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以内,专心求学,培养继业,不问世事。四十岁以外,奋迹功名,雄飞世界,行道济时。

蒋能在军中忍耐一年,甚至在“诽谤交作”中也不辞职,并希望有所补救,应当说是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他最后还是辞职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感到,他再呆在军中也无法有什么补救了,无能为力了。

于是在7月12日上呈去职书。上书后,他倒心境泰然了。在寄庐怡然自乐,并自语曰:“幽境高蹈,啸歌自适。夜间月白风清,衣襟俱爽,较之在军中有天堂地狱之分。”是日薄暮,往登郑成功古阅操台,仰慕其雄风不已。同时蒋准备筹办游欧美旅费,欲于欧美留学三年,以增长学识。8月7日,孙中山正式辞去军政府政务总裁职务。这自然使蒋心情沉重。9月5日晚,蒋沿海滨散步,感国事而赋诗曰:“明月当空,晚潮汹汹,国事混蒙,忧思忡忡,安得乘宗悫之长风,破万里浪以斩蛟龙。”《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文录)。宗悫,字元斡,南朝宋人,官振武大将军。少时人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诗很有气魄,似仿曹操《观沧海》。10月3日,蒋介石来到上海见孙中山,他向孙中山陈述了辞职理由之后,提出要到欧美留学三年,路费都已准备好了。这时孙中山正在进行改组中国国民党,希望他帮助工作,不要长期远离中国。

蒋介石虽然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没有去欧美留学,但在上海住着,感到郁郁不乐,索然无趣,“久思漫游日本”。于是就写下了这则“韬光养晦以待时”的日记。

代表总理慰劳讨贼军各将领。

10月22日蒋介石到达福州,入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军部工作。在此工作初期,蒋介石拟订作战计划、观察地形、慰劳伤员,干得颇为起劲。然而,在这个部队中还是存在有派系斗争的苦恼。“当时军中的将领,界限甚深,每相排挤,凡对总理亲信者,必欲去之而后快。”〔蒋介石《革命历史的启示和革命责任的贯彻》(1969年3月)〕

这话有些朝自己脸上贴金,“合则留,不合则去”。

以闽粤交通阻梗,后方接济极感困难,慨然曰:“军事以计划、运输、指挥三要素结合而成,汉高祖之倚重萧何、张良,而以韩信为次也,宜也。”

此日记道出军中确有困难,并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军事上的“三要素”,可谓至理名言。慨然中的“倚重萧何、张良,而以韩信为次”虽言“宜也”,亦含对今之孙中山轻视自己的不满情绪也。

此次讨逆杀贼,复仇雪耻之责,吾当以一身任之。招疑招忌,任劳任怨。以求达乎目的而已。

看来此次决意留职大干一番业绩了。然而,没想到才事隔三日,蒋介石就给在上海同孙中山进行改组国民党工作的胡汉民、汪精卫等去信,说“在这个部队中也还存在有派系计争的苦恼”。他在信中竟提出:“十日内如毫无进步,则无可如何。”简直是给孙中山下最后通牒了。孙中山见蒋介石信后,急回电请他无论如何不要离去,并告诉他已经派廖仲恺来福州帮助他解决困难。

附孙中山电

接函甚愕。我以回粤讨贼重任托汝为与兄,无论如何困难,总须完此任务,方能释肩,万勿轻去,以致偾事。如有阻力,当随时为兄解除。仲恺即来相助。孙文。皓。

附节汪兆铭来函:

介石我兄如晤:前见兄致静江先生两函,弟等已引为深忧。昨奉兄致展兄及弟之函,尤为系念。兄之困难,兄即未言,弟已深知之。弟以人生做事,决无爽快干净之时,而兄之去留,关系于此军之存亡者又至大,只能以忍耐坚持相劝慰。万一兄竟撒手,则前途希望绝矣。仲兄来,必有以为兄助,弟将赴奉天,俟由奉天回时,再定行止。近日奉张专以联结曹三为事,欲不战而屈吴,决策如此,肯拔一毛以为我助,诚未敢必。但筹款别无他路,只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耳。北京政局转变甚剧,仲兄当能详之,恕不一一。此上。敬候台安。弟兆铭谨启。11月20日。

介石我兄惠鉴:寒函悉。事甫著手,何可舍去,成败所关非细,故务忍耐紧持。杰病不支,展须在先生左右。今以恺决来相助,万勿萌去志。杰。皓。11月21日。

以黄大伟因改编事与许总司令冲突,劝其暂避沪,遂伴之同回。适廖仲恺赉总理慰留手谕至闽,会见于马尾某轮中。

廖仲凯于11月24日赶到福州,发现蒋介石已上轮船要走了。廖赶到船上,把孙中山的一封长信交给他。孙中山的信中对蒋介石说,自己不能亲自到福建,才把讨伐陈炯明的重任托付你,“故望兄为我而留,万勿以无进步而去”。孙中山在信中还提到,在永丰舰上我们都坚持了,如今无论如何困难,也应留在军中。另外,孙中山在信中还告诉蒋介石,他正在上海与苏俄代表进行联系,并且“现已大得其要领”,这样就可以实现蒋介石想到苏俄去考察的愿望。但是革命必须要有根据地,所以孙中山希望蒋介石一定要留在军中奋斗,夺回广州,“庶不负先烈之牺牲,国人之期望也”。

