持肯定。说“是”通常比说“不”来得好。当你讨论其他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只同意提案中某些事项,并非全部,那就只强调你同意的部分。

总之,要从肯定的角度着手最好。在讨论转为较激烈之前,如果已有谈好的协议,可以帮你先和对方建立友好的关系。讨论初期逐渐产生的好感,可在双方产生不可避免的争议时发挥作用。

不过,赢得对方的好感,并非变弱势或为避免争执而让步。永远不必为你争取的东西觉得歉疚。总归说来,如果你不能解释这么做的理由,一开始就不要这样做。不用怕为你觉得对的事挺身而出,只要你不用敌对的方式,反而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只要牢记为工作的谈判其实只有少数几件事涉及原则问题,大部分都与钱有关,也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解决。

你曾和不还嘴的人争吵过吗?要吵下去很难,因为你很快就觉得无聊起来。你了解对手的立场,就解除了他的武装。这个道理大家都想不到。

其实,对方会自然而然觉得要善意相对。假设你未来的上司说,多付你钱会影响公司其他员工,所以公司最多只能付你6万元。你可以表示,你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且你知道对方的顾虑,但并不代表必须接受低于常理的薪水,这只是让你开始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公司很少会因为谈判立场僵持不下而收回条件。例如,美国梅西百货有某位高级主管,人们与他讨论工作的条件时,总听他说“我一定要这个”,“我绝对不同意那个”,每件事都是最后通牒。如是讨论了一周后,有人向他的上司叙述进行的情况。上司的反应是“你知道我反正也没那么喜欢他,何不告诉他到此为止?”

当然,上司也没花工夫说服他收回成命。有趣的是,如果那位仁兄换个方式谈,公司可能会答应他大部分的要求。要记住,没人会想和那个主管一起工作。谈判时惹人厌,非但自己得到的愈来愈少,甚至还很可能什么都拿不到。

到最后,你和公司的谈判代表就算没建立真挚的友谊,至少也得到彼此的尊重。发展一段友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谈判取得成果,日后你上班时也可受惠。要是对方是你未来的上司,就更不在话下。但即便对方是别人,他对你的看法,也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

此外,若你已在面谈时和对方建立友好关系,日后很可能他就是你的战友。要是使用这个策略什么目的也没达到,这段友谊的本身也很值得。赢得对方的好感,通常使你获得的结果锦上添花。

总之,洽谈工作时,采取像那个梅西百货高级主管一样的强力战术是不管用的,至少对你没有效。但意见不合,往往是谈判过程的一部分。为此,建议注意以下的谈判礼节:试着把人与事分开,所提出的异议不涉及人身。

甚至在你不同意对方的提议时,也要始终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无论对方错得多离谱,绝对不打岔,让对方有发言权。

避免不必要的针锋相对。

为自己争辩,不要攻击对方公司。攻击对方的立场只会迫使对方自觉防卫。

即使你不赞同对方的立场,也要了解对方的理由。

解释你不同意的原因及你提出要求的理由。

用事实来支持你的立场。要记住,你的目的不是要赢得辩论赛成绩,而是让公司赞同你。因此,你要先让公司的谈判代表与你的观点一致。

守中有攻,柔中有刚

与别人交谈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坦白地答一声“不知道”“无可奉告”这不仅使对方难堪,破坏气氛,而且使自己显得没风度,没涵养,没水平。这时,最巧妙的办法是使用无效回答。

所谓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推诿搪塞,答了等于没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例如:一男士遇一女士:“喂,小李,听说你病了,什么病?”“不是什么大病。”“那到底是什么病?”“一点小病。”显而易见,这位男士可能是真的关心这位女士,但却失礼,因为两性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机警地做了无效回答,非常得体。

生活中无效回答用得较多的词儿是“没什么”和“不清楚”。“喂,听说你们经理交桃花运啦?”“不清楚呀。”对此好事者,无可奈何。

无效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积极的答非所问

我国二位涉外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工作时,一澳大利亚人问他:“你爱澳大利亚吗?”这位同志觉得答“爱”与“不爱”都不合适,于是答道:“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这类答复一般用于那些不便于具体肯定与否定的问题。

歪答有些荒唐和强人所难的问题

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干脆将“错”就“错”,或者偷换概念,歪打正着,这样倒会取得好的效果。据说,一外国人问中国人有多少厕所,答:“两个,一个是男厕所,一个是女厕所。”既然你的提问违反常情,让人难堪,我何不也让你哭笑不得?

