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虽然蒋介石与赫尔利经过多次磋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史迪威职务改称中华民国陆空军前敌总司令。但史迪威担心他不能真正指挥,便要求以陈诚、白崇禧充任军政部长和参谋总长。

蒋介石只是名誉上答应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而实际上他一直暗中控制。致使发生了下面不快的事情,双方的冷战演成“白热化”:

在缅甸战场上失利的日军,向云南省的龙陵展开反扑,于是,蒋介石指示史迪威将驻缅远征军调回国攻击日军背后。并告知:如果出动迟缓,则为免败衄,唯有将在龙陵的远征军向怒江东岸撤退。

9月15日,从桂林前线视察军务返回重庆的史迪威,对蒋提出异议:“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必须休养。如需援军,可调在陕西方面监视共军的胡宗南部队來援,远征军不宜撤回”。因而发生争执。

史迪威迅速致电马歇尔,电文如下:

“蒋介石要将缅甸远征军调回到昆明。如果这样,则多年來打通滇缅路的血汗,将无法保持,而会前功尽弃。蒋委员长意在避免战争,保全实力,等待美国击败日本。”

马歇尔立即给正在魁光北开八方会议的罗斯福发电,转述史迪威汇报的情况。当时,罗斯福正与丘吉尔吵得不可开交,接电后,便立即给蒋介石发了一封如“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其大意如下:

“近几个月來,我曾屡次敦促你采取果断的行动來抵御正在日益临近中国和逼近你本人的灾难。现在,由于你还沒有让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所有军队,我们面临着在中国东部丢掉一个极重要的地区的危险,而这有可能带來灾难性后果……我们的军队正在跨太平洋迅速推进,但是,除非你现在就积极采取行动……來保卫你经过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成果,來维护我一直为支持你而作的努力……否则此番进军对于解救中国也许太晚了。

“我确信,你目前能够阻止日军达到其在中国的侵略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即增援萨温江(缅甸)部队,继续使他们进攻,同时立即使史迪威将军能不受限制地指挥所有中**队。我要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的决断,也有利于美国为保持和增加对你的援助而打算继续进行的努力……在我们这里所有的人看來,事情已经非常明显,如果再作拖延,你和我们为挽救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

史迪威得到这份电报,欣喜若狂,立即前往重庆蒋介石的黄山别墅进见蒋介石。当时赫尔利也正在老草房客厅与蒋氏共度周末。

赫尔利看到罗斯福的电报,为之一惊,便对史迪威悄声说:“不应该对于一国元首致这样的电报”,拦阻他暂时不要把电报给蒋介石。但史迪威毫不理会,径直把电报送到蒋的眼前。赫尔利怕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伤蒋介石的尊严,便制止翻译译读电文。

于是蒋介石拿过电文看了一下所附译文之后,就把电报放到桌子上,仰起头一言不发。

史迪威一直怀着称心如意的复仇感盯视着无言的蒋介石。

当晚,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这是平生最愉快的日子。在我一生的日历上,这一天得打上红印。”并在寄给他夫人的信上用诗表达喜庆之情:“我用鱼叉,对准小人物,猛地刺去,刺了个透心凉。”

史迪威欲夺取中**队之全部指挥权,已无所不用其极;以其自私之一念,意置中美合作政策于不顾。

蒋介石对史迪威的无礼及罗斯福电文的咄咄逼人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就在看过电报的第二天(20日),他向赫尔利表示:“我已下决心,请罗斯福总统调回史迪威,另派一个能合作的高级军官來接替他的职务,希望罗斯福总统不要因为坚决要求调回史迪威而使中美之间产生隔阂。”

蒋氏之所以敢冒失去美援之险,决心赶走史迪威,是因为他看到中国**在国民党与日寇重重包围和打击之下,竟能发展如此之快,一旦解除包围,要得到美国援助,岂不如虎添翼,战胜日本后,中国就将是**天下了。

蒋介石认定,不管你史迪威如何蛮横无理,怎样的“无所不用其极”,欲夺我军队指挥权,万万不能。你“置中美合作政策于不顾”,我也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來个针锋相对。

于是,蒋介石即在的9月25日下午4时,再次召见赫尔利,让其向罗斯福总统转达下列意旨:

一、我国之立国主义,即三民主义,不能有所动摇;故不能任**之赤化中国。

二、立国命脉,即国家主权与尊严,不能有所损伤。

三、国家与个人人格不能侮辱,即不能接受强制式之合作也。否则,任何牺牲均所不恤。”

随即,蒋介石把一份备忘录送请赫尔利转致罗斯福,大意如下:

“今事实证明史迪威非但无意合作,且以为余反为伊所指挥,故此事(任史迪威为前敌总指挥)因而停止……如罗斯福总统指派任何美国将领富于友谊合作精神者,以接替史迪威将军,余必竭诚欢迎,且将以全力支持其作战。”

蒋介石采取强硬态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已看透美国出于战后打算,决意支持他。他的领袖地位已经巩固,还何惧之有?因此才以种种理由,要求美国更换史迪威。

国内诸匪,图谋陷余者已十九年;国外倭寇与我恶战这已有十三年之久,余实已心瘁精疲,几不能久持。……(此处六点从原文)而今又遭党内如此之**,与国内如此之讽刺;此种横逆与耻辱之來,实为有生以來未有之窘困。然余于此,如不积极奋斗,将何以对已死之先烈乎?况今日之实力犹远胜于十三年以來任何时期,只要余能自立不撼,当不足为虑也。

