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2)

讲解:本条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而少腹满;水气迫肺而喘。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因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蒌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寒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方后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讲解:本条说明小青龙汤的应用,主要的证候为不渴。伤寒,心下有水气,外邪冲动里饮,则咳而兼喘;伤寒表证未解则发热;里有水饮则不渴。服解表兼祛内饮的小青龙汤后,表解饮去,则觉口渴,此为效验之征,为寒饮去除的表现。“小青龙汤主之”为倒装句法,应写在“发热不渴”之后。

至此,介绍了太阳病解表的几个方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下文则是对桂枝汤、麻黄汤这两个主要方剂的运用加以阐释。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讲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说明以法服麻黄汤这类解表剂,而表证仍未解除,脉势浮弱者,还应发汗而解,与桂枝汤。论中表证,即指皮表不得汗出,麻黄汤证常言表不解;桂枝本为解肌,病在肌肉,比皮表深在,但仍在体外一层,故云外证,而与表证作一鉴别。

脉浮弱者,脉虽然浮,但不任按,即浮于外弱于内。津液有所丧失,应与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讲解:太阳病,不应吃泻药,医者误用下法,气逆上冲,出现微喘。前文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此时增加微喘一症,与桂枝汤证稍有出入,故加厚朴、杏子消胀定喘。本条若单用桂枝汤,并不为错,但“微喘”这一症状则难以解决。

前文第18条言本有喘病,一患外感,喘症又作,外感为桂枝汤证,同样是加厚朴、杏子消胀定喘。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讲解:本条特别提出外证。太阳病,如果外证(即桂枝汤证)未解,则不可攻下,与前文第34条呼应,如果服用泻药,则为误治。要想解除外证,则用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讲解:本条批评医界“汗之不愈则下”之陋习。太阳病,先发汗未解,是因为病重药轻,而非治法不当,此时应分析发汗不解的原因,而辨证治疗。但医家一见汗之不解,辄用下法。病人脉浮,病仍在表,故服泻药无效。虽经发汗、泻下,表邪未解,解外则愈,与服桂枝汤。

发汗、泻下之后,若再需解表,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说明桂枝汤作用平稳,用过桂枝汤后表未解,还需用桂枝汤,此为定法。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讲解:本条言麻黄汤证多日不解,一般来说日时太阳表证理应传里或半表半里,此条即言表证仍在的例子。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表证仍在”意指恶寒仍盛,确为表证,不需顾虑发病日数多寡,仍然可以发汗。“此当发其汗”一句后应接“麻黄汤主之”。服麻黄汤后,病人感觉较好,症状有所减轻,但是同时发生“发烦、目瞑”,就是心烦而目闭,是因为病重日久或体虚误治时,服药中病后的瞑眩状态,《尚书·商书·说命上》云:“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为服药之后,没有瞑眩状态,则病不除,看似治不得法,实为病去之兆。瞑眩重者可能鼻衄,但衄后必愈。瞑眩发生的原因在于“阳气重”,此处以气血分阴阳,津液一类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闭表,人体调动津液至表,邪气随汗外泄,病即解除的过程。病日持久,津液聚而不得出,故一得出路,汹涌而至,发为瞑眩状态。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讲解:太阳伤寒表实证,有自衄而解的可能,古人称此为“红汗”。脉浮紧,体液充斥体表,表实而汗难开泄,忽然体表出血,表气松动,而邪有出路,其病可愈。古人曾记载某人半身不遂,一日跌扑,头碰石块而血流不止,待血止发现其半身不遂亦痊愈。前文第24条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无误,但由于病邪深、实,故先刺风池、风府,血液疏通,药力发挥作用,与此同理。太阳伤寒表实证衄之后病愈可不再服药,未愈可继续服药,这在后文还有论述。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讲解:此为本条第一部分。仲景论中有表里传变,可由表传里,可由表传半表半里,此处所论即是太阳表证传为阳明里证。此时表证未罢,里证已现,称为并病。开始为太阳表证,经过发汗,病未痊愈,之后转为阳明。表证轻症,易治易愈,表证重症,虽以法治之,但病难痊愈,继续传入他经。续自微汗出,此为阳明外证的表现,热结于里,蒸发于外,故而接续不断地汗出。这时假若身疼痛、恶寒等表证仍在,就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应以桂枝汤小发汗。

48(续)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讲解:假如病人面色红,为汗不得出,阳气怫郁在表的表现,应当解表,前文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均可选用。亦可熏之,如荆芥、青蒿煎汤熏洗,也能稍稍汗出而解。

