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

木防己汤中大量应用人参治其胃虚,桂枝平冲降气,木防己祛水,大量使用可通利二便,石膏不仅用于祛热,于此方中更发挥稀薄痰结之作用以治痞坚、喘满。

1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讲解:冒者,头沉如戴重物,眩者头晕目眩,心下支饮常见此症状,泽泻汤主之。方中泽泻甘寒入胃,祛胃水,白术苦温健胃祛水。入胃祛水止冒眩之药主要有三种:一是泽泻,祛水力强,但其性偏寒;二是白术,温性祛水;三是茯苓,治眩冒力量较弱,但长于治疗心悸。

17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讲解:支饮里实,气不下行,与水饮同时向上冲逆,厚朴大黄汤主之。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重用量而成,厚朴、枳实不仅行气,还可行水、行食滞,大便闭结不通,而加大黄,临床大黄最重可用至10克。

18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讲解:支饮逆满太甚,水饮充斥压迫于肺,而呼吸困难,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中葶苈子用治肺水,其位在上,甘遂、大戟、芫花虽亦治肺,但其位稍偏于下。

19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讲解:胃中停水则人呕吐,支饮向上冲逆,呕吐更甚,吐伤津液,其人口渴,口渴当胃中水去,故为欲解。现反不渴,为心下有支饮,随吐随聚,小半夏汤主之。

方中生姜散寒祛饮,半夏降逆祛饮,以治支饮上逆之证。

20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讲解:本病相当于前文所讲狭义痰饮,饮下之水均走于肠间,不能化生津液,不充形体则人瘦,不润上焦则口舌干燥,水蓄肠间则腹满,己椒苈黄丸主之。

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皆可利尿逐水,大黄既利大便,又利小便,可使水饮由二便排出。临床实证腹水多有应用本方机会,四药均用10克煎服,或将大黄稍酌减量,水去津还,口中有津液即是见效。渴加芒硝之说不足取。

2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讲解:膈间有水,即胃中支饮,向上冲逆则骤然呕吐,而为水痞,与小半夏汤证相似,但复见眩、悸症状,当加茯苓利水而止悸眩。

22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去皮)三分,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去皮)二分。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讲解:此条亦论狭义痰饮,痰饮走于肠间,则脐下悸,津液不布则人瘦,水饮可引起癫而眩冒、吐涎沫,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集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四种利水药,既可治悸,又可治眩,还可治渴,另加桂枝降其冲逆,以止其上攻眩冒、吐涎沫。本篇讨论了诸多水饮可产生的病症,故有“怪病多问水”一辞,临床当注意审察。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里进之。

讲解:心胸中有痰饮停蓄,呕吐出水后,心胸间水去则空虚,但复又有水上逆而气满,胃中有水则不能食,以茯苓饮健胃,祛水进食。

本方即是四君子汤去甘草而加入橘枳姜汤,临床可用治胃虚停食停饮之胃部不适症状,方中橘皮用量较少,临床见不欲饮食、呃逆嗳气者,可酌加用量,若呕吐较重,可与小半夏汤合方。

23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讲解:饮脉多弦,因水饮而咳者,既可为悬饮,又可为支饮,或者二者兼有之。十枣汤主之。

24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讲解:本条承上条而言,支饮频繁咳嗽不止,悬饮心中痛,此又为二者相兼之病,当时不死,其病迁延至一百天,甚至一年,仍当服十枣汤祛饮。

25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讲解:多年久咳,其人正虚,脉当弱,若脉实大而数,说明邪盛,正不胜邪,当死。临床非咳嗽如此,凡久病正虚者,都有这样的规律。脉虚可治之人,若胸中本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当根据治疗水饮之法治之。

26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讲解:久有支饮潜伏,遇风寒外感诱发,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小青龙汤主之。

27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讲解:服下青龙汤后,咳逆倚息不得卧症状好转,口燥为服小青龙汤后,水饮消散的效验,但饮未全去,故仍多唾。寸脉沉为里有水,尺脉微主血少津虚,血虚不达四末则手足厥逆,手足麻痹不仁,胃水稍去,其热浮现,致使翕然发热,面红如醉酒状。虽服青龙汤胃中之水有所消散,但支饮特点即是由下自上冲逆,补其消散之水,则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如欲作奔豚,水气上冲稍有停息,则复向下流于阴股间,但时有冲逆,冲则水不下,故小便难,时时眩冒,总体来看此时治疗重点应在止其上冲,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本方以桂枝甘草汤为底方,治疗气冲心悸,另加茯苓利水治其眩冒,五味子治其本病咳嗽。

28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讲解: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气冲得降,但反而咳嗽、胸满症状突显,故去桂枝,加入干姜、细辛辛温发散,配合五味子温中散饮以治咳满,名为苓甘五味姜辛汤,临床此方常用。

29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讲解:服上方后,咳嗽、胸满即愈,但细辛、干姜为热药,服后出现口渴,但仅渴片刻,之后支饮复上,口渴即止,为水饮未去之象。此处冲逆复发非气上冲,乃是因内有支饮向上冲逆所致,故去桂枝。支饮上冲,法当眩冒而呕,应加半夏降逆祛饮,名曰“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30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去皮尖)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讲解:服上方水饮去则呕吐止,若其人身体水肿,当加麻黄利水消肿,但因为其人血虚手足麻痹,不可再以麻黄夺其津液,若再用麻黄,血虚夺津,便由手足麻痹发展为四肢厥逆,故以杏仁代替麻黄,虽利水而不大发汗。名曰“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

31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仁黄汤】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讲解:若面热如同醉酒,乃是胃热上冲其面,胃热在本病一系列症状中为最轻,于治疗水饮方剂中稍加大黄利之即可,名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仁黄汤”。

3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讲解:前文小半夏汤条言“呕家本渴”,本条“先渴而呕”,因其渴而饮水,水入不化,停积胃中,久则呕出,此属饮家,当服小半夏汤,若方加茯苓,症必见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