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史部以外之群籍:以旧史作史读,则现存数万卷之史部书,皆可谓为非史;以旧史作史料读,则岂惟此数万卷者皆史料,举凡以文字形诸记录者,盖无一而不可于此中得史料也。试举其例:
群经之中如《尚书》,如《左传》,全部分殆皆史料,《诗经》中之含有史诗性质者亦皆属纯粹的史料,前既言之矣。馀如《易经》之卦辞爻辞,即殷周之际绝好史料;如《诗经》之全部分,如《仪礼》,即周代春秋以前之绝好史料。因彼时史迹太缺乏,片纸只字,皆为环宝,抽象的消极的史料,总可以向彼中求得若干也。以此递推,则《论语》、《孟子》,可认为孔孟时代之史料;《周礼》中一部分,可认为战国史料;二戴《礼记》,可认为周末汉初史料。至如小学类之《尔雅》、《说文》等书,因其名物训诂,以推察古社会之情状,其史料乃益无尽藏也。在此等书中搜觅史料之方法,当于次章杂举其例。至原书中关于前代事迹之记载,当然为史料的性质,不必更论列也。
子部之书,其属于哲学部分——如儒、道、墨诸家书,为哲学史或思想史之主要史料;其属于科学部分——如医术天算等类书,为各该科学史之主要史料;此众所共知矣。书中有述及前代史迹者,当然以充史料,又众所共知矣。然除此以外,抽象的史料可以搜集者盖甚多。大率其书愈古,其料愈可宝也。若夫唐宋以后笔记类之书,汗牛充栋,其间一无价值之书固甚多;然绝可宝之史料,往往出其间,在治史者能以炯眼拔识之而已。
集部之书,其专记史迹之文,当然为重要史料之一部,不待言矣。“纯文学的”之文——如诗辞歌赋等,除供文学史之主要史料外,似与其他方面,无甚关系。其实亦不然。例如屈原《天问》,即治古代史者极要之史料;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即研究汉代掌故极要之史料。至如杜甫自居易诸诗,专记述其所身历之事变,描写其所目睹之社会情状者,其为价值最高之史料,又无待言。章学诚云:“文集者,一人之史也。”(《韩柳年谱书后》)可谓知言。
非惟诗古文辞为然也,即小说亦然。《山海经》今四库以入小说,其书虽多荒诞不可究诘;然所纪多为半神话半历史的性质,确有若干极贵重之史料出乎群经诸子以外者,不可诬也。中古及近代之小说,在作者本明告人以所纪之非事实;然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固非事实也。然元明间犯罪之人得一度牒即可以借佛门作逋逃薮,此却为一事实。《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非事实也。然明清间乡曲之人一登科第,便成为社会上特别阶级,此却为一事实。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骋其冥想至何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境,不知不觉,遂将当时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以供后世史家之取材。小说且然,他更何论,善治史者能以此种眼光搜捕史料,则古今之书,无所逃匿也。
又岂惟书籍而已,在寻常百姓家故纸堆中往往可以得极珍贵之史料。试举其例:一商店或一家宅之积年流水帐簿,以常识论之,宁非天下最无用之物?然以历史家眼光观之,倘将同仁堂、王麻子、都一处等数家自开店迄今之帐簿,及城间乡间贫富旧家之帐簿各数种,用科学方法一为研究整理,则其为瓖宝,宁复可量?盖百年来物价变迁,可从此以得确实资料;而社会生活状况之大概情形,亦历历若睹也。又如各家之族谱家谱,又宁非天下最无用之物?然苟得其详赡者百数十种,为比较的研究,则最少当能于人口出生死亡率及其平均寿数,得一稍近真之统计。舍此而外,欲求此类资料,胡可得也?由此言之,史料之为物,真所谓“牛溲马勃,具用无遗”,在学者之善用而已。
