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一个让人感到多么亲切、温馨的字眼!

古今之人都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所以对“家乡”一词赋予许多高雅、质朴的代称,且常见于文人雅士的名篇和诗作中,今人对家乡则统以“老家”二字呼之。家乡又称“桑梓”,因为古人住宅旁边常栽有桑树和梓树,是他们父母或长辈所种的,后人用来比喻家乡,以表示对长辈的敬意。此外,家乡还有“故乡”、“故园”、“梓里”等代称。

然而,郑远元的家乡是穷山恶水,偏远高寒,地瘠民贫,给他留下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伤心的往事。

“树挪死,人挪活。”他从小就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和家乡的贫困面貌,必须走出大山去闯荡世界,去探寻出路!

家乡,想说爱你不容易

陕西紫阳,历史上有“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之说。由此可以想象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而郑远元出生之地,是紫阳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高桥镇铁佛村,就其自然环境而言,算是恶劣之恶劣了。1973年10月襄渝铁路通车,从此紫阳县山门洞开,融入全国发展洪流。但是,即使在高速公路贯通的今天,紫阳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1983年农历正月初一凌晨,一个男婴出生在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婴儿的前面已经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但是这个“带把的”还是给父母带来了添人进口的欣喜。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那是瓜熟蒂落的释然,那是来了个“心里想”的满足感的流露。男婴清脆的啼哭声穿越土墙房刺向漆黑的夜空,打破了山野的宁静。继而,星星点点的灯光从农舍的窗户陆陆续续透了出来。渐渐地,东方的天际露出了鱼肚白,宣告了黎明的到来。不知是哪一户急性的农家抢先“出天星”了,噼噼啪啪响了几十秒。少顷,不甘落后的其他农家也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沉睡的山野苏醒了,新春到来了。

春天是与春耕、插秧、播种联系在一起的;春天是和草木萌生、鱼虫繁殖联系在一起的;春天的草绿花红是和冬天的万物蛰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没有冬天就无所谓春天。

最先感知到春天气息的,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然而它们并未醒来,只是懒懒地伸手伸脚,依然瞌睡着。苏醒过来的,是枯黄了一冬的小草和干硬的树枝。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冬天依然漫长。然而,千真万确,春天正在一步步走近,只是很难看到它加快的步子罢了。

男婴的父亲叫郑家强,母亲叫胡光习。夫妻俩都出生于多子女家庭。郑家强兄弟姊妹7人,4男3女;胡光习兄弟姊妹6人,3男3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是人们对一些农村家庭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带来不良后果的评说。郑家强夫妇大概也是由于“观念陈旧”而违反政策生育了第三个孩子。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义在于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以防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1974年世界人口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其中包括许多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发展中国家,都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郑家强夫妇超生也可以理解,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村,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男丁不仅是延续香火的需要,而且是顶门立户的依靠。

郑家强上过小学三年级,是个性急、勤劳、刻苦、善于学习的人,在乡间算是一个文化人,“**”期间,经常被领导安排写大字报,做轻巧活儿,仍然记满分——10分工分。稍有闲暇,还时不时地写写画画,他二三十年前创作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顺口溜,至今还有一些乡亲能够背出一二。开荒种地、犁田打耙……干起活儿来特别舍得下力气,农忙时节,起早睡晚,披星戴月,不在话下。长此以往,导致右胳膊呈弯曲状,伸不直了。胡光习也是一个勤劳善良之人,只是有些爱唠叨,因此经常与性急的丈夫吵架干仗。但是,夫妻俩性情都比较开朗直率,争吵过后都不装在心里,若有三病两痛,都能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照顾。

考虑到孩子出生在“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元”是头、首、始、大的意思,能识文断字的父亲便按辈分给新添的男孩起名为郑远元。它寄托了父母对新生儿的美好期望。

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距离,彼时这户人家贫穷依旧,夫妻俩压根儿也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家里会因为这个孩子的出息而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困窘面貌;更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孩子成为全国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一个大老板,给家乡众多父老乡亲带来福祉!

