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此去与罗、丘会谈,本‘无所求、无所予’之精神,与之开诚交换军事、政治、经济之各种意见,勿存一毫得失之见则几矣。”

在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提议战后应以中美苏英四国为中心设立国际和平机构。丘吉尔表示同意。

9月,美国国务卿赫尔向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提出中美苏英四强宣言建议。但莫洛托夫不承认中国为四强之一,因此宣言未能通过。

10月1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讨论欧洲战后问題。会中赫尔又一次提出四强宣言建议,苏联外长仍不同意,赫尔当即离席而去,苏外长无奈表示妥协,同意了四国宣言建议。

10月28日,在莫斯科所举行的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接近尾声时,蒋介石接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來电:

“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会议结果得能有裨于各方,我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也。我当不知斯大林能否与吾相晤,但在任何情况之下,余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及早会晤于某处,时间为11月20日至25日之间。我想亚历山大(埃及海港)当为良好地点,……会议日期约为三日,……并祈极守秘密为盼!”

10月30日,四强宣言通过。中方由驻苏大使傅秉常与三国外长共同签署。宣言的主要内容是由四国共同维持世界战后和平。

蒋介石如今跻身于“四大强国”领袖之一,第一次被邀请出席“四巨头”国际会议,受宠若惊,踌躇满志。于是,蒋介石立即对罗斯福10月28日建议回电答复“同意”。

11月1日,蒋介石又接到罗斯福电报,却显示情况有微妙变化,电文如下:

“我尚未接获斯大林元帅之明确回答,但丘吉尔与我仍有会晤阁下的机会,我望阁下能决定11月26日,约在开罗邻近之处,与丘吉尔及我相晤。”

接着,罗斯福为召集开罗会议,又分别邀请丘吉尔、斯大林参加。斯大林因对蒋介石有蔑视之心,不愿和蒋同席,拒绝参加,丘吉尔同意参加。

蒋介石对苏联反对中国列为四强之一,一直耿耿于怀,如今,斯大林又坚决不与蒋同席开会,蒋介石认为这不仅是对他本人的藐视,同时也是对中国的一种难以容忍的歧视。因此心中感到怏怏不快。

其实,斯大林回避与蒋介石在一起开会,还有另一层“难言之隐”;意在麻痹日本,使之放松对苏联的警惕,保证西伯利亚一线不受日本侵犯,从而使苏联力量集中在欧洲战场上。

11月9日,罗斯福第三次给蒋介石发电报。电文如下:

“我于二三日内即将前往北非,望于2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将晤我于此。我与丘吉尔拟于26日或27日在波斯与斯大林相晤。故我殊愿阁下、丘吉尔与我得先此相晤,盼阁下能于11月22日抵达开罗。”

11月12日,蒋介石接到赫尔送來的正式邀请,蒋介石决定参加这历史性的“开罗会议”。此刻的蒋介石兴高采烈!

“余此去与罗、丘会谈,应以淡泊自得、无求于人为唯一方针,总使不辱其身也。对日处置提案与赔偿损失等事,当待英、美先提,切勿由我主动自提;英、美当知敬我毫无私心于世界大战也。”

11月12日,即在接到赫尔送给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邀请的同时,曾任美国陆军部长的赫尔利以罗期福总统特使身份,为就开罗会议预先交换意见而來到重庆。赫尔利除解释罗斯福的用意之外,并说明:关于亚洲问題,中英两国如有分歧,罗斯福可以第三者的地位从中调解。

蒋介石以“无求于人”的方针,与赫尔利先后谈了6个小时。会谈后,赫尔利向罗斯福报告如下:

(一)蒋介石与中国人民赞同民主自由原则。

(二)蒋介石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与**。

(三)蒋介石相信:罗斯福总统当然赞同民主与自由,但为了联合作战,或许暂时须与帝国主义及**国家合作。

(四)蒋介石了解:未來联合国的合作与团结,端赖罗斯福总统同化而消除不同思想的能力。罗斯福必须找到能使四强所一致同意的原则;在寻求这些原则时,罗斯福必须有广大的活动自由。……”