(丁)类书及古逸书辑本 古书累代散亡,百不存一,观牛弘“五厄”之论,可为浩叹。(牛弘论书有五厄,见《隋书·本传》。其历代书籍散亡之状况,《文献通考·经籍考序》所记最详。)他项书勿论,即如《隋书·经籍志》中之史部书,倘其中有十之六七能与《华阳国志》、《水经注》、《高僧传》等同其运命,原本流传以迄今日者,吾侪宁不大乐?然终已不可得。其稍弥此缺憾者,惟恃类书。类书者,将当时所有之书分类钞撮而成,其本身原无甚价值;但阅世以后,彼时代之书多佚,而其一部分附类书以幸存,类书乃可贵矣。古籍中近于类书体者,为《吕氏春秋》,而三代遗文,赖以传者已不少。现存类书,自唐之《艺文类聚》,宋之《太平御览》,明之《永乐大典》,以迄清之《图书集成》等,皆卷帙浩瀚,收容丰富,大抵其书愈古,则其在学问上之价值愈高,其价值非以体例之良窳而定,实以所收录古书存佚之多寡而定也。(纂辑类书之业,亦文化一种表征。欧洲体裁略备之《百科全书》,(Encyclopedia),盖起自十五世纪以后。我国则自《梁武帝》时,(五○二——四五九)盛弘斯业。今见于《隋书?经籍志》者,有《皇览》六百八十卷,《类苑》一百二十卷,《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寿光书苑》二百卷,《圣寿堂御览》三百六十卷,《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书钞》一百七十四卷,其余数十卷者尚多,惜皆已佚。今《四库》中现存古类书之重要者如下。《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门撰,此书盖成于隋代(约六○一——六一○)。《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奉敕撰,贞观间(六二七——六四九)。《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奉敕撰。《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防等奉敕撰,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奉敕撰,景德二年(一○○五)。《玉海》二百卷,宋王应麟撰。《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卷,明解缙等奉敕编,永乐间(一四○三——一四二四)。其清代所编诸书不复录。各书惟《永乐大典》未刻,其写本旧藏清宫。义和拳之乱,为联军所分掠。今欧洲日本诸图书馆中。每馆或有一二册至十数册不等。)类书既分类,于学者之检查滋便,故向此中求史料,所得往往独多也。
自清乾隆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逸书多种,尔后辑佚之风大盛。如《世本》、《竹书纪年》及魏晋间人所著史,吾辈犹得稍窥其面目者,食先辈搜辑之赐也。
(戊)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 欧洲近代学者之研究埃及史,巴比伦史,皆恃发掘所得之古文籍。盖前此臆测之词,忽别获新证而改其面目者,比比然矣。中国自晋以后,此等再发现之古书,见于史传者凡三事:其一在西晋时,其二在南齐时,其三在北宋时,皆记录于竹木简上之文字也。(西晋时《汲冢竹书》,其来历,已略见本篇第二章注七。今更补述其要点:书藏汲郡之魏安里王冢。晋太康二年,郡人不准盗发得之,凡数十车。皆竹简素丝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昕札。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所写出诸书如下:(一)《纪年》十三篇,(二)《易经》一篇,(三)《易经阴阳卦》二篇,(四)《卦下易经》一篇,(五)《公孙段》二篇,(六)《国语》三篇,(七)《名》三篇,(八)《师春》一篇,(九)《琐语》十一篇,(十)《梁丘藏》一篇,(十一)《檄书》二篇,(十二)《生封》一篇,(十三)《穆天子传》五篇,(十四)《大历》二篇,(十五)《杂书》十九篇,内有《周食田法》、《周穆王盛姬死事》等:凡七十五篇。此《晋书·束晳传、荀勖传》所记大概也。萧齐时(479—501)襄阳有盗发古冢者,相传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纶,盗以把火自照。后人有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也。