消极地回避

直接说出对方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使双方均不难堪。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在中央美术馆和大家谈“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精神”的话题时,问其中的一位女画家:“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公开说“愿意”吧,对一个青年女性并非易事;说“不愿意”吧,又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这个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不在采访之列吧?”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诱导对方自我否定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位朋友问他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来道:“我也能。”

显然,罗斯福巧妙地设计了圈套,诱导对方说出自己不想回答的原因,而表面上又是在回答。

无效回答看起来多带消极色彩,实际上它处于积极的守势;守中有攻,柔中有刚。另外,运用无效回答,需要机智,但只要留心学习,也不难掌握。

提问要巧,回答要妙

通常一个有经验的交谈者能在接到对方的提问后,迅速思考并选择一个最佳的回答方法。回答对方提问,需要头脑冷静,不能被提问者牵着鼻子走。对于提问,能答即答,不能回答的可以回避。

答话的技巧主要是在提问的前提里。在回答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对方问话。如果不加分析,随口即答,就可能被对方所控制,掉进“语言陷阱”。所以,我们在回答对方提问之前,分析前提是成功地回答的关键。

在掌握好前提以后,我们可以选择如下几种回答的方法。

设定条件法

对方提问的内容,有时可能很模糊,有时很荒诞,甚至很愚蠢,以致使人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在分析清楚的前提下,可以用设定条件的方法。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国王指着一条河问阿凡提:“阿凡提,这条河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答:“如果桶有河那么大,那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有两桶水……”

阿凡提回答得十分巧妙。因为这个问题很怪,国王故意想难倒阿凡提,他无法直接回答。只能先设一个条件,后说结果。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还有例子问:“今天有一只黑猫跟着我,这是不是凶兆?”

答:“那要看你是人还是鼠。”

前者的问话很无知,回答时无法给他详细的解释。设定一个条件,其结果不言而喻,而且极幽默地讽刺了问话者的愚昧。

答非所问法

答非所问,是回答提问的一种回避战术。对方提问出题,希望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却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答非所问,让对方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答案。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来到上海,有人间她:“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度蜜月。”中野良子的婚期,是个人**,中野良子自然不愿吐露。

她虽然没有告诉婚期,却说结婚到中国度蜜月,既遮掩过去,又表现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对一些是非问句的回答,还可以采用反答法。本应答“是”、“有”,却从“不是”、“没有”方面回答;本应答“不是”、“没有”,却从“是”、“有”面回答。

如问:“你和妻子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答:“我俩都是同一天结婚。”

旅行家:“请问,从前有什么大人物出生在这座城市吗?”

导游:“没有,只有婴儿。”

第一个例子本应答“没有”,却从“有”的方面寻找一个话题。后者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也是一种答非所问的的战术。

巧借前提法

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时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情态和词句,演变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是应付问话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例如:1972年5月,在维也纳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克兰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届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协定呢?”基辛格停了一会儿,一字一板地答道:“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会场顿时哄堂大笑。基辛格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仿照问话的词句和情态,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与记者周旋。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言此义彼法

言此义彼,也就是所谓的“双关”。众所周知,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回答,具有含蓄、幽默与讽刺的功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纪晓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辩才,曾当过朝廷的侍郎。大臣和绅是个奸臣,曾当过尚书,对纪晓岚的才能十分嫉妒。

有一天,纪晓岚和他一起到公园散步。这时,有条狗从他俩身边跑过。和绅指着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他想利用谐音双关骂纪晓岚。纪晓岚十分机敏,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弄得和绅自作聪明,想利用双关语骂纪晓岚,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却被纪晓岚也用谐音双关语戏弄一番。

还有一个故事,其回答的方法也是运用谐音双关。古时候西域献来狮子,畜于御苑,每日供羊肉十五斤。有个员外郎叫石中立,随同僚一同前往观看。有个同僚问:“这个野畜还给这么多羊肉。吾辈当官的,每日才不过几斤,吾辈难道不如牲畜吗?”石中立说:“你难道连这都分不开?那是苑中狮,吾辈是园外狼(员外郎的谐音),怎么可相提并论?”同样是发牢骚,石中立运用谐音双关,其回答幽默含蓄,要比他同僚发的牢骚高明得多。