11月14日,中国方面对于将在开罗会议中提出的问題整理概要如下:

甲、战略方面之主要提案:(1)反攻缅甸海陆军同时出动之总计划。(2)成立中、美、英三国联合参谋会议。

乙、政治方面之提案:(1)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2)保证朝鲜战后独立。(3)保证泰国独立及中南半岛各国与华侨之地位。

丙、筹建战后有力之国际和平机构。

丁、对日本投降后处置之方案。

戊、中、美经济合作之提议。

己、对美租借物资之提案。”

另外,讨论的问題,以与中、美、英三国都有关系者为限,决定避免提出香港、九龙、西藏等中、英两国间的悬案。

(一)

“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如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应该归还中国;唯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之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实较我专管为妥也。朝鲜独立问題,余为此事特别注重引起罗斯福之重视,要求其赞助余之主张,使朝鲜人民达成独立之目的。”

11月23日夜晚,罗斯福与蒋介石会谈的内容中,蒋介石所最为关心的是领土归还问題。

经过双方反复讨论,最后一致同意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战后归还中国;琉球由中美共管。

在这一问題上双方能达成协议,蒋介石极为高兴。

在领土问題上,蒋介石所持的态度是应该肯定的。

(二)

“对日本本土驻军监视问題,余首言:此应由美国主持,如需要中国派兵协助亦可;但彼(罗斯福)坚主由中国为主体。此其有深意存焉。余亦不便表示可否也。”

11月23日,开罗会议开幕的晚上,蒋介石和罗斯福进行了会谈。在座的有宋美龄和罗斯福的秘书萨姆纳?韦尔斯。

晚7时共进晚餐,一直谈到午夜零时,气氛融洽。

会谈主要话題,是日本的天皇制问題。

罗斯福提到:美国国内已在传播着对日本天皇追究战争责任的舆论,不容忽视。日本的天皇制是保留还是废止?特征求中国的意见。

蒋介石坦白地答复罗斯福说:“这个问題,我以为除了日本军阀必须根本铲除,不能再让其起來干预日本政治以外,至于他国体如何,最好待日本新进的觉悟分子自己來解决。”接着他又说:“如果日本国民族能起來对他战争祸首的军阀而革命,推倒它现在侵略主义的军阀政府,彻底消灭他侵略主义的根蒂,那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国民自由的意志,去选择他们自己政府的形式。”

关于罗斯福的态度及蒋介石这段讲话的宗旨,蒋介石在1944年1月发表的《民国33年元旦告全**民同胞书》中作了追述:

“罗斯福总统也深以为然。我们这个主张,完全是根据于1942年联合国宣言精神。我今天发表这段谈话,就是要我们军民认识――我们这一次战争的胜利,不但要解放所有被敌寇侵略奴役的民族,同时要拯救日本国的善良无辜的人民。”

罗斯福在与蒋介石会谈中进一步问到:“那么这个问題,是否应该提到明天的会议中讨论呢?”

蒋介石回答说:似乎不必列入正式议題。

开罗会议采纳了蒋介石的意见,“确定了“日本国体由其民族自决”的方针。

会谈的另一个话題,是对于日本的占领问題。

罗斯福提议:派军进驻战后的日本一节,应由中国为主体,但蒋介石则坚持日记中所言,对日本本土驻军监视问題“应由美国主持,如需要中国派兵协助亦可”。他认为占领问題,是一个重要课題,应慎重研究。

(三)

“**与帝国主义为问題之重心。余嘱其(罗斯福)尚须注重俄国今后之行动与事实为要,明告其余对俄不敢深信也。”

在23日晚间的会谈中,蒋介石向罗斯福说明了国民党军队为什么非监视**军队不可的理由,罗斯福对蒋介石以重兵监视陕甘宁边区表示不能理解。

罗斯福最后希望蒋介石建立一个国共两党合作与统一的联合政府。

蒋介石说如果苏联不插手东北,则可予同意。

罗斯福当即表示:他可和斯大林洽谈。但蒋介石对此表示怀疑。

关于对待中国**问題,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使蒋介石很失望,并有所忧虑。怕由此而失去美国的援助,所以只好提出如果苏联不加干涉,这问題不难解决。