铁佛村原来是铁佛寺乡政府驻地,由于地处偏远、人口逐渐减少等原因,在1996年“撤区并乡”中该乡撤销并入了高桥镇。郑远元老家所在的村涧池村后来也并入了铁佛村,现为铁佛村二十组。老家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从家里到完全小学上学得走十里路,隆冬时节,清早走到学校时头发凝霜结冰。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郑远元亲眼见到一位在铁佛煤矿受伤的村民,因下雨公路垮塌,人工抬到高桥镇时已经没有了气息。

8岁那年夏天,暴雨刚过,天气放晴,郑远元和哥哥一道去山上砍柴,背着一捆沉重的木柴回家,由于体力不支,跌倒在地,头部撞到了石头上,顿时鲜血如注。哥哥急忙背起他往家跑,偏偏遇到了暴涨的河水,平时没及小腿肚子的河水,此刻已涨到大腿处,湍急的水流差一点冲走小哥俩。回到家时,他已经在哥哥的背上晕了过去。母亲急忙将郑远元送到医院,医生说要是再晚来一两个钟头,孩子的命恐怕就抢救不过来了。伤情稳定后,医生叮嘱母亲要好好给儿子补补身子。可是,那时家里穷得没有任何可以滋补身体的食物。母亲含着热泪,拿出家里仅有的钱去买了两斤红糖,红糖水就成了他补养身体的“奢侈品”。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年幼的郑远元也知道这句俗话。但是,与城市比起来,与发达地区比起来,家乡确实条件太差、太落后了。家乡,想说爱你不容易!

穷人的孩子不屈服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困和家长的严厉,迫使郑远元从稍微能干活的时候起,就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砍柴、打猪草、挖洋芋,还独自收酒瓶、收废铁、运木料……生活的重压和艰辛的劳作,磨砺了他不屈服于命运、坚韧顽强的性格。

俗话说,“一分钱逼死英雄汉”,“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郑远元在铁佛小学上学时,家里每天只给一两角钱作零用,后来提高了标准,但是最多也不超过一元钱,主要用于中午肚子饿了的时候买吃的。这点零用钱常常使他捉襟见肘,有时饥肠辘辘,想买一点吃的却没有钱往出掏。

不能总是让父母给钱,自己也可以挣钱嘛!他发现收购酒瓶子转手卖给别人,是个容易挣钱的途径,“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别人收购集镇的,我走村串户去收购!”他利用寒暑假收购酒瓶子,不是假期也可以顺便捎带着这事。一个酒瓶收购价一角钱,卖出去每个一角五分。最多时一天能收几十个,可赚两元钱左右。后来酒瓶子稀少了,他就收购废铁,积少成多,有人来收购,就卖出去。在穷乡僻壤,废旧物品也不多,收购过几次,资源就枯竭了。但是,那不多的钱使他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艰辛与快乐。得到父母表扬,他就很高兴;花自己挣来的钱,很爽。

上六年级时,郑远元的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得到1.2万元赔偿款,伤治好后剩余三千来元。父亲利用这笔资金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主要经营烟酒副食。寒假里的一天,父母都上坡干农活去了,他留在家里经管小卖部。中午吃饭时,父母见抽屉里卖得了二百多元钱,很是高兴——比一般时候卖得多。可是傍晚回家看抽屉时,钱却不见了。在父母追问下,他如实相告:“今天比平时卖得多,共有三百多元,可是几个同学跑来叫我‘诈金花’,我把钱输光了。”一个小孩,一次输掉三百多元钱,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父亲、母亲、哥哥唇枪舌剑,像开批斗会一样把他指责、训斥了一通。理屈的他只好任其数落,耷拉着脑袋,犹如霜打了的茄子。他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比较强;他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批斗会”又伤害了面子。此时此刻,他心里掠过了一丝憎恨,同时又暗下决心:挣钱还钱!

敢作敢当,是好样的!但是,怎么挣钱呢?噢,上山砍树可以卖钱!

