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从前戏班演戏习惯角儿多、戏码多,一场戏有七八出,看戏的人,看的是戏好,不在乎戏大、戏小。

就以民初来说,梅兰芳、王凤卿《汾河湾》唱大轴,余叔岩、陈德霖《南天门》唱大轴。

到了梅兰芳、余叔岩合作时期,一出《三击掌》照唱大轴,这都是小戏,而都卖满堂,这就证明观众是看精不看多。

后来四大名旦竞排本戏,老生班也跟进,都以连演十二刻或一人兼饰二角来号召,于是风气改变,戏班都成了明星制了。

以老生来说,马连良最红了,《借东风》要前鲁肃后孔明,《龙凤呈祥》要前乔玄后鲁肃。

到了奚啸伯挑班时期,他的剧艺、声势比不了马连良,就更老尺加一的演法了,他首创双"寺",也就是先演《甘露寺》,再演《法门寺》,连饰乔玄、鲁肃、赵廉三角,几乎从开戏就上,唱到散戏为止,在台上要唱四个钟头,可说已近魔道。

李少春到北平挑班,成名在连演《战马超》和《击鼓骂曹》双出,一文一武,水准很高;但是受累也在连演双出。

他初期唱《战太平》、《打金砖》、《水濂洞》,都能卖座不错。

日子久了,除了猴儿戏可以只演一出能卖座以外,唱老戏非要双出不可了。

因为观众有了先期印象,你这双出是应该的,唱一出就是偷工减料了。

在三十年(1941)左右他在三庆园演出时,一定要先唱《挑滑车》后唱《空城计》,或先唱《三岔口》后唱《奇冤报》才能卖座,真是作茧自缚了。

却说民国二十八年正月初一日(1939年2月19日),新新戏院日场是李少春档期。

照例武生班在正月初一,只演《青石山》就成了。

李少春怕一出罩不住,前边又加一出《林冲夜奔》,结果还是没有卖满座。

正月初三晚上,是孟小冬档期,她贴了一出《黄金台》("搜府"、"盘关")。

她饰田单,李春恒的伊立,慈瑞泉、少泉父子的衙役和守城官,那晚上卖了个十成满座。

田单巡城的〔二黄倒板〕接〔原板〕,和"盘关"时〔二黄碰板〕,都唱得神完气足,一句一彩。

那晚笔者非常兴奋,除了戏好以外,还因为孟小冬挽回了多年来演大戏不唱小戏的颓风。

不用解释,读者也全知道,《黄金台》是一出小戏,通常是码列开场。

名角儿的此剧,笔者也看过三个人的。

高庆奎排过《乐毅伐齐》,中间含《黄金台》一折。

金少山到北平不久,合作戏里,谭富英与他合演过《黄金台》,但是后面还有一出《黄鹤楼》。

如果单贴《黄金台》一出,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这三位名老生,你打死他们也不肯,因为太单了,叫不进座来,谁也没有那么大胆子。

而如今孟小冬竟办到了,并且卖满堂,宁非奇迹?孟小冬虽系女角,向不交际,为人孤介,与人往来极少,所以上满座绝非私人捧场,恐怕那一千多人里,不见得有十个人在台底下认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