蒋介石本人受到国民党内部之指摘,其详情始终不明,亦未见于其他资料,只有以上一段蒋氏之日记道出。

当时湘桂战争挫败,蒋又要求撤换史迪威,构成中美外交危机,此处前有省略部分,后称党内**,国内讽刺,必与此数事有关。涂克门女士作《史迪威及美国在华经验》一书称上述日记记事三日之后,即10月2日,蒋在国民党中常会之星期一例会曾拍案咆哮,说及史迪威必须撤换,不容姑纵,似更表示党内**实有其事,蒋亦未忍气接受(涂称此消息得自美国驻华大使馆,她怀疑蒋故意将他激怒情形泄露)。

史迪威果已得美政府之撤回,此为本年内对内对外各种困难之症结;且对此事之隐痛,亦可谓极人生之所未有也。……中、美国交不因史迪威而败,中国抗战亦不因史迪威而败者,殊为莫大之幸运。中、美已误之国交、抗战已颓之形势,皆得由此启其机钥;此后军事、外交与内政务要务,乃可按计划实施矣!

罗斯福在蒋介石的强硬态度下,终于决定召回史迪威。可是在白宫方面的陆军部长史汀生与参谋长马歇尔则强烈反对将史迪威召回,因此罗斯福又为之踌躇不决,而采取逐步调回的办法,暂将史迪威留在缅甸指挥那里的作战部队。

10月6日罗斯福正式电复蒋介石的电文是这样的:

“中国大陆情势,已如此恶化,使我感觉目前美国政府不应再冒派遣美**官统帅党国全部陆军之责任。……我接受阁下的建议,解除史迪威为阁下参谋长的职务,并已决定不再使其担负有关租借物资之事务;但中国驻印度与远征军的训练指挥,则仍交史迪威管理。……”

蒋介石仍坚决不答应,力主将史迪威调回美国。10月9日给罗斯福回电,强调说:“务须能与中国合作,而得余之信任者,方能授以统帅指挥中**队之权,史迪威将军显已缺乏上述必要条件!”

蒋介石已明确表态:史迪威是他不信任的人。

同时,又以一份备忘录托赫尔利转送罗斯福,其内容大意如下:

一、史迪威不顾中国之不同意而强行北缅战事。

二、在北缅作战期间,因史迪威的抑制而将对中国的物资供给完全停止,直到6月,始初1月分之供应。

三、结果,中国国内战场因缺乏补给而遭受败衄。”

蒋的这份备忘录,意在促使罗斯福进一步了解现状。

赫尔利经过反复思考后,终于下定决心,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其内容要点如下:

一、蒋介石是一个统帅几百万军队,抗日已经七年的国家元首,对他不应施加压力。史迪威却以施加压力作为取得权力的手段。如支持史迪威,势必失去蒋介石,中国的抗日力量亦将随之消失。美国人民将不会赞同总统这样处理问題。

二、蒋介石需要美国援助,他能真诚与美国合作,美国任何将领來华,蒋介石都能与之合作,唯史迪威不行。

三、要求罗斯福总统应即调回史迪威,另派一名高级将领來华充任参谋长。”

此时,罗斯福正面临能否蝉联第四届总统职位的大选,而他将依靠战时和国际外交上公认的成绩來参加竞选。赫尔利那句“美国人民将不会赞同总统这样处理问題”提醒了他,确实如此,如果在竞选前夕,与他一手扶植、塑造的四大国之一的中国决裂,不管有多少理由,似乎在政治上也是不明智的。

于是,他痛下决心召回史迪威。

10月19日下午,赫尔利谒见蒋介石,转达罗斯福总统最后决定的电报如下:

我现在正式颁发命令,将史迪威自中国战区召回,及指派魏德迈将军。目下美国驻中、缅、印战区应分为二――中国为一方面,印缅为另一方面。印、缅区由索尔登中将指挥,中国区由魏德迈指挥,陈纳德将军的第十四航空队仍留中国,受美军司令魏德迈之指挥。……”

当赫尔利将此消息转达史迪威时,史勃然大怒,大骂罗斯福是“老软脚蟹”,说罗斯福给了他致命的一刀。

史迪威接到回国通知后只在重庆停留四十八小时,他结识的中国朋友很多,但只拜会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孙夫人流下了热泪,希望自己能有机会亲自去美国,把事实真相告诉罗斯福总统。史迪威在美国朋友中只向美驻华大使高思道别。21日史迪威离华返美。

史迪威回美以后,其反宣传,不仅诋毁我个人,且必欲推倒我政府。其各种诬蔑诋毁,以《纽约时报》阿特金森之专论为代表,可谓侮辱已极;而**乘机煽动,美国之舆论更不待言矣!

唯余寸衷泰然,不为其所动,盖早为预料所及也。

史迪威将军从中国被召回的消息传到美国,在公众中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纽约时报》于10月30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则消息,在这篇报道中说:史迪威的被召回是中国“垂死的**政权的政治胜利”,蒋介石对“中国崩溃的速度感到惊恐不已,不知所措”,认为“这实际上是要我们默认一个不开化的残忍的独裁政权……它不能代表堪称我们好感的中国人民。”((美)巴巴拉?塔奇曼著,陆增平译:《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733页。)

就连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也有同感,他在国会秘密报告中说:“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将失去领导地位,对于重庆只能视为短期投资之对象,故对华不宜只限于援蒋。”

进步记者斯诺也在报上发表同样的意见。

这是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所反映的美国统治集团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矛盾的公开化。

但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展,随着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与“****”斗争的加剧,随着国共两党斗争的激烈展开,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愈來愈露骨地实行“扶蒋**”的政策。

蒋介石看清这个趋势,心中很有底,因此,对“反宣传”“寸衷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