事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宋政和间(1111—1119)发地得竹木简一瓮,多汉时物,散乱不可考;独永初二年讨羌符文字尚完,皆章草书。吴思道曾亲见之于梁师成所。其后沦于金以亡。事见黄伯思《东观馀论》卷上,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此可谓历史上竹简书之三大发见,惜其结果不传至今耳。)原物皆非久旋佚,齐宋所得,并文字目录皆无传。其在学界发生反响者,惟东晋所得,即前所述《汲冢竹书》是也。汲冢书凡数十车,其整理写定者犹七十五卷,当时盖为学界一大问题,学者之从事研究者,有束晳,王接,卫恒,王庭坚,荀勖,和峤,续咸,挚虞,谢衡,潘滔,杜预等,其讨论概略,尚见史籍中。(晋汲冢书发见后,学界陡生波澜。荀勖和峤首奉敕撰次;卫恒加以考正;束皙随疑分释;皆有义证。王庭坚著书难皙,亦有证据。潘滔劝王接别著论解二子之纷,挚虞谢衡见之,咸以为允。事见《晋书王接传》。)其原书完整传至今者,惟一《穆天子传》耳;其最著名之《竹书纪年》,则已为赝本所夺。尤有《名》及《周食田法》等书,想为极佳之史料,今不可见矣。而《纪年》中载伯益伊尹季历等事,乃与儒家传说极相反,昔人所引为诟病者,吾侪今乃藉睹历史之真相也。(《竹书纪年》最骇人听闻者,如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又言夏之年祚较殷为长,此皆与儒家旧说不相容。文见《束晳传》,今伪本削去矣。)《穆传》所述,多与《山海经》相应,为现代持华种西来说者所假借。此次发见之影响,不为不钜矣。
最近则有从甘肃新疆发见之简书数百片,其年代则自西汉迄六朝,约七百年间物也。虽皆零缣断简,然一经科学的考证,其裨于史料者乃无量。例如简缣纸三物代兴之次第,隶草楷字体迁移之趋势,乃至汉晋间烽堠地段,屯戍状况,皆可见焉。吾侪因此,转对于晋齐宋之三度虚此发见,不能无遗憾也。(清光绪三十四年英人斯坦因(A.Stein)在敦煌附近,罗布淖尔附近,于阗附近,各得古简牍多种,最古者有汉宣帝元康,神爵,五凤诸年号。大约两汉物居半,馀半则晋以后物也。法人沙畹(Chavannes)著有考释,吾国则罗振玉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考释,辨证极详核。)
最近古籍之再现,其大宗者则为甘肃之敦煌石室。中以唐人写佛经为最多,最古者乃上逮符秦。(四世纪中叶)其上乘之品,今什九在巴黎矣;而我教育部图书馆拾其馀沥,犹得七千馀轴;私人所分彝亦千数,此实世界典籍空前之大发见也。其间古经史写本足供校勘者,与夫佛经在今大藏外者皆甚多,不可枚举。其他久佚之著作,亦往往而有。以吾所知,如慧超《往五天竺传》,唐末已亡,忽于此间得其残卷,与法显玄奘之名著鼎足而三,宁非快事?惜其他诸书性质,以传钞旧籍为主,裨助新知稍希;然吾确信苟有人能为统括的整理研究,其陆续供给史界之新资料必不乏也。(清光绪末,法人白希和游甘肃之敦煌,见土人有燕故纸而调其灰于水,谓为神符,能疗病者;视之,则唐人所写佛经也。迹之,知得自一石室。即之,则室中乃琳琅无尽藏。考之,知为西夏藏书之府也。白氏择其精者辇以归,其中有摩尼教经典,全世界所无也。古画亦有数轴。白氏尝为余言,吾载十大车而止,过此亦不欲再伤廉矣。其辇去者,今一大部分在巴黎国立图书馆也。白氏归北京,事颇闻于士大夫。良久,学部乃遣人往收其馀沥。所得犹将万轴。辇至京,而达官名士,巧取豪夺,其尤精善者多入私家,今存教育部图书馆者约七千轴,又各人选择之馀也。然当时学部所收尚未尽,非久有日本人续往访,所得亦千计。其属于儒书一部分,罗振玉影印者已不少。然此中什九皆佛经,现已发现多种为今佛藏中所无者。且经典外之杂件,亦非无之;以吾所见,已有地券信札等数纸,其年代最古者为符秦时。(忘其年)以千余年前之古图书馆,一旦发现,不可谓非世界文化一大庆也。惜原物今已散在各国,并一总目录而不能编集也。鼎,其目的盖欲将法律条文镂金以传不朽;然三代彝器出土不乏,而此类之鸿宝阙如,实我学界一大不幸也。)金石之学,逮晚清而极盛。其发达先石刻,次金文,最后则为异军突起之骨甲文。今顺次以论其对于史料上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