从这次会谈后,罗斯福对蒋介石的信心大不如从前了。他认为蒋介石政权“对中国人民大众的苦难无动于衷的态度”是令人厌恶的。但他还认为支持中国局面的,除了美国,只有蒋介石了,不管蒋介石的视野多么“有限”、“他的军队的作战情况多么糟”,他仍然是战后唯一能使中国人民保持团结的人。因此,罗斯福向蒋介石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的联合政府的希望。

“当宴会之前,彼曾导余至地图室,告余以攻缅时期及其海军各舰艇数字之大略。余问其海军登陆时期,彼乃告余须待至5月间,不禁大失所望。

“宴后,丘又导余至地图室,指示各战区海陆空作战之现况;其实,此等语皆余所熟闻者,而彼乃津津乐道,约1小时之久,最后谈到反攻缅甸时海军登陆预想之各地点,而未肯明确告余。……

“丘氏为英国式之政治家,实不失为盎格鲁萨克逊之典型人物。虽其思想与精神气魄不能与罗斯福总统同日而语,而其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则现代政治家中实所罕见。”

1943年11月18日上午11时,蒋介石自重庆乘飞机启程,飞往开罗。随行者有宋美龄、王宠惠、董显光等10多人。途经阿格拉、卡拉奇各留一宿后,于11月21日上午7时5分在开罗郊外的培因机场着陆。史迪威、商震等人已先一日抵达开罗。

当天(21日)下午3时半,丘吉尔也抵达开罗。

同日下午6时半,蒋介石先往拜会丘吉尔,当时在座的有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谈话约30分钟,除初次见面寒暄之外,并对国际形势交换了一些意见。

11月22日上午,罗斯福抵达开罗。

11月23日上午11时,开罗会议正式开幕。会议在可以眺望金字塔的米纳饭店举行。在该饭店附近新设了高射炮阵地及雷达基地,并驻有英军一个旅,戒备森严。

会上,首先由罗斯福致辞。接着由蒙巴顿报告英国方面在拟议中的反攻缅甸计划。

英国的计划是,在1944年1月中旬,中**队向缅甸北部,英军向缅甸西部同时进攻,预期在4月间收复北缅。

这计划对蒋介石來说是大失所望的,蒋介石早就主张英国出动海军从南缅登陆,配合中**队南北夹攻夺回包括仰光在内的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

蒋介石在当日(23日)的发言如下:

“余之意见:如海军未集中,则陆军虽已集中,仍乏胜券。吾人须知,敌人决不轻易放弃缅甸,盖敌人如在缅甸事败,则彼在华南、华中皆将不守也。……敌人之生死战场有三:一为缅甸,二为华北、三为东北。缅甸之重要于此可见;是故陆军与海军必须同时集中。”

这是蒋介石针对丘吉尔最关心的是不让日军进入英属印度,以及收复新加坡陷落基地,只要求中国单独在缅甸北部作战,牵制住日军不向英属印度进攻就行了的自私心理而发的。

蒋介石在向丘吉尔提议中强调指出:在陆军反攻缅甸的同时,英国宜采取向孟加拉湾出动海军,夺得制海权,切断日军补给线,自南北两面夹攻缅甸的海陆协同作战。

丘吉尔当即表态:“英国海军集中时期,当在春夏之间”但接着又说:“海军集中,事关机密,不便在此宣示,其详细内容,容俟面告。”

这天的会议到此结束,关于反攻缅甸成了一项悬案。

会后,蒋介石曾与丘吉尔连续举行三次会谈,以求早日见诸实现,但丘吉尔始终对“陆海军同时行动”一节未作明确答复。

11月24日,丘吉尔举行晚宴,其情况正如蒋介石日记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