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化是从校园文化衍生而来的。校园文化指向的是高校,我国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不像国外那么早,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才开始出现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国内关于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文化研究开始掀起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很多学校开始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这些研究成果集中研究了学校文化的含义、构成、功能、建设过程等。
近些年来,随着其价值和功能被不断地挖掘和认识,幼儿园文化才真正受到幼儿园园长、教师和相关从业者的关注,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纵向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在这么多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幼儿园在建设园本课程时,对办园目标、理念、园风等也进行了梳理和提升。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只是当时尚未明确使用“文化”一词。
幼儿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关于文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与理解。美国人种学家兼社会学家克拉克洪通过对100多位权威人士的著作进行归纳分析,认为“文化”就是通过符号取得和传达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类群体各不相同的成就;文化的核心是经过历史选择的传统观念,以及依附于传统观念的价值标准。文化是社会不同群体行为的产物,也是影响个人行为的因素。幼儿园文化是一所幼儿园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幼儿园大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
幼儿园的文化如同空气一样,让人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它的存在。室内外的物质环境,教师的行为举止、教态,教师的书面计划和教学记录,教师之间交流、讨论的内容和方式,甚至幼儿说话的音量、语调等,这些具体的“人为现象”都能反映出幼儿园文化。
一所幼儿园要长久地保持良好的教育质量,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文化发展。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要摒去浮躁,摆脱成人的功利思想,切实地关注幼儿真正的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可能会因为领导更替、课程改革等原因而产生强烈的波动。
关于幼儿园文化建设,目前仅有一些刍议、浅析等,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研究尚处在空白阶段。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抽象的描述层面,较少涉及幼儿园文化如何存在、如何建设、如何起作用等具体问题。本书试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在描述、梳理幼儿园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供可资借鉴、模仿的实施途径。全书共五章,第一章是对幼儿园文化整体认识的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为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阐述每一种文化的含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并辅以生动的案例,以提升可操作性。
本书由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园长王岚、教师茅晓燕,北京市丰台区群英幼儿园园长范建华、教研主任王冬梅共同编著。全书具体分工为:前言由王岚撰写,第一章至第三章由王岚、茅晓燕编写,第四章至第五章由范建华、王冬梅编写,最终由王岚、范建华、茅晓燕、王冬梅统合全稿。三教寺幼儿园的陈淑华、陈琳、于静、韩鸫和群英幼儿园的付静、黄海云、顾萌、范小辰八位教师也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建议,在此表示感谢。还要真心感谢为本书提供宝贵案例的幼教同人及其所属幼儿园(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园长刘晓颖,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三教寺幼儿园于瑾、张雪莲、赵春艳、魏天骄、王晨、侯思峣、王娜、华冬梅八位教师,群英幼儿园钱晓凤、王谊、张晴、马九春、李萌、曹可洁、张珊、杨菁、段可昕九位教师。本书还得到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苏婧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罗佩珍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亦深表谢意。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园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幼儿园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不同板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本书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推进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优化提升的有效途径,助力各自园所的特色化发展。本书力求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但限于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难免有所疏漏,恳请广大同行、学者不吝赐教。
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
王岚
2017年1月