否定前提法

对于对方的问话,有时我们不赞成。特别是当对方带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问话时,我们需要做出否定的回答。否定回答主要否定对方问话的前提,其中包括观点、态度和倾向。

黑格尔《哲学演讲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诡辩家问梅尔德谟:“你是否停止打你父亲了?”这位诡辩家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答“是”,还是“否”,都会掉进“语言的陷阱”。如果答“是”那就说明他曾打过他父亲;如果答“没”,那就是还在打父亲。梅尔德谟很聪明,他答道:“我从来没有打过他。”这个回答完全否定了问话中前提的含义,致使诡辩家嘲笑梅尔德谟的阴谋未能得逞。

颠倒语序法

在回答对方发问时,如果将对方的语序略微颠倒一下,就能够成为一个与原来问句的意义截然相反的回答句式。如果用得好,十分巧妙。

曾有一个神父问两个牧师:“你们做祷告时抽烟吗?”其中一个答道:“我做祷告时抽烟。”结果遭到一顿痛斥。另一个答道:“不,我抽烟时做祷告”。结果得到了神父的赞赏。

其实,两个人的答语是一个意思,但是答法不同。前者做祷告时抽烟,表现他对上帝的不虔诚。而后者抽烟时做祷告,表现了他能抓紧时间,做祷告比较勤奋,说明他对上帝的忠诚。后者答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颠倒语序,表达出与前者答话截然相反的意义。再如一则外国小幽默:

穷人:“早上好,先生,你今天出来得早啊!”

富人:“我出来散散步,看看能否有胃口对付早餐。你在干什么?”

穷人:“我出来转转,看看能否有早餐对付胃口。”

这个穷人很幽默,通过对富人发问的语序颠倒,强烈地讽刺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日常生活的交谈中,提问要巧,回答要妙。答是一个智慧的综合化,是人们憧憬的高层次口才艺术境界。要想答得妙,必须注意生活感受的积累,加强对语言的修养。妙答,将使您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机智人物。

一有进步就表扬

高明的动物驯养师都知道,对于动物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必须给予表扬,你可以说一句鼓励它的话,可以拍一下它的脑袋,也可以给它一点好吃的东西。佛罗里达州海洋世界的驯养员们,总是在他们的逆戟鲸、海豹、海豚做完一次漂亮的表演之后,给这些动物一些鱼吃。如果对动物的每个微小进步我们都能做到随时嘉奖的话,那么对人为什么不使用这种方法呢?

你要养成表扬你的雇员或者下属的习惯,即使仅仅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不能不表扬。这样能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不要等到什么人做出突出的成绩或者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时再表扬他。只要你发现点什么进步,不论大小,都不要放过表扬的机会。

我不管你结婚有多少年了,但你每天饭后都要对妻子说,今天的饭太可口了。有人和太太结婚已经50年了,每顿饭后,如果不说一句“多谢了,我的宝贝,菜做的太好吃了!”他就不会离开饭桌。这就是为什么他总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的原因。

“谢谢你。”这句话如果你运用得适当得体,会在人际关系中出现奇迹。这句话总能使人高高兴兴地为你做事,尤其是当你真心实意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时你也可以再加点什么,或者加重语气。“多谢了。”“太感谢了。”

当你说感谢他的话时,你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他是值得感谢的话,他也就值得你去看他。不要像超级市场里的收款员那样,谁交款她才向谁道谢,且从来不看顾客一眼。

你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及时去发现谁该有什么需要道谢的事情。每次你说一句“谢谢你”,其实你就是表扬了他一次,也是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赞许。当你能让人们知道你是如何感谢他们时,当你能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表扬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想为你做更多的事情。这样一来,我的朋友,你就获得了驾驭别人的无限能力。

一个人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而且要不厌其烦。正像美国一位著名的亿万富翁所说的那样:“我就愿意表扬,不愿意发现谁有什么毛病。只要我喜欢的事,我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做,我在表扬人方面显得极为慷慨大度。”

多使用否定句

不知道你感觉到没有,否定句有时比肯定句要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一个人说“是”的时候,不一定会让你觉得印象深刻,但如果他说出一个“不”字时,你就会对他记忆深刻了。下面由谈判专家讲的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以上这句话的一个有力证据。

我有个邻居,他是医生,一个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的定义是为钱而不谈论钱。当他家遭受了一场暴风雨灾后,他叫开我的门说道,“老马,帮个忙怎么样?这儿有个理赔员要来商谈索赔额,你一直处理这种事,你能不能帮我跟他谈谈?”

