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廖继红

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标志,政党制度建设的发展深刻体现政治发展的规律,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方向。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方向的改变大都是从政党制度建设方向的改变而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并经过中国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

一、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建设,坚持自主性推动

理论是经验的沉淀,规律的升华,建立了理论就建立了自主性。因此,完善多党合作制,重要的是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建设。当前多党合作制度运行中的诸多问题,都反映出理论的严重滞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理论准备不足。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虽然看到了苏联一党制带有的弊端,“和苏联不同”,但还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局限了对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视野。具体说来,一是对西方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不够,拒绝学习借鉴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中一些合理的东西,比如说权力的配置、政党活动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等等。二是对政党在政党制度中的定位理论研究不够,“突出的是政党在政治中的地位。......西方学者往往更重视政治体制运作的一面,因而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开政党的阶级性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政党都比较强调政党政治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却往往对政党的政治体制定位不屑一顾。”对于在我国这样的非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政党制度中的定位,着眼于政治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执政党”、“参政党”的理解也往往是政治层面的,缺乏从政党体制的角度对此进行理论研究。不少学者提出的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在与民主党派进行民主协商时,往往是做报告多、介绍情况多,共同议论、商量和决策不多,其症结就在于此。三是对政党制度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不够。我国政党制度起步较迟,实践经验不多,很需要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政党制度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不多。比如,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转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边界比较模糊。特别是在对这项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研究上十分滞后。理论准备上的缺失,羁绊了我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可喜的是,继《1989年》后,中共中央于2005年2月又颁发了《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多党合作的政治主体的性质、政党政治行为准则、多党合作运行机制,这将对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建设、政党制度自主性发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对多党合作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建的孙起孟老先生早就说过,民主党派建立了理论就建立了的主动性,毛泽东同志称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不可少的,并强调,“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目前,民主党派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与民主党派理论滞后有关。一是政党趋同化。政党趋同化,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趋同,另一个含义是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趋同。造成政党趋同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民主党派原有的政治特色在逐步褪色。众所周知,在民主革命时期诞生的各民主党派,有着鲜明的政治特色。比如九三学社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民建的“建立真正的平民世纪”的理念。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各民主党派的纲领逐步趋同起来。这就导致各党派领导讲话也趋同起来。政党趋同不但会使政党缺少代表性,还

会造成民主党派资源的流失。二是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不强。有的成员对参加党派仅仅为了广交朋友或捞取政治资本,缺少政党意识。三是民主党派内有代沟隔阂。有的同志说,现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党际沟壑没有了,但是民主党派内新老党员之间的代沟太明显。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要进行理论建设,使民主党派各自特色的党建理论对本成员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怎样进行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一是要解放思想,把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提到中国政治发展高度来认识。各民主党派要正确处理共产党党建理论与本党派党建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继承本党政治特色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二是各民主党派要组织力量,把本党的资源和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力量结合起来,集中集体智慧,沉下去,搞几年调查研究,为民主党派的理论发展做点实事。

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敢于创新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国情。国情不同,就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人类世界,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每一个现代国家都要与外部世界进行文明的交流,吸取世界文明的精华,同时,又要善于维护和保持自己文明的特色,坚持走自己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如此,文化如此,政治的发展也是如此。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一个普遍事实是人类文明的共享,人类社会正在普遍地走向开放。社会越是发展,文明就越不应该是封闭的。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并不排斥那些真正属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东西。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既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性,又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开放性。它要求我们在完善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过程中,妥善地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既反对简单的照搬照抄,又要善于汲取西方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精华。因此,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在坚持自主性推动的同时,必须把握住目标与进程,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不仅应吸纳国内的各种真知灼见,而且还应注意借鉴与吸取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制度经验。如有些国家在政党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决策机制、选才任人机制等方面,在处理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党内关系、党与民众的关系等方面,确实有着长期的积累,有的经验值得借鉴。但要择善而从,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盘照搬,关键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敢于创新。

当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中盛行一种民主新范式为协商政治,即基于民主程序的协商性价值偏好和由此产生的协商性运作程序、制度体系运作及其发展的民主政治。它广泛地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之中,体现着当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进步意义。

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协商,它与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吻合。西方的协商政治理论其中某些方面契合了我国政治协商的原则。如,哈贝马斯把商讨的程序概念提升和规定为其民主理论的核心内涵。他认为,民主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为达成意见统一,而创设合理的商讨前提和商讨程序。只有所有商讨参与者通过理性对话都表示同意的规则,它才具有自己的合法性。我们的政治协商正是通过商讨和对话,各政党在这种民主的形式中不但创建了自己的生长点,给语言交往结构以规范化的内涵,赋予了制度化的意见以合法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安排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协商政治的基本特征。但目前西方协商政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竞争政治的替代来强调的,它主张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多个政党之间或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通过制度化协商所取得的一致意

见为基本依据。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合作性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与协商政治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但协商政治从民主政治的程序设计出发,强调社会多元主体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通过有效地协调体制与协商过程,达成利益表达、利益协调与利益实现的政治发展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将中国式的功能性的政治协商与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政治结合起来,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的协商政治,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之一,也是因应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崛起需要的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

三、以中国国情为基础渐进式推进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受各国的经济条件、文化思想、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过程既是不断前进的,又是曲折反复的。因此,发展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一定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编写的《民主治理与人类发展》中指出:“在许多国家中,深化民主的核心挑战是建立民主治理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有许多形态和形式。各国选择建立何种形式的民主取决于自身的历史和环境,它们的民主必然是‘不同的民主’。在所有国家中,民主不只是单一的决策或匆忙组织的选举。它需要将民主价值和文化渗透于社会各个部分之中的更深层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人民长期争取民主、发展民主的进程紧密相联。它是在效仿多党制失败、一党制不成功、第三条道路走不通后做出的历史抉择。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多方面的挑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认清世界民主化潮流与西方国家民主战略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能够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益的优秀成果

拘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适应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逻辑要求。这一点,中共几代领导人作为眼光宽阔、通观大势的政治家,都坚定表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即使搞普选,也要有一个逐步的过渡,要一步一步来。”

当然,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但决非是应急性的措施。这是一个综观全局、有步骤、分阶段的历史过程。正确的战略选择,只能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渐进式推进一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政党制度的完善蕴含着改革的涵义。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对既有的利益或权力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很可能会激起不同程度的反弹,从而干扰预设的进程,甚至会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既要防止怕影响稳定而不敢迈步,又要避免只强调力度、速度而全然不顾承受程度。政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要取得成功,与中国的整个改革一样,离不开执政党在自主性推动中善于处理力度、速度与承受度关系的政治艺术。

总之,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变迁,有自己的环境条件、自己的内在规律和自己的价值目标,最大的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以,我们只能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过去,我们在这条道路上长途跋涉,不懈探索。面向未来,任凭世界风云变换,我们一定要继续在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上走下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政治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责任编辑:孙宝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