输钱的第二天,他就顺着人们常走的一条小道上后山砍伐原木。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目的地。好心的村民卢其朗帮他砍倒了一根碗口粗的原木。郑远元在树木的大头上钉上抓钉,绑上用蛇皮袋子编织成的绳子,套在肩膀上朝山下拖。拖到中途,卢其朗回家了,而此时已到平地处,由于冰雪融化,道路泥泞,他连吃奶的劲儿也使了出来却仍然拉不动。茫茫大山中,就他一个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又累又饿,无助无奈。一股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悲伤感、绝望感袭上心头,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嚎啕大哭起来。

正在此时,父亲来了!父亲中午回家吃饭时发现儿子不在家,估计儿子是沿着这条路上了林山,有些担心,就带上干粮找到了这里。郑远元想止住哭声,却越哭越伤心。父亲用那树皮般粗糙的手掌擦了擦他脸上的汗水,心疼地说:“你这个娃儿啊……你这么个小苗苗,咋做得了这个活儿啊!饿了吧,我带了两个浆巴馍,先吃一个!”父亲一边嗔怪,一边从布袋里取出一个浆巴馍喂到他嘴里。真是雪中送炭啊!他破涕为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罢,父亲把拖绳套在自己的肩膀上,慢慢地拖走了原木。他在后边跟着,发现父亲的脊背弯得像一张弓。

原木是父亲卖的,郑远元如今已经记不得卖得了多少钱。回忆这件往事,说到这里时,郑远元说:“大概十几元吧,我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啊!”

郑远元由此体会到作父母的也不容易,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装在心里的,在关键时候,它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的,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为人子女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没有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路边树林里不时可以见到新生的蘑菇。他索性捡了一朵,把玩着,似有所悟:噢,蘑菇——从枯枝败叶中,撑起了信念的小伞……

挖洋芋也是郑远元记忆犹新的一件事。那是上初中一年级的暑假,乡亲们来给自己家里换农活,来了几个人帮忙采收洋芋,谁先挖满一背篓谁先回去休息。郑远元第一次参加换农活劳动,感到很新鲜,加之没有经验,开始的时候用力过猛,虽然比别人快,但是后来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随即越来越跟不上别人。到最后,别人都把背篓装满离开地头了,他才挖到半背篓洋芋,而且手软脚软,脚底起了血泡,脱了皮的背部被汗水刺激得犹如针扎一般地疼痛,背上背篓,那简直疼得要命!

本来想当英雄,现在却成了“狗熊”!他又一次感到无助和无奈、悲伤和绝望,又呜呜地哭了起来。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劳动成果还得自己背回去才行。他把手掌垫在脊背上,背着半背篓洋芋,颤颤悠悠又艰难地挪着步子,最后一个回到家里。

这次的“挖洋芋竞赛”,扎扎实实地给他上了一课。他懂得了:仅凭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是不行的,还得有实力;英雄不是逞一时之强,而是要看谁笑到最后;要笑到最后,就要有耐力、有韧性。

其实,在此之前,郑远元就有过类似的教训。记得是上三年级的时候,一位堂兄与他在坡上打赌喝水,堂兄说自己能喝一瓷盆,他说自己能喝两瓷盆。二人就用葫芦叶卷成盛水器舀泉水喝,比谁喝得多,他老老实实地地喝,把肚子涨得像个大葫芦,路也不敢走,而堂兄使了“拐”,看着喝得一样多,实际喝得少一些,因而显得肚量更大,最后取得了胜利,而他却以失败告终。

郑远元的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还表现在另一次调皮上。上五年级时,一次在放学路上与同学打架,对方比他年龄大、力气大,他没有打赢,受了委屈。但是他不敢回去告诉父母,因为平时都是这样,“惹了祸”,不管你有理没理,父母也不撑腰,总是先批评他。这一次,他耍横了,睡在路上不走——这样父母就会来找他的。他硬是在那儿睡了不少于两个小时,母亲见他没有按时回家,就顺着道路找到了儿子。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问明了原因,也没有过多地责备,说:“没有伤着哪儿就好。也许你占道理。”母亲拍掉了他身上的尘土,教育他说,“男娃子是应该勇敢,但是也不能任性,更不能欺负别人。要小心一点,不要惹祸,打不赢的就不要打……”面对这个倔强、淘气而又聪明伶俐的孩子,作为一个不识字的母亲大概也只能这样安慰和教育了。

而郑远元由此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你除了让自己变强以外,其余什么都没有用!是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法则,谁也违抗不了。在自然界,只有自己比同类更优、更强、更大,才能生存,才能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