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的缘起

新闻访谈节目是新闻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因为从最初的观念来看,新闻报道的是发生的事实,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已经被各类特定的形式描述、记载下来的事件状态。这个状态是通过一系列的采访过程获得的,但是采访过程只是记者获取信息的手段,当然不会出现在公众面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采写技术与设备的更新,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观念的变化,大家就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报道记者自己感觉中的新闻事件的状态,而希望给受众提供新闻事实的更多的面相,并且还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一些具有恰当身份的人一起参与对新闻事实的解读与判断。于是,将访谈的过程直接呈现在媒体上,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广播媒体对访谈类节目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报刊没有办法直接显现访谈的过程,而可以更加直观与形象显现访谈过程的电视媒体,其诞生时间则远远晚于广播。

实际上,把广播新闻访谈作为一个固定的节目形态确定下来,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至今传播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新闻学大辞典》由甘惜分主编,1993年5月出版,是新闻领域较有权威性的一本专业辞书。该书可称规模宏大,设置齐全,用180万字的篇幅,集中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新闻研究成果,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的知识总汇。但是,该书没有广播新闻访谈或者广播访谈的条目,其中只有与广播访谈较为接近的“广播对话”和“广播谈话”。这样的一种处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现在研究界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认识的水准。在现今流行的相关书籍中,依旧难以看到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的影子。

广播对话是早期广播报道与宣传中常见的一种体裁,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谈话者针对设定的话题,以回答或者交谈方式展开。节目的设计色彩很浓,一般都要淡化谈话者的角色身份,不让他们以真实面目示人。参与对话的人,有时形象是抽象与模糊的,连姓名也省略不提,只相互以“甲”和“乙”,或者“老张”和“小王”等方式相区分;有时以虚拟的固定形象出现,如设置警察和旅客的两人进行对话,谈论如何防抢防盗的问题。从节目的制作上看,它借鉴了广播剧的一些手法,配置音乐、音响和解说等元素,为的是追求亲切、形象、生动的效果。

广播谈话基本上被视为广播评论的一种,又被称为“广播杂谈”、“广播漫谈”等。它以一定程度的交流感为特点,用谈话的方式,表达对某一特定的事件或者问题的看法。写作上要求平易近人,浅显明了。分析说理要顺应听众的思路,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启发听众的联想,调动听众的情感。在明晰传递节目意见与判断的前提下,与听众之间构成一种近似于日常交谈的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很显然,广播对话与广播谈话这两种节目形态被后出的概念广播访谈包括进去了。那么,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它们都是广播访谈节目的源头。广播新闻访谈作为一种节目形态显豁地存在着,这完全是凭借了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的推动。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项目的设置中,广播电视类中有新闻访谈节目。从已经公布的历届获奖作品目录中看,2008年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才开始将广播新闻访谈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列入其中。如果这种判断没有什么偏差的话,那么,这种作品类型被正式接纳,也就三四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