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他们是得喜欢我,送钱的谁不喜欢

仔细分析,对销售施以小惠以换取交易机会的做法其实大有道理,这与华尔街的奖金分配制度很有关系。销售不能下赌注,他们只能賺点中介费之类的“太平小钱”,但他们的分成比例比较高尤其是中小券商的销售,例如20。而交易员掌握资本可以下赌注,有可能賺大钱,然而分成比例却比较低,例如5。因此5000美元对我其实意义不大,大可送给老滑搞关系,让他去拿1000美元奖金提成。而如果有10万美元赌注、输贏四六开的交易机会,老滑自己没法下注,自然就会送到我这。我是交易员,一把输贏并不重要,和21点牌桌上一样,只要赢面大我就出手。按概率,10万美元输贏四六开的赌注我平均能賺2万美元,奖金提成也是1000美元。有风险的大钱我来賺,无风险的小钱让给他,我和老滑之间的利益分配达到了“和谐”的完美境界。

债券交易中的关系学精髓,其实就是在利益分配的链条中找准定位,与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然后各取所需。想办法帮助伙伴赚钱,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我不由想起了高盛那句公司箴言:“如果我们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我们自己的成功就会随之而来。”高盛不愧是华尔街头牌,这句话不全是唱高调,其中大有道理。

道理一旦说透了都十分浅显。“关系学”也无非就是“做人别小气,有钱大家赚”罢了然而对我来说,这却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飞跃。我刚进鲁西银行时就曾发现,文森对中介很“大方”,有时对方主动提出把中介费的零头抹掉,他都不同意。当时我很诧异,能省钱文森为什么不省后来我渐渐明白,他是要保持和中介的良好关系,以便在取得市场信息等方面把握先机。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系:文森有多处房子,属于“富iv代”,虽然热衷于免费午餐,但真到该花钱的时候从不手软。而我自己成长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从小就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在生活中勤俭是美德,可这个习惯如果带到交易中,像“抠门精”那样锱铢必较,把销售看成争夺利益的敌人,就大错特错了。“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像三国里的袁绍那样,必然难成大器。

再深一层说,“关系学”的分寸在金融危机前后也有变化。在利润率单簿的前危机时代,对销售确实不能太大方。而在利润率丰厚,需要努力增加周转速度的后危机时代,思路就应该转换:销售是伙伴,是实现利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上下环节。跟他们搞关系的秘诀在几年前中国流传的一首顺口溜中早有总结:

一铁一起同过窗,

二铁一起扛过枪,

三铁一起嫖过娼,

最铁一起分过赃。

我跟老滑、小滑、艾米、辛迪等人是“分赃关系”,所以最铁。

24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时代广场的彩球再次落下,新年钟声又一次响起。2010年年初,华尔街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华尔街在金融海啸后恢复的速度实在惊人。政府财政刺激和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本意都是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岂料主街instreet,指实体经济未见起色,华尔街却近水楼台先得月,结结实实地发了一笔政策财口金融“盛世”回来了,“收藏”又成时尚。在流动性潮水的推动下,华尔街“收藏家”们向全世界进军,大量热钱涌入新兴国家,炒热了各类资产,世界金融市场俨然重现2006年的盛况。然而在新一轮淘金热潮中,却也有几许不和谐的音符:希腊债务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干活少,挣钱多”的生活人人向往,希腊人民就长期过着这种惬意的生活。例如,希腊经济落后于德国,希腊人的平均退休年龄却比德国人早五六年,而且退休金颇为丰厚。优裕闲适的生活其实都依赖希腊政府的高额财政赤字支撑,等于整个国家在“寅吃卯粮”。在1999年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可以靠货币贬值解决债务问题。加入欧元区之后,外资大量浦入希腊,加上“欧元国家”的金字招牌降低了希腊国债的利率,希腊人的美好生活又继续了几年。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金融危机后外资从希腊撤出,希腊政府多年来做假账瞒报赤字的行为又露出马脚,投资者猛然清醒,希腊国债顿时卖不动了。

希腊并不孤独,同在欧元区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情况也相似,都是生活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程度,政府赤字太多。好事者将这四国的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凑在一起,合称“猪四国”pigs,与“金砖四国”相映成趣。

2010年春天,“猪四国”债务问题不断恶化,金融市场的反应却并不激烈。投资者们只是对欧元区资产比较小心,对其他市场依然热情不减。这使我想起了2007年次贷问题初发时的景象,心中顿觉寒意逼人。交易固然还得做,但“小心驶得万年船”,我减少了债券头寸,降低了“收藏品”的比例,开始偏向流动性强的优质债券,做好了跑路的准备。

从4月下旬开始,欧洲债务问题逐渐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希腊政府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援救,并紧急公布了削减财政赤字的计划,包括公务人员减薪、退休时间延后等措施。希腊爆发大规模示威,抗议者甚至上街砸汽车、烧房子。世界金融市场渐渐被阴云笼罩。5月6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四。bc财经频道反复播出希腊骚乱的镜头,股市一片血红价格下跌。下午两点多,债券市场快要收市了,交易楼层上渐渐安静了下来,我去厨房冲了杯咖啡

