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过马球队队长

有句俗话叫“一好百好”,这话用在唐朝身上也很适合。唐朝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思想开放,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女子体育运动。历史上除了宋朝,很少有朝代能与之相比。即使是在民间,也能经常看到平民家的女孩与士兵一起踢足球。

宫廷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唐朝人非常喜欢的打马球运动。宫中不仅经常举办打马球的活动,还举行比赛。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吐蕃使者迎娶金城公主时,想让他们带来的马球队与汉人的马球队比赛。唐中宗李显便让宫中职业马球队和他们比,结果却成了手下败将。李显命令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领头组成皇家马球队,再战吐蕃人。李隆基不辱使命,在场上大显身手,带领皇家马球队以少胜多,把吐蕃马球队打得大败。这说明李隆基是个中高手。他的球技如此了得,也许和他祖母有关。他祖母是谁?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据记载,武则天也是个体育爱好者。骑马、射箭样样都能来,而且她不是一般的体育爱好者,从她担任过宫中女子马球队队长来看,这人在某些方面还是高手。她打马球的技术如此了得,李隆基能不耳濡目染受其影响吗?

唐朝也有“泼水节”

唐朝的“泼水节”主要流行于盛唐时期,名叫“泼寒胡戏”,是从西域传来的一种风俗性歌舞游乐活动。

“泼寒胡戏”又叫“泼胡气寒”,类似于今天傣族的泼水节,但比傣族的泼水节狂野多了。因为这种活动是在寒冷的冬天举办——夏天朝身上泼水那叫爽,冬天朝身上泼水简直是“野蛮人”才敢干的事情;而且比傣族的泼水节更热闹,不仅锣鼓喧天、旗帜飘扬,人们穿胡服骑骏马,或戴面具或**身体。你朝我泼水我朝你泼水,还可以朝看热闹的泼水,尽情嬉戏,奔跑追逐;参与者还高唱《苏幕遮》歌曲,大跳《浑脱》舞,阵势有如出征的军队。这种可以“压火去病”的活动兴起于武则天当政末年,深受欢迎,历年参与者甚多。到唐中宗时大为盛行,后来却被唐玄宗消灭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本人不喜欢这种粗犷的外来风俗,二是有些思想比较保守的大臣认为有伤风化,力谏禁止。唐玄宗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下诏禁止,这种“泼水节”在中原地区再也看不到了。

唐朝人爱香举世无双

唐朝人对香的喜爱,可以说举世无双:衣服要熏过香后才会穿,穿上后还要挂个香囊,香气随风飘散,走到哪里飘到哪里。浴缸中要加香料,否则宁愿不洗澡。院子里、房间里都要幽香扑鼻。衙门的公堂里也要弄得香喷喷的,犯人到此接受审判简直是一种“享受”。进士考试前,主考官和考生都要在香案前行礼……

最典型的莫过于宁王李宪,就是把皇帝的位子让给李隆基的那位。他说话前口中必含沉香或者麝香,否则绝对不会开口说话。一旦他开口说话,那么就是这个画面——“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真想问一句:一口沉香多少银子?他一天要与多少人说话?

唐中宗时还举办过一次大型聚会,一种专属于皇帝亲属和权臣的比香大会。这种“高雅的聚会”不干别的,专门“斗香”——“各携名香,比试优劣”。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能这样讲究,那只是上层人物的专利,普通百姓只能想想了——一切讲究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不过也有例外:相传唐中期的一个妓女,她母亲为了让她长大后身上能发出自然香味,从小就给她喂香。她长大后果然身上能发出自然香味,轰动一时。

不明白可以吃的香是什么香,今天还有吗?

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四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人根据杜牧的这两句诗,加上特殊的身份,便推断杨贵妃的生活极其奢华。他们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产自岭南,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从岭南运输荔枝到长安,即使快马加鞭也得十天半月。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颗荔枝运到长安,其价值也许超过运送它的那匹马。

实际情况不是那么回事,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比岭南近得多的四川。白居易诗曰:“欲知州近远,阶前摘荔枝。”这是白居易在忠州做官时写的,忠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忠县,当时属于四川管辖。苏东坡的《荔枝叹》一诗也写到这事:“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涪”乃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当时属于四川。北宋政治家和茶学专家蔡襄在所著《荔枝谱》里直言:唐天宝时,杨妃尤爱嗜涪州的荔枝,“岁命驿致”,而历史上的涪州荔枝,因杨贵妃而闻名于世。宋人范成大也说:“涪陵荔子(枝),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舆地纪胜》之“涪州古迹目”则有这样的记叙:“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最权威的,恐怕是涪州地方志的记载了:“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么多证据证明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四川,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是来自岭南呢?除了抹黑人家,实在是没有第二种解释。

唐朝的福利制度

唐朝的福利制度是很好的。据《唐六典》记载,从亲王到五品官,每月都可以领到作为福利发放的肉,亲王以下二品以上的官员是20只活羊,外加60斤猪肉,三品官没猪肉,只有活羊12只,四品、五品官也没猪肉,但有9只活羊。换算成人民币,按最低每只羊1000元计算,在唐朝哪怕当个五品官,每月仅福利就有近万元收入。难怪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官场钻!

《法苑珠林》一书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唐高宗显庆年间,掌管宫中膳食账目的是一个叫封元则的渤海人。当时于阗国王朝见大唐皇帝,朝廷发给他们的也是活羊。大概是太大方了,以至于到于阗王离开时仍有几千只羊没吃完,于阗王便委托封元则送到寺院去放生。结果于阗王前脚刚走,封元则就把那些羊全部卖给了屠宰场。后来有一天,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大雨交加,封元则被雷电击中,惨死街头。人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贪婪的惩罚。

唐朝人对吃喝很讲究

说到唐朝人的吃,口水止不住地流。唐朝人对吃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在他们看来,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不像如今我们这些所谓的忙人,随便凑合一下就是一顿,有的人甚至动不动就来个废寝忘食。

唐朝人对吃喝有些什么讲究呢?简单点儿说,就是吃梨要蒸熟(唐玄宗送给安禄山的礼物就有蒸梨),或者烧熟;为了保健,吃鱼要拌蒜,吃肉要放蒜,把蒜加工成粉或酱,吃鱼吃肉的时候蘸着吃,“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他们还爱用橙子调味,吃鱼的时候要放橙子酱。

说到吃鱼,得多费点儿笔墨。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爱吃生鱼片,这习惯很可能是从唐朝传过去的,那时候两国交往比较频繁,日本人什么都跟唐朝人学。唐朝人还管生鱼片为“鱼鲙”。除了鲤鱼不吃(避讳),唐朝人什么鱼都吃,什么鱼都生吃。海鱼河鱼都切片生吃,蘸蒜和豆豉。切鱼片的高手,当时也很多,有的高手切出来的鱼片比丝绸还薄,一口气可以吹飞,像手绢那样在空中飘。有人从中看到另外的商机,就编印《砍鲙书》之类的烹饪手册,教人如何把鱼片切得最好,“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这些刀法,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人会?

讲完吃讲喝。唐朝人主要喝茶,但不是用开水泡来就喝,而是要在茶里放盐、姜,以及苏椒和酪,有些地方的人甚至还在茶里放桂皮。

这样的茶,想来味道有点儿一言难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