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了蒋介石《对中国**宣言的讲话》。蒋介石在讲话中说:“此次**发表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且均与本党三中全会的宣言及决议相符合。而其宣称愿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更是证明中国今日只能有一个努力之方向。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意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行。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蒋介石这一讲话,实际上是承认了中国**的合法地位。

可是,同在这个讲话里,蒋介石又说:“今日凡为中国国民,但能信奉三民主义而努力救国者,政府当不问其过去如何,使有效忠国家之机会。任何党派,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旗帜之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在本党领导之下,一致努力。中国**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诚一致,实路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蒋介石这段话,不但沒有承认过去10年來在民族危机中国民党所应负的责任,而且把同其他党派的合作说成是国民党对他党的“领导”、“接纳”。这种既承认**的合法地位,又不承认各抗日党派之间平等地位的态度,反映了蒋介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題上,把国民党凌驾于其他党派之上的态度。但不管怎么说,蒋介石毕竟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这个大方向上,有了明显的转变。

中国**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讲话发表,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日军看到国共合作不利自己的速胜战略实施,于是急于结束淞沪战役。9月25日,先后五次共派遣94架飞机轰炸国民党总统府所在地南京。

与此同时,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的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从侧翼打击日军。9月23日,正当晋北战局危急时,八路军115师以一个团和一个骑兵营向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前进,钳制企图突破平型关,抄袭雁门关后路,夺取太原的日军。9月24日,又以三个团冒雨埋伏在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地。9月25日拂晓,敌板垣师团第21旅团主力约4000人进入我伏击圈内。八路军以居高临下之势,向敌突然发起猛攻,日军毫无准备,慌作一团。八路军战士冲下山去,与日军展开短兵肉搏,激战数日,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品。平型关战斗是抗战全面爆发以來中**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亦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首战告捷。这一胜利,震动中外,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对日军也是一次有力打击。

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蒋介石已经猜测到日寇的险恶用心。四方传來我军将士奋勇抵抗的战报,使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敌愈是如此狂妄,愈“强增我国抵抗之决心”。

日记表示蒋介石个人倔强不服输的个性,但不能表示其思想缜密与逻辑上的前后一致。日空军曾以飞机94架分5批轰炸南京。蒋介石当日记下坚定之语,然而未出两月,国民政府便于11月20日正式宣告迁都。

俄狡而倭暴,吾中华实处其中。

蒋介石对苏联态度始终未脱离“苏俄之外交诡诈无比”(1937年8月1日日记)之一概念。与日本比较,他得出本日记之结论。

闻此消息,忧患为之尽释,而精神胜于物质之效,庶于此可见。最后胜利必归于我矣!

9月30日,日本30万之众的“上海派遣军”开始发起总攻击。海陆空联合作战,日军的炮击与轰炸极其猛烈,直指高桥和刘行正面,延伸到我军阵地3公里。我军一面以密集火力阻止敌人快速前进,一面继续后撤,向蕴藻浜南岸的广福、施相公庙方向转移。尽管在火力方面日军占绝对优势,相比之下我**队战备工作极差,阵地工程质量低劣,战壕积水3尺,官兵日夜泡在水中;对前线物质供应,对士兵生活,对伤亡人员的治疗和处理做得都很差,但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受到日军猛烈攻击的67师所属某连,在激战之后,只剩下4个人,而由其中1人将连长的遗体送往后方,其余3人则仍然死守在阵地上,等到援军赶來转守为攻;又有一连,只剩下连长1人。

正像日本陆军省军事课长田中新一在其所撰《中国事变纪录》中所记:至9月底日军在上海方面伤亡达12334人,为华北方面的2倍,同时提到中**队的斗志甚高,其内容如下:

“在上海战役中,中**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推翻了三宅板(陆军省)一向的判断。……中国的步兵虽在日军毫不留情的炮击与轰炸之下,仍坚守阵地,绝不后退。”

中华儿女在保卫民族独立的神圣战斗中,的的确确是视死如归。

难怪像蒋介石那样的铁石心肠,“闻此消息”,也会发出由衷地感叹。血与火炼铸的民族精神,是任何顽敌所打不垮的!

应该补述的是,在蒋介石写下这页日记的前一天(10月2日),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原在南方湘、闽、奥、赣、浙、鄂、豫、皖8省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为新四军),以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随后,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此皆于我精神助力甚大;唯以军事局势不能转入主动地位为可虑耳!

