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绘者:陈虹宇
这幅导图分析的是《马说》,整幅思维导图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韩愈提出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明义,表明作者观点,从正面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这里的“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喻指人才。
第二个部分是社会现状,这种现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名马的悲惨遭遇;第二个是奴隶的无知,其中三个“不”字用“×”表示,构成了排比句式,语气强烈,写出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个部分是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同样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食马者”无知的层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讽刺了“食马者”的无知;第二个是千里马因为食马者无知而被埋没的层面,“一食或尽粟一石”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千里马才能超群,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句话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第三个“不常有”的层面是千里马悲剧的原因“伯乐不常有”。
第四部分是这篇文章的寓意。本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抨击统治者的不能识人。这幅导图的插图没有上色,因为这是一张简版的导图。简版的导图更加注重的是逻辑和关键词的正确性,比较偏实用。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阐释了对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问题,这样写委婉含蓄,便于表达内心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