附孙中山书

顷见兄致展堂、季新书,有“十日内如毫无进步,则无可如何”等语。吁,是何言也。吾不能亲身来闽,而托兄以讨贼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就如来信云云,子荫当来沪,此事已不成问题,则内部之大难题已得解决,则进步为有大矣。其他纷繁小故,何足介怀。纵我无进步,而敌则日日退步,如敌军将士之日有觉悟也,敌人之团体日形瓦解也,百粤人心之恨彼日甚也,思我日深也,此即日日之无形进步也。由此以观,我能坚持,便等进步矣。故望兄切勿稍萌退志,必期达灭陈之目的,尔后乃能成一段落。非然者,则必百事无成也。兄前有志于西图,我近日在沪,已代兄行之矣,现已大得其要领,然其中情形之复杂,事体之麻烦,恐较之福州情形当过百十倍。此无怪吾国之志士,乘兴而往彼都者,悉皆败兴而返,吾幸而得彼津梁,从此可日为接近。然根本之办法,必在吾人稍有凭藉,乃能有所措施,若毫无所藉,则虽如吾国之青年**,与彼主义完全相同矣,亦奚能为。所以彼都人士,只有劝**之加入国民党者,职是故也。此可知非先得凭藉不可。欲得凭藉,则非恢复广东不可。此次广东一复,则西南必可统一,如是便可以西南数省为我凭藉,则大有办法矣。此次土耳其革命党之成功者此也。故兄前志之成否,则全在福州之一着也。能即进而灭广州之贼固善,如其不能,则保守福州而坚持,亦为一进步也。盖有一日福州,则我有一日之凭藉,外交内应,皆可以此为背景,倘并此而无之,则我不过为一租界之亡命客耳,奚足轻重。故兄能代我在军中多持一日,则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故望兄为我而留,万勿以无进步而去。兄忘却在白鹅潭舟中之时乎,日唯睡食与望消息而已,当时何尝有一毫之进步,然其影响于世界者何如也。今则有我在外活动,而兄等在福州,则为我之后盾也,有此后盾,则我之计划措施,日日有进步,或者不必待兄等之恢复广州,我计划已达最后之成功,亦未可知也。故兄无论如何艰苦烦劳,必当留在军中,与我在外之奋斗相终始,庶几有成,外间日日之进步,非纸墨所能尽,仲恺来,当能略道一二。总之十数年来,在今日为绝好之机会,吾人当要分途奋斗,不可一时或息,庶不负先烈之牺牲,国人之期望也。千万识之。

抵沪,是晚奉总理急召,命议输运手枪办法。翌日,来甬回家。

孙中山的那封信可谓语重心长,但蒋介石还是于27日回到上海。当日,蒋介石面见孙中山。

孙中山看到蒋介石还是那个犟脾气,再次耐心开导,勉励他要“坚忍耐烦,劳怨不避”让他回福建住所。蒋却说:“……离闽回沪,面请任何工作,都不敢违命,唯望我不再回闽……”

蒋介石如此不愿意到军队中工作,固然有派系斗争的苦恼和军费拮据这方面的问题,然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蒋介石不满意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孙中山虽然很重视蒋介石的才能,凡有重大军事决策和行动,都要蒋介石参与计划和执行,但是,孙中山却一直没有授蒋以实际军权,让他独当一面,这是因为孙中山看出蒋介石在军中缺乏人望,他主观好胜,脾气暴戾,动辄与人争吵,上下关系弄得很僵。所以孙中山认为蒋介石做高级参谋工作较为合适。但蒋介石却不甘心长期充当别人的副手,做一个没有实权的高级幕僚。蒋介石是有更大**的人,他总是在努力寻找一条扩大个人权势的道路。当前蒋介石迫切要求的,就是过问“党中大事”。蒋介石清楚知道,只有在国民党内取得地位,才能有所作为。因此,这次蒋介石离开福建讨贼军,到上海对孙中山提出了坚决不回军队中工作的要求。虽经孙中山对他再三劝慰,要求他“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他还是没有重返福建,于11月28日回宁波家中去了。

又之沪,代拟闽中军事报告书,并筹划讨逆第一军改编事,迭谒总理,与胡汉民讨论时局之应付。

附许崇智来电

转介石兄:(一)臧叠电催我出兵解决泉州,已派孙(本戎)部于艳日由省开赴莆田,集中,并加派十八团合部,日内继进,会攻泉州。另委雪竹为本军兴、永等属前敌总指挥官。(二)接佛航冬电,常德盛已到邵武,有再向我方前进意。(三)诸事待兄办者甚多,请即日命驾返闽,何日启程,乞复。崇智。支。十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