我说,“当然,我很乐意。你想要多少钱。”

他答道,“你看看,如果保险公司能赔偿300元就行了。”

我点点头,然后问,“请你告诉我这场暴风雨给你带来了多少损失?”他答道:“我损失了300多元,毫无疑问!”我说,“好吧,如果我给你弄到350元怎么样?”他说道,“啊,350元,是异想天开吧!”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他的委托办成功。免得星期一早上还得跟他再商议。

半小时以后,理赔员来叫我的门了。我把他让进屋里,他打开公包道,“李先生,我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是习惯处理大数额的,恐怕我这里没有你的大数额。第一个出价只有100元,你看怎么样?”

我沉默了一会儿没说话,但是脸上的血色全掉了。你看,我向来拟定并做好了回答任何第一个要价的话都是,“你昏了头”、“你疯了?”、“我不能接受!”此外,我从小就知道,既然有第一个出价就意味着还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而且当他使用“只有”一词的时候,说明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吝啬的数字也觉得难为情。那么我作为出价的接受人又是什么感觉呢?

当我哼着鼻孔表示我的不相信后,理赔员嘟哝道,“对不起,好吧,忘掉我刚才的话吧,再多点,二百元怎么样?”

我答道,“再多点?根本没有多?”

他接着说,“那么好吧,300怎样?”

我稍顿了片刻,“300?哎,我不知道。”

他咽了一口唾沫,“好吧,400元。”

我说,“400元?哎,我不知道。”

他说,“好吧,500元。”

现在我问你,你认为我这时应回答什么呢?是的,你猜对了:500元?哎,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直在说,“哎,我不知道”呢?因为“哎,我不知道”在奇迹般地发生作用,所以我不敢说别的话了。

索赔额最后定为950元。当我去邻居家签约,我的邻居向我问好时,我嘴里又蹦出一个“哎,我不知道。”

在这个故事里,“我”采用了一种富有影响力的否定式,而这样的方式给了理赔员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因为它们传达了真正权限的明确信息。

熟练地运用口才

所谓口才,是指说话的才能,即人们用口语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以口头语言为外壳,以表达者对客观事物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为内容的思维表达过程,也是人们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口才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口语表述的不同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交谈、论辩、演讲;按口语表述的不同职业功能,可分为宣传教育口才,知识传授口才,研讨工作口才,外交对话口才,司法口才,公关口才,艺表演口才,日常交际口才等;按口语表述的语气和语言手段来分,还可以分为叙述口才,议论口才,抒情口才等。

当然,口才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谈话方式,它必须达到信息沟通的基本目的,具体来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语言信息沟通。

以语言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分离性

指沟通的过程是由各个可以分离的部分组成(如句子、短语、单词)。

单一性

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只经过一个通道,只能逐字逐句进行。

自觉性

语言信息的操纵一般总是自觉的,难免带来虚假的成分。人们常有意识地按照某种意愿去传递语言信息。

非语信息沟通。

以表情、手势、眼神、服饰、摆设、环境等为载体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三个特征:

连续性

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多重性

经过多通道进行信息的沟通,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影响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

可靠性

人们在传递非语言信息时,常常处于不自觉状态,因此具有可靠性,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说话人的情感。

巧妙化解,出奇制胜

一事当头,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特别是当某些突发事件或尴尬局面出现时,就要求人们善于变换思维角度,对自己的窘境灵活应对,巧妙化解的交际技巧。它是一种高度的语言机智。要求交际主体在突然袭来的难堪面前,高速转动思维“马达”,“应激”处变,出奇制胜。

以下几种方式通常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避实就虚

此法是巧妙地解释造成窘境的原因,避实就虚,工于圆说,以摆脱交际困境的技巧。

有位教师上课的时候,皮带从腰部掉了下来,在他身边晃来晃去,惹得同学们或窃窃私语,或捂嘴暗笑。教师发现自己的疏忽之后,并没有慌乱羞愧,而是微微苦笑了一下说:“同学们,年底评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了我呀。”