蒋介石虽然对国际的冷漠态度异常气愤,但他对国联和英美依然抱有幻想。9月4日,蒋介石接见美联社记者,强调列强各国坐视日本侵华是不公道的,是也有责任的。而后,他进一步开展外交活动,以求唤起国际舆论。宋美龄在这方面也竭尽全力,她于9月12日在南京对美国发表讲话。她向美国民众诉说中国艰苦抗战的状况,呼吁美国支援。她更对国际社会的冷漠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她说:

“世界上的人们,忽略了当前正在中国逐渐扩张的灾祸实况。列强曾订立巴黎非战公约,防遏战争;并且设有国联。用这双重的保障來制止侵略国家向弱国作无望的侵凌。奇怪的是,今竟荡然无存。更奇怪的是,积年累月,逐渐形成的战时国际法,它复杂的结构,原是节制战时行为,保护非战斗人员的,竟也和这些条约同化了灰烬。所以我们今天重复回返到了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

可惜的是,宋美龄的这种谴责竟无作用。两天后(9月14日),美国政府却声明对于中国和日本适用“中立法”,不过问日本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立即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蒋介石于9月24日在南京以行政院长的身份接见外国记者,发表下述谈话,要求美国改变国策:

“中国此次抗战,不仅攸关中国本身之存亡,且亦为九国公约联盟伸张正义。因此九国公约签字国联合会员国,均应遵守其义务,对于中国之奋斗以援助。尤其美国为华盛顿会议之召集者,而九国公约及国联盟约之订立,悉属美国之力,故其责任尤为重大。”

恰恰在这一天,北平西南重镇保定被日军攻陷,有记者问:“中国战争会经过多少时间?”蒋介石沒有直接回答多少时间,但却指出:

“中国抵抗日本之侵略,并无时限。在日本侵略继续进行中,战争势难中止。中国已不能允许日本军队之以压力加诸中国,故战争期间之久暂,全视日本及列强之态度。

“不论此次战争延长至何日,中国已有无限制抵抗之能力,因中国实一潜力无穷、财力无尽之国家也。日本对中国海岸封锁,或将给予他国极大打击,但于中国影响极微也。”

可是国际各国仍无反应。

直至9月27日,国际联盟将中国的要求提交到23日远东咨询委员会审议,该委员会通过了对于日本滥肆空袭的谴责案。在审议中,中国代表顾维钧一再主张对日本的行动应认定其侵略性,但英美国家迟疑不决。

10月1日,日本提出拒绝国际调停中日纷争。国联各国对日本的强硬态度显出无可奈何的软弱态度。

10月6日,在国际大会上,勉强通过决议。决议虽然断定日本违反公约,但并沒有提出任何抑制措施,只表示:“对中国给予精神上的援助……”

同一天(10月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声明,指斥:“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国际关系的原则,抵触了九国公约与非战公约。”仅此而已,并无下文。

蒋介石在10月7日的日记上只好写道:“于我精神助力甚大”,接着自责自悲起來,显得忧心忡忡。

**之投机取巧,应切实注意,然此辈不顾信义之徒,不足为虑,只要晓以利害,动之以正义,则可矣!吾当一本以正制邪、以拙制巧之道应之。

1937年10月,日军开始了以攻战太原为目标的作战。中**队为了保卫太原,调集16个师的兵力,组成3个兵团,配置于以忻口为中心的两侧山地,进行防御会战。

10月2日,以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率部组成右集团军,在五台山至忻口一线占领阵地。“除以主力位于平型关、雁门关、朔县之线之两翼侧外,另组织4个支队挺入敌人后方”,“各支队出动后,先后均有胜利。”“总共缴获敌汽车80余辆(均已烧毁),九二野炮一门(无炮弹),七三、七五山炮炮弹3000余发,步枪300余枝,机关枪及其他军用品甚多,并毙敌千余人。”“涞源、广灵、灵丘交通已被我完全截断。”“计前后我伤亡官兵共约600余人,内副团长、营长各2名。”《朱德、彭德怀致蒋介石等密电》10月3日--见于国民政府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

对八路军所取得的战绩,蒋介石通电嘉奖:“捷报传來,无任欣慰。袭敌侧背,断其联络,收效甚大。希更发动民众,扩大行动,使敌有后顾之虑,则与战局更有裨益也。”《蒋介石致朱德密电稿》10月6日--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