当我端着咖啡走回工作台的时候,四周的噪音猛然升高,大家纷纷指着电视屏幕才冲杯咖啡的工夫,道琼斯指数己经从下跌200点变成了下跌500点接下来的几分钟,道指直线下落,跌幅几乎达到了1000点在一片惊呼声中,股指又开始火箭般反弹,迅速收复了600多点失地。bc中断了正常节目,紧急找来各路人马分析突发暴跌的原因,专家们众说纷纭:电脑程序出错,交易失误我头脑中却只有两个字:妖孽瞬间我想起了2008年1月的科维尔事件见第11节,当时如果不是因为次贷问题己将市场推到悬崖边缘,科维尔欺诈案实不足以引发全球性股灾。同样,5月6日“闪跌”flashcrash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投资者对欧债问题的忧虑已达到临界点

接下来几夭尽管股市反弹,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将交易账簿的头寸削减了三分之二。随后的市场发展清楚显示出国际金融资本竞相撤退的迹象:股市、美国国债、大宗商品、澳元所有指针都指向“去杠杆,去风险”deleveraging,derisk的方向,难道一轮新金融危机即将爆发

6月份,金融市场形势依然极为混沌,投资者普遍忧心忡忡,只有刚刚开幕的南非世界杯才能使人们暂时忘记欧债危机的烦恼。“猪四国”经济形势糟糕,却有一样让我羡慕不己人家的足球队都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圈此处省略对中国足球的牢骚五千字。某日几个同事闲聊起世界杯,有人推崇五星巴西,有人看好马拉多纳的阿根廷,有人支持永远雷声大的英格兰,一位仁兄忽出惊人之语:

“西班牙队夺冠,对世界经济最为有利。”

众人愿闻其详。

“猪四国中最令人担心的是西班牙。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真发生债务危机,德国也未必救得了。西班牙政府一定得下狠心勒紧裤腰带,减工资裁福利,赶快把赤字降下来。可西班牙人要是也像希腊人一样上街闹事烧房子的话,政府就很难办了。所以为了世界经济的长治久安,最好由西班牙队夺杯。眼巴巴盼了几十年的西班牙老百姓一激动,说不定能响应政府号召,过几年紧日子。”

众人俱服高论。

西班牙队不负众望捧起了大力神杯,欧债危机也在欧元区各国、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强力干预下,在2010年夏天被暂时压了下去。这究竟是一场小风波,还是一场更大地震的前兆

欧债危机清楚地表明,西方国家长期借贷消费所积累的债务问题已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尤其是美国,寅吃卯粮能维持到何时aaa评级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空前的债务危机形象地说,房贷问题等于是美国老百姓的“信用卡”刷爆了,银行业危机等于是华尔街的信用卡也刷爆了,美国政府的种种救市手段其实是把私有经济的债务转到了政府账上,可是如果有一天政府的信用卡也刷爆了,那又当如何呢

短期看,美国尚可依靠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吸引海外资本以弥补窟窿;中长期看,政府必须果断增税和缩减开支,以暂时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逐步减轻债务负担。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甚至以更多借贷“加大毒品剂量”换取一时之快的话,那美国债务问题终有一天将被引爆。

2010年的欧债危机,也许真的是一次预演。

时光如梭,转眼已到了2010年秋天,这本写了一年的书也终于即将收尾了。

此时的华尔街,乱世的凄冷似乎已渐渐远去,盛世的繁华好像又触手可及。在美联储和多国中央银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流动性潮水再现波涛汹涌之势,冲刷着金融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扫一眼彭博终端,股票和国债一起涨,石油和黄金等大宗商品也在涨,澳元和新兴国家货币还是涨,只有美元融资货币照例下跌。看一眼新闻,香港拍卖会又出了天价:幅国画3亿多港元,一个花瓶2亿港元,简直拿钱不当钱。抬头看看电视,ic,换个名字又开始卖这到底是2010年,还是2006年华尔街只管眼前,既然现在的市场好,我当然要借机赚钱。“盛世”中就要使出盛世的套路:增加头寸,提高杠杆;扩大“收藏”范围,从优质债券到高收益债券,不断向“边疆”开拓;从故纸堆中翻出相对价值模型摆弄摆弄在过去经验的帮助下,我把握住市场演进的节奏,利润滚滚而来。然而,我心中却时常有几分不安:危机真的就这样过去了吗

在我看来,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_旦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药劲”过去,危机就可能再度出现。也许需求减少会引发通货紧缩,导致新一轮衰退;也许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会触发通货膨胀,迫使中央银行加息,从而刺破世界各地的资产泡沫。或许欧债危机将再起,或许美国债务危机将爆发