众人一愣,不解其意。只听教师又接下去说:“为了向你们传授知识,我废寝忘食地备课、讲课,真是为‘君’消得人憔悴。现在瘦得皮带都系不住了,仍然坚持在三尺讲台,难道还不够先进?”说着稍稍转身,从容地把皮带系好。教室里爆发出一阵赞赏的笑声。

很显然,教师皮带掉下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疏忽,而教师却把它解释成因备课;讲课累瘦了的缘故。高度的语言机智,使自己成功地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避虚就实

此法是从行为的目的角度切人,善解人意,圆场打趣,缓解气氛,消除紧张的解说技巧。

德国有名的乌戴特将军是个秃头。在一次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敬酒时不小心将啤酒洒到了将军的头上。全场目瞪口呆,气氛十分紧张,而乌戴特将军却微笑着对不知所措的士兵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在场的人立即明白了,将军的意思是说小伙子是为了给他治秃头才把啤酒浇到他头上,于是放声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一下子被扭转了。

一语双关

此法是巧妙地利用语言材料本身与客观事物的语音契合,一语双关,谐音趣解的语言技巧。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电视。老人不小心把暖水瓶碰倒了,只听“砰”的一声,瓶胆炸碎,水洒了一地。小辈人没说什么,可老人自己觉着别扭,认为大过年的打坏东西不吉利。聪明的儿媳妇说:“没关系、没关系。按老话说这还是好事儿呢,这叫‘岁岁(碎碎)平安’。再说,今年打破旧水平(水瓶),明年好来个新水平(水瓶),咱家的日子越过水平越高哩!”几句话把老人说高兴了。

在此,用谐音换度,一下子改变了这件事情的性质,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满足了办事求吉利的老人心理,使全家人能高高兴兴地过年。

巧妙施展口才“柔道术”

一位美国客人参观韶山**故居之后,在附近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烧得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国客人吃得十分满意。

付款之后,客人突然发问:“如果**主席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这话甚难回答:说允许,显然不符合事实;说不允许,又有贬低否定之意;干脆不回答,又会影响交际气氛。但见老板娘略加思索后,从容回答:“如果没有**,我早就饿死了,哪里还能开店呢?”多么巧妙的答话,多么敏捷的口才柔道术啊!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交际效果。

上述美国客人的问话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隐蔽的判断。老板娘听出了客人的弦外之意,便巧妙地转移话题,用**缔造新中国的功绩以及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响,来回答客人旨在否定**主席的问题,既不轻慢客人,又维护了**的历史地位。

此类“话题转移”的语言技巧,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外交活动中,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东欧一批外交使节。

宴席上,客人对色、香、味俱佳的中国菜肴大为赞赏,宾主之间气氛热烈。这时,端来一道很考究的清汤,汤里的冬笋片被雕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但这些冬笋片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宾见了这种图案大吃一惊:“为什么这道菜里有法西斯标志?”周总理先向客人解释:这是我们中国的“万”字图案,象征着“吉祥万德,福寿绵长”,表示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总理夹起一片冬笋,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宴会气氛更加友好热烈,结果这道菜被吃得一干二净。

随机应变地转移话题,有时也是反驳对方的一种有效方法,英首相威尔森的竞选演说刚刚进行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打断他:“狗屎!垃圾!”把他的话贬得一钱不值。威尔森面对狂呼着的捣乱者,报以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那个捣乱者被他一下子弄得哑口无言了。

苏联著名诗人马可夫斯基有一次在会上朗诵了自己的新作后,收到一张条子:“您说您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您的诗里却总是‘我’、‘我’,这是为什么?”诗人宣读完这张条子,随即答道:“尼古拉三世却不然,他讲话总是‘我们’、‘我们’,难道你以为他倒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会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马可夫斯基抓住对方问话中的“我”,未作正面解释,而是转移话题,以反问尼古拉二世的“我们”来作答,巧妙地回击了对方。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种“话题转移术”时应该注意到,转移了的话题与原话题应有一定的联系,像韶山那位老板娘的巧妙回答,就没有脱离谈**主席的言语范围;周总理风趣的解释;马可夫斯基的反驳,毕竟是对“集体主义”的评价。如果缺乏这些联系,“转移话题”就不成其为语言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