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一种承担
在喧闹松散的周末,我们选择在安静的屋子里,安心于冥想,闭眼间,开始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心,如何面对情绪的造作。一坐又一坐中,我们腿疼又麻,好像第一次这么真实地面对疼痛,面对无聊,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念头,理不清头绪,但自律要求我们:只是坐着,不要动。
在禅坐中我们渐渐发现,一旦想去解决和逃离疼痛,呼吸就会急促与粗重,就会形成对抗力,双腿就会更疼,心就会更痒痒地到处乱撞。而只有放松,不去对抗和理睬疼痛,回到对呼吸的觉知上,专注地数着呼吸,和疼痛共处,才会忘记疼痛。渐渐地,我们并不是不感到疼了,而是看淡了疼。
我们也慢慢发现:比疼痛更难忍的,其实是心的昏沉和散乱,我们从来没有这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当下,要么困倦疲惫,要么胡思乱想,很少有正好的时候。可是就这样,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又坐下,我们会发现起伏的情绪渐渐安静下来,心慢慢变得清明,脸庞透着由内而外的光彩,紧凑的眉心也慢慢舒展了。我们的心慢慢地知道抽身而出,做自己的旁观者,更冷静,更从容,才能更好地承担最好的沟通——沉默。
当我们面对彼此,有一种默契,尽管言语不多,却彼此懂得。禅修会启发人更细腻的觉知,去领悟此时此刻无处不在的美,每个细节平凡平淡,却耐人寻味。禅修也会启发人更体恤和感知他人,不卑不亢,去欣赏、去倾听。
在禅修的茶会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比往常更细腻地关注茶人对待茶的每个过程,能细腻地品味茶的自然,欣赏茶人的朴素,也更懂得品玩每个茶器呈现的孤独与澄净。当我们把自己放低、放松、放下,才能更真实地体味“禅茶一味”。因为我们的觉察更细腻了,才会更珍惜地度过每一个当下,领悟当下之美。
禅,是一种孤独
秋阳·创巴仁波切说:“我并不孤独,我只是一个人待着。”开始禅修后,我们忽然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了一块时间:这个时间完全属于自己,面对自己的空间,一个人坐着,练瑜伽,打太极,或是泡一杯茶,让这段时间变得毫无目的,完全地无为,只是觉知着自己的心,享受这个当下。我们慢慢地会喜欢上这种孤独,会给自己的每天都尽量安排出一点独处的时间,让自己的心从向外的奔波和散乱中扭回来,和自己相处。
渐渐地,生活上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不必要的约会和谈话,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了朋友,实际上,我的心里会渐渐地升起一股清净之爱,这种爱让自己更加敞开,可以面对所有人分享和感恩。这种爱,让自己与真正的道友相遇,不需多言语,却彼此懂得,彼此提携。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相应,让人更觉得可贵与珍惜。所以,孤独,是自知。孤独,并不是自闭。真的孤独,是一种联结。
禅,是有序的思维
我们的心平常基本是散乱与无序的,所以我们总是很忙,脑袋里总是闪现着过去、现在、未来要做的事儿和想做的事儿,就是抓不住最主要的事儿在当下完成,总是处在混乱状态,做事效率低,还把自己搞得很辛苦,沉不下心,不能专注面对当下的事儿。
即使再忙,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先后顺序,但因为我们情绪散乱和紧张,思维无序,把自己整得非常累,饿了也不吃,或者猛吃,困了又睡不着,胡思乱想,结果身心俱疲,把身体也搞糟了。训练自己的心,使之专注在眼下的事情上,有序的思维,就是禅修。
禅修并不狭隘,它包罗万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对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有觉知,让它们变得有序,那么,瑜伽是禅修,太极是禅修,读书是禅修,写字画画是禅修,泡茶是禅修,工作是禅修,做家务也是禅修。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方式来训练心,当我们变得有序,才可以说:禅,就是生活。
可惜,禅,不能量化。在这个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的一切增长、减少、收入、获得,甚至我们的自媒体增加了多少粉丝,今天走了多少路,消耗了多少脂肪,都可以被轻而易举地量化。然而,禅,不能被量化,不能示人,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幸亏禅为的不是量化,不是给别人看,不然,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人敢孤独地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