未来市场的具体演变路径很难准确预测,但这并不重要:大海中的冲浪客不必预知波涛走向,只需借力使力;市场中的冲浪客同样不必费尽心思预测未来,只需牢记“事异则备变”的道理,随着市场的节拍顺势而为。如果一定要做出预测,那我完全有把握的只有一件事:人类贪婪恐惧的本性难以改变,金融市场也难以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起落循环。

在2010年的帷幕行将落下之际,世界金融市场又己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置身如此氛围之中,我也只得随波逐流,努力为自己的交易账簿增添利润。然而在向前进攻的同时,我会经常检査一下背后的“撤退浮桥”,因为我心中隐然觉得。

乱世,总有一天还会再回来。产生写书的念头是在2006年。那时我刚开始当交易员,每天都见识新鲜事,学习新东西,很多都是我以前非常想了解的关于华尔街的情况,所以我就想到要把各种有趣的经历见闻写成一本书,供对华尔街感兴趣的读者们参考。

不久后次贷危机开始,“前所未有”的事件不断上演,平静的市场变成了危险重重的战场。一次次撤退、反攻,一次次经受考验,我不停地分析、思考、决断,逐渐发现自己对不少迷惑了很久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写作范围便不再仅仅是关于华尔街的经历见闻,也加入了我对金融市场的分析解读。

后记

我的目标是既要把个人经历和金融危机前后华尔街的林林总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又要把复杂问题讲的简单,这对初次写作的我来说无疑是高难度的挑战。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艰难的挤牙膏,有对关键点的反复推敲,写作过程相当不容易。然而付出后也常常有收获顿悟的喜悦。例如,对次贷这部分原来我是不知从何入手的,有一天看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海云先生关于结构化产品的一份讲义,里面使用了“连环计”的比喻,大受启发。将次贷聚合处的c等等不就是三国演义里的连环计吗房价下跌不就是“东风”吗之后的“火烧连船”岂非自然而然于是“连环计”这节就一气呵成了。

在书中,我尽量从直观浅显的角度讲述金融,一方面是为了方便阅读,另一方面也因为我相信,让人眼花缭乱的华尔街大戏背后其实有几条贯穿的线索,诸如宏观流动性周期、杠杆与对冲的关系、华尔街的基本商业模式等等。说得玄一点,“技”和“术”是复杂的,而其中的“道”则应该是简单明了的。我当然不敢说自己己经得道,只是多年来在对华尔街的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不少感想和体会,都尽量呈现在这本书里面了。

数学界前辈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有“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两个阶段。从薄到厚代表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从厚到薄则代表对复杂现象背后本质的把握。我自己对于华尔街的认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好奇,觉得华尔街既神秘剌激又高深莫测。然后便孜孜不倦地收集各种信息,学习各种金融专业知识,有了很多积累,却感觉得到的是各式各样的认知碎片,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也许就是读书“从薄到厚”的过程。近几年通过在第一线的实战磨炼,以及对金融危机前后市场完整周期的观察总结,我开始觉得头脑中的认知碎片逐渐聚拢,对华尔街的宏观图景逐步有了直观认识,这也许就是读书“从厚到薄”的过程。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华尔街也能有“从厚到薄”的感觉。

在此需要说明,本书中关于金融危机的素材主要来自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部分背景材料参考了维基百科等网络资源,我自己的交易日记也是写作的重要依据。由于本书不是学术论文,原始资料都来源于广为人知的各类媒体,再加上写作时间的限制,故对于事实和数字的出处未逐一注明。至于书中谈到的我周围的人和事,都经过了加工处理,与实际有很大出入。这么做是为了在不涉及个人具体情况、不暴露公司敏感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故事从微观上帮助读者了解华尔街。这本书能完成并出版,还要感谢朋友们的热心帮助。杨宇翔先生在写作初期给了我宝贵的鼓励,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陈目女士和杨建峰先生对书的内容结构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天窗出版社的孙海玉女士、何凌枫女士和各位工作人员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在此对各位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我还要感谢家人的支持鼓励。父母带着老花镜仔细阅读的场景激励着我写完这本书。太太作为第一读者,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对我助益良多。儿子虽然没做出直接贡献,但他带来了很多乐趣,间接增进了我的工作效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作为读者的你。对书中的不完善之处,希望能不吝赐教。关于金融市场的各种问题,我也愿意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交流探讨。谢谢你能耐心地读完这本书。

地点:超盛证券,华尔街老牌投资银行

人物:牛老大:超盛首席执行官ce

猪哥靓:高级顾问,军师

关西铁:负责投资银行部investntbanking

柯户多:负责资本市场部capitalrkets

常达包:负责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产品

securitizatinandstructuredprducts

郝大丹:负责自主投资、自营交易

principalinvestntandprprietarytrading

栾亚宝

盂哲来:交易员,危机前离开超盛,自己开了对冲基金钱聪聪:交易员,危机中离开超盛,跳槽到紫金朵对冲基金

:白鹰魅影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