48(续)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讲解:这一部分论述发汗不彻,病不除。上文阳气怫郁不得越,只是表证不了了之证,此处为当汗不汗,不能说其仅是阳气怫郁不得越,应继续发汗。病人因表不解而烦躁特甚、全身酸疼,“短气、但坐”言其不汗出而喘,此为大青龙汤证。“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一句,历代医家均认为,表实当汗不汗,脉道受迫,影响血行。但根据临床所见,应以“脉浮”或“脉浮紧”更为合理。

本条第一段讲到二阳并病,为太阳阳明并病,临**太阳阳明并病,既有大便多日未行,又有发热恶寒,表证未解,当先解表,再图攻下。故古人云“下不厌迟”,如果里证为虚寒证,如“太阳太阴并病”或“太阳少阴并病”则当先救里,此为定法。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讲解:脉浮数,脉浮为在表、数为有热,即表有热的情况,此时应发汗汗出而愈。医者未用发汗法,反与泻药攻下,而现变证。下之后虚其里,外气郁滞蕴湿故身重,里虚血气少不能养心故心悸。此时不可发汗,须等到津液回复,自汗出而愈。因其尺中脉微,气血俱不足,为里虚,不要再发汗解表,要等到表里实而不虚,津液回复,自汗而解。此处里虚的症状仅举了心悸等,临**可见多种多样的里虚表现。此处可与小建中汤或新加汤实其里,不可再发汗。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讲解: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表实证,体液压迫、毒素刺激,故而身疼痛,但如果见到脉尺中迟,就不能发汗。仲景脉法中,除以浮沉定表里,关脉前后也候表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脉迟为三部俱迟,不可能仅仅尺部迟,寸关俱数。为何特地说尺部,为言明病位在里而已,为里虚,脉内血少,营气不足,若发汗,亡失体液则病生他变。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讲解:此两条为简文,仲景行文,文辞简略,前文已备述,此处即略去。此两条仅示脉浮、脉浮数,而略去无汗、身疼等症状,可以麻黄汤发汗,此处应该活看,不可死于句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讲解:病人仅有常常自汗出一个症状,为荣卫不和。古人认为饮食入胃,经过消化,精微物质进入血管,变化而赤者为血,血管之外为气,气、血均来源于饮食产生的精气,如雾露之溉,遍及周身。血的作用称为荣(营),气的作用成为卫,作用上言营卫,本体上言血气。卫有营才能固于外,营由于卫外稳固而能守于内,类似西医所言血管通透作用,可与之对照考虑。卫气不和,恣行于脉中,荣气本无病而受卫气之扰,故而汗出。自汗出,与桂枝汤,再小发其汗,调和营卫即可。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讲解:病人内脏没有病,定时发热,自汗出,经久不愈,也是由于卫气不和而发生的。譬如2点左右定时发热,那么可以于2点前服桂枝汤即愈。此证临**很多见,甚者可持续20年之久。

这两条,一条为“常自汗出”,另一条为“时发热、自汗出”,均为营卫不协所致,说明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太阳中风表虚证,也能调和营卫。此处可与第23、25条对照理解。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讲解:此条应与第46条对照。伤寒脉浮紧,为表实证,法当发汗,但因为没有发汗,血管充血到相当程度而衄血。第46条自衄后病愈,此条未愈,仍当服麻黄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讲解:头痛有热,为表里共有之病,太阳、阳明病均可见到。伤寒表实证时,不大便六七日,头痛、发热就有可能是肠中燥结引发的自身中毒反应,常规看来是阳明病,可以服承气汤,而非固定不移的“主之”。果真里有热,则小便红赤,若小便颜色不变,就知道不是阳明病,病在表,仍是太阳病,需发汗,这时发汗就当用麻黄汤。可知表热证与里热证最重要的鉴别点就在于小便。

假若服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病人必衄,因病情深在,气上冲亦甚,故虽服麻黄汤而病不除,平冲降逆为桂枝汤所长,故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讲解:本条承接上文,伤寒服麻黄汤发汗已经解表,但半日左右,又发烦躁,说明热未全除。脉浮数,说明热在表,再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条阐明麻黄汤发汗表未全解,不可再与麻黄汤,应服桂枝汤。

以上数条反复申明麻黄汤、桂枝汤二方的临床应用。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讲解:此条泛论各种疾病,汗、吐、下三法用不得当致亡血、亡津液,如果表里阴阳协调,则可自愈。本条重点在于讲明汗、吐、下不得法,会导致亡失津液、血液。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讲解:有表证当先解表,而不应泻下,但是如果攻下,大下之后病未愈,再次发汗,致体液亡失过多而小便不利。“勿治之”指的是不要看到小便不利就去利小便,那样更伤津液。等到津液回复,则小便通利,再议表证。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