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好我也有闪光点

■孩子来信

东子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初中生,过完这个暑假,我就三年级了。真希望人生可以停留,停留在这个假期,不用面对一年后的中考。

我不是个讨厌上学的孩子,相反,我喜欢学校生活,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可是我讨厌考试,因为我很多科都不及格,因为我是个“差生”。我常常想,如果可以只上学,不考试,那该多幸福!只可惜,这件事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难。况且,我的爸爸妈妈,是非常看重成绩的家长。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好,除了数学能考到前10名,其他科目总也考不及格。爸爸妈妈就揪着我的成绩,成天地说“你怎么就不知道上进呢”、“考不上高中,你能干什么”、“你自己就不上火吗,我都替你上火”……这些话,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趼子了。而表扬的话,他们却几乎从来没说过。

以前我常去妈妈的单位玩儿,那里的阿姨叔叔都很喜欢我,动不动就夸我懂事有礼貌,还经常给我带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可是妈妈说,那是人家客气,她以后还要还人家人情,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和妈妈同一个办公室的那个阿姨也时常把小孩带过去,那个男孩年龄和我相仿,可特别难相处,和他说话他也爱答不理的,别的叔叔阿姨都不喜欢他,也没见给他带什么礼物。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我比较招人喜欢吗?可是妈妈却从未表现出喜欢我的样子,每当别人夸我时,她总说:“只可惜,学习太差,以后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听她说出这样的话,我心里相当不是滋味。于是我暗暗发誓,要作出点成绩给她看。

于是,第二个学期,我参加了班干部的竞选。一般的班干部都要学习好,所以我没敢直接报名,而是私下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老师了解到我的心思,很支持我,但碍于学习成绩的原因,她建议我申请做文艺委员。班级选干部,采取无记名投票。因为在班里我的人缘一直都很好,所以我的票数较高,和我竞争的两个女生都落选了。这么光荣的事情,我自然要和爸爸妈妈炫耀一下了。可是他们根本不觉得这是什么荣耀的事。

“中考能加分吗?”爸爸听完后说的第一句话就这样打击我,接下来更是一阵唠叨——对我的学习状况进行第N次的总结、批评和消极展望。我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只能安静地听着……

真不明白,难道学习成绩是他们唯一看重的吗?学习不好怎么了?我觉得我过得挺好的,老师经常夸我办事能力强,同学们也喜欢和我一起玩,这难道不算是优点吗?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差生”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生”是这样解释的:学业不良的学生。而且还用“差生”造了一个句子:“帮助一些差生补习功课。”

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差”是指学业不良,“生”是指学生,由此我们可以排除学龄前的孩子和已经走出校门的孩子,简言之就是泛指在校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学业不良”呢?后面的这个例句似乎告诉我们“需要补习功课的学生”就算学业不良,或者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学习不好的学生”。

只因为学习不好,这些孩子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小可怜。老师常以“烧不红,捶不扁”、“油盐不进”、“朽木不可雕也”等恶毒语言来形容这些学生。他们常在父母和老师的训斥中过日子,常遭家长和老师的白眼。

我一直认为,关于“差生”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优”与“劣”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孩子无知无识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切社会性都是成人世界给予他的。但可悲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却依然有许多教育研究工作者、老师和家长,把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称为“差生”,这是极大的错误。尤其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学者,拿着国家的俸禄,却在干有违学生健康成长的愚昧之事。为此还大兴改造“差生”之风,从教育局长到校长再到教师,从教育专家到家长,都在处心积虑地研究如何帮助改造这些“差生”。以至于一篇篇分析、研究“差生”产生根源以及如何改造差生的文章便应运而生。

其实,所谓的“差生”就是这些人缔造的。正是他们给这些同样可爱、同样拥有美好未来的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特长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差生”这个标签了。

中国有一句俗语:“孩子自家的好,媳妇(丈夫)别人家的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说每个人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孩子。可我们现在有些家长是怎么啦?就因为自家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成绩优秀,就愤怒、生气以至于口无遮拦。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对孩子一阵疾风暴雨,“你真是没用,把我们的脸都丢光了”、“你考这么点成绩怎么好意思进这个家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去当力工、当清洁工……”

如此疾言厉色,孩子怎么受得了?

家长的漠视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所谓的差生,究竟差在哪儿?

其实,他们“差”的仅仅是学习。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纵观孩子的一生,品行和能力远比学习重要得多。

这些孩子的品行差吗?当然不!绝大多数的“差生”的品行可以说很好,他们往往比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乐于助人、更关心集体、更心胸开阔……

他们的能力又怎样呢?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上学时成绩差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他们头脑灵活、坚守职责,能干出一番相当成功的事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世界上也没有真的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其所长,都有闪光点,如果以其长而论,那他就是“优等生”。改变旧有观念,“差生”就不再差了。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6000万中小学“差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中国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发现,困扰青少年最多的问题是“无法与家长沟通”,而家长对孩子实施“冷暴力”的案例近几年更是呈增长趋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首先,家长不愿意答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其次,批评过度,甚至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就是威胁恐吓。除了冷暴力,这些被誉为“差生”的孩子在家庭中普遍都受到过歧视,有些孩子还被剥夺了一些权利。

信中的这位母亲,她对孩子的态度就是一种“冷暴力”: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揪住孩子的短处不放,而且夸大其短处和不足。想象一下,这对孩子的精神是多大的折磨!

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可怜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失去了欢声笑语,失去了本该拥有的自由……得到的永远是“冷若冰霜的脸色”和“无尽无休的训斥、挖苦”……

学习不好也有闪光点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在表达他(她)对生活的热情,他(她)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条走进生活,开始人生之旅。因此,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被人为地贴上的歧视标签。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如数学方面的天赋、文学方面的天赋,以及音乐、舞蹈、体育、绘画等诸多方面的天赋,或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天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发挥到极致,那就都成了天才。但若是只拿一个特定的、事先设计好的标准或模子去套,那多数人就都是蠢才或庸才。我们的很多家长或老师总把考试成绩当做主要的衡量标准,于是就出现了大批所谓的“差生”。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也许在这方面不擅长,而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很出众。每个孩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就说说给我写信的这个孩子吧。如果单拿出一科的成绩看,这个孩子不仅不是差生,可能还是个优等生呢!她的数学成绩很好,而且这个好成绩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这说明她在这方面有些天赋,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善于激励、及时赞赏,孩子就会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在这一学科上有所作为,甚至有可能成为像陈景润、华罗庚一样的数学家。

从来信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孩子具备很好的社交、组织和协调能力,否则他就不会击败两位竞争者,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成为班干部。一个通过竞选而当上班干部的孩子,即便各科都考零分,她也是有闪光点的,否则她就不可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我想,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绝不止这两处,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及时挖掘,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光源。如果家长换个视角看我们的孩子,那他们定然各个可爱、人人有所长。

如果我们的孩子的确在读书方面没有天赋,而在体育、音乐、绘画等某一方面有所长,我们为什么非要逼迫孩子去死读书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有无数条,我们要走的路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别人最艳羡的。

我们的现行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一味地追寻什么成功教育,以考北大、上哈佛为目标,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似锦的、令人羡慕不已的前程,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像你我一样成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其实,并不是只有成为“精英”才算成功。一个能自食其力,对事业、生活永远保持乐观态度,对家人、对他人充满爱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都曾是学习不理想的“差生”,换位思考一下,当年我们自己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时,心理感受又是如何?不也是希望能被理解、被关注、被肯定吗?

理解是转变的开始。

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吧,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和赞赏,“差